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

宏海法师  2019/01/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宏海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一讲)

好。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放掌。各位同修,各位道友,各位有缘人。

今日因缘殊胜,我们在此再以此因缘,做一个法供养。跟大家讲讲,在佛的遗教教法中,有一部部头比较小的经典,但是非常实用的经典,叫做《佛说八大人觉经》,这部经典很朴素,但是这次之所以选择来讲这部经典,也是我们有一点点的针对性,就是前期几个缘起,跟大家做一个说明。第一个讲这部经典,就是说我们现在学修佛法,那么往往有时候在原地盘旋绕步,不能够行进于这种,很好的利益之中,佛法的法意之中,乃至有时候,这种对法的相应度跟不上,主要的原因出自于哪里,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出离心比较淡,现今人总是在世间法里边比较投入的多,那么在出离心上他使不上力。

所以在此,不能够支撑着有足够的这个原动力来修法,所以这是这次讲这个《八大人觉经》第一点,希望能够在这个上面有所小补和改观,对每一个修学者来说。第二点就是说,也许我们有时候有一些相应,或者感觉还不错,似乎有一些法喜的感觉,但是由于你的心力度的不够,那么平常,平淡日子里面,还可能感觉可以,一旦稍微有一些顺逆境界,那么马上就开始,稍有不慎就打失了这个道心了,这就是说明我们平时的觉照力不够,没有相续,似乎有一念相应的时候,但是他没有相续执持过来。

所以,就是进进退退,上上下下,摇摆不定,这还是我们平常觉的功夫不太够为此。我们再讲《八大人觉经》。第三点,因为长期以来也一直是在讲法,那么我们号称大乘佛法,说的是谈玄说妙,那么谈玄说妙当然可以开发我们的甚深见地,到佛法之尤微难至之处。但是,如果谈玄说妙多了以后,往往就是,也要接地气,你这个地气接不上,你再怎么讲得说得痛快,引人入胜,听得是闻所未闻,耳目一新,但是,太高太广了你用不上,就第一步都迈不出去,所以其他的法意就更谈不上受用了,这是我们来讲《佛说八大人觉经》。

当然最后一点就是,因为我们现在,始终我们在坚持弘扬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法门,那么大家都知道,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三资粮的核心就是愿力,愿力的内涵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么我们就要用这个微细的,微密关观照上,来正确地领悟,这个世间的苦空无常,这也是这个《八大人觉经》里边,给我们非常到位的展现出来,佛称性宣说的这么一个法位味。

这样容易让我们修净土的行人,激荡一个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把我们的三资粮核心的愿力,给他进行一个更好地充满。所以,为此几种种种因缘相聚,我们今天在此录制一部《佛说八大人觉经》,希望能够生起这样的功德,因缘殊胜,也希望诸位能够闻思功德,法喜充满。

大家都知道佛法的弘传,基本还是赖僧而传,那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当时在印度灭度的时候,所有的弟子都围绕在榻前,佛的一生都在讲法,涅槃终时亦不例外,所以在佛门里边最有名的,在佛涅槃之际,说了三次开示,我们通常称之为“遗教三经”。一般除了《佛说八大人觉经》之外,另外一部就是《佛垂般涅盘略说教诫经》,有时候我们也把这部经,格外称之为《佛遗教经》,还有一部叫《佛说四十二章经》,这三部经典合起来,我们称之为佛的遗教三经。

其实每一场的开示,都是释迦牟尼佛临舍报圆寂涅槃这样的一种,要色身融入法界的时候,给他在场的弟子一个谆谆的教诲和嘱托。所以他是非常的感人,也很朴素,而且在我们修行的下手处,他已经讲得非常的面面俱到了。当然我们在理解佛遗教遗教,我们说这好像是说一般人走了死了,对于我们的释迦牟尼佛来讲,你看为什么佛还有一个名号叫做善逝,逝世的逝,我们说世间的伟人走了都是说逝世了,善逝就是说可以善超诸有,就是说他的这个很妙,我们说不但可以很自在地走,还必然能够再应化的来。

所以这才叫善逝。可能这一场度化众生的法缘,暂时告一段落,因缘到头了,那么叮咛一下门下的弟子,我不在以后将来怎样怎样怎样。其实佛陀的这种智慧,他的这种佛身周遍于法界的功德,是转头又来的,所以才称之为善逝。那我们在正确认知和理解佛的遗教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做如是的领悟。其实佛的法身,是永不灭的,在常寂光法界。

为什么说有这样的一个遗教,就是说,首先大众觉得佛如果法身常住,我们常以得见的话,对佛法生不起稀有难遇之想,再一个随顺着我们这一个世界的情形人寿百岁,那么一次又一次地度化圆满,而去灭度,这也是十方三世诸佛的常法,所以这里称之为遗教经。

其中《佛说八大人觉经》是遗教经里面的一部,这个我们明了一下。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我们一般初入佛门,初机学佛的必读经典,流传得非常广泛,而且这三部经典,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典,最早的流入东土经典中的代表。那么其中字数最少的就是这部我们今天讲的《佛说八大人觉经》了,一共只有三百七十二个字。但是虽然他的经文短,内容特别丰富,面面俱到。用这八个层次列出了菩萨所觉悟的八项真理,八个法门,那么对我们现实的人生,也有一条指导修行的大路,特别是他不但我们常说具足了原始佛教的精髓,也包含了我们大乘菩萨道的度世精神。

所以可以说这个《八大人觉经》,他是融合了大小乘佛法全部的经意,是这么一部经典《佛说八大人觉经》。那么希望,在我们能够现前听法的诸位同修,在听法之前,能够手里先请到一本法本,不管通过什么因缘途径,哪怕说在网上下载的打印张,这个纸上,那么在听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明了,把经法的内容,法本拿在手里,对照起来听,这样的话,不会听到哪里也不晓得。

好,首先我们常说讲一部经典一定要从这个经题开始讲起,基本上所有的经典,他有一个范式就是整个的内容都含藏在经典里边,把他浓缩的先做一个代表性的陈述。所以,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佛说八大人觉经》这个经题,我们来做一个贯解。常说的提纲挈领,那么这部经题的主要的内涵,是一个字,就是“觉”,修行的方法,目的,成就,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个“觉”的力,觉力。

你看这部经典里边,也分成八个部分,进行了一个讲解,《佛说八大人觉经》。那么首先,他说第一个是“无常无我觉”,第二个是“常修少欲觉”,第三点是“知足守道觉”,第四点呢是常“行精进觉”,第五点“多闻智慧觉”,第六点“布施平等觉”,第七点“出家梵行觉”,第八点“大心普济觉”,这就是整个我们,这部经典的一个大致内容版块。

那么,首先从这个觉的内涵来讲,我们就要先讲一下这个佛了,因为在其他的法会里边,或者讲解中,我们都已经讲过佛也是一个觉的内涵,那么我们今天绕开我们常规的专业术语的表达,很朴素地了解一下,什么是佛,其实就是智慧,真理,圣者。释迦牟尼佛是一个梵文,翻译成汉语的话就是,释迦叫做能仁,牟尼叫做寂默,能仁就是代表慈悲,寂默就是代表智慧,悲智圆满,觉行圆满,这么样的一个圣人,我们称之为佛。

所以说,对于佛,当然印度话,他是称之为佛陀,中国人好简,称之为佛,佛的我们对于觉悟的理解,首先我们要认为一点,就是我们凡夫跟佛的距离就在于觉和不觉之间来划分。那么,如果说我们的觉悟之路,他是佛陀成就了以后,回首过来给我们进行的指点,从不知不觉在红尘之中,那么我们开始有可能机缘现形了,听闻佛法,生起了反观的能力,那么激荡出对世间的出离心,不断地支撑着我们去寻求真理,并且去掌握从低级生死重复的这个轮回中出离的方法,操之有效的方法,进而在这种烦恼海中,渐渐地让不知不觉越来越少,让觉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一种漫长的过程中,最后终于使得完全进化成究竟觉悟,我们常说的这就是成为了一尊佛圣者。

那么最彻底地觉悟以后,所有的这一切修行之路,都是佛作为一个先行者,得到这种智慧的大圆满中,回过头来的伸手接引,这是我们在凡夫本位上面所对于佛的,佛陀的一个认知,和他对我们的这个功德作用,这是我们常说的佛陀。所以我们在理解佛的这种智慧,首先要知道说我们的这个觉,是一种错误的,是一种幻觉,妄想的,是自我不能够了知和正确定位的。

那么佛的这种觉悟,他是在佛的知觉中,他一切的所谓的物质世界,精神层面,是尽情尽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这样的一种,尽情打开的一种圆满智慧。那么相对于我们来讲,因为我们始终有世界的未知的部分,而佛陀是尽情了知了一切世界的真理,所以在此情况下,我们从这个未知不到的部分,来去承担,我们去未知那部分去了知的时候,就必须用佛法来进行对接。

而体现的入门就是需要信仰,因为我们现在到不了,有未知世界,佛已经全盘的知道,在他的视野中,没有未知世界,这就是一个觉者。再一个,除了知道这个世界一切的情形,规律外,但是你还得总结出最合理的到达方法,这是佛觉悟的又一层意义,因为你自己觉悟彻见以后,还要带领着大家一起觉,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合理的方法,来进行接引,这又是佛陀慈悲智慧的另一层次的表达。

那么这种真理乃至到达方法,你是否能够精准正确的生出来,衍生出来,称性发挥出来,让所有的众生,依照自己的,每个人的习气,习性,性格,好乐不一样,体现的烦恼层面不一样,然后还能够纳入这个体系,成功的最后也同步进行走入这个觉悟之路,有没有这个,是否能够成功,表达是否正确,这是佛的慈悲智慧的第三层可贵之处,这一层是更加的可贵。

所有佛陀的觉悟,慈悲,智慧,圣者的表达,就是从这些层面来体现。所以我们说,佛陀是一个觉者,智者,圣者,这种圆满的,人生最圆满的一个境界,我们称之为佛。很简单,很明了,但是,非常高尚,这就是我们的佛陀。那么这里讲到的,佛说刚才我们就讲到就是他的这个度生体系里面,开始要显发他的功能了。

那一般我们讲到佛,就是这个遗教经,谆谆教诲,临涅槃之际给大家的开示,我们常说的开示,请讲法,讲经说法,弘法利生,都离不开我们这个世间的一个方便一个现象,就是必须要用语言来表达,用思维来接受,离不开一个说,要说,用话来表达,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那么这个说,显得非常的重要,你比如说《金刚经》里面说,不要说我有说法,有说法的话就等于谤法。

可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所有他的生命内容,就是在讲经说法,这样理解我们就是,说无言之教,说的是离说之法,这称之为说法。所以在佛陀的说法的视野范畴内,我们是不妨这样理解,第一层叫做“圣默然”而说,就是以无言来表达他的这个说的这个法,大家如果有修学过佛法,甚至读诵过经典的话,最典型的大家去看看《金刚经》,《金刚经》里边,一部《金刚经》也是用言说来表达,但是他的序分里边是最核心的表达,就是无言之教。

你看释迦牟尼佛,跟弟子一起入舍卫大城,还是挨家挨户的去乞食,完了以后把钵吃光完了以后把钵洗好,把这个都洗干净,在那儿里铺开卧具,敷座而坐,如如不动的,看不出他们有任何的说玄妙,这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教言出来,开示没有,就是这个最平铺直叙或日常生活的表达,就是最真实的真理,所以这种说法叫做圣默然,不说之说。

你看大家我们在特别是在后来流传到中国教法之类八大宗派里面,唯一最代表圣默然的就是禅宗,无言之教,教外别传直指人心,就这个语言,都是苍白的,就这个动作,也只不过是为了点拨,一切就是让你心心相印,心照不宣,这叫做圣默然之说。那么还有另外一种就是圣说法,那么就要尽情的去说,哪里有疑问,有小疑情必须赶紧去破疑,哪里有这个生不起来信,赶紧去劝信,哪里有时候修行的方法如何,那么赶紧去有条有理的去说行,怎样去修行,必须面面俱到地去说,认认真真地去说。

所以在这个层面来讲,你看就是有说顿法,有说渐法。那么如果从理解的层面来讲,就说的是教法,如果说无言之教来讲,就说到是宗法,宗门的宗,当然我们也有净土中说的是易行法,那么其他的相对而言就成了难行法,有时候说的是化教法,就是劝大家怎么走,怎么走,在前面引化着走。还有一种说的是一制教法,就是设立出来一个条条框框,戒律后来的清规,你守着这个,这样的修行之法等等等等,这就叫做圣说法。

那么,所有的一切之法,一切行门,一切法门,全部是为了什么,必然之路,就是说我们迈步之始听法,首先生的是出离心,觉悟心。今天我们讲的佛说八大人觉经里面,最契机就是让我们生出离心,有这个观照,这就是佛和佛说,我们如是理解。那么,八呢,大家都知道,这是个数目,是一个概念,名词里面表达数的,在《百法门论》中里面不是有这个数吗,也讲到数是一法,经中讲到这八条道理的法门,是以这个数来楷定的,这很好理解。

后面再两个字叫做大人,佛说八大,什么是大人,大人是有学问的,我们一般觉得说人世间也不是说你年龄活的老了,长大了叫做大人,或者你个儿长的高,这个有时候也叫大人,当官的位显,古人不是称当官为某某大人,这些是世俗的一种理论。我们这里什么叫做为大,首先要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里两重来论,你比如说从世间法里面常说的,当然相对于大人有小人,心藏这个常奸,这个不合伦德等等,这些人那么我们常说他是小人呀,有君子有小人,或者我们说一个这个豪气,肝胆,这个人很仗义,讲豪情的,这我没也说,丈夫,这个人有本事,有能力,有胆量,觉得这是人中的比较大量,大度的人,这是一层表达。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都属于世间的所谓的大人,不能在此称之为圆满的大人,纵然他有一些本事,你比如说,你看我们讲起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不就是文天祥,或者有一些这个,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说的是项羽,这都属于英雄豪杰,甚至不怕死,这也可以称之为世间的大人,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我记得小学课本上那会儿常讲。

可是,这些人他不畏生死,可以说值得尊敬,但是,他不知道这个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不知道生死可了,称之为可悲,从这一点层面来讲,就不能称为大人,因为没有这个出世之见,哪怕说在人世间里面,你已经财宝富可敌国了,那你还是在世间,那怕你的福德在古时间已经到了皇帝了,九五至尊了,住在皇城里边,号称万里山河独具,九重殿阁高居人中第一了,还不是称之为大人,何以故,就是因为这些都是属于世间,那大家讲,如果世间的大人来讲的话,人里边你是一个佼佼者,往上面还有天人,天人也可称之为大人,天人比我们这个世间的人大,为什么,他叫做六道大人,六道里面的大人,是可以的。

但是没有办法,他还在三界,这都不是说我们这里说的大人。那再往开了讲,出世间里面,我们就可以较量,有大有小,为什么确实有大人,小人,比如我们常描绘的小乘,阿罗汉,乃至辟支佛,缘觉,这些都属于说小乘法里面他修学佛法,只是走到一定的地步,已经到了一个稍微安全的地方,但是还没有到头,出世间法里面还不能称之为我们这里面的大。这里的八大人觉,所谓的八大人的大人就是指的菩提萨埵他的慈悲智慧,自觉觉都具了,圆满,尚未在说,有没有具足,行进在这个路上,才可以称之为大人。

所以你看在大家有了解过佛法的教理,我们常不是说有大乘与小乘吗,乘就是运载的意思。那么,如果你发的心比较小只想自了,或者用的时间也短,想证阿罗汉果的话,最快是按三生就可以证,慢一点的六十劫,辟支佛最快的四生,最慢一点儿的一百劫。那么你修的法也比较是小,阿罗汉修的是四谛法,缘觉修的是十二因缘等等,反正都是属于说是自了之法,先自了,那么证得果位来讲话,阿罗汉只是了了分段生死,我们常讲这个概念,就是出了三界但是没有圆满成佛,特别是阿罗汉修的住到这个空性里,你出不来的话,就成了定性阿罗汉,那就更加麻烦。

那么所以我们这里先讲到的大人,就是指的大乘的行菩萨道的真正的大修行者,自利利他,发心就大,成的是佛果,用的时间要三大阿僧衹劫,修的法门是六度万行等等,这都是一个大的内涵,由此我们才叫做,大道行众生,菩萨成为觉有情,菩提萨埵。所以说这里我们讲到的大,大人是有这样的义趣在里面,大家明了一下。

当然,就我们现在修行而言,只要具足一颗出离心,真正跟佛法相应,能够发愿,离开这个染着,爱见,不被红尘所动,渐行渐远,超然于物欲横流之上的时候,我们也可称之为,一切境界动不了他,那也是个大人,确实已经很难能可贵了。这是我们从这个怎么说呢,接地气开始,从起修上而言,这就出世间的丈夫,这是真正的大人,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所以今天我们来讲八大人。那么这个大人,这个人后面后缀的这个人,其实就是指的有情,凡夫众生,人的概念什么?我们常说多思多虑叫做人,在佛陀经论里面讲到,多思多虑那就是说你的分别多,染着重,贪心多,这个烦恼时时刻刻包裹着你,所以才叫做有情,情就是所有这类情感的表达,一味的情绪都是具足了贪嗔痴的,那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凡情,菩萨称之为觉有情,就是觉的这个情,让我们觉这些凡情,转染为净,转凡情为圣情,转染为净怎么转,就是要认识到,本能的未必是合理的,所有人的这些本能的,这些情见它都是不合理的。

转凡为圣,超越了人的功能,我们的生命太有局限性了,就是这样一个色身,就是这样一个生活状态,一旦真正超越以后,我们常常可以说圣人可以得三明,六通等等这些功能,全体就显现出来,所以叫转凡情为圣情,转迷为悟,就是念念常在觉道,大家反观一下,我们凡夫的时候总是全身心都投入到里面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了,那么如果说一念升起来佛法,智慧的这种觉照,只要一反观,当下就是觉的状态,你看这个《圆觉经》,《楞严经》都讲到觉即菩提,知幻即离,明幻即觉,知道这一切都是幻相,一念觉悟生起来,定下来,这就叫觉悟。

所以说八大人,这个大人就是其实是大人菩萨来觉有情,有情就是我们人,如是理解。当然最后从这个凡情到圣情,迷情到悟情,最后到智情,就是完全圆满了,悲智双运,只以度生为事业,度天下之众生,以众生之情为情,无情之情叫圆满圣情,圣人的圣,是这么一个道义。所以八大人觉,刚才我们讲到了佛称之为觉者,那一般我们在觉的路上都基本都不离此三步骤,一个是本来就是觉,这大家都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但是这个佛性,这个成佛的可能性,如果你没有一个点燃的机遇,机缘,没有一个能触发它发挥作用的这个机会,那么这个可能性就会永远可能不了,虽然你有佛性,你永远是以凡夫之性而覆盖这个佛性,所以这个时候,就是你的本觉常在,没有始觉,什么叫做始觉,灵动,善根显发,学佛的那一刹那,有机缘了,走进三宝,走入佛门,皈依持戒等等这个修学三十七道品,这些这就是我们觉悟之路,始觉的进行中。

最后觉觉觉的,觉心圆满了,叫究竟觉,这就是佛的觉。当然我们一定要对这个觉行圆满要有个认知,就是说觉的话,一旦你只要开始亲近三宝,听闻佛法,他就有觉的这个内容了,那么你这个觉再觉的高,你的行得跟得上,这是我们现在觉和行,觉行,觉行,觉和行它是不离不弃的,可是现在我们有时候很多时候讲道理多,这个觉在,也在道理上,行没有跟的上,觉也是走偏了,有欠缺的。

所以为什么觉行圆满觉行圆满,就是佛才称之为觉行圆满,他说到这了,理解到这了,还做到这了,你的任务,你的愿力,你因地的这个功德,所当时发的这个誓力,你有一点点的行没有填充满,那么你的这个觉行就圆满不了,所以大家都知道,真的,有时候我们,我自己也弘法,自己也再有用点功,都觉得是特别是你的这个行门没有跟上,这有时讲到这里,你身为法师讲经,有一场法没有讲满,你行就满不了,你有一声佛没念到位,你往生不了,确确实实这在你的觉知范畴内,一定要从行来满,这才叫做究竟觉。

所以八大人觉大家看看,就是这八大菩萨修的这八大法门,就是一个填满的过程,要让它觉满,还要让它行满,那么大人的行不但要自己要行,还要让一切众生行,这也是他的行,所以你看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正觉,就是说,他一定得行满了,地狱才空,如是理解,这叫做觉。所以说心佛众生,本性是平等的,但是差别就在一个有没有觉,这个觉呢不在于理论,要用你的行来表达,这就是我们说的八大人觉。

那我们来看一下经,经在佛法里面常叫做这个修多罗,修多罗也就是经论律三藏之首,一般我们称之为佛讲的圣典,当然我们怎么样理解这个经。首先,经的内容的特色,就是它有真实性,完全于真实的真理来解释世界,这个世界是怎么构成的,众生的种类差别有多少种,整个万事万物是怎么样的运作规律,所有的内容都体现在经的这个解释中,所以叫做真实性,这是经的第一个功德。

第二个经的功德是超越性,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所有佛法都在经书里面,他给你设置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超越生死,超越烦恼,你看我们讲的一切行门,一切法门都是经文里面流露出来的,所以我们理解经第二个就是它的超越性,这是经的内容。第三个是什么,开发性,在此我们讲到说佛的世界是全知的,那我们的世界还有未知世界,有已知世界还是一种错误的觉知,怎么样真正心性的开发,才能够达到这种觉行的圆满,那么所有的经典里面一切的智慧,一切的法门,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就是我们心性的终极开发,这就是经的功德,所以我们讲它有开发性。

再一个就是传承性,在佛门下面,是非常注重经文保持它的完整和不动的相续的,你看每一部经典最后是都有,此经当何名,如何流通等等,就是佛在讲的时候就已经注重,关注到这个现象了,如果你一旦没有一个法脉,没有一个传承,没有一个保护,那么这个道理就会散失,就会稀释,就会掺假。所以我们在这个理解这个经的时候,就要知道它的流传性,原汁原味的法脉,从这几点我们来理解一下,这就是经,佛说八大人觉经。

好,那么,时间关系,我们这一讲呢,先把经题贯一下。

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华为父母,

华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任职70年的香灯师:一位平凡比丘尼的觉悟之路

修行本就是贯穿在日常生活中,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蕅祖大师开悟时的情景

次年夏,逼拶功极,身心世界忽皆消殒,因知此身,从无...

善于醒觉,不要沉迷

当我们看到活生生的一个人,从他意识清楚的说话,到变...

船子和尚与夹山禅师

这幅图描绘的是禅宗极为有名的公案,说的是唐代夹山善...

居士在生活工作中该如何修

问: 您刚才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指什么说法。...

林清玄:再艰难时也不要失去对人生真实价值的认知

如果你现在问我什么是成功,我会说,今天比昨天更慈悲...

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因为有此三件觉悟

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由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富贵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成功学」背后的社会焦虑

一、问世间成功为何物 几年前,我以记者身份,去中国最...

既知死后无情义,早把生前恩爱勾

你在娑婆世界所受的痛苦,毫无意义,对你的增上一点都...

素食能降低患白内障风险

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显示,肉食者有白内障的风险比素食...

达摩大师四行观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佛教词典】无余依涅槃界

【无余依涅槃界】 p1082 瑜伽八十五卷十页云:此有余依...

【佛教词典】大盗戒起因三毒

亦名:盗戒起因三毒 戒本疏·四波罗夷法:“善生云,若...

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观性元真: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

唯识五重观

再介绍唯识的观法:唯识五重观。怕初听同学不了解,我...

佛学常见辞汇(十五画)

【增劫】 人寿由十岁起,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

【推荐】依止不生灭心为本修因

在楞严经当中就是说,你整个修行的起跑点,第一个出发...

太虚大师对素食的开示

原夫素食为中国佛教徒特殊之美德,然仅指汉人而言。盖...

君子小人就在一念之间

吕新吾云: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

大安法师:一万佛号怎样念法

问: 一万佛号怎样念法?对有工作的人及没有工作人的...

梦参老和尚讲述开刀的亲身体验

当我到台湾动手术开刀的时候(一九九六年元月),我发...

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佛陀再次告诉我们;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净土宗祖师是不是只修念佛法门

问: 净土祖师一出家是不是只修念佛法门? 大安法师答...

不可思议的佛号功德

「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虽然只是一个声音,写下来...

何谓「大佛顶」

先了解何为大佛顶,古人都说这部《楞严经》是开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