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完美逆袭病苦的彻悟大师

2019/04/2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完美逆袭病苦的彻悟大师

莲宗十二祖彻悟大师,降诞清季,童真入道,广参丛林宗匠,融通宗门教下,先挑临济法脉,后因病苦舍禅归净,临终预知时至,自在往生。学人汇集大师修行生涯中逆袭病苦、成就道业的经历供养众莲友,以期大众共同效法祖师的悲心与智慧,现生身心康泰,净业大成,殁后同觐弥陀,共预海会。

一、少壮初病知身苦,出家修道效佛祖

关于大师出家的因缘,《彻悟禅师行略》云:“师幼而颖异,长喜读书,经史群籍,靡弗采览。二十二岁(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因大病,悟幻质无常,发出世志。病已,至房山县,投三圣庵荣池老宿剃发。越明年,诣岫云寺恒实律师圆具。”大师因为少年遭遇大病而体悟到色身的苦空无常与生死轮回的可怖,从而效法释迦本师出家修道,最终因为修行净土法门而解脱生死。由此可见,遭遇病苦固然不幸,然若以慧眼观之,病苦亦是殊胜的逆增上缘。

1、病苦是培养出离心之资粮

释迦本师出家学道,也与他看到了世人遭受的包括病苦在内的各种痛苦有关。《修行本起经》和《佛本行集经·道见病人品》上记载,释迦本师因为出城四门游观,见到天人化现的老人、病人、死人和僧人而引发出家修道的宿愿。释迦一代时教,对病苦的阐发甚为详尽。

病苦是人生八苦之一,同时属于三苦中的苦苦,又为四圣谛中苦谛所摄,亦是五浊恶世中命浊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于疾病的种类和起因,佛陀在《佛说佛医经》中说:“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人得病有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婬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忍呼吸也);十者,制下风(忍下气也)。从是十因缘生病。”

面对疾病及其后无尽的生死轮回,佛言祖语在在处处劝导众生要发警觉心与出离心,如莲池大师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此语谁不知之?知之而漫不加意,与不知同。”(《竹窗二笔》)

“世人以病为苦。而先德云:病者,众生之良药。夫药与病反,奈何以病为药?盖有形之身,不能无病,此理势所必然。而无病之时,嬉怡放逸,谁觉之者?唯病苦逼身,始知四大非实,人命无常,则悔悟之一机,而修进之一助也。予出家至今,大病垂死者三,而每病发悔悟,增修进,由是信‘良药’之语其真至言哉!”(《竹窗随笔》)

印光大师亦提醒我们:“使世间绝无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则人各醉生梦死于逸乐中,谁肯发出世心,以求了生死乎!”(《复袁福球居士书》)是知众生四大假合的业报之身,遭诸病苦是极平常的事,关键是要透过病苦看清世间的虚幻与无常,及早地为了生脱死积累资粮。

2、出家为了生脱死,成就佛道

出家是为住持佛法,令一切众生彻底解脱生死,成就无上佛果。《佛所行赞·出城品》记载:“往诣父王所,稽首问和安,并启生死畏,哀请求出家,一切诸世间,合会要别离,是故愿出家,欲求真解脱。”释迦本师放弃世间的财富王位与种种享乐,行作沙门,是最好的出家人榜样。阿弥陀佛在因地作国王时亦为一切众生成佛而毅然出家修道。《佛说无量寿经》记载:“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

彻悟大师因病苦而出家,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生死大事,还化度了无量无边的罪苦众生。大师提出的“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大师用一生的僧格和德业对这一大纲宗作了最好的诠释,所以大师不仅出了两扇门之家,也出了烦恼之家、三界之家。大师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行持是四众弟子特别是净业行人效法的榜样。

二、中年再病念佛愈,舍禅归净不犹豫

1、念佛真堪消宿业,竭诚修净转凡心

彻悟大师三十六岁(丁酉岁,公元1777年)时,业力显现,大病再一次临身。大师此时虽然已经大彻大悟,宗教皆通,但尚未了生脱死,因为忆念起五停心观中的“多障众生念佛观”的教诲,最终还是靠念阿弥陀佛而获痊愈。阿伽陀药是梵语Agada的音译,意为万应灵药。阿弥陀佛即为大医王,六字洪名即为阿伽陀药,万病总持。历代念佛感应及往生事迹即为明证,而莲宗诸祖师于此亦多有开阐。

彻悟大师《念佛伽陀·教义百偈》云:“一句弥陀,断诸烦恼,全佛全心,一了百了。一句弥陀,灭除定业,赫日轻霜,洪炉片雪。一句弥陀,能空苦报,世界根身,即粗而妙。一句弥陀,圆转三障,即惑业苦,成秘密藏。”大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到了净土法门的殊胜微妙与阿弥陀佛的无尽慈悲。

因此疾病的逆增上缘,大师毅然决然将参禅搁置一边,一往情深专修净业,求生西方。大师深鉴禅净二门精髓,故死心念佛,万牛莫挽,有《念佛偈》自况:“自怜身作太平僧,了死脱生却未曾。但愿名标莲蕊里,不须高列上传灯。”又云:“一声佛号一声心,向上全提入髓深。临济德山如未肯,任教棒喝恼丛林。”大师不慕宗风,唯欣莲蕊,日课十万佛号,自行化他,从者日众。

大师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宗教情怀亦感人至深。大师因病苦而转修净土,因而对于人生无常体悟得尤为深切。大师平日住持道场,处理事务,以尺香时间为限,其《尺香斋白词》云:“死生事大,来日无多,道业未成,实深惭惧。尊客相看,午后炷香,非敢轻疏,幸垂鉴恕。”

此外,大师关于精勤念佛的开示在其遗集中俯拾即是,如《彻悟禅师语录》云:“如此信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大师修行净业之虔诚真挚,感人肺腑。

2、住持丛林安众僧,极乐续绽九品莲

从彻悟大师住寺安僧的事迹中,亦可看出大师对于引领出家僧众彻底解决生死问题的切切婆心。大师作为丛林住持,在日常领众修行的同时,还遵循佛陀的律制和丛林清规的优良传统,对于僧团的养老、瞻病、送终等生命关怀给予足够重视,以护佑大众僧身安道隆,净业有成,值得当今丛林继承和发扬。

《彻悟禅师行略》记载:“五十七年,迁觉生寺,住持八年,百废尽举。于净业堂外,别立三堂,曰涅槃,曰安养,曰学士;俾老病者有所依托,初学便于诵习。”关于三堂建设的功用和利益,印光大师在《文钞》中有详细开示:“一曰养老,以诸方名德,本寺耆旧,年老息心,专办己事,不有专堂,何资净业。二曰养病,十方僧侣,孤孑一身,既来依止,即是同胞,一有疾病,不能随众,移此将息,以期速愈。如或世寿将尽,则移之助念堂中。三曰助念,凡病重临终之人,移归此堂,常住即派人轮班助念。住持、班首,当为开导,令其通身放下,一心念佛。面前当供接引佛像,令其心念口念,耳听目睹,除佛之外,一无所念。庶可正念昭彰,随佛往生。此出家修行,丛林宏法,至极紧要之一件大事。为住持执事者,当视人之老病死,为己之老病死,必使各得其所,决不肯含糊了事。”(《天台山国清寺创建养老养病助念三堂碑记》)三堂规划之严谨,安排之周密,功能之完备,都体现了彻悟大师对出家僧众遵佛教诲,彻底解决生死大事,一生成办道业的强烈愿望,实可谓用心良苦。

三、祖师临终示微疾,念佛自在生安养

《彻悟禅师行略》载,大师临示寂半月前,觉身微病,命大众助称佛号,见虚空中幢幡无数,自西而来。乃告众曰:“净土相现,吾将西归矣。”众以住世相劝。师曰:“百年如寄,终有所归,吾得臻圣境,汝等当为师幸,何苦留耶。”十二月十六日,命监院师贯一,设涅槃斋。十七日申刻,告众曰:“吾昨已见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复蒙佛亲垂接引,吾今去矣。”众称佛号愈厉。师面西端坐合掌曰:“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遂手结弥陀印,安详而逝。众闻异香浮空,供奉七日,面貌如生,慈和丰满,发白变黑,光润异常。二七入龛,三七荼毗,获舍利百余粒。

可见,彻悟大师在舍报前也曾示现微疾。可能有同修会对此情况产生疑惑:大师一生精进修行,晚年舍报时身体怎么还有疾病?彻悟大师为什么没有像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描述的那样“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呢?

须知,佛教的究竟目的在于使众生获得心性的圆满智慧与生命的终极解脱,而非追求色身的长寿和永存。连佛陀也曾多次示现病苦,如佛陀在琉璃王攻打释迦族时头疼三天、被提婆达多山上落石伤脚出血、因宿业而罹患背痛、涅槃之前因腹泻而体力衰减等。舍利弗尊者也曾患风病,佛陀曾经让他接受日光浴,并用油脂治疗。阿罗汉的最后身是四大假合的无记果报体,若不入定以神通道力加持亦会自然衰败、散坏。《大涅槃经》等经典告诉我们,佛陀示现病苦,是要让众生认识到因果不虚,色身无常。我等生死凡夫的身体是有漏业报之身,臭秽不堪,有什么可贪恋执着的呢?

另外,众生身受病苦,亦有重罪轻报的情况。如印度的戒贤法师,亦曾身患重疾,只因过去生中曾作国王,恼害众生,当久堕恶道。由于今生弘扬佛法,功德很大,因而以此人间小苦,消灭长劫地狱之苦。对此,印光大师说:“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将谓戒贤非得道高僧。或将谓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惨病,佛法有何灵感利益乎。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见异相,便生惊疑。无善根人,遂退道心。倘造恶之人现得福报,亦复如是起邪见心。不知皆是前因后果,及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及转现报轻报,为后报重报等,种种复杂不齐之故也。”(《复周颂尧居士书》)

故念佛人对待病苦,当通身放下,将全部身心交与阿弥陀佛,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得度。如印光大师言:“人生世间,凡有境缘,多由宿业,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宿业,业消则病愈。……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业,业消则病愈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则决定无由往生,以不愿生故。”(《复周孟由昆弟书》)

因此,无论念佛人遭受何种病苦,无论何时命终,都是自身业因所感。尤须切记的是,无论面对何种环境,我们都要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自能诸罪消灭,万福咸集,临命终时,必定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结语

彻悟大师以身示现,为我们上演了一次生命中的完美逆袭。大师往生已经二百多年,五浊恶世的剧苦日渐深重,正报的五蕴身心和依报的山河大地更加陋劣。我们于此剧苦极刑之中,有善根福德因缘闻信净土法门,并获得诸多净土善知识的引导,实为不幸中之万幸。因此应珍惜石火电光的暇满人身,信愿称名,求生极乐世界,获得永无病苦的清净法身。如若泛泛悠悠,时日空过,一旦病苦逼身,无常大鬼来临,只怕手忙脚乱,久劫沉沦,慎之慎之!

《净土》2018年第6期    文/思归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念佛行人应当吃长素

《梵网经菩萨戒》云: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

怕死之心与阿弥陀佛大愿相悖

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况离此苦世界...

净土宗十三代祖师

宋代的志磐法师在《佛祖统记》中,除专叙天台宗以外,...

【推荐】念佛法门的专修与杂修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传记刚好是第十九愿的印证,你看蕅益...

悟而未证,绝不能了生脱死

原文: 世之学佛者,率以开悟为志事。不知悟而未证,尚...

净土诸祖师对「信」的阐述

净土法门以仰仗弥陀愿力往生安养为本质内涵,所以深信...

极乐也是梦幻泡影,是否就不值得求往生

《金刚经》里面讲一切法如梦幻泡影。理上的确是这么个...

才发一念,池内便生莲花一朵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 答:此亦二义:一约...

信心铭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毫...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尔时喜王...

【注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地藏十轮经...

【注音版】雨宝陀罗尼

雨宝陀罗尼...

出家人的戒刀

好,南无阿弥陀佛。各位大家吉祥。 今天道场白华庵,跟...

不为外境所动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夜晚,帝释天王释提...

邪念一动,就是罪业

对于邪淫的意乐(意乐,包含想、动机和烦恼三方面意思...

不能得不义之财

过去我小的时候,我奶奶给我讲一个故事。讲什么故事呢...

【佛教词典】瞿汝稷

明代江苏常熟人。字元立。号那罗窟学人,又称槃谈。以...

【佛教词典】诸部要目

(书名)陀罗尼门诸部要目之略名。...

当今邪师的十九种典型表现

依止善知识乃修行之必须,但行者不能盲目随便依止。若...

极乐世界有十种乐

慈云忏主说:极乐世界有十种乐: (1)无不常值佛苦,...

圣严法师《大愿心》

大愿心,包括了清楚界定修行目标以及矢志实现这些目标...

饮酒食肉,能令子母不得安乐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白佛言。世尊。...

【推荐】痛苦是从执着而来的

我们看《百法明门论》这个贪烦恼,什么叫贪呢? 以染着...

证严法师静思语

001 心美.看什么都顺眼 002 福.来自一颗懂得布施的心...

葡萄对人体的九大好处

葡萄,存在地球上几千年的生物,我想大家都吃过,可是...

证严法师《认清因果》

在无常的人生历程中,如何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我始终...

心律法师:孝顺从当下做起

大家都说,李生是个很孝顺的人。他不仅常说:等我有钱...

它们灭绝只因善良

树虎 一百年前,人们在亚马逊河两岸砍伐树木时,发现...

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

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如来金口无虚语,历...

这个世间上的罪业,是可以改变的

我讲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是出在智者大师的传记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