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宗镜录卷第五十四

繁體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宗镜录卷第五十四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意言分别。万有俱空。则名义无性。一切众生。于见闻中。应不成颠倒。以名中无义。义中无名。俱是客故。

答。万法本空。熏习成有。于本空中。起诸情执颠倒。宝性论云。

问。名中无义。义中无名。二俱客者。若人执名异于义。义异于名。此人既无颠倒。则于义中应无僻执。不应闻说好恶。生忧喜心。名义不相关故。当知客义。是汝颠倒。

答。由久时数习颠倒故。有此僻执。不关名义相应。由名言熏习心故。必由此法门。生分别心。起虚妄僻执。如密严经偈云。是时金刚藏。复告大众言。赖耶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缚。轮转无有穷。亦如于大海。因风起波浪。恒生亦恒灭。不断亦不常。由不悟自心。随识境界现。若了于自心。如火焚薪尽。通达于无漏。则名为圣人。藏识变众境。弥纶于世间。意执我我所。思量恒流转。诸识类差别。各各了自境。积集业为心。遍积集名意。了别名为识。五识取现境。如瞖见毛。轮。随见而迷惑。于似色心中。非色计于色。譬如摩尼珠。日月光所照。随其所应现。各雨自类物。阿赖耶亦尔。如来清净藏。和合于习气。变现周世间。与无漏相应。雨诸功德法。譬如乳变异。成酪至酪浆。藏识亦如是。变似于众色。如瞖见毛轮。有情亦复尔。以恶习气瞖。住藏识眼中。于诸非色处。此所见诸色。犹如于阳焰。远离于有无。皆赖耶所现。仁者依眼色。而生似色识。如幻住眼中。飘动犹热焰。色皆是藏识。与色习相应。变似体非有。愚夫妄分别。诸惛醉放逸。坐卧及狂走。顿起诸事业。皆是赖耶识。犹如盛赫日。舒光照于地。蒸气如水流。渴兽望之走。赖耶亦复尔。体性实非色。而似于色现。恶觉妄生着。如磁石吸铁。迅速而转移。虽无于情识。似情识而动。如是赖耶识。为生死所摄。往来于诸趣。非我而似我。如海中漂物。无思随水流。赖耶无分别。后身而运动。譬如二象斗。被伤者永退。赖耶亦如是。断染无流转。譬如净莲华。离泥而皎洁。人天皆受用。莫不咸珍敬。如是赖耶识。出于习气泥。转依得清净。佛菩萨所重。譬如殊胜宝。野人所轻贱。若用饰冕旒。则为王顶戴。如是赖耶识。是清净佛性。凡位恒杂染。佛果常宝持。如美玉在水。苔衣所缠覆。赖耶处生死。习气萦不现。于此赖耶识。有二取相生。如蛇有二头。随乐而同往。赖耶亦如是。与诸色相具。一切诸世间。取之以为色。恶觉者迷惑。计为我我所。若有若非有。自在作世间。赖耶虽变现。体性恒甚深。于诸无智人。悉不能觉了。譬如于幻师。幻作种种兽。或行而或走。似有情非实。赖耶亦如是。幻作于世间。一切诸有情。体性无真实。凡愚不能了。妄生于取着。起微尘胜性。有无异分别。及与于梵天。丈夫等诸见。

问。眼见色者。为是眼见。为是识见。

答。非眼识境等。各有决定见性。但以三和合故。假名为见。下五根闻嗅尝触等例尔。杂集论云。非眼见色。亦非识等。以一切法。无作用故。由有和合。假立为见。故称眼能见色。又识之于根。乍出乍入。如鹿在网。犹鸟处笼。啄一舍一。周而复始。无暂休息。识在根笼。亦复如是。或在于耳。或在于眼。来去无定。不可执常。虽复无定。相续不断。何为不断。以妙用无间故。若凡夫为色尘所缚。不得自在。若见一法。则被一法碍。不能圆通法界。是以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首楞严经云。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犹若交芦。由尘发知者。即见分。因根有相者。即相分。相见无性者。心境互生。各无自体。心不自立。由尘发知。境不自生。因根有相。二虚相倚。犹若交芦。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但了了见无可见。即通法界。见即是涅槃。若了了闻无可闻。无可闻。即通法界。闻即是涅槃。一切诸法。本来涅槃。以分别心。妄见所隔。不知自识翻作无明。又首楞严经云。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若不假明暗等见。见色之时。则见余根。若离念。遍法界见。铁围山一切相。皆不能蔽。若六根伏。则不得六根相。如十人患瞖共见空华。一人眼可。则不见。余九人还见。各各自除妄见。则不得一切相。物物皆真。又十箇空华。一人能见。十人眼可。余华总亡。但一妄除。皆不见诸相。一相。则一切相。为一切相。皆我心起。是知一瞖在目。千华竞飞。一妄动心。诸尘併起。若能离念。则当处坐道场。转大法轮。俱成佛道。

问。耳闻说法声时。总具几识。

答。具三识。第八先託佛无漏声名句文。为本质了。耳识缘声。意识同时缘名句文等。方得名闻。

古德问云。且如缘佛声名句文时。为自耳识意识缘得名句文名闻。为先要自第八託佛本质声。变起相分了。耳识意识託第八相分为质。变相分缘方得闻耶。

答。设尔何失难。二俱有过。若第八不先变佛声。耳意二识便缘名句文者。即因中前六劣。不能直缘。须先假第八变。若第八不先变。即心外取法。唯识不成。若託自第八相分为质缘者。第六识所变相分。即无名句文。既无名句文。即意不能生解。为第八识。但变得佛本质径直声。本质径直声上。且无名句文。为第八不缘故。此答云。理实第六识缘自第八相分为境。谓佛本质声。及自第八变影像声。合为一声。世尊本质声。既有名句文等。第六识。于自耳根。缘第八相分声。名句文三不无。为佛本质声上有名句文。例如世间人。共看一纸文书。若不识书人。但见其纸墨黑白色。即不能知其义理差别。若识书人。见纸墨黑白。及能知其间义理差别。今耳识及第八如不识书人。第六如识书人。第六既缘实声。亦能缘得名句文故。又声是所依。名句文是能依。名句文依实声上有。既有实声。其名句文。自连带声上有故。意识为能分别故。自然缘得。又闻即比量。听闻名句文三等时。向心所上比度生解。唯第六识具比量。若缘名义。便在意中。

问。夫闻法者。既託诸佛悲愿为本质。作增上缘。众生但自心识心上。所变得影像相分文义。此即实无心外法。为执见未信者。于世法中事。如何引证。印成后信。入一乘门。

答。世法即佛法。佛法即世法。云何更举事立况。然为未决定信者。宁无方便。若论比知。触目咸是。且举一二。略类此宗。如西国婆罗门求聪明。常供养天神等。后于梦中。见有天人授与咒论等法。然梦中实无天人。为说聪明法论咒等。託天人为增上缘。自识心上变作论咒解。今众生见闻亦尔。然于比况中。梦喻最亲。以自梦中。实无外境。皆是梦心变起。可为现证。又此土周畅耕田。母欲得子归。其母遂齧指。周畅在田下心痛。念云。是母唤我。及归。果如其言。母虽有唤子之心。而不发言。如来但有说法之心。而不说法。自是众生心上变起故。若正解者。即诸佛悲愿为应。机熟宜闻为感。感应道交。非一非异。唯心方显。不落断常。不可各取一边。违于中道。

问。根尘所对。现证分明。如何圆通。得入空理。

答。眼对色尘。无而有见。异熟业果。不可思议。唯智所知。非情所测。诸法实性。亲证方明。有见有闻。世俗心量。若约真谛。根境俱空。且如世俗门中。见无自性。如眼胜义根。如火。既能发识。又能照境。识如人。能了别。境如物。故知无根不能发识。无识不能了境。无境不能起见。三法和合。方成见性。则见性无从。和合非有。如思益经偈云。悉见十方国。一切众生类。而于眼色中。终不生二相。诸佛所说法。一切能听受。而于耳声中。亦不生二相。能于一心中。知众生诸心。自心及彼心。此二不分别。广百门论破根境品云。眼等根尘。若执实有。理必不然。所以者何。违比量故。谓眼非见。如耳等根。耳亦非闻。如眼等根。鼻不能嗅。如舌等根。舌不能尝。如鼻等根。身不能觉。如上诸根。一切皆由造色性故。或大种故。或业果故。又眼等根。皆有质碍故。可分析。悉令归空。或无穷过。是故不应执为实有。但是自心随因缘力。虚假变现。如幻事等。俗有真无。又破情品云。眼为到色见耶。不到色见耶。若眼去到色乃见者。远色应迟见。近色应速见。何以故。去法尔故。而今近瓶远月一时见。是故知眼不去。若不去。则无和合。复次若眼力不到色而见者。何故见近不见远。远近应一时见。故知见性无从。诸根例尔。如还原集自他观门云。两身为自他。彼身为他。己身为自。一身复为自他。色身为他。心即为自。心复为自他。心即为他。智即为自。智复有自他。有所得智为他。无所得智为自。无所得智复有自他。净智为他。是净亦净为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稽首如空无所依。心净已度诸禅定。无住则无本。觉。此名为佛。假名名为佛。亦无佛可成。无成可成。无出可出。是名佛出。无所见。了了见。了了见。无所见。但有名字。名字性空无所有。镜像如虚空。虚空如镜像。色心如虚空。虚空如色心。色心如镜像。镜像身无二。亦复非是一。若能如是解。诸佛从中出。诸佛唯有名。如空应响声。无心究竟道。法法自然平。平处亦无平。无平作平说。此中言语断。心行处亦灭。眼空保色空。色空保眼空。两空自相保。则无眼识贼。耳空保声空。声空保耳空。两空自相保。则无耳识贼。鼻空保香空。香空保鼻空。两空自相保。则无鼻识贼。舌空保味空。味空保舌空。两空自相保。则无舌识贼。身空保触空。触空保身空。两空自相保。则无身识贼。心空保法空。法空保心空。还是一空能保二空。亦能保一空。是故号空空。假名说见谛。若知六根净。即无六尘贼。若无六尘贼。心王自清净。方便持化凡。题名寄佛性。释曰。是以若眼空色不空。色空眼不空。则不可相保。以根境异故。必为侵害。若同一性。即无疑矣。如世间作保之人。若是忠良人。即可忠良人作保。若恶行人。则不可保。以情性异故。六种根尘。和同既尔。一切万法。顺旨亦然。故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根尘同原。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问。色尘质碍。可分析归空。声性虚通。应是实有。

答。声尘生灭。动静皆空。声不至于耳根。根不往于声所。既无一物中间往来。则心境俱虚。声不可得。如首楞严经云。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消。消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消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又推声处文云。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又推香处文云。阿难。汝又嗅此鑪中栴檀。此香若复燃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鑪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推味处文云。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噉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澹。若不识澹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推触处文云。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今推十二根尘。处所既无。则前六根门无处而入。后十八界无界而分。可验众生界中。即今现行心境俱空。世俗谛中。假施设法悉皆无有。夫宗镜所录。皆是现证法门。一入全真。更无前后。如或不信。但静思看。若见一念无生。自然与经冥合。如菩萨念佛三昧经偈云。此身常无知。如草木瓦砾。菩提无形色。寂灭恒不生。身不触菩提。菩提不触身。心不触菩提。菩提不触心。而能有相触。实为不思议。释曰。故知色不至眼。耳不到声。而有见闻。是不可思议。以自性离中。而有显现。故知六根无对。皆是无诤法门。诸境含虚。尽冥不二之道。即今众生境界。真不可思议矣。曷用远求诸圣作用。而自鄙劣者哉。此宗镜。是照众生之痴闇。同诸佛之光明。使法界含生。一时圆证。如法集经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眼色二法无所诤竞。以不和合故。以此二法不相到故。夫不合不到法。皆无违诤。世尊。法无有二。是故不诤。广百门论破根境品云。复次若耳根境合。知者。不应远近一时俱闻。声从质来。既有远近。不应一念同至耳根。耳无光明。不应趣境。又声离质。来入耳闻。亦不应理。钟鼓等声。现不离质。远可闻故。若耳与声无闻而取。如香等。不辩方维。若耳与声不合而取。应无远近一切皆闻。不合体无。相无别故。或应一切皆不能闻。是故耳根。声合不合。实取自境。二俱不成。又云。心若趣尘。体则不遍。心常往境。我应无心。然微细心。身中恒有。睡眠闷等。诸位常行。有息等故。梦可得故。劳倦增故。引觉心故。任持身故。触身觉故。又若内身恒无心者。如死尸等。害应无愆。供应无福。则与空见外道应同。有执。心体不遍不行。但用有行。亦同此过。心用心体。不相离故。又若心体往趣前尘。有触内身。应无觉受。应动思虑。不损内心。如是诸宗。执实根境。皆不应理。应信非真。又一切世间有情无情。诸法义相。如依阳焰有水想生。诳惑自心。亦为他说。由此妄想。建立根尘。及余世间诸事差别。如显此想。依多法成。是假非真。故说想蕴乃至如诸幻事。体实虽无。而能发生种种妄识。眼等亦尔。体相皆虚。如矫诳人。生他妄识。想随此发。境。岂为真。根境皆虚。犹如幻事。大集经偈云。至心念法思惟法。是故不见色与声。若得入于深法界。尔时则无色声等。般若灯论偈云。眼不见色尘。意不知诸法。此名最上实。世人不能度。是以根境唯心。名相俱寂。故知世谛真谛。同趣佛乘。有情无情。咸归智地。以真无中。绝名绝相。心智路断。是不可思议。以俗有中。如幻如化。无中显现。是不可思议。不可以情识知。不可以有无测。所以广百门论。明世间法有五种难测。颂云。世间诸所有。无不皆难测。根境理同然。智者何惊异。论曰。如一思业。能感当来内外无边果相差别。极善工匠。所不能为。是名世间第一难测。又如外种。生长芽茎。无量枝条华叶根果。形色间杂。严丽宛然。是名世间第二难测。又如华树。名曰无忧。淫女触之。众华竞发。枝条垂拂。如有爱心。是名世间第三难测。又如华树。名如乐音。闻作乐声。举身摇动。枝条里娜。如舞跃人。是名世间第四难测。又如华树。名好鸟吟。闻鸟吟声。即便摇动。枝条里娜。如喜抃人。是名世间第五难测。如是难测。世事无边。根境有无。方之甚易。世俗故有。胜义故空。诸有智人。不应惊异。如中观论偈云。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离法何有人。离人何有法。法者。眼耳苦乐等。人者。是本住。汝谓以有法故知有人。以有人故知有法。今离眼耳等法何有人。离人何有眼耳等法。复次一切眼等根。实无有本住。眼耳等诸根。异相而分别。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实无有本住。因眼缘色。生眼识。以和合因缘。知有眼等诸根。不以本住故。如是。故偈中说。一切眼耳等根。实无有本住。眼耳等诸根。各自能分别。

问曰。若眼等诸根无有本住者。眼等一一根。云何能知尘。若一切眼耳等诸根。苦乐等诸法无本住者。今一一根。云何能知尘。眼耳等诸根无思惟。不应有知。而实知尘。当知离眼耳等诸根。更有能知尘者。

答曰。若尔者。为一一根。中各有知者。为一知者在诸根中。二俱有过。何者。若诸根各有知者。即成多人。若一知在诸根中者。或眼正缘色时。知已属眼。声尘起时。耳应不闻。如无言说经偈云。内外地界无二义。如来智慧能觉了。彼无二相及不二。一相无相如是知。金光女经云。文殊师利语彼童女。应观诸界。童女答言。文殊师利。譬如劫烧时。三界等亦尔。般若波罗蜜经云。彼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彼说法师亦不可得。不可以心分别。不可以意能知。佛母经云。阿姊。眼不见色。乃至意不知法。如是菩提离。故眼色离。乃至菩提离。故意法离等。入楞伽经偈云。如水流枯竭。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又偈云。此中无心识。如虚空阳焰。如是知诸法。而不知一法。究竟一乘。宝性论偈云。如一切世间。依虚空生灭。依于无漏界。有诸根生灭。火不烧虚空。若烧无是处。如是老病死。不能烧佛性。地依于水住。水复依于风。风依于虚空。空不依地等。如是阴界根。住烦恼业中。诸烦恼业等。住不善思惟。不善思惟行。住清净心中。自性清净心。不住彼诸法。阴入界如地。烦恼业如水。不正念如风。净心界如空。依性起邪念。念起烦恼业。能起阴界入。依止于五阴。界入等诸法。有诸根生灭。如世界成坏。净心如虚空。无因复无缘。及无和合义。亦无生住灭。如虚空净心。常明无转变。为虚妄分别。客尘烦恼染。又五现识不动。唯意识分别。如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等。如五现量。周圆而视。如镜中鉴像而无分别。若第六意根。即次第分别。非如五现量顿见。又经云。识动见澄者。见澄。即五现量识。分别为动。又经云。本无所从者。此识心本来湛然。不从修得。本来澄寂。五现量识。亦复如是。

问。意识缘境多少。三境三量。如何分别。

答。古德云。第六意识。即比量。意识能缘三世法。三性法。三界法。一百法等。法尔皆是第六意识缘也。有二。一明了。二独头。且明了者。唯于五根门中。取五尘境。是初念与五同缘时。率尔心中。唯是现量。缘其实五尘境。若后念已去。不妨通比量非量。作行解缘其长等假色。即比量。或于五尘上起执时。便是非量。即明了意识。前后许通三量。三境中。若缘五尘实法时。是性境。若后念行解心缘长等假色时。即真独影。似带质。二独头意识有三。一梦中独头。亦缘十八界法。唯是独影境非实。此梦中境。唯是法处收。亦无本质。二觉寤独头。而缘一切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世出世间。有体无体。空华兔角。三世一切法。皆悉缘得。

问。此觉寤意识。一念缘十八界时。有几相分。几本质。几见分。

答。本质相分。各有十八箇。见分唯一。

问。如何有十八相分。

答。十八相分。从十八本质起。即有十八相分。如一面镜中。观无量人影。外边有十八实人。镜即是一。于镜上现有十八人影像。见分亦尔。一见分能缘得十八相分。若质影有十八。以是所缘境。则无过。若一念有十八见分。便有多心过。三定中独头。亦缘十八界。一百法。过未境。及真如等。若假若实。皆能缘故。三量分别者。若是明了意识。前后念通三量。梦中独头。唯非量。以不称境故。觉寤。通三量。若缘有体法时。缘五境界等。通现量故。若缘五根界。七心界等。是比量。若缘空华过未境等。通比量非量。若定中。唯是现量。虽缘假法。以不妄执。无计度。故唯现量。又独头意识。即独生散意。缘影像门。影像者。诸有极微。是极逈极略二色。皆是假影色也。但于观心。析麁色。至色边际。假立极微。唯观心影像。都无实体。

宗镜录卷第五十四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上篇:宗镜录(100卷)

下篇:万善同归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明佛法根本碑

明佛法根本碑 大兴善寺大曼拏攞阿阇梨三藏智慧论述 佛...

拣魔辨异录

伪造印信 魔忍曰:佛不云乎: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心铭

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 往返无端...

明觉禅师语录

明觉禅师语录卷第一 参学小师惟盖竺编 住苏州洞庭翠峯...

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

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 三界热恼,犹如火宅。其忍淹留...

【注音版】佛说转有经

佛说转有经...

佛说阿难分别经

佛说阿难分别经 乞伏秦沙门释法坚译 阿难白佛言:「有...

【注音版】弘一法师:受八关斋戒法

依《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录出...

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 如是我闻...

佛说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

佛说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注音版】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莲华面经

莲华面经卷上(大乘修多罗藏)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

【视频】《药师咒》善音居士念诵

《药师咒》善音居士念诵

【视频】《苏婆呼童子经》聆志居士念诵

《苏婆呼童子经》聆志居士念诵

【视频】早课简略版(文殊讲堂)

早课简略版(文殊讲堂)

心要与法相应

曾经有位修行者,去参学一个很有名的道场。那里住着很...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由于邻居家着火,火势蔓延,卫锦洲居士家也被毁于一旦...

厨师改行,全家获福

阿融的职业是在酒楼餐馆中专门从事下刀斩剁宰杀飞禽、...

净界法师:宁可在山中睡觉,也不要在都市办道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小国家,这个小国家有一个猎人,他...

净界法师:十念必生愿

我们看第十八愿的:十念必生。前面的消除灾障、增长福...

对治带有执著的妄想

于诸识内,独得意名; 向有漏中,作无明主。 不间不断...

地球不是只属于人类

世界上最宝贵者莫如生命,任何形式的生命都应该得到我...

尊重,从记住名字开始

面对一大堆人名,人们最关系、最感兴趣的,仍然是他自...

翻翻经书是否等于跟念经一样

问: 我是缅甸华侨,我看经书有的时候不懂,那天有一...

佛法宇宙观之四大部洲

这次我们再打通了整个欲界来讲,咱们作为人,在四土的...

修行佛法莫作容易想

菩萨曰: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

东林寺出家需具备什么资格条件

问: 来自南洋的弟子,可否到东林寺出家?出家需具备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