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往生西方全凭信愿持名不失正念

智谕法师  2015/03/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往生西方全凭信愿持名不失正念

深达胜义,万勿生疑

众生对净土法门,所以不能生信者,是因为不明道理,心存疑惑故。譬如有人疑曰:“求生净土,是自求安乐,而舍众生于不顾。诸佛菩萨,大悲为怀,以救度众生为旨趣。所以我们应留娑婆,自度度人。”彼不知菩萨有二种,一种是得无生法忍者。一种是未得无生法忍及初发心的凡夫菩萨。所谓得无生法忍,是已证无漏,已离业系,可以意生身或化法身游化十方。这种菩萨应当兴大悲,入秽土度众生。至于未得无生法忍及初发心的凡夫菩萨,须常不离佛,一俟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度众生。

如我辈具缚凡夫,被烦恼所缠,罪业所系。纵发悲心,总是爱见。我与一切凡外,同等愚痴。若谓我留娑婆度众生,则一切众生当皆能度众生。既然一切众生皆能度众生,当是一切众生皆能自度。然则不须诸佛出世,更不须“我”留娑婆度众生了。故似我辈具缚凡夫能度众生者,一切具缚凡夫当亦能度我。

再者,我既不离业系,当然难保人身。如果随业堕入三途,又怎能度众生?或者有人说,地藏菩萨不是甘入地狱,不舍度生之愿吗?要知道地藏菩萨是法身大士,不取佛果,以大悲愿度一切众生。他老人家虽入地狱,却是大自在身。不是罪业因缘入地狱的。我辈愚凡,以罪业因缘堕入地狱,毫无自在可言。正如《维摩经》云:“自疾不疗,能疗他疾者,无有是处。”岂不闻,一旦落入地狱中,万劫不复。所以具缚凡夫,欲留娑婆度众生者,实非自度度人之道。

还有人说“法体本空,求生西方,实是舍此取彼,执著成病。佛法在于无生,为何反而求生西方?”智者大师回答说:“若谓求生西方是舍此取彼,汝不求生西方则是舍彼著此,此还成病。夫不生不灭者,生西方是因缘生,因缘生实是无生。故往生实无生,无生是往生。非是缘生以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故智慧人,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故疑者只是自疑,非法有疑。我人应深达胜义,万勿生疑自误。

何谓资粮

现在谈谈何谓资粮。所谓资粮者,是言资粮位也。唯识宗判修道有五位,即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通达位。四、修习位。五、究竟位。亦名无学位。

第一资粮位。修大乘法,顺解脱分。换句话说,资粮者,是修习方便,在断除结使,修学正法。唯识判此在三贤位,即住、行、向,三位菩萨位。

第二加行位。修大乘法,顺决择分。以定慧力,加行决择。所谓顺决择分者,是顺大乘无漏道,亦即中道。决择者,即决择于无漏中道也。此已近于见道位。所谓顺解脱分顺决择分之“分”字,是“因”的意思。即是顺解脱因顺无漏因。唯识判加行位在四加行的地位,四加行是在十回向以后的暖、顶、忍、世第一义的四善根位。

第三通达位。通达位即住见道位。可知见道以前方便缘修,立资粮加行位。资粮位与加行位,乃修世间法。通达位以后,乃修出世间法。前者称贤位,后者名圣位。各家所判,不外本此。唯识判见道位的菩萨,在初地前心。

第四修习位。此等菩萨已住修道位。见真俗妙理,分破无明,分见法性。唯识判此等行人,自初地后心直至等觉位。

第五究竟位。亦名无学位。习气已尽,出障圆明,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易言之即已成佛。

净土法门系方便中之大方便,以信愿行为资粮位。不须加行便可直入无为。以凡夫身,修信愿行,可与三贤四加同德。准此而论,往生极乐,即同初地。现在我们试将此五位,约配其他各教,以显净土法门之殊胜。不过此系大约而配,非是定配。因各家所判之教,略有小异故。先约小宗。资粮位若在小宗,修三观行。即修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加行位修暖、顶、忍、世第一。通达位即是初果见道位。

修习位即是二果三果人,包括断尽七十一品思惑,至七十一品思惑解脱道时之四果向人。无学位,即是全断七十二品思惑至解脱道时。证五分法身,子缚已断,果缚犹存,即证成阿罗汉。所以准小乘言,秉信愿行念佛,亦等三贤四加位。往生西方,即等初果。若约三乘十地而言,资粮位在干慧地。加行位在种性地、八人地。通达位在见地。修习位在薄地、离欲地、已办地、辟支佛地、菩萨地。

究竟位是佛地。约配其余各教,以文繁从略。

净土法门之殊胜

由此可见净土法门,如何殊胜了。如《观无量寿佛经》云:“或众生有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之“念”字,非是口念之“念”,乃心想“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为苦所逼,不能提起观想)。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观想)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指出称名法门)。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当知纵是五逆十恶之人,一旦往生极乐,亦是位登不退。如此殊胜法门,诚不可思议。故世尊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世尊具大慈悲,说此微妙法门。而众生犹自怀疑,不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能不令人痛心?

《称赞净土经》云:“若人闻说是经,能生信解,受持演说,如教修行,是人命终,定生西方。”所以我们应该生清净信,发深重愿,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万勿以我慢心,生偏邪见,生疑生谤。若生疑谤,不但自受苦报,若有闻者,闻谤亦复生疑,是因汝障其菩提心,断彼善根,则汝罪过大矣。佛于《称扬诸佛功德经》中说:“其有不信赞叹称扬阿弥陀佛名号功德,而毁谤者,五劫之中,当堕地狱,具受众苦。”

净业行人应须注意,临命终时,勿忧佛不来迎。但当深信切愿,持念弥陀名号。只要正念不失,命终之后定生佛前。若能见花见光,则已受宝池化生,决定无疑。有人说命终时,不见瑞相,便不得往生。其实不一定,须知信愿行正念不失,便是最好瑞相。寻诸经文,佛言,若人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命终后定生佛前。故命终后生在佛前,非肉眼凡夫所能见,焉得定言不生?昔人一称南无佛,终成道果。何况吾等日课持诵?释迦无诳语,弥陀无虚愿,行者万勿自致疑惑。古德云,行者万勿自疑,佛迎不迎?往生不生?若起此疑,当真不得往生矣。因为往生西方,全凭信愿持名不失正念。佛既未说,莫作他计。应坚决相信:信、愿、行,为往生三资粮。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智谕法师文章列表

数息和念佛不一致是否如法

问: 在家打坐时用数息法,在生活中用念佛,不一致,...

想把佛号念好,不是个容易的事啊

我们在这个道场打这个佛七,也就是修行啊。那么这个修...

弥陀光音度地狱众生

【彼佛相好神通,巍巍赫奕。至彼地狱最上之顶,垂臂弹...

临终听到佛号生瞋恨心,是阿弥陀佛没有摄受吗

问: 黄念祖的《念佛三昧文》中提到一个和尚念佛念得...

「遍计执」是怎么安立的呢

这个「遍计执」是怎么安立的呢?「遍计执」它也是有一...

【推荐】陈义孝居士:往生极乐的三要三不要

由于悚于生死之剧苦、轮回之路险、三界之无安,所以,...

【佛学漫画】风尘女子迷途知返勤念佛,预知时至回极乐

生为女人,其业障已重。为女人而又堕入风尘,业障尤其...

念往生咒可以往生吗

问: 念佛没感应,念往生咒有感应,也念惯了,杂念少,...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注音版】延生普佛仪规

延生普佛仪规...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临终的两种正念

临终的正念它是有两种正念: 第一个是圣人的正念、祖师...

命运的好坏是如何产生的

有人说:胎儿一旦离开母体,呱呱落地之时,就注定了一...

怎样做才是有道德之人

生活中总可以听到道德一词,那么在到底何为道德,而我...

微信朋友圈里的善恶因果

在通讯和传媒极其发达的今天,微信给大家带来了信息交...

【佛教词典】五大尊

(名数)又曰五大明王:不动、降三世、军荼利、大威德...

【佛教词典】朝鲜佛教通史

凡二册。朝鲜李能和着。大正七年(1918)刊行。记述朝...

丛林中出坡的意义

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开启中国禅宗僧团制度的恢弘气...

人怎样才能够清除自己的欲望

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因为地处偏僻,香火一直不旺。...

如何劝导病人临终正念不失,得生善趣

第三课 瞻视病人甲三、说法敛念 说法敛念 是关于如何...

努力活出自己的生命

在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

心不受任何善恶的干扰,这才叫真修

我们修行有三个步骤:第一个一定要先进入寂静的观念,...

因果报应是自己的事

大修行者有大福报,大修行者有大功德。比如:一个修行...

三坛大戒的病中忏悔:亲受三宝最真切的「显灵加持」

晚钟敲过,闭目卧在床铺上,这一天又要过去了。 在太白...

洗钵去

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

歪打正着

人的一生,谁都难免会犯错,不同的是面对错误的态度。...

【推荐】念佛的确是一剂无上的良药

作为一名医生,我遇到过罹患各种各样疾病的患者,从医...

净业行人如何看待转经轮

问: 历史上,汉地傅大士曾造轮藏置于寺院,供众人推...

【图】惟贤长老弘法足迹

2009年4月,惟贤长老出席首届世界佛教论坛闭幕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