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新年有很多好听的话,其中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新年快乐”“猴年快乐”。看来快乐是所有人都需要和向往的。究竟什么是快乐?快乐有哪些?有物质上满足的快乐;有精神上满足的快乐。精神上的满足又分很多层面:听一首好歌,或者欣赏一幅好的书画作品,这里面都有快乐,都有愉悦感;打坐诵经的修行中也能体验到快乐,叫禅悦;闻思佛法,得到正见,心开意解,这种获得佛法智慧的快乐叫法喜;圣人们修行所到达的最高的快乐,佛经里称为大乐——涅槃。涅槃的快乐跟我们通常体验的快乐不一样,因为它超越了所谓的苦和乐的对立,达到了圆满。
在猴年的第一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人生快乐的三个要点。当然,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中讲了很多最终到达涅槃大乐的妙法。我在这里概括讲的三个要点,只是就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在家居士的生活而言,怎么能够令我们的快乐多一点,烦恼少一点。常言讲: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十分之八九都是不如意的事。不如意就不快乐。而有了佛法的智慧,我们可以快乐多一点,烦恼少一点。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三个要点是什么呢?
第一个要点:要多想别人的好处,少想别人的坏处。
这是快乐的第一要。我们认为自己的烦恼是来自于其他的人。事实上,我们的烦恼是来自于人际关系。不管是同学、同事、家人、夫妻、父母、子女,还是修行的同参道友,在处理与这些人的关系时,绝大多数的烦恼来自于我们想了太多别人对我们的不好。现在我们要转变,要养成多想别人的好的习惯。在内心多思维、观察别人的功德、别人对你的恩德,你就能够原谅、包容他的很多不是、缺点,乃至他给你带来的伤害。你也能够更加有心力去化解别人带给你的麻烦、烦恼。
其实生活中你周遭的每一个人,如果你想他的功德,想他的好处,想他的恩德,可以说是想不完的。另外一方面,你想别人的坏处,想别人对你的不好,也会想不完。也就是说,我们往两个方向去想,都会想到很多:他对我的坏处会很多;他对我的好处同样很多。只是通常情况下,我们更容易倾向于想别人的坏处,而忽略别人的好处。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心理反应经不住逻辑的严格推敲。同样一个毛病,如果他是你的亲人,你很能包容;如果换成其他人,你就忍无可忍。这就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所以在佛法的修行中有“观功念恩”,就是观察他的功德,忆念他的恩德、好处。这也是我们过去跟老和尚学习、修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收获。因为师父他有个习惯,就是他会经常念别人的好处。有时候他也许很忙很累,如果有人有事让他去做,他会忍着劳累去帮别人。这个时候他会说这个人对我们有很多恩德,会说这个人过去如何支持我们。他会这样念。当然,他说给我们听,对我们来讲是一种示范。有时,我们知道有的人可能对我们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者有的人有很多的缺点、毛病,我们觉得难以忍受。师父也会提示我们要忆念那些人的好处。
我记得九七年左右,很多年轻人在师父座下出家,有些也就十五六岁。这些年轻人刚刚出家到僧团,对寺院严密的作息制度有些不适应,比如早起、上殿。所以有一些人会睡懒觉,不上殿。像我们这些出家有一段时间,也适应了寺院环境的人就会发牢骚,抱怨那些人太调皮、太难管、太不像话。师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们已经很不错了,他们在寺院只是睡一次懒觉而已,到社会上,在这个岁数,他们是无法无天的。师父的这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一下就把我们的思维给转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都要多念他人的恩德,这样就能够化解我们内心的烦恼。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就佛教来讲,这句话可能要扩充为:人是关系的总和。人不光有社会关系,还有和自然的关系,以及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可以说,整个人就是关系。佛法看世界最核心的见解可以用一句最通俗的话来概括:只有关系,没有东西。你说有一个什么吗?没有。任何一个什么都是各种关系,也就是因缘。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缘。你说这是杯子,这是一个坏人,这是一个仇人,这是一个讨厌的人。有这个东西吗?有这个被你用名字安立的东西或者人吗?没有。只有因缘。学佛的人不应该简单地用好和坏这样的词安在一个人的身上,你应该去理解你所说的好和坏背后的因缘是什么,关系是什么。
实际上,有这种理解,有这种观察,你就不会被假名所迷惑,不会被那些爱憎的判断、情绪所左右,烦恼就会减少。但是一个学佛人刚开始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需要训练,不经过训练你是很难达到的。我们现在也许还没达到,我们可以先做第一个功课,就是我们要在这种关系中去看他的功德、他的恩德,甚至于某一事物它的价值。比如说,在生活中往往有人跟你过不去;在商场上,你有竞争对手;在国际环境中,有对我们不友好的国家。这些看似不利的因素,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我们会发现这些也有它的价值。这一些的因素他都能够强化我们的忧患意识。有了忧患意识,我们就不敢放逸,我们就能够自强不息、不断进步。
第二个快乐的要点是:多想我拥有什么,少想我没有什么。
有一句话叫“知足的人最富有。”一个人不管他多么富有,只要他还觉得自己不够,还觉得自己需要很多东西,那么他仍然是一个穷人。一个人不管他现实中拥有多少,他能够知足、安住于当下,那么可以说他也是一个富有的人。佛教里面讲六道,有一道叫饿鬼。我们寺院每年都要放焰口,就是帮助那些饿鬼众生。饿鬼道的众生有什么特征?饿鬼道的众生就是老是不满足,老是有欲求。他们的需求很大、肚子很大,但咽喉很细,所有到他们跟前来的东西,都不会令他们感到满足,感到愉快。所以佛法就描述他们总是在饥饿状态中,总是需要、需要、需要……这就是最大的贫穷。其实人生的富有应该是来自于你能放下,来自于你知道自己拥有什么。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供养了佛陀几块糖,一个乞丐过来向佛陀乞讨他手上的糖。佛陀说:我可以给你这个糖,但是有个条件,你只需要说一句“我不要”,我就给你。后来这个乞丐鼓足了很大的勇气,他说了一句“我不需要这个糖”。当然佛陀兑现了诺言,把糖给他了。后来有人问佛陀为什么跟乞丐这么讲?佛陀说:你知道这个乞丐为什么成为乞丐吗?因为他过去很多生,从来没有说过我不要,他总是说我要、我要、我要……其实“我要”的意思是什么?是我不够,是我还要。这种状态就是饿鬼的状态:老是需要,老是不够。
最大的富有是你知道你拥有什么。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忘记这一点,忘记自己拥有什么,光想着自己没有什么。如果给你一张纸,让你写下你没有的东西,显然你很快就会将这张纸写满。现在我给你一个很厚的笔记本,让你写下你没有的东西,你需要的东西,你也会很快写满。把我们这个斋堂全部放满了笔记本,在所有这些笔记本里面写上你需要、你没有的东西,相信你也能写满。我相信把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放上笔记本让你写,你也能写满。但是我们想过我们拥有什么吗?这是个大学问。
我们大家可能都听到过一个故事:有个人他为没有鞋而发愁,另外一个人他没有脚,却安慰这个没有鞋的人说:“你看我没有脚,你只是没有鞋啊!”他的意思是说,你看我没有脚,而你拥有脚啊!现在我们的整个社会在变革中,这让我们的生活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对这些变化有的人觉得难以接受。其实你难以接受的时候,你想想你拥有什么,你也就能接受了。你还拥有身体,拥有健康,拥有家庭等等。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广东和福建有很多人闯南洋。这些闯南洋的人要离开中国大陆,需要坐轮船。但他们没有钱买船票,更没有钱在轮船上买吃的东西,但他们有健壮的身体,有力气。那个时候的轮船是烧内燃机的(最早的内燃机就是用锅炉烧热气,用热气带动发动机),所以轮船上往往需要给炉子加煤的苦力。这些闯南洋的人就是靠做这个,凭自己的力气到达目的地。之后,这些人再继续用他们拥有的这个资本——他们的勤劳、他们的力气去创业,去发展他们的人生。其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了富翁。
其实每个人可能不知道自己拥有的东西。佛法就是告诉我们所有的众生拥有什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以后,他讲出了一句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说,所有众生都拥有和佛菩萨、和觉者一样的功德智慧。所以佛法不是首先要你去创造什么,增加什么,而是要你去发现。发现什么?就是发现你本来拥有什么。佛法最大的个性就是帮助我们、提示我们去知道、去发现我们拥有什么。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所说的,我们都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自己去发现它。
所以,《妙法莲华经》里讲,有一个穷人,他的衣服里有一个价值连城的宝珠。你想帮助这个穷人的话,你不需要让他去干活,你也不需要让他去做买卖,你也不需要给他钱财,你也不需要给他股票。很简单!你只需要告诉他,他的衣服里面有颗无价宝珠。所以,我们要保持正知正念,要多去想我们自己生命中本来就有的,究竟所有的。这样的话,不仅世间的快乐会多,也很有希望到达涅槃的大乐。
过去这么多年,我们整个社会也许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财富的积累和物质的追求上。我们没有房子要房子,有了房子要车子,有了车子我们又生出许多其他的需求。我们总是在想我们没有什么。这导致许多人拜物,被物化。这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我们应该保持警觉。如果人没有精神追求,如果一个人总是去想我没有什么,我还要拥有什么,这个人就会变成一个物质的人、一个动物的人。有些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就很容易被突破。这就很危险。
所以我们要多想我们拥有什么。假如让你现在就坐在那里想一天你拥有什么。你不要以为你能想清楚。怎样算想清楚?你要能想到像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发出的那一声赞叹那样,你就算想清楚你拥有什么了。我们出家修行就是在想这件事。在禅堂里想这件事,在佛经里想这件事。想我们拥有什么,不去想我们没有什么。
第三个快乐的要点:要多想着耕耘,少想着收获。
耕耘在佛法里叫因,收获在佛法里叫果。众生特别重视果;菩萨特别重视因。因就是播种,就是耕耘。你把你的注意力特别地放在结果上,你的烦恼会很多。为什么?因为很多事情的结果,并不是我们自己能主宰的,不是我们能做主的。不要说社会、外面的事情我们不能做主,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能做主吗?比如你盘腿打坐,一个小时以后,你能做主让你的腿不痛吗?很多人打坐的时候,他做不了这个主。不仅我们的身体我们做不了主,就是我们的心念,我们也经常做不了主。当你愤怒的时候,你根本没办法控制。你贪求某一个东西的时候,你是日思夜想,你的心念你都驾驭不住。佛法把这个称为“无我”,就是你不能主宰,也没有主宰者。
因此,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们对到我们跟前的结果不要太上心。我们始终要把注意力放在耕耘上,放在我们现在在做、在播种、在付出上,然后我们不断地改进自己、提高自己。我们不断地播种、不断地耕耘,不断地收获自然会来。我们要把握每一个当下,种好的因,不断地种好的因。哪怕现在有非常倒霉的事降临到我们头上,我们仍然不管,继续种好的因。学佛的人是通过这种方式做命运的主人。
在这个人间,很多人给我们演绎了这种做命运主人的故事;很多人在灾难降临到他头上的时候,他的心不会动,他只是坚持他原来的方向。我上次到香港去,在书店看到一个外国的残疾人。你们看到可能会吓一跳,因为他没有胳膊,也没有腿,只有一个身躯。但现在他闻名世界,到处讲演,还成家有了孩子。这很不简单!他拥有的就是一种真正做命运主人的精神。
做命运的主人要从哪里做起?就要从只管耕耘、只管播种做起。你只管种善因,那么善果自然会来到。我们要让我们的心安住在每一天应该怎么过上。每一天你都要想一想:我今天种了哪一些善因,我做了哪一些善业,我发出了哪一些善念。所以古代有些修行人每天给自己记“功过格”。“功”就是每天种了哪些善因,做了哪些好事。“过”就是每天有哪一些错误的话、错误的念头、错误的行为。记下来的目的是什么呢?记“功”是自我激励、自我奖励。看到自己做了不少“功”,你会很欢喜。记“过”是自我警觉、自我责罚。看到自己造了不少“过”,你会有一种警觉。古人的修行是这样修出来的;古人的修行是这样累积出来的。我们都知道明朝袁了凡的故事。他也用过类似“功过格”的方式修行。
所以,许多修行有成就的人,了不起的人,其实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都经历过一个很严谨、很艰苦的跟自我作斗争的过程。最终他们到达“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的境界。你只管去做,结果会怎样你不要管,它会在那里等你,它会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点等待你。现在是消费主义时代,人们都希望早一点见到功利,也有的人总是有一种兑现心理。比如说买股票,他总希望马上兑现,变成现前的、现实的利益,因此就会对佛陀讲的因果规律产生怀疑。因为他只看了很短暂的时间,看了很局部的一个方面,所以他才会怀疑。真正能够身体力行“但问耕耘,莫问收获”,你自然会对因果生出坚定不移的信心来。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来自于得、失、成、败的烦恼。你觉得你现在失败了,你觉得你现在失去了很多。你为你的失败、为你失去很多在那里自怨自艾,在那里烦恼的时候,在那个刹那,在那个当下,在那个时间段,你已经失去了很多机会,你失去了很多创造生命新价值、开拓生命新境界的机会。就在你烦恼的时候,你已经错过很多机会了,所以永远让你的心不要在你得到了什么果上面停留。当然这个果有时候是负面的。也有人拥有成功的果。如果你执着成功的果,你的心停在上面,下一步可能就会是失败。成功你也不要在乎它,你要放下它,你要继续耕耘、继续播种、继续往前走。我想这应该就是心不住法!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永远不要让我们的心落在一个光景上,落在一个境界上,落在一个成就上。你在哪里停下来,你就在哪里产生了执着,产生了自我认同。你的执着和自我认同就是“你”。你的这个“你”终有一天会受到无常的打击。无常的打击来临的时候,这个你认同的“你”、这个你的“自我”会受伤。所以你要不断地放下。不断地放下,其实就是不断地往前走,不断地进取。有的人说这是不是一种自我安慰。其实这是最积极、最积极的人生态度。成功你也不在乎,失败你也不在乎,你只是按照你认定的方向一直往前走。这个多积极啊!所以有这样的心态,快乐会多,烦恼会少。
这就是我在猴年第一天跟大家分享的。可能大家也发了很多贺年的短信:“猴年快乐!”“猴年大吉!”“新年快乐!”快乐的要点在哪里?我讲了三点:第一点,多想别人的好处,少想别人的坏处;第二点,多想我拥有什么,少想我没有什么;第三点,多想着耕耘,少想着收获。我想有这三个要点,我们的快乐会越来越多,我们的快乐也会越来越升级。不仅仅有世间的快乐,有物质层面的快乐,而且也会有精神的快乐。精神的快乐有利他的快乐;有实现自己价值的快乐;也有释迦牟尼佛讲的,发现了我们本来就拥有的,跟佛一样的佛性的那种快乐——大乐。
佛法其实不大正面讲快乐是什么。佛法比较多地讲烦恼是什么。你没有烦恼了,就是最大的快乐。为什么?因为你本来就有快乐,这个前提是你本来就是佛,你本来就拥有一切,你本来就什么都不缺。所以现在你凭空地说我要一个什么快乐,这个说法是不精准、不确切的。我们能把烦恼对治了,把无明破了,那么快乐它一直在那儿,从来就没离开过我们。
这就是我在猴年第一天给大家拜年,跟大家一起分享、一起共勉的“快乐三要”。在此也衷心地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能够既拥有物质成就的快乐、精神的快乐,也拥有修行的快乐、觉悟的快乐。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