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念诵行持《普贤行愿品》的功德利益与殊胜果报

智圆法师  2018/03/2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念诵行持《普贤行愿品》的功德利益与殊胜果报

首先是校量闻经的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这一段中的“尔所”是省略词,就是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

这一段经文,普贤菩萨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显示了听闻《普贤行愿品》的不可思议功德,不这样显示,不足以震动人心。普贤菩萨是怎么比较的呢?比方有善男子和善女人,他的供品是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那样多的一切世界当中,所充满的殊胜精妙的七宝,以及人间天上所具有的最殊胜五欲安乐,所以供品极为广大;受供的人就是尔所一切世界的所有众生,以及尔所一切世界的诸佛菩萨,所以受供养者极多;这样供养经历了尔所佛刹极微尘数的大劫,而且是日日相续不断,所以供养的时间极为漫长。

由供养物、受供者、供养时间这三个方面的量,就可以决定这种供养的功德是无量无边。可是一个人听到普贤愿王的文句,只要一入他的耳根,功德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前者。两者相比,把后者的功德分成一百分,前者不如它的一分;分成一千分,前者不如它的一分;分成优波尼沙陀分,前者也不如它的一分。

以上校量了巨大财供养和听闻《行愿品》的功德胜劣差别,后者超过前者不只是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一亿倍,有这样大的差距。可见《普贤行愿》是非常高非常殊胜的大法。

《行愿品》的内涵就在于称合自性普贤而发起普贤大愿,开出佛性本源。它是一个周遍的相。从这个方面来观察,财供养的处所虽然是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可是普贤愿王大而无外,全部涵盖了这些世界;财供养的对境虽然是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众生,可是愿王整个地遍到一切圣凡世界;财供养的供物只是无数地水火风所合成的色法,以及有漏的人天安乐,可是愿王是以色法和有漏善根远远不能相比的大愿心,而且遍具从礼敬到恒顺之间所摄的无量善根;财供养的时间虽然是无量无边的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可是愿王是尽未来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对这样的普贤大愿王用心听闻,能从心中启发出成佛的大善根,所以远远超过前者的功德。

下面进一步说明两个问题:

1、是否了知自性具足如来藏的功德差别;

2、修集有为功德和开发无为法的恒沙功德的差别。

打个比方,比如有一个福德、智慧、相貌都圆满具足的人,忽然梦见自己是贫贱、丑陋、疾病缠身的苦恼之身,他不见原本的身体,反而执著梦中这个是自己的身体,不信自身本来福德端正。有一位觉者唤醒他,让他觉悟到原来的丑恶之身本来就是好的身体,觉悟之后自然不执著恶的身体。这就是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如果这位迷梦者不觉醒,只是在梦中努力要改变他的苦恼之身,虽然在梦中造作无数的善行,可是始终不认识自己的本性,这些不觉悟中的无量善行总和,是不是比不上一次的觉醒呢?所以我们下结论,无数次迷中善行的总和远远不如一刻的觉悟。

再比如有一个大经卷,他的量等同于三千大千世界,在经卷上书写了三千大千世界当中一切天上人间等的事相,这个大经卷虽然量等于三千大千世界,可是全部都住在一个微尘当中。如果能把这个微尘破开,就能获得饶益。

“大经卷”比喻佛的智慧;

“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比喻这个智慧的体周遍恒沙法界;

“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事物无不穷尽”,这是比喻本体上本有恒河沙数的功德和妙用。

“完全住在一个微尘当中”,这是比喻如来智慧全在众生身上圆满具足。

“破开微尘让众生得到无量饶益”,这是比喻以圣道让众生远离妄想,而在自己身中见到和佛平等的广大智慧。

现在有两种累积功德的方法:

一种是有分量地积累,从一而十,从十而百,这样积累到无量,比如,经中做财供养的这个人没有闻过普贤愿王,尽管他是日日夜夜在精勤修集功德,周遍了世界海,经历了时间海,供养了诸佛海,布施了众生海,但他每一次都是有分量的功德,始终缺少一个因缘和自己普贤的自性相应,不可能进入这种圆顿的修法之中。

而另一个人,直接以普贤行愿开出性海的无量功德,

一种是有为法逐渐积累的方式,另一种是开出大无为法的功德。当然,无数个以分别心造作的功德总和不如一次称合本性而开发的功德。

再说有一个人已经入了航天飞机的候机室,只要因缘积聚,就可以上机而飞入太空,另一人在机场之外,不论他积聚多少不入机场的因缘也不如这个随顺登上航天飞机的因缘殊胜。这就告诉我们,无数个不随顺本性开发的善根总和不如一个随顺本性开发的善根。现在我们了知心中有一颗大摩尼宝珠,体性光明清净,久远以来都被尘沙蒙蔽,假如只是心中忆念宝性而不以种种洗磨净治的方式,终究不能发光,同样,如果只是知道有真如佛性,而不能修行终究不得受用。现在普贤的行愿正是契入真如本性的殊胜妙行,它是以菩提心为根本,是大智慧、大愿力、大慈悲三者相结合的愿心,充分展开了菩提心广大、无尽、周遍、圆满的内涵,是菩提心真正的具体化。我们对于这个愿王能够听闻,一入耳根,就成了极为殊胜的随顺证入本性的善根种子。

所以听闻《普贤行愿品》是极其殊胜难得的因缘,确实是亿劫难逢。因为是佛、是果位的普贤菩萨,透露了他一个极真实、极广大、极圆顿的大法,听者的相续接触到这样殊胜的法,远远胜过了上面的财供养。

一般人没有自知之明,谁能以自力觉悟到佛性是这样一种具有恒沙功德的大宝藏,而且以愿文的加持力就能开发出来,谁能想到自己的性海是这样广大无尽、是这样圆具万善、妙用无边,凡夫人根本不可能朝这个方向想,但是通过佛语,直接给你透露这个消息,而一旦能够相信,所苏醒的不是一种人天善根,不是一种小乘善根,也不是一步一步积累的方式,而是顿然开发,所以所站的层次根本不一样。这些大家应当以智慧来体会以下是略说对于《普贤行愿品》做十法行的殊胜功德。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首先总说十法行,然后解释十法行的利益。

经中“以深信心”简别不是浅信,不是怀疑,这样殊胜的法确实很难深信,一般众生善根福德不够,他能相信其他小法,但是不容易信受这样圆满广大的法,一不相信,此经的利益就没有办法显示出来。所以十法行的条件是要具有“深切的信心”。

“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这是总说十种法行,“一四句偈”是最下限,受持、披读、讽诵、书写是略标四种法行,“乃至”是省略词,包括其余六种法行。十法行,就是:

①书写,为了尊重这个大法,自己书写《行愿品》的经文;

②供养,就是以香花灯明等来供养《普贤行愿品》;

③施他,就是自己写经或者印刷《行愿品》的经文转赠他人;

④听闻,就是在法师面前听闻《行愿品》的法义;

⑤披读,就是展开经卷,对着经文认真阅读;

⑥受持,就是把普贤行愿的文句和意义记在心里,不忘失;

⑦开演,就是对于普贤行愿,自己获得其中的义味,把它开示给别人听;

⑧讽诵,就是能背诵文句,千遍万遍地反复讽诵,比如每次听法、修法的前后能讽诵《行愿品》的文句;

⑨思维,就是在听闻以后自己在安静的地方思维普贤行愿的甚深义理,来发起思慧;

⑩修习,就是通达法义之后,自己按照普贤行愿来实修。

下面讲对《行愿品》做这十种法行的利益:

所谓“五无间业”,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因为受报时有五种无间的相,所以称为无间业。五种无间的相就是:

第一:受生无间,不需经过中阴,无间就堕入地狱;

第二:身形无间,就是一个身体遍满了整个地狱;

第三:寿命无间,就是在长劫当中寿命都在相续;

第四:受苦无间,就是上了刀山又要下火海,受苦接连不断;

第五:受报无间,就是死而复生,生而复死。

五无间业的果报这样漫长,痛苦这样深重,一般以小善业无法对治。可是普贤行愿的妙法极圆极顿,下至只对《行愿品》的四句偈受持、读诵等,就能快速除灭五无间业。可见普贤行愿的威神之大。

所谓“身心等病”,身体有很多种的疾病,有风病、水病、热病、客病,心病也有焦虑、恐怖、忧愁、愚痴等等。世间以药物只能遣除身体的一分疾病,对治能力很有限,尤其心理的疾病更是以外物无能为力,假如不是从根本上解决,我们这些身心疾病到何时才能无余消除呢?所以必须找到一种连根拔除的妙法,普贤行愿就是这样的大法。这就像是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在一瞬间就能把大面积地区摧毁一样,现在依仗普贤行愿的大力量,所有世间的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于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一切恶业,都能在虔诚受持《行愿品》当中无余消除。

为什么能够呢?因为一切苦恼、疾病、恶业都是来自无明,都是由于不认识常恒周遍、体具万德的自性,以执著小小的自我而显现出来的。现在受持普贤行愿,可以发出广大无尽的善根,在这样一种大开放的状态当中,忧愁焦虑、苦闷愚痴、浮躁狂妄等等的心病,都会一扫而光;身体四大不平衡的病态,也是以我执引起来的,真正心量打开深入于普贤愿海,身体的苦恼也可以无余消除。为了形容这种净障的能力,经中以“所有世间”“一切恶业”这一类的词句,说明普贤行愿具有无恶不摧、无障不除的大功用。

下面是讲修学普贤行愿获得魔障远离、发心守护的功德。

“魔”全称“魔罗”,是杀者的意思,杀害修行人智慧生命的缘故;

“夜叉”叫捷疾鬼,行动迅速;

“罗刹”是吃血肉的鬼;

“鸠槃荼”叫冬瓜鬼;

“毗舍阇”是噉精气鬼;

“部多”是大身鬼。

“饮血啖肉,诸恶鬼神”是总的标举诸类鬼神。行者至心读诵受持《行愿品》,一切恶鬼恶神都无法接近,因为这些鬼神都是以无明变现出来的阴暗之相,而修学普贤行愿身心正大光明,所以无法侵入而且自动远离,就像大日轮出来,一切阴暗都要远离一样。

也可以这样解释,“一切魔军”是指一切生死的根本,烦恼魔是生死的因,天魔是生死的缘,蕴魔和死魔是生死的果,受持读诵普贤行愿的时候,就会和生死绝缘,所以是“一切魔军皆悉远离”。

所谓“或时发心亲近守护”,就是行人以信心受持普贤行愿,已经成为极尊贵的身份,超越了人王、帝释、梵天,其人必将作佛,所以善鬼都来发心亲近守护。

一般如果没有普贤行愿的法力,我们忏罪的心量很小,顶多是做了杀生,就发誓以后不杀生,想不到尽虚空遍法界的心量,想不到从现在乃至于未来际,念念相续的修学随顺普贤大行,想不到发起恒河沙数的种种善根。

如果造了五无间罪,罪业像太平洋那样深广,假如用一个箩筐装沙来填大洋,什么时候才能填满呢?因为器量小的缘故,很难填满。

可是我们换一个量,以十方刹海来看,那整个太平洋就像微尘那么小,所以我们应当称合大方广的心性发起德遍法界的普贤大愿,这样就能很快对治严重的罪业。

所以大家发大心来念修普贤愿王,这就是在修大忏悔的法门,因为这个心量太大的缘故,连五无间罪也能“一念速疾皆消灭”。

人之所以造罪,就是因为没有智慧,现在如果能以信心受持普贤行愿,这就是大智慧。由此行者将会尽未来际展开无穷无尽的普贤大行,以这样的普贤大善还愁不能对治罪业吗?比如前面杀了一个人,后来以很深的信心来受持普贤的大愿,这样他所作的行为都是饶益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时间是尽未来际相续不断,念念都是把心开放到全法界,以这样的普贤大善根,又何止是能酬补杀一个人的罪,应当是“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

不懂得这个普贤大愿王,我们凡夫心很狭窄,顶多只是我去利益一百个人,我做三十年善行来将功补过,在这以外的方面就想不到了,就是这样只能在一个有限的时空范围之内以有限的善事来对治,很难想到称合自性发起广大无尽的善根来进行对治,所以净罪的能力很有限,净罪的效果也不迅速。

以前,我们不了解自己还有净罪的无上功能,还有极强大的恢复能力,实际上,能称合自性,不单是一种罪业,甚至佛刹极微尘数的一切恶业都能消除。这是用的什么呢?就是用我们自性普贤的力量对罪业进行一次大摧毁。为什么这种量不是其他可比呢?原因就是以分别执著,量就变得很狭小,发不起灭罪的大力量,比如说欠人一万块钱,如果只有一百块,那就只有绝望,被债务牵着走,如果你有一亿块,那就可以很轻松地还债。

我们每个人要觉醒,自己的自性是普贤,一定要好好随着《行愿品》来发愿,从这个里面发出自己的大善根来,从今往后好好地追随普贤菩萨,永无疲厌地做一切有利益于法界众生的事,以这样来悔过自新。普贤行愿是一个圆顿法门,不是一点一点的小对治,只有这种大心力真正发出来之后,才能速疾消灭五无间罪,消除身心苦恼,远离一切魔障。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

原文: 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

大悲咒的功德从哪里来

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三卷过以后,整个《楞严经》...

受持五戒的利益和意义

五戒的受持 受持五戒是尽形寿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

贫妇供豆的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我们在道场白华庵...

不要忽略名号的无量光、无量寿

我讲一个念佛的公案给大家参考,这个公案出自《念佛法...

三声佛号的感应

时常会想起一件事,感觉很不可思议,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有七件事可以使功德利益增胜

佛与五百大比丘众在阿逾阇江水边时,一日,大均头在寂...

念七佛如来功德利益

南无多宝如来: 除了脱离三恶道,可以使悭贪、吝啬的...

佛说月光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每临大事有静气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

修行贵在无生,发愿往生岂不违背无生之义

【原文】 客问天如老人曰:修行求出生死,故贵无生。慕...

超度亡人为什么要念经

问: 超度亡人为什么念经? 答: 超度的时候念经,是...

菩提心修法的七因果和自他相换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的上士道菩提心修法中...

【佛教词典】后际空

【后际空】 p0879   瑜伽九十二卷十九页云:当知此中...

【佛教词典】坐久成劳

(术语)公案名。具云香林坐久成劳,托日常之言语动作...

星云大师《佛教的忠孝观》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感谢佛陀的慈光加被,能够...

拜佛礼忏之要诀

无论那一宗都讲拜佛,禅教律密净都讲拜佛,拜佛是最基...

超越轮回导归净土的路

是以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源。若细意...

净界法师:牺牲今生安乐,保护临终正念

我曾遇到一位一贯道的道友,他问说:师父啊,你们寺庙...

一生行善,果然善有善报

古时候,有一个书生,姓萧名蔼堂。他为了生活所困,不...

敬畏一切众生的生命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

净土因何独指西,要令心念有归栖

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当中有诸多的净土,为什么就唯独指...

做一片茶叶

抓一把茶叶丢进壶里,从壶口流出了金黄色的液体,喝茶...

文珠法师《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今天与各位讨论的题目,是心灵的自由与解脱。我们生长...

寺院每次过堂,为何要给众生出食

在寺院过堂的居士都会看到,吃饭前大众要唱《供养偈》...

【推荐】不能把无病当成修行有功夫的表现

有种观点说信佛念佛了就没有病,把他没有病认为是他修...

如本法师:三界轮回淫为本

圆觉经云: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诸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