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求生西方净土与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互相矛盾吗

维则法师  2023/09/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求生西方净土与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互相矛盾吗

问:净土法门摄受各类不同根机的众生,果然是很广大的,我不敢再评议了。然而我也曾听有人提出“唯心净土,本性弥陀”这种说法,我觉得很满意。此后我也看了一些有关净土方面的经论,所谓净土者,原来指的是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世界。所谓阿弥陀佛,指的是极乐国中的教主。既是这样,彼极乐世界与此娑婆世界,彼阿弥陀佛与我的心,完全是条然而分开的,远在唯心本性之外,这该如何说得通呢?

答:听你所说的话,实在是把自己的心看得太狭小了吧。可见你根本就不识得你的心是广大而明妙的。《楞严经》上说:“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意思是:自己的色身以及身外的山河虚空大地,全都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又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试问有哪个佛土而不在我们真心中呢?当知“净土唯心,心外无土。”如同大海的水面上现出许多水泡沫,没有一滴水泡沫能出于海水之外。“唯心净土,土外无心。”犹如众尘土依于大地,没有一尘土不名为地。

又当知先圣曾说:唯此一心,具四种土。一名为凡圣同居土。二名为方便有余土。三名为实报无障碍土。四名为常寂光土。第一种凡圣同居土,又自分二类:初一类名同居秽。其次一类名同居净。

初同居秽土,是指娑婆世界这一类。居住在娑婆世界中的众生,有凡夫也有圣人。而凡圣又各分有二。凡夫居住的二类:一类是恶道众生,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这四道。另一类是善道众生,即人道和天道。

圣人居住的二类:一类是实圣,即声闻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缘觉),通教中七地阶位的菩萨,别教中十住位的菩萨,圆教中的第十信位菩萨。这些三乘圣人虽然见思惑都已断尽,但他们的报身仍居在世,因此皆名实圣。

第二类是权圣,是指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净土中的法身菩萨及妙觉佛,为了利于教化有缘众生,而应化示生于凡夫同居,这都是出于权巧方便。这二类圣人与凡夫共住在同一世界中,所以称为凡圣同居土。又因为此世界中还有其它四恶趣共住,是故名为同居秽土。

其次同居净土这一类。就以极乐国土来说吧,虽然居住在极乐国土中的人民,他们的果报非常殊胜,不是其它国土可比,但也是凡圣同居土。为什么呢?因为极乐国土中虽然没有四恶道的众生,可是同样有人和天人居住。因为往生到极乐国土的,未必都是得道的人。如《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章所说,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像这样犯重罪的人,临命终时,能至诚忏悔念佛,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故知凡夫虽然还具有烦惑而染污真性,但由至心念佛故,同样也有机会得居净土。至于圣人居住在极乐国中,其间有权圣和实圣的三乘圣人,这权实二圣的果位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唯独此国土中没有四恶趣,故名为同居净。不过也有人说,如果详明诸国土的相状,也有许多不同。如北方无动世界,虽然也是净土,仍有男女及须弥山等。净土既然有所不同,秽土也应该不完全相等。

第二、方便有余土中,是声闻、缘觉二乘的圣人,以及通教、别教、圆教三种菩萨,已证得方便道的人所居住。具体地说,若修析空观和体空观这二种观,断见思的通惑,能尽尘沙惑,剩下别惑无明未断。舍离分段生死的色身之后而生于三界之外,受法性身,此后只有变易生死。这三乘圣人所居的国土,名为“有余”,是指还有剩余的无明未断。名为“方便”,说明此土乃是已证方便道的三乘行人之所居。所以释论(《大智度论》)上说:出离三界之外有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所受的是法性身,并非分段生。

第三实报无障碍土中,没有声闻和缘觉二乘,纯粹是诸位法身菩萨所居。他们分分破无明,同时法性也分分显,得真实果报。然而因为最后一分生相无明未尽,滋润无漏业,受法性报身。其报身所居依报净国,故亦名果报国。如《仁王般若经》上说:“三贤十圣住果报”,就是指此而言。由于能观实相之理,发真无漏智慧,所得果报,故名为实。又菩萨于修因时了达色由心造,全色是心。心性融通,全心是色,色心不二,无可执定,而达到色心无碍,依正互融,故名实报无障碍土。如《华严经》中所明因陀罗网世界,便是属于实报无障碍土。

第四常寂光土,以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也称为法性土。但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不妨说身土。因为离身无土,离土无身。名身土者,一法中含有二义。如普贤观云:“释迦牟尼名毘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

在佛国的四种净土中,凡圣同居土和及方便有余土,是应身佛所居的。第三实报无障碍土,亦可以是应身,亦可以是报身,即是报身佛所居的。第四常寂光土,却是纯真纯净,非是应身非是报身,乃是法身佛所居的。又常寂光三字,也有配三德解释:常即法身德,寂即解脱德,光即般若德。如梵语的伊(∴)字,由三点构成,不纵横并别,名秘密藏。可见诸佛如来所游居之处,乃是真常究竟,最清净最圆满的净土。

由此看来,所谓十方世界微尘国土,唯是我心中所造作的国土。三世恒沙诸佛,唯是我心中所修证的佛。你能晓得这个道理,也就知道没有一个国土不依吾心而建立,没有一佛不由我们的本性而发露显现。那么十万亿佛土外的极乐,岂独不是唯心之净土吗?极乐国中的教主,岂独不是本性之弥陀吗?

又当知唯此一心,具含十法界。正报之身心与依报之国土融通,重重无碍。又当知心、佛以及一切众生这三者的体性,并无差别。众生心中的诸佛与诸佛心中的众生彼此互现,故能念念之间彼此感应道交。所以古德有说:“诸佛已悟,是故诸佛心内的众生,无论正报依报,尘尘皆是极乐世界;众生虽是在迷,而心中所具的诸佛,念念皆是自性弥陀。”

又说:“净秽生于自心,所以十方净秽,卷之于心怀,同在于刹那间转变。十法界不离一念心,所以一念色心,罗列开来,则能遍收于法界。此是本源自性天真所自具,非由众缘生起而新成。一念心中既然具十法界,当然随举一尘也皆具一切尘。故能于一一尘中现一切刹。一一心中具一切心。一一心与一一尘又复互具,这样就形成了重重无尽而无障碍。一时顿现而非有隐有显,一切圆成而非有胜有劣。如同摩尼神珠,一时具含众宝,也犹如帝释网,千种光辉互相交映。我心既然如是微妙难思,众生与佛的体性也同样如是微妙难思。由此就可以了知,虽然神游于十万亿刹之外的极乐净土,其实仍是生于自己心中。虽然形质托于九品莲花中孕育化生,又岂能逃离刹那际的当下一念。”

又有说:“极乐遍在一切处,举一国土而全收十方国土。如帝释殿上的千珠宝网,千珠光影咸入一珠中,一珠光影遍入千珠中。虽然珠珠相互遍入,此珠不可为彼珠,彼珠不可为此珠。珠珠相互交参辉映而不杂,珠虽有离而光影不分。虽一一遍彰,亦无单独的所在。极乐净土,即如同千珠之一;十万亿国,亦各如千珠之一。乃至于三乘圣贤,以及人道、天道,下至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一一众生无非千珠之一。阿弥陀佛,也不过是千珠中直示一珠。所以见一佛,即等于见十方诸佛,也等于见十方九界众生。从空间上说,十方微尘数刹土世界海;就时间而言,过去、现在、未来等十世古往今来,统统都在真心实相一印当中圆满具足,没有余法了。”

如上所引的这些开示,皆是佛祖圣贤递相发扬的明训。明白此中道理,那么,你就知道十方诸刹诸尘,尘尘都是唯心之极乐;一尘一佛,佛佛皆是本性之弥陀。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演莲法师译文)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善巧导净土,妙验西方路

沈中旭。字启白,江苏吴县人,年少时个性豪放不拘小节...

太虚大师《往生安乐土法门略说》

一、信 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世界一法门,约之不出信、愿...

昌臻法师《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

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开始了。我想在这里谈两个问题: 一...

精力专注念佛时为何昏沉

问: 我每当精力专注能念佛时就会昏沉,反而是妄想多...

【推荐】净土法门有何殊胜之处

净业行人都知道,在净土经典中,释迦世尊及十方诸佛都...

《净土圣贤录》之往生比丘

往生比丘 《净土圣贤录》初编者际清居士彭二林评论道:...

持戒的人能圆融一些吗

问: 关于荤腥的问题,这一阶段都在困扰我。我婆婆也是...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此二句,名庄严性功德成就。...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层级越高的法界,时间的质量越大

因缘所生法是这样,你越执着它,它对你的限制、伤害就...

观世音菩萨真能有求必应吗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凤凰直播,凤凰佛...

测测自己的宽容度

请对下列问题作出是或否的选择,每题答是记1分,答否...

找到幸福的开关

一直到现在,我每看到在街喧喝汽水的孩童,总会多注视...

【佛教词典】毗纽女天

毗纽女,梵名 Vaisnavī。为七母女天之一,乃梵天之眷...

【佛教词典】供头行者

(职位)粥饮时,行饭羹茶果等之行者也。或单称供头。...

贪睡的人有什么后果

《劝发增上意乐经》云:若乐睡眠与昏沉,痰癊风病及胆...

大安法师:往生到边地疑城

我们看到《无量寿经》里面讲边地疑城有这么一种情况,...

【推荐】娑婆世界有多苦,肿瘤医生亲历患病众生相

出家前在医院工作的时候,常常有病人会问我:医师你几...

获取他人对自己的善待

无论人得意时还是失意时,只有选择善待他人,才能获取...

为什么倒霉事总找上我

南宋词人辛弃疾曾感慨道: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至诚称念观音圣号化解冲突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有云:若三千大千国...

【推荐】与这件事相比,其他都只是「鸡毛蒜皮」

拿破仑在一场战斗中与部下失散,生命遭遇危险之际,一...

为法忘躯的玄奘大师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四位著名的佛经翻译家。西行求法的...

珍惜把握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在《百喻经》中,有一篇《猕猴把豆》的譬喻故事。说的...

一念观世音菩萨,「三毒」就减轻了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肯放下执著,当下就解脱

你观察过天上的云吗?你注意看,有时候云的形状就好像...

能令世与出世间圆满的药师法门

清朝时候,顺治皇帝的国师玉琳国师,他就很赞叹药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