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世间有这四种人

2017/08/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世间有这四种人

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在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时,有一日,舍利弗尊者告诉比丘们:“世间有四种人。哪四种人呢?

一种人与结使烦恼相随,然而不觉不知自己内心有烦恼;

一种人与结使烦恼相随,但是如实了知自己内心有烦恼;

一种人不与结使烦恼相随,可是不觉不知自己内心无烦恼;

一种人不与结使烦恼相随,并且也如实了知自己内心无烦恼。

诸比丘们!在前二种同样是有结使烦恼相随的人中,以不知道自己内心有烦恼者为下,能如实了知自己内心有烦恼者为殊妙。后二种同样是无结使烦恼相随的人当中,以不知道自己内心无烦恼者为下,而能如实了知自己内心无烦恼者最为第一。诸比丘们!当知世间有这四种人。”

目犍连尊者向舍利弗尊者请教:“是什么因缘,让同样是与结使烦恼相随的人,一种为下,另一种为殊妙?”

舍利弗尊者回答:“与结使烦恼相随而不自知的人,常思惟身受心法皆为清净,在这样错误知见的驱使下,面对六尘境界以为清净,而起了染着的欲望,不但不知反省、厌离,也不勤求方便法门灭除欲心,甚至还合理化欲望,所以随着时间不断地增长贪欲、瞋恚、痴心等烦恼,直到命终。尊者啊!犹如有人到市场上买了铜器,铜器买来时就尘土垢坌,十分地脏。此人不但不以为脏,还觉得它是干净的,没有加以擦拭及洗涤,所以铜器上的污垢,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还日渐增厚,最后变得极为不净。就像结使烦恼相随却不自知的人,观念颠倒,认为一切法皆是清净,随境增长欲心,欲心为根,贪欲、瞋恚、愚痴随之增长,一直到命终,最后恶业果熟,自作自受,故此为下。

第二种与结使烦恼相随的人,如实了知自己内心有执着一切为清净的烦恼,于是便思惟‘今可舍此净想,思惟不净想’。因为思惟不净,时时返观自照,便能不生起欲心,进一步勤求方便法门,以真正灭除欲心,欲心灭除了,清净解脱自然不得而得、不获而获、不及而及,如此持续用功,便渐渐舍离贪欲、瞋恚、愚痴,乃至灭除一切烦恼结使。就像有人到市场上买了铜器,铜器买来就已被尘垢染污。此人为了去除尘垢,同时防范不让铜器再添尘垢,非常认真地随时清理,涤荡尘垢,使铜器上的污垢逐渐减少,最后恢复铜器本来清净的面貌。就像结使烦恼相随,但如实了知自己内心有烦恼的人,以正知见经常思惟不净,时时触物起照,勤求方便法门,出离欲心,欲心不生,贪欲、瞋恚、愚痴随之断除。目犍连尊者!这就是同样与结使烦恼相随的人,一种人为下,另一种人为殊妙的因缘。”目犍连尊者接着又向舍利弗尊者请教:“又是什么样的因缘,使同样是不与结使烦恼相随的人,一种人为下,另一种人为殊妙?”

舍利弗尊者回答:“不与结使烦恼相随而不自知的人,以为不需勤修方便,就会得到清净解脱自在,所以遇到境界生起了欲心,也不知检讨反省,更不求方便法门以对治欲心,于是不断地增长贪欲、瞋恚、痴心等烦恼直到命终。犹如有人到市场上买了铜器,铜器后来沾染尘垢,此人却不随时加以洗涤清理,放任尘垢污染,结果铜器上的污垢随日渐增,最后极为不净。就像虽然不与结使烦恼相随,却不觉不自知的人,没有观照检讨,而放任欲心随境增长,欲心不除,以至于让贪欲、瞋恚、愚痴随之增长,一直到命终。

不与结使烦恼相随而且如实自知的人,即使现在没有烦恼,遇到境界时也不放任欲心生起,勤求方便法门,戒慎恐惧始终不让结使烦恼生起,如此精进直到命终。犹如有人到市场上买了铜器,铜器本身没有尘垢极为洁净,此人不因为铜器无垢就放任不理,始终勤劳随时加以洗涤修治,不让尘垢污染铜器,所以这铜器买来日久,益发明净。就像不与结使烦恼相随且自知的人,不让欲心有机会生起,因此随顺觉性,勤求方便法门,贪欲、瞋恚、愚痴始终无法造作,保持清净心,一直到身坏命终。

目犍连尊者!这就是同样不与结使烦恼相随的人,一种人为下,另一种人为殊妙的因缘”。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七·四谛品第二十五》》

省思:

佛法有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修行成就的关键在于能否自觉观照,勤求方便随时对治烦恼。所以虽有烦恼,但不自甘堕落,随时觉察觉照,反省检讨,老实精进,再重的烦恼都能灭尽,成就自在解脱。相反地,虽然现在烦恼轻薄,可惜没有继续保任,放任不觉,烦恼逐日深重,仍旧与解脱无缘。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生命危脆不能长久

昔日佛在毗耶离城甘梨园时,比丘们观察到此地平正庄严...

烦恼与道用,全在一念之间

《净土》2019年第1期 文/明光 人到中年,身体上的各种...

一切都是假,唯有修道真

世间一切幻化,如露如电。故祖师说:一切都是假,唯有...

蕅益大师开示学道要门

学道要门 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

贤愚寿夭,富贵贫贱,皆可自作主宰

【原文】 修德有顺有逆。顺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极而彻...

【推荐】做人的四项原则

怎么做人呢?做人有四项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赚钱很重要...

每一天都在增上,那你的生命就有意义

我们现在是活在无始的妄想中,那要怎么转成真如而趋向...

宣化上人:早起晚睡为谁忙

夙兴夜寐为谁忙?众生难度颇堪伤,迷诸尘劳性颠倒,耳...

悭心难舍

古时候有个须和多国,国王名叫萨多浮。一日国王出外游...

造佛塔胜报缘起

有一次,佛告诉阿难:我现在在大众当中,简要说明造塔...

拒绝眼前利益的智慧

上世纪80年代初,一位大学刚毕业的上海小伙子,经营起...

果普老和尚往生录

果普老和尚,俗姓郑,浙江常山人。幼时,父母双亡,寄...

【佛教词典】三种布施

(名数)一财施,如上。二法施,如上。三无畏施,以无...

【佛教词典】阿弥陀真言

(真言)有一字咒,小咒,大咒之三种,其一字咒又有二...

佛教在商业浪潮中反思:寺院经济的合理使用

寺院的财物通称三宝物,也就是属于三宝所有,分别为佛...

原谅别人也是一种慈悲

为什么我们在工作当中不能相互沟通?实际每件事情的发...

遇善知识难

过去,有一个小孩在路上看到了一只大乌龟,把它抓来玩...

没有先学戒,定慧也是无法生起的

《济缘》云:今越次而学,行既失次,入道无由。 这一段...

《大悲咒》拔除一切众生的苦难

和许多人一样,我每天都要诵《大悲咒》,遇到不顺心的...

鲁迅与佛教之缘

和僧人结缘 鲁迅是周家的长孙,极受重视,家人担心养...

守培法师:念佛四十八韵

一 念佛最高古,能离生死苦; 托生宝莲华,安居极乐土...

拜访绍云长老:结缘乃是亲人,放下便是重生

坐落于安徽含山县褒禅山的千古名刹褒禅寺,云雾缭绕,...

圣严法师:人生的意义是与人分享

活著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人的生活,是为了提升自己的...

破除人我天下亲

一般人最执着,也是诸般烦恼的根源,那就是「我」,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