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想到这末世还有阿罗汉,我才不会孤独

寂然法师  2018/06/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想到这末世还有阿罗汉,我才不会孤独

前些天,我领着一个小朋友参访一座古寺,古寺历史厚重、遗存重叠,处处在在,都发生过许多值得铭记或难以追忆的事迹。

古寺后有一座山,山顶有一座塔,小朋友问我哪里有路,是上山礼塔的捷径?

我不知道,因为来了很多次,总是匆匆,也一直没有兴致,发心找到这条捷径。

索性这一次,我们也不问人,也不请人,自己好好逛遍这山寺,看看能不能找到上山礼塔的路吧。

最后终于找到了。

原来古寺旁,有一方别院,供奉着十八罗汉石像,别院边就是那条路,但此时天渐暗,又落下微雨,我们意趣转淡,决定还是拜一拜罗汉们就走吧。

众罗汉像围坐一堂,前面供着三个巨大香炉,虽然下着雨,但炉子里面冗堆着元宝纸钱烧剩的一叠叠锡箔灰,仍旧冒着刺鼻难闻的化学蓝烟。

“这末世还有佛法存在吗?”小朋友问。

“有的,就像这十八尊罗汉中,据说还有四位,见佛得戒,受佛嘱托,禅定自在,留寿住世,也就是说仍然还活着,只要人间还有一个阿罗汉,佛法就不会没落。”我当时肯定地对小朋友说。

“既然是据说,那么依据何经、何人而说这世间仍有佛陀时代的阿罗汉活着呢?”

“他们在哪里?”

“他们以什么身心形式,存在于世间生活?”

“怎么才能见到他们?”

“如果见不到,那么他们存世的意义又在哪里······”

面对这么多问题,我一时语噎。

小朋友继续又问:“阿罗汉的生死涅槃,与我们凡夫有何不同?他们生在何处,又死向何方?既然阿罗汉已经見道,乃至涅槃有余及无余,那么他们的留寿住世是否已经形成了自己所标榜的否定和背叛?”

面对小朋友的这一堆问题,我忽然想到《阿含》一经。

关于这些问题,经中曾记叙了“佛陀”与“瓦车乔陀”一段交谈:

有一天,外道行者瓦车乔陀来到佛陀跟前,问道:“乔达摩,解脱了的比丘往生何处?”——“解脱了的阿罗汉”即是指阿罗汉。

佛陀回答说:“瓦车乔陀,不可说其再生。”

“乔达摩,则其不生。”

“瓦车乔陀,不可说其不生。”

“那么,乔达摩,其生又不生。”

“瓦车乔陀,说其生又不生亦不可。”

“乔达摩,其既非生又非不生。”

“瓦车乔陀,说其既非生又非不生亦不可。”

听了佛陀这些几无逻辑、不可思议的回答,瓦车乔陀困惑不解,迷茫之余,他又坦言:“乔达摩,我被这个问题弄得不知所措,我被它搞糊涂了。”

“够了,瓦车乔陀!不要迷惑不悟,不要混淆不清,此法博大微妙,不易明了,精深善美,不可仅依逻辑而了悟,深奥富有理性,唯智者知。身为外道的你,有其它信仰,另外一种追求,另外一种律制,追随另外一种导师,你亦不易明白。因此,瓦车乔陀,下面我将问你,你一定要善思后回答:瓦车乔陀,假如一堆火在你面前燃烧,你会不会注意到火在你面前燃烧?”

“乔达摩,如果有火在我面前燃烧,我将会注意到火在我面前燃烧。”

“但是,瓦车乔陀,假如有人问你:在你面前之火,因何而燃烧?你将怎样回答?”

“乔达摩,我将回答说,因草木的燃料,在我面前之火得以燃烧。”

“但是,瓦车乔陀,如果你面前之火熄灭,你将会意识到它己熄灭了吗?”

“乔达摩,如果在我面前之火熄灭了,我将会意识到它的熄灭。”

“但是,瓦车乔陀,如果有人问你:火到哪个方向去了,东西南北?你将怎样回答?”

“这个提问不适于此。乔达摩,因为有草木燃料。火得以燃烧,而当此燃料烧完后,不再续有。如果燃料烧完了,则说火的熄灭。”

“正是如此,瓦车乔陀!抛弃,根除一切色、受、想、行、识,它们如同棕榈根桩,不复存在,亦不可能在未来重新生起。

瓦车乔陀,圣者从五蕴中获得解脱,其法深不可测,如同大海,不应说其往生,亦不应说其非生、非不生。”

从佛法的根本原理来看,我们不可说阿罗汉再生,因为所有生起再生的因缘都己被根除;也实在不可以说阿罗汉断灭了,因为已没有可断灭之物——世间认知中的生与灭,对于阿罗汉来说,都已不在他的范畴建立之中。

这个道理,就像量子物理学家罗佰特·奥本海姆描述“电子的位置”时所说的差不多,他说:“假如我们问,电子的位置是否保持一成不变,我们必须回答说:不;如果我们问,电子的位置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必须回答:不;如果我们问,电子是在一静止状态,我们必须回答:不;如果我们问,电子在运动中,我们必须回答:不。”

可是,即使当有人问到人死后的情形时,佛陀给予了看上去好像是同样语式的回答,但佛陀的所说,也还是有根本的不同。

世间所说,无论如何也是针对于客体,站立在本体,描述与逻辑、排列及渲染。

而佛法一开始强调的就是“非我”,甚至佛陀对于此类问题,所一贯采取的态度,是“此是无益”、“此是妄论”。

他不“求是”,认为“求是”的企图终无甚解,徒增烦恼,他只说不,这样不是,那样也不是,否定的同时让我们只需面对自己身心的现实状况,指出涅槃是烦恼的彻底终结,是导致我们烦恼与痛苦的贪嗔痴的不再生起。

而且语言无法表达此最高境界的真实本性,语言表达的都是我们此岸的犹豫和观望,而不是彼岸的自在与解脱,甚至对于本性本体的企图和表达也统统都是自己对于“非我”与“解脱”的妄想和杂念。

我想,这可能是最为妥当的结论。

“如同火焰被风吹得摇曳不定,熄灭后永不继燃,同样的,阿罗汉从色心二法中得以解脱,消失后不复生起。”我最后念出一段我背了好久,仍然没有娴熟掌握的经文。

“阿罗汉果真的是荡然消失,不复存在?”小朋友又重复的问。

《经集》说,对于寂灭之人来说,不存在任何一种可以说成是自己的形式。当一切因缘断除之后,一切可讨论的基础也随之消失。

《优陀那》如此解说这一复杂问题:

如同跃出火炉的火星一一熄灭,

它们的去处无人知晓。

获证究竟解脱者,

穿越贪欲大海者,

享受寂静喜悦者,

无有痕迹可寻找。

从形而上学来看,涅槃是痛苦的究竟解脱;从心理学来说,涅槃是对自我的去除;从道德伦理来讲,涅槃是贪嗔痴的熄灭——但是如此这么横说竖说,还只是说说而已。

“那么,你说的这四个阿罗汉,到底是否仍活在这个世间呢?”

“佛陀都说了诸行无常,他生前一天到晚强调这事,然后如果让已然解脱五蕴、证得涅槃的阿罗汉永恒驻世,也确实好像没有这样的道理,但我仍然相信,或者说是信仰着……这几位阿罗汉仍在我们身边,默默地陪伴着我们的人生。”

为什么?

因为……是因为……每当想到这末世还有阿罗汉,我才不会孤独。

(腾讯佛学)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生老病死颂

恩爱萦缠与么来,三缘和合住胞胎。 凿开混沌通身瑕,踏...

观寿命无常是成就净业的根本

有师兄问我:如果总想着未来的死亡,是不是与活在当下...

如何开示妻子同生极乐世界

莲池大师在未出家之前,他是示现一个结婚好了之人。他...

沙曷比丘饮酒醉卧树下,为何世尊还赞叹他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有一千二百五...

知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息心达本源

我们的生命体,它是会生灭变异的,它是诸行无常的,你...

一切都有定数吗?如果不一定,那佛如何预知呢

问: 诸佛菩萨皆有五眼六通,能知过去、未来、现在之事...

【推荐】没有什么比老病死的冲击更大

回老房子。一层楼贯通的走廊尽头,阳光斜洒一地,祖父...

如何度化家人

问: 如何度化家人? 慧律法师答: 从你的行为做起:...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注音版】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修行也有四件事先苦而后乐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清晨,波斯匿王率领...

满地泥泞与繁星璀璨

瀑布的壮观是在没有退路的时候形成的,繁星的璀璨是在...

佛陀是如何教导儿子罗睺罗的

度子出家 佛陀成佛后;广度有缘众生,也没有忘记自己的...

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那律尊者来由

阿那律:又译为阿那律,阿那律陀,阿泥卢豆,阿楼駄,...

【佛教词典】为性不能法随法行

【为性不能法随法行】 p1176 瑜伽七十一卷十五页云:由...

【佛教词典】无常虎

(譬喻)无常之可怖如虎也。...

孝心不能等

男孩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小学到...

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

凡夫之所以遭受痛苦,归根结底是因为贪图欲望,正如一...

关于吃豆腐您所不知道的秘密

豆腐是咱们老百姓最熟悉不过的食品了,但是,豆腐究竟...

四十八大愿——(第39愿)受乐同于漏尽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

心开意解(法语短语)

亲近善士 学佛依止考察善知识,要有证德像恵能大师这样...

有障碍才能考验道心和信心

佛源老和尚在文-革时,坐了三年的监狱,在监狱里每天受...

无事最可贵

朋友来喝茶聊天,问说:觉得什么样的生活最好? 我说:...

圣严法师《悟的定义》

悟的意思,就是本来不知道的,突然间知道了;但是佛教...

最好的领导者

团体的领导者有两种型态:一种是权威型,在他的领导下...

恭敬三宝要从恭敬僧宝开始

我们现在是不是做到了恭敬三宝呢?在这里面想一想,我...

轮回的世界真的美好吗

当我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少数年轻气盛、富足高贵的人...

改形易道,这个是生命的真相

这个「吾」和「身」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认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