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四十一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四十一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大种蕴第五中执受纳息第四之五

四念住者。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然此念住总说唯一。谓心所中一慧自性。根中慧根。力中慧力。觉支中择法觉支。道支中正见。或分为二。谓有漏无漏。或分为三。谓下中上。或分为四。谓三界系及不系。或分为五。谓三界系及学无学。乃至若以相续刹那差别分别则有无量。问世尊何故于此义中。开少合多唯说四种。答佛依正慧行相所缘。麁细不同建立四种。问若尔何故契经中说观内外俱十二种别。答不过四故但说四种。如七叶树七生预流。彼亦如是。问此体是慧何故世尊说为念住。答慧由念力得住所缘故名念住。或此慧力令念住境故名念住。此二于境展转相资胜于余法故说念住。广辩念住如余处说。

四正断者。一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发勤摄心持心。二于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余说如前。三于未生善法为令生故。余说如前。四于已生善法为令安住不忘倍修增广故。余说如前。然此正断或总为一。谓心所中一精进体。根中精进根。力中精进力。觉支中精进觉支道支中正精进。或分为二。谓有漏无漏。或分为三。谓下中上。或分为四。谓三界系及不系。或分为五。谓三界系及学无学。乃至若以相续刹那差别分别则有无量。问世尊何故于此义中开少合多唯说四种。答一精进体于刹那中。作用不同建立四种。谓于已生未生恶法断及不生故。复于未生已生善法生及增广故。如灯一念四用差别。谓烧炷尽油热器破闇彼亦如是。问法蕴等论说。断已生恶不善法。即具四种。谓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发勤摄持心者。彼断已生恶不善位。亦能令彼恶不善法未生不生。复令善法未生得生已生住等。乃至说修已生善法令安住等亦具有四。谓于已生善法为令安住不忘倍修增广故。生欲发勤摄持心者。彼修已生诸善法位。亦能令彼恶不善法已生者断。未生不生。复令善法未生者生。如是便成十六正断。何故于此但说四耶。答依修行者差别意乐。至加行位故作是说。谓彼先时起一意乐。至加行位便具四种。如是依彼四种意乐。至加行位故作是说。然加行时皆唯有四。不过四故但说四种。如由意乐加行故说。如是由趣入加行故说。由依处加行故说。由胜解加行故说应知亦尔。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此四何缘说为正断。答由此四种能正断故。问前二可尔。后二云何。答以初为名故无有失。或此四种皆有断义。谓前二断烦恼障。后二断所知障。修善法时断法知故。暂断永断俱名断故。有处说此名为正胜。无倒策发成胜事故。

问恶与不善何差别。答恶谓有覆无记。不善谓诸不善。有作是说。恶谓色无色界。及欲界少分染法。不善谓欲界多分染法。有说。恶谓欲界身边二见品。不善谓欲界诸余烦恼等。问何故恶不善法已生者说令断。未生者说令不生。答已生者于自相续。已有作用故说令断。未生者于自相续。未有作用故说令不生。有说。已生者于自相续。已障圣道故说令断。未生者于自相续。未障圣道故说令不生。有说。已生者于自相续。已取果与果故说令断。未生者于自相续。未取果与果故说令不生。有说。已生者于自相续。已取等流果异熟果故说令断。未生者于自相续。未取等流果异熟果故说令不生。有说。已生者于自相续。已酬同类遍行因故说令断。未生者于自相续。未酬同类遍行因故说令不生。有说。已生者于自相续。已烧已恼故说令断。未生者于自相续未烧未恼故说令不生。有说。已生者于自相续。已作讥呵。已作垢染。已作胶泞。已堕恶意故说令断。未生者于自相续。未作讥呵。未作垢染。未作胶泞。未堕恶意故说令不生。问所修诸善随尔所生即尔所灭。无有生已过一刹那有停住义。如何乃言于已生善法为令安住不忘倍修增广耶。答应知此中说二分善法。谓顺住分。顺胜进分。令安住不忘者说顺住分。令倍修增广者说顺胜进分。俱依相续展转胜进。说安住等。故无有失。有说。此中说三品善法。谓下中上令安住不忘者。说依下品善根转至中品。令倍修增广者。说依中品善根转至上品。虽一刹那生已即灭。而依相续故作是说。

此正断欲界有四。色无色界亦尔。问欲界有恶不善法可说有四。云何上界亦说四耶。答彼虽过患不具。而具有彼功德。有说。彼虽无所治而有能治。问未至地可尔上地云何。答有多种对治。谓舍对治。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厌坏对治。上地虽无舍及断对治。而有余对治。问静虑可尔无色云何。答无色虽无坏对治。而有持及远分对治。

此正断学无学位各具四种。问学位可尔有恶不善法故。无学云何。答彼虽无过患而有功德。有说。彼虽无所治而有能治。谓多种对治如前说。彼虽无舍及断而有所余问缘涅槃精进何正断摄。有说。初正断摄以断即涅槃故。有说。第二正断摄以涅槃是不生故。有说。第三正断摄。缘涅槃时善法生故。有说。第四正断摄。缘涅槃时善法增故。如是说者。四正断摄。缘涅槃时作四事故。谓缘诸法择灭性时。即令一切恶不善法已生者断。未生不生及令一切世出世善。未生者生已生增广。

四神足者。一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二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四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问云何名神云何名足。有作是说。三摩地名神。欲等四名足。由四法所摄受令三摩地转故。问等持俱有相应法多。何故此四独名神足。答此于等持随顺胜故。谓于俱有相应法中。资益等持此四为胜。复有说者。三摩地是神亦足。欲等四唯足非神。如择法是觉亦支。余六唯支非觉。正见是道亦支。余七唯支非道。离非时食是斋亦支。余七唯支非斋。彼亦如是。问若三摩地是神亦足或应立一。或应立五。何故说四耶。答唯三摩地立为神足。从四因生故说为四。谓加行位。或由欲力引发等持令其现起。广说乃至或由观力引令现起。由加行位四法随增。令等持起故得定位。于一等持建立四种。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此四何缘说为神足。答者所思求诸所欲愿。一切如意故名为神。引发于神故名神足。然此神用略有二种。一世俗所欣。二圣者所乐。若分一为多。合多成一。此等名为世俗所欣。若于世间诸可意事不住顺想。于诸世间不可意事不住违想。于诸可意不可意事。安住于舍正念正知。此等名为贤圣所乐。复有三种神用。一运身二胜解三意势。运身神用者。谓举身凌虚犹若飞鸟。亦如壁上所画飞仙。胜解神用者。谓于远作近解由此力故。或住此洲手扪日月。或屈伸臂顷至色究竟天。意势神用者。谓眼识至色顶。或上至色究竟天。或傍越无边世界。问此三神用谁成就几。有说。声闻成一。谓运身。独觉成二除意势。唯佛世尊具成三种。有说。异生成一。谓运身。二乘成二除意势。然声闻运身所显。独觉意解所显。佛具成三意势所显。或复五种神用。一业。二异熟。三变现。四具德。五发心。业神用者。谓中有等。异熟神用者。谓飞禽等。变现神用者。谓依静虑。分一为多。合多为一等。具德神用者。谓四神足。发心神用者。谓天龙等。此中天者谓欲界天。于所说五神用中。此中说具德神用。如契经说苾刍当知。欲三摩地断行成就修于神足。依止离依止无染依止灭。回向于舍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说亦如是。此中说何名为离等。有作是说。是三摩地彼说。若缘三摩地为境修于神足。由二缘故名依离等。谓意乐故及所缘故。若缘余法为境修于神足。但由一缘名依离等。谓意乐故非所缘故。有余师说。是寂灭涅槃。彼说若缘寂灭涅槃为境修于神足。由二缘故名为离等。谓意乐故及所缘故。若缘余法为境修于神足。但由一缘名依离等。谓意乐故非所缘故。复有说者。是三摩地及寂灭涅槃。彼说若缘此二为境修于神足。由二缘故名为离等。谓意乐故及所缘故。若缘余法为境修于神足。但由一缘名为离等。谓意乐故非所缘故。应知此中依止离者。谓初静虑。依止无染者。谓第二静虑。依止灭者。谓第三静虑。回向于舍者。谓第四静虑。

如契经说苾刍当知。何等名寿。谓四神足。问何故神足说名为寿。答由此为依寿不断故。谓在定位寿必无断。有说。依此离寿灾故。谓在定位远离寿灾。有说。依此寿自在故。如契经说。若有苾刍苾刍尼等。于四神足若习若修若多修习。彼若希求住寿一劫或一劫余。随意自在。由此故说神足为寿。

如契经说。有一梵志。来诣具寿阿难陀所。种种爱语欢喜问讯。已退坐一面。问阿难曰。何故于沙门乔答摩所勤修梵行。问何故梵志作是问耶。答彼是阿难昔时朋友。委知尊者是爱行人。于五欲中先恒耽着故。来试验为求爱断而修梵行。为求胜欲修梵行耶故作斯问。阿难答言。我为爱断故在佛所勤修梵行。问勤修梵行。断七随眠。何故但言我为爱断。答尊者庆喜。亦知梵志是爱行人耽着诸欲。为汲引故。意云若汝为爱所缠欲求离者。宜舍家法来世尊所。随我勤修清净梵行。故方便答我为爱断。婆罗门曰。沙门乔答摩实有道迹能断爱不。阿难陀曰。实有勿疑。汝若来修定能断爱。梵志请曰。愿为说之令我心开必当依命。尊者告曰。惟我世尊。如实知见说四神足。依之修习速离爱缠。问若有能于四念住等。三十七种菩提分法。随一修习皆能断爱。何故但言修四神足。答此是爱结近对治故。谓有爱者驰散诸缘。等持能为彼近对治。梵志复曰。如仁所言神足无边修何能尽。问梵志何故作是语耶。答梵志意言。此四神足其体遍在学无学位。彼即无边修何能尽修。若不尽何能断爱。阿难告曰。此非无边。梵志复言。请为解说。阿难告言。吾今问汝可随意答。于意云何。汝曾生欲入园游不。梵志曰然。复问入园既游观已生欲还不。梵志曰然。复问二时所生乐欲岂不有异。梵志曰然。尊者告言。如汝生欲二时有异。一欲入园。二欲还出。如是神足学无学位亦各不同。学位所修为欲断爱。无学所修为现法乐。随所修异非谓无边。梵志如何谓修不尽。彼闻欢喜发淳净心。归佛出家修于梵行。

五根者。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亦尔。此五随名即心所中各一为性。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何缘此五名根。名力。答能生善法故名根。能破恶法故名力。有说。不可倾动名根。能摧伏他名力。有说。势用增上义是根。不可屈伏义是力。若以位别下位名根。上位名力。若以实义一一位中皆具二种。此二广辩如余处说。

七觉支者。一念觉支。二择法觉支。三精进觉支。四喜觉支。五轻安觉支。六定觉支。七舍觉支。择法即慧。喜即喜根。舍谓行舍。余四如名即心所中各一为性。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何故此七名觉支耶。答觉谓究竟觉。即尽无生智。或如实觉即无漏慧。七为彼分故名为支。择法亦觉亦支。余六是支非觉。此七广辩如余处说。

八道支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即慧。正思惟即寻。正语业命。即随心转三根所发身语无表。余三如名即心所性。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何故此八名为道支。答所履通达故名为道。八是彼分故说名支。正见亦道亦支。余七是支非道。此亦如余处广说。

四静虑者。谓初静虑乃至第四静虑。有说。寻喜乐舍相应静虑如次为四。此有二种。一修得。二生得。修得者。即彼地摄心一境性。若并助伴即五蕴性。生得者。随地所系余五蕴为性。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此四何缘说为静虑。答静谓寂静。虑谓筹虑。此四地中定慧平等故称静虑。余随有阙不得此名。此四广如余处分别。

四无量者。谓慈悲喜舍。慈谓与乐作意相应。无瞋善根为性。悲谓除苦作意相应。无瞋善根为性。有说。不害为性。喜谓庆慰作意相应喜根为性。有说。以善心所中欣为自性。舍谓平等作意相应。无贪善根为性。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何故名无量。答由此四种缘无量有情故。生无量善法故。招无量胜果故。广说此四亦如余处。四无色者。谓空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此亦二种。一修得。二生得。修得者。即彼地摄心一境性。若并助伴即四蕴性。生得者。即彼地系余四蕴为性。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何故此四说名无色。答此四地中超过一切有色法故。违害一切有色法故。色法于此无容生故说名无色。此四亦如余处广说。

八解脱者。一内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乃至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解脱身作证具足住。此中前三无贪善根为性。若并助伴即五蕴性。次四即以彼根本地加行善四蕴为性。有说。亦以彼近分地。前八解脱道为性。最后解脱以灭尽等至为性。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何故名解脱。答解脱所有彼能障故。余义如余处广说。

八胜处者。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乃至广说。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乃至广说。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乃至广说。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乃至广说。观青黄赤白复为四种。此八皆以无贪善根为性。至并助伴即五蕴性。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何故名胜处。答降伏所缘摧灭贪爱故名胜处。广分别义如余处说。

十遍处者。谓各别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即为前八。九空无边处。十识无边处。此中前八无贪善根为性。若并助伴即五蕴性。后二遍处即以彼地有漏加行善。彼胜解俱品四蕴为性。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何故名遍处。答所缘广普。胜解无边故名遍处。余义如余处说。

八智者。谓法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非尽无生以位局故。此八皆以心所法中慧为自性。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何故名智。答于所缘法审观决定。故名为智。余义如余处广说。

三等持者。一空二无愿三无相。此三皆以心所法中三摩地为性。通有漏无漏。此中唯说无漏解脱门故。若空无我二行相俱。无漏等持名空三摩地。若无常苦因集生缘。道如行出十行相俱。无漏等持名无愿三摩地。若灭静妙离四行相俱。无漏等持名无相三摩地。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何故名等持。答平等持心令专一境。有所成办故名等持广说此三如余处辩。四沙门果者。一预流果。二一来果。三不还果。四阿罗汉果。此四各以二法为性。一无为二有为。无为果者。谓预流果以三界见所断。断择灭为性。一来果以三界见所断断及欲界修所断前六品断择灭为性。不还果以三界见所断。及欲界修所断断择灭为性。阿罗汉果以三界见修所断断择灭为性。有为果者。随其所应皆以无漏五蕴为性。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何故名沙门果。答无倒勇励息除染法名曰沙门。是诸沙门所引所证名沙门果。此亦如余处广说。

五通者。一神境智通。二天眼智通。三天耳智通。四他心智通。五宿住随念智通。此五皆以慧为自性。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何故名通。答于自所缘无倒了达。妙用无碍故名为通。界者四唯色界系。他心智通色界系及不系。地者。在四静虑根本地。非近分非无色。所以者何。若地有五通所依殊胜三摩地。彼地有五通。近分无色无五通所依殊胜三摩地。是故于彼无此诸通。有说。若地奢摩他毗钵舍那。平等摄受彼地有五通。近分无色随一阙故无有五通。所依者。皆依欲色界。行相者。四种唯不明了行相。他心智通。若有漏亦不明了行相。若无漏作道四行相。所缘者。神境智通缘欲色界。或四处或二处。天眼智通缘欲色界色处。天耳智通缘欲色界声处。他心智通。缘欲色界及不系心心所。宿住智通缘欲色界五蕴。念住者。前三唯身念住。他心智通是三念住除身。宿住智通唯法念住。智者四种唯世俗智。他心智通。若有漏是世俗智。他心智。若无漏是法智类智道智。他心智三摩地俱者。四种非三摩地俱。他心智通若有漏。亦非三摩地俱。若无漏与道无愿三摩地俱。根相应者。依种类说三根相应。谓乐根喜根舍根。世者五种皆堕三世。前四过去缘过去。现在缘现在。未来若生缘未来。不生缘三世。宿住智通。过去现在缘过去。未来缘三世。善等者。天眼天耳通。是无记缘三种。神境智通。是善缘无记。余是善缘三种。欲界系等者。四是色界系。缘欲色界系。他心智通是色界系及不系。缘欲色界系及不系。学等者。四是非学非无学。缘非学非无学。他心智通。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见所断等者。三是修所断。缘修所断。他心智通是修所断及不断。缘见修所断及不断。宿住智通。是修所断。缘见修所断。缘名缘义者。宿住智通。通缘名义。余四唯缘义。缘自相续等者。他心智通。唯缘他相续。余四通缘自他相续及非相续。加行离染得者。问此五通为加行得。为离染得。若加行得者。智蕴所说云何通。如说若成就现在他心智。亦成就过去未来耶。答如是。若离染得者。此蕴前说云何通。如说以无间道证神境智通时。念住现在修一。未来修四等。非起先得有未来修。有说。唯加行得。问智蕴所说云何通。答彼文应作是说。若成就现在他心智。未来定成就过去。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或已灭而失则不成就。而不说者言。势所引总略答故。有说。唯离染得。问此前所说云何通。答说重调练菩提分法非初得修。尔时但令先所得者转明胜故。如是说者。皆通加行及离染得。此蕴但说加行得者。智蕴唯说离染得者。如是便为二说善通。有说。于彼离染得中。有已曾习。有未曾习。智蕴说已曾习。此蕴说未曾习。如是亦为二说善通。离染得者。谓初静虑所引发者。离欲界染时得。乃至第四静虑所引发者。离第三静虑染时得。若诸圣者。及后有异生通得曾习未曾习。余唯得曾习。离染得已加行现前。佛不加行。独觉下加行。声闻或中或上。又随离染解脱道时。所修得者皆离染得。若于余时而修得者皆加行得。何处起者。欲色界皆得起。欲界中唯人天。人中唯三洲。通男女身。异生圣者学与无学皆得现起。

问诸通为无间道摄。为解脱道摄。若无间道摄者。经所说云何通。如说分一为多合多为一。乃至广说。非无间道一刹那中有如是事。若解脱道摄者。品类足说当云何通。如说通云何。谓善慧天眼耳通解脱道。是无记慧云何名通。答诸通是解脱道摄。如沙门果解脱道摄非无间道。此亦如是。问品类足说当云何通。答彼所说通与此说异。彼说善慧皆名为通。以说一切法皆是所通达故。此中所说胜慧名通。此通或善或是无记。通与善慧得作四句。有通非善慧。谓天眼耳通。有善慧非通。谓除通余善慧。有俱是。谓余四通。有俱非。谓除前相。

问此五通为如说而生为不尔。有作是说。如说而生。谓先起神境智通故佛前说。乃至后起宿住智通故佛后说。谓彼闻色界天而不能往故。先起神境通往。而不能见其色故。次起天眼通见而不能闻其语故。次起天耳通闻而不能知其心故。次起他心通知彼心已未知宿世曾相遇不故。后起宿住通。世尊依此次第而说。如是说者。次第无定。谓或先起神境通。乃至或先起宿住通。或有唯得神境通。如天授等。或有唯得天眼通。如善星等。是故诸通无顺入逆入。亦无超越次第。如诸等至。或如无量解脱胜处遍处。

问修起神境天眼通时。俱有光明此有何异。答若修神境所引光明。或化所为。或自性有。若修天眼所引光明。非化所为唯自性有。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四十一

 

上篇: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

下篇:阿毗昙毗婆沙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注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尔时喜王...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二...

五事毗婆沙论

五事毗婆沙论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一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舍利弗阿毗昙论

舍利弗阿毗昙论序 释道摽撰 阿毗昙。秦言无比法。出自...

佛说婆罗门避死经

佛说婆罗门避死经 后汉安息沙门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

佛说犊子经

佛说犊子经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

龙王兄弟经

龙王兄弟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

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卷上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隋大业年中三藏笈多译 归命一切...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东晋西域三藏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大乘密严经

大乘密严经卷上 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奉 制译 密严会品...

【注音版】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经

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经...

大安法师出家因缘及体会

在这个功利盛行、宗教与道德长期被边缘化的社会能踏上...

大佛与大罄的对话

有一间大佛寺里面,供养了一尊很大尊的铜制佛像,在大...

圣严法师《禅的入门方法》

中国禅宗的修行方法,是顿超直入的,不假次第的,不像...

四位比丘尼的往生事迹

彭际清居士说:在我的家乡吴县,十多年来往生有证明的...

解读印光大师的财富观

《印光法师文钞》涵盖了印光法师的各种思想,财富观即...

我们的眼睛总是在「看」

我们天天学戒律,佛教我们防非止恶。吃饭、穿衣、说话...

极乐世界的往生者有重量吗

问: 佛经中有描述,极乐世界的地面有落花,诸上善人踩...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念佛篇)

净土宗目前念佛的人,最大的问题点就是只重数目而不重...

说诚实言--佛教戒规

在《佛说阿弥陀经》中,佛陀反复提到了诸佛说诚实言一...

弥勒菩萨与一具腐烂的狗尸

无著菩萨前往鸡足山,他想面见弥勒菩萨后可以请求学佛...

良友目犍连

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还没有出家的时候,是一位长者子,...

【推荐】佛教中开光的真正含义

开光,即便是在非佛教界人士那里也不是一个陌生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