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六十六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六十六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一

十想谓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死想。不净想。厌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断想。离想。灭想。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此中先依十想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随彼意欲而作斯论。但不违法相便不应责。有说。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中说。有十想无常想乃至灭想。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广辩。今欲辩之故作斯论。问何故此中但说十想。答此不应问以是佛经所说故。佛于处处经中唯说十想。作论者于佛所说中不能增一说十一想。不能减一说于九想。所以者何。佛所说法无增减故不可增减。如无增无减无多无少无缺无长。无量无边亦尔。无量者义难测故。无边者文难了故。譬如大海无量无边。无量者深。无边者广。假使百千那庾多数诸大论师如舍利子。于佛所说二句经中造百千论。分别解释尽其觉性。亦不能穷其边量况复多耶。问置作论者。何故世尊但说十想。答所化有情齐此所说事究竟故。谓佛世尊凡所说法。皆观有情所应作事令善究竟。齐此而止不增不减。譬如良医观有病者。随应授药不增不减。佛亦如是。有说。世尊为显圣道圣道加行及圣道果故说十想。谓说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死想则显圣道。说不净想厌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则显圣道加行。说断想离想灭想则显圣道果。有说。世尊为显圣道圣道资粮及圣道果故说十想。此中配释如前应知。有说。世尊为显奢摩他毗钵舍那。及二果故说于十想。谓说不净想厌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则显奢摩他。说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死想则显毗钵舍那说断想离想灭想则显彼二果。有说。世尊为显此岸彼岸及船栰故说于十想。谓说不净想厌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则显此岸。说断想离想灭想则显彼岸。说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死想则显船栰。有说。世尊为显诸蕴诸界过失及彼还灭果故说十想。谓说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则显诸蕴过失。说不净想厌食想则显欲界过失。说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则显色界过失。说死想则显无色界过失。说断想离想灭想则显彼还灭果。有说。世尊为显入正性离生离三界染及彼道果故说十想。谓说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则显入正性离生。说不净想厌食想则显离欲界染。以欲界有淫欲及段食欲。于彼染习不能离欲界染故。说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则显离色界染。以色界有生死中最胜喜受。最胜乐受。及第四静虑最胜轻安乐。于彼耽着不能离色界染故。说死想则显离无色界染。以无色界寿量长远。于彼保着不能离无色界染故。说断想离想灭想则显彼道果。有说。世尊为显近对治所治障故说于十想。谓说无常想显近对治于诸行中我慢障。说无常苦想显近对治懈怠障。说苦无我想显近对治我见障。说不净想显近对治色贪障。说厌食想显近对治耽美食障。说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显近对治贪着世间可爱事障。说死想显近对治恃命憍逸障。说断想显近对治诸非法障。说离想显近对治染着障。说灭想显近对治所依障。有说。世尊为显对治外道执见故说十想。谓诸外道于无常蕴中多起常执。对治彼故说无常想。彼由于蕴起常执故便计为乐。对治彼故说无常苦想。彼由于蕴执有乐故便计有我。对治彼故说苦无我想。彼由执有我故便计有净。对治彼故说不净想及厌食想。彼由执有净故便乐着生死。对治彼故说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彼由着生死故便不求涅槃。对治彼故说断想离想灭想。彼由不求涅槃故保爱寿命。对治彼故说于死想。有说。世尊为显厌逆过失远离过失。及证离彼所得功德故说十想。谓说不净想厌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则显厌逆过失。说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死想则显远离过失。说断想离想灭想。则显证离彼所得功德。有说。世尊为显暂时断究竟断故说十想。谓说不净想厌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显暂时断。说余七想显究竟断。如暂时断究竟断。如是有影断。无影断。有余断。无余断。有缚断。无缚断。摧枝叶断。拔根本断。制伏缠断。害随眠断亦尔。有说。世尊为显离三界染加行。离三界染道。离三界染故说十想。谓说不净想厌食想显离欲界染加行。说无常想显离欲界染道。说断想显离欲界染。说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显离色界染加行。说无常苦想。显离色界染道。说离想显离色界染。说死想显离无色界染加行。说苦无我想显离无色界染道。说灭想显离无色界染。

如是十想界分别者。不净想厌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欲色界。余三界及非界。

地者。不净想厌食想在十地。谓欲界。静虑中间。四静虑。及四近分。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在七地。谓欲界。未至。静虑中间。根本四静虑。余七想有漏者。在十一地。谓欲界。未至。静虑中间。根本四静虑。四无色。无漏者。在九地。谓未至。静虑中间。根本四静虑。下三无色。所依者。不净想厌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依欲界。余依三界。

行相者无常想作无常行相。无常苦想作苦行相。苦无我想作无我行相。不净想作不净行相。厌食想作厌逆行相。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作不可乐行相。死想作死行相。断想作断行相。离想作离行相。灭想作灭行相。有说。后三一切皆作灭静妙离四种行相。问死想亦通无漏。云何圣道作死行相耶。答死为所缘故名死想。然彼还作无常行相。问若尔死想无常想有何差别。有说。观察诸行最后无常此想名死想。观察诸行刹那无常此想名无常想。有说。观察有执受诸行无常此想名死想。观察有执受无执受诸行无常此想名无常想。有说。于有情处转名死想。于法处转名无常想。问若厌食想作厌逆行相者。彼不净想亦作厌逆行相。此二有何差别。答不净想厌逆于色。厌食想厌逆于味。有说。不净想对治淫贪。厌食想对治食贪。诸有欲令十六行相外无圣道者。彼说无漏断离灭想。即作灭谛四种行相。诸有欲令十六行相外有圣道者。彼说无漏断想即作断行相。乃至无漏灭想即作灭行相。

所缘者无常想。有漏者。三谛为所缘。无漏者。苦谛为所缘。无常苦想有漏者。二谛为所缘。无漏者。苦谛为所缘。苦无我想有漏者。一切法为所缘。无漏者。苦谛为所缘。然佛此中所说三想唯说缘苦谛非余。不净想眼识为加行所引发故。色处为所缘。厌食想厌段食故。香味触处为所缘。有说。此想亦眼识为加行所引发故。但以色处为所缘。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说。唯缘欲界。以说此想对治缘世间可爱事贪欲。此贪欲唯在欲界故。此中有说。唯缘世间可爱事。有说。亦缘可爱事所起贪欲。问若唯缘欲界者。云何名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答一切有二种。一一切一切。二少分一切。此中说少分一切是故无过。有说。此想通缘三界。以名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故。问若尔何故说此想对治世间。可爱事贪欲。彼贪欲唯在欲界故。答彼经显示初起趣入加行故作是说。

若已数习成满者。亦能断色无色界贪欲是故无过。死想有说。以最后刹那命根为所缘。有说。以最后刹那命根无常为所缘。有说。以最后刹那命根俱生五蕴为所缘。有说。以最后刹那命根俱生五蕴无常为所缘。有说。以一切众同分命根为所缘。有说。以一切众同分命根无常为所缘。有说。以一切众同分命根。俱生五蕴为所缘。有说。以一切众同分命根。俱生五蕴无常为所缘。如是说者。以最后命根俱生五蕴无常为所缘。断想以断为所缘。离想以离为所缘。灭想以灭为所缘。此后三想随别如此。即是皆以灭谛涅槃为所缘义。

念住者。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四念住俱。不净想厌食想。身念住俱。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说。身念住俱。有说。法念住俱。死想断离灭想法念住俱。

智者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死想。四智相应。谓法智类智苦智世俗智。不净想。厌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一智相应。谓世俗智。断离灭想四智相应。谓法智类智灭智世俗智。三摩地者。无常想。无常苦想。死想。无漏者与无愿三摩地相应。苦无我想无漏者。与空三摩地相应。断离灭想无漏者。与无相三摩地相应。不净想。厌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及余七想中有漏者。皆不与三摩地相应。根者。总说皆与三根相应。谓乐喜舍根。世者皆堕三世。缘世者。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缘三世。不净想。厌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过去缘过去。现在缘现在。未来生者缘未来。不生者缘三世。死想有说。缘三世。有说。缘未来。断离灭想缘非世。

善等者一切皆善。缘善等者。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不净想。缘善不善无记。厌食想缘无记。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说。缘三种。有说。缘不善无记。死想有说。缘无记。有说。缘三种。断离灭想唯缘善。三界系不系者。不净想。厌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欲色界系。余三界系及不系。缘三界系不系者。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死想缘三界系。不净想。厌食想。缘欲界系。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说。缘欲界。以说此想对治缘可爱事贪欲。此贪欲唯在欲界故。有说。缘三界。以此名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故。如是说者。初说为善。断离灭想缘不系。

学等者。不净想。厌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唯非学非无学。余通三种。谓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缘学等者。一切皆缘非学非无学。见所断等者。不净想。厌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唯修所断。余通修所断及不断。缘见所断等者。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缘见修所断。不净想。厌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缘修所断。死想有说。缘修所断。有说缘见修所断。断离灭想。缘不断。

缘名义者。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通缘名义。死想有说。唯缘义。有说通缘名义。余六想但缘于义。

缘自相续等者。前七想缘自他相续。后三想缘非相续。

加行得。离染得。生得者。一切加行得。离染得。非生得。

有漏无漏者。不净想。厌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唯有漏。余有漏无漏。外国师说。死想唯有漏。所以者何。非诸圣道作我当死行相转故。评曰。应说此想有漏无漏。以此想加行时虽作我等当死行相。若成满时即于彼境还作无常行相转故。缘有漏无漏者。前七想缘有漏。后三想缘无漏。问此十想几有漏缘无漏。几无漏缘有漏。几有漏缘有漏。几无漏缘无漏。答三少分是有漏缘无漏。四少分是无漏缘有漏。三全四少分是有漏缘有漏。三少分是无漏缘无漏。问此十想几非有漏。非不缘有漏。乃至广作四句。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有为无为者。一切皆是有为。缘有为无为者。前七想缘有为。后三想缘无为。问此十想几自性断。非所缘断。几所缘断非自性断。几自性断亦所缘断。几非自性断。亦非所缘断。答三少分自性断非所缘断。四少分所缘断非自性断。三全四少分亦自性断亦所缘断。三少分非自性断亦非所缘断。问此十想几非自性断。非不所缘断。乃至广作四句。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

问此十想几是转。几是随转。答三是转。谓不净想。厌食想。死想。余七是随转。问若尔何想转时几想随转。答不净想厌食想转时。各四想随转。谓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及断离灭想。死想转时。七想随转。谓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及断离灭想。云何不净想转时四想随转。谓修行者起不净想时。先往塚间观不净相。所谓死尸青瘀膖胀脓烂。或虫兽食噉血肉狼藉支节分离。或肉尽筋连。唯观骨锁次第连接。取是相已至一近处闭目思惟。若皆分明现前者善。若不明了当更往观。如此。善观不净相已。疾还所止洗足敷座。结跏趺坐调滑身心。令身心柔软身心堪能。身心无热身心离盖。既令身心离诸盖已。取先外相以方己身。如彼此亦尔。如此彼亦尔。谓我此身具有如前诸不净相。因于足骨以拄踝骨。因于踝骨以拄胫骨。因于胫骨以拄膝骨。因于膝骨以拄髀骨。因于髀骨以拄髋骨。因于髋骨以拄腰骨。因于腰骨以拄嵴骨。因于嵴骨傍连肋骨。又因手骨以拄肘骨。因于肘骨以拄臂骨。因于臂骨以拄肩骨。因于肩骨以拄嵴骨。复因嵴骨以拄项骨。因于项骨以拄颔轮。因于颔轮以拄齿鬘。上有髑髅于此身中骨锁次第。善取相已系念眉间。然其所乐有广有略。若乐略者即从眉间入身念住。从身念住入受念住。从受念住入心念住。从心念住入法念住若乐广者从眉间起。复观髑髅齿鬘颔轮。次第观察乃至足骨。次由胜解作意力故。令所观骨锁渐增渐广。遍满一床一房一院一僧伽蓝一村一田一城一国。乃至大海边际所有大地。皆为白骨周匝遍满。复以胜解作意力故。从彼渐略舍大地骨观于一国。舍一国观一城。乃至舍一房观一床。复舍一床所有骨相。但观身骨。谓观足骨次观踝骨。次观胫骨。乃至最后观髑髅骨舍髑髅骨系念眉间。彼瑜伽师若于如是广略自在。是名不净观成。然此不净观有所缘少。非自在少。应作四句。有所缘少非自在少。谓但思惟自身骨锁相。而能数数入出。彼观有自在少非所缘少。谓能思惟大地骨锁相。而不能数数入出。彼观有自在少。亦所缘少。谓但思惟自身骨锁相。亦不能数数入出。彼观有非自在少。亦非所缘少。谓能思惟大地骨锁相。亦能数数入出。彼观又此不净观。有所缘无量。非自在无量。应作四句。谓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彼瑜伽师如是观察不净相已。作是思惟。生死诸行。何可欣乐。尔时便于欲色无色三界诸行都不贪乐。由如此故彼先所修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便得圆满。彼由不欣乐生死故便欣乐涅槃。由此因缘先所修习断离灭想皆得圆满。如是不净想转时四想随转。云何厌食想转时四想随转。谓修行者起厌食想时。观手中若钵中食从何而成。知从穀等。复观穀等从何而来知从田中种子差别。复观种子由谁故生知由种种泥土粪秽。如是观已便作是念。此食展转从不净生。复能展转生诸不净。谁有智者于中贪着。又彼行者或常乞食。或僧中食。常乞食者。晨旦澡漱嚼杨枝时。于水作尿想。于杨枝作指骨想。着衣持钵往聚落时。于衣作湿人皮想。于腰縚作人肠想。于钵作髑髅想于锡杖作胫骨想。于道路间所见砾石作骸骨想。既至聚落见诸城壁作塚墓想。见诸男女作骨锁想。于乞食时若得饼作人肚想。若得麨作骨粖想。若得盐作人齿想。若得饭作蛆虫想。若得诸菜作人发想。若得羹臛作下汁想。若得乳酪作人脑想。若得酥蜜作人脂膏想。若得鱼及肉作人肉想。若得诸饮作人血想。若得欢喜丸等作乾粪想。其僧中食者。若得净草作死人发想。所处床座作骨聚想。于所得饮食作不净想。皆如前说。问行者何故于饮食等作不净想耶。答彼作如是思惟。我无始生死由于不净作净想故。轮回五趣受诸苦恼。今欲违彼趣涅槃乐。是故于中观为不净。复次彼行者作是念。莫令我于饮食生净想故。增益贪心障碍圣道故。于饮食作不净想。由不净想便能厌离。彼瑜伽师如是于食起厌想已作是思惟。生死诸行何可欣乐。便于三界诸行生厌。由如此故彼先所修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便得圆满。彼由厌生死故便乐涅槃。由此因缘先所修习断离灭想皆得圆满。如是厌食想转时四想随转。云何死想转时七想随转。谓修行者起死想时。观察诸法念念生灭。彼于春时见诸卉木。生花生叶鲜荣红绀如妙宝色。河池津液水渐盈满鱼鸟喧戏。便作是念。今外物生。彼入聚落见诸男女。歌舞跳跃饮食喜庆。即前问之。此何故尔。答曰。此处生男生女。便作是念。今内法生。复于夏时见诸卉木柯条耸密花叶茂盛。河池汎溢波涛轮转查沫[夌*欠]岸。便作是念。此诸外法今已兴盛。彼入聚落见诸男女。击鼓吹贝歌舞欢笑车马杂沓。即前问之此何。故尔。答曰。此中有嫁娶事。便作是念。此诸内法今已壮盛。复于秋时见诸草木。为秋日所曝凉风所吹青色销尽叶皆黄悴。河池流水渐渐减缩。便作是念。此诸外物今已衰悴。彼入聚落见诸男女。发白面皱扶杖而行。身形曲偻咳逆上气。便作是念。此诸内法今已衰老。复于冬时见诸草木。霜风飘击叶皆在地摧折枯死。河池流水渐皆竭尽乃至乾涸。便作是念。此诸外法今已复灭。彼入聚落见诸男女。被发跳踊搥胸号叫宛转在地。即前问之此何故尔。答曰。此处父母死丧。便作是念。此诸内法今已复灭。彼于如是内外无常。善取相已还其所止。洗足敷座结跏趺坐。调滑身心令身心柔渜身心堪能身心无热身心离盖。既令身心离诸盖已。内住其心修于死想。谓如所见诸无常想。观察内身一期诸蕴结生时生。乃至老死时灭。复于一期有尔所位诸蕴各异。舍余随观一位诸蕴前生后灭。复于一位有尔所岁诸蕴各异。舍余随观一岁诸蕴前生后灭。复于一岁有尔所时诸蕴各异。舍余随观一时诸蕴前生后灭。复于一时有尔所月诸蕴各异。舍余随观一月诸蕴前生后灭。复于一月有尔所昼夜诸蕴各异。舍余随观一昼夜蕴前生后灭。复于一昼夜有尔所牟呼栗多诸蕴各异。舍余随观一牟呼栗多蕴前生后灭。复于一牟呼栗多有尔所腊缚诸蕴各异。舍余随观一腊缚蕴前生后灭。复于一腊缚有尔所怛刹那诸蕴各异。舍余随观一怛刹那蕴前生后灭。复于一怛刹那有尔所刹那诸蕴各异。以刹那最多故于中渐渐略观。乃至观蕴二刹那生二刹那灭。是名生灭观加行圆满。从此无间能观诸蕴一刹那生一刹那灭。是名生灭观成。尔时名为死想圆满。以诸位灭即是死故。彼修行者如是谛观蕴生灭已。便作是念。世尊所说诸行无常诚为善说。以生灭即无常故。如是行者死想转时。令先所修诸无常想皆得圆满。行者复观诸蕴相续前刹那蕴。由后刹那蕴所逼迫故生已即灭。如是观已便作是念。世尊所说无常故苦诚为善说。以逼迫即是苦故。如是行者死想转时。令先所修无常苦想而得圆满。行者复观前刹那蕴才灭后刹那蕴即生。假使前蕴念言我今不灭后蕴念言我今不生。彼于所欲皆不自在。前蕴后所逼故必灭。后蕴前所牵故必生。如是观已便作是念。世尊所说苦无我想诚为善说。以不自在即无我故。如是行者死想转时。令先所修苦无我想而得圆满。行者复观诸行生灭不自在故。于空行聚中不生贪乐。由此便于三界诸行不生乐着。如是死想转时。令先所修一切世间不可乐想而得圆满。彼修行者既于生死不乐着故便乐涅槃。如是死想转时令先所修断离灭想皆得圆满。由此故说死想转时七想随转。问修诸想时有胜解作意有真实作意。彼胜解作意所观不实何非颠倒。答彼修行者知非真实不生实执故非颠倒。问若知不实何故犹作。答为伏烦恼是故须作。问此若不实云何能伏烦恼。答由作彼想。便能制伏。如于余女作母想时不生贪染。于怨憎所作亲想时不生瞋恚。于下人所作尊想时不生憍慢。此亦如是故须观察。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六十六

 

上篇: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

下篇:阿毗昙毗婆沙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注音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阿毗昙八犍度论

阿毗昙八犍度论序 释道安撰 阿毗昙者。秦言大法也。众...

阿毗昙甘露味论

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译失三藏名 布...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俱舍论实义疏

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一(惣二万八千偈) 尊者悉地罗末底造...

禅林宝训

禅林宝训序 宝训者。昔妙喜竹菴诛茅江西云门时共集。...

【注音版】菩萨五法忏悔经

菩萨五法忏悔经...

佛说摩诃迦叶度贫母经

佛说摩诃迦叶度贫母经 宋于阗国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闻如...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上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

佛说猘狗经

佛说猘狗经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

大方广师子吼经

大方广师子吼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闻:...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第一 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

【注音版】往生论

往生论...

观世音圣号应何而得名

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这句俗语千百年来的广泛流传,...

圣严法师《面对逆缘步步踏实》

记得我第一次讲经时只有十三个人听,都是福严精舍的学...

不必去想着以后的事情

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放在了两只旧钟当中。两只旧钟滴答...

学剑道的年轻人

有一位父亲,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儿子成为成功的剑道家...

维摩诘之美:十八条在家居士的榜样

维摩诘居士是大乘佛法中一位著名的在家菩萨,维摩诘,...

太虚大师谈梦的意义

梦的意义 佛学上说梦是什么东西?佛学谓一切众生有八种...

沙弥转龙身的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我们今天在道场白...

能够身心俱出家,才称为大丈夫之事

佛赞叹出家。这是中品上生,从这来看,他主要是针对僧...

【佛学漫画】寺院的一天

本文以禅宗寺院为范,粗浅阐述寺庙一天场景,所见更多...

如何在安逸环境下生起出离心

问: 如何在安逸的环境下生起出离心? 梦参老和尚答:...

嗔恨心的可怕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和弟子一起去游历。 走了几百里路...

救命的口袋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但是被后天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