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二十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二十

长水沙门子璿录

观中论心沉没者。以真如无相。向即心绝分别不起。故云沉没。此如二乘取空为证也。由沉寂故遂成二失。如下列释。论或起下正显失。

疏初观即法相观。于中复有苦无常无我不净之异。以见不净故不可爱。苦故不可忍。无我故不自在。无常故不可保。由是深厌世间而求出离。乐修众善以备将来。夙兴夜寐无敢怠堕。第四即精进观胜心既发。念念精勤。敏则有功故能成办。第二即大悲观。谓见诸众生漂沉苦海无有福慧。不知苦本。耽乐生死不求出离。故起大悲哀愍之意。故法华云。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第三即大愿观悲心既发。以愿要期不择怨亲胜劣。皆令脱苦逮得涅槃。众生界尽我愿方尽。故能成矣。疏四非常者。谓非斥彼常情所执之四境故。

无常中。论一切有为者。除六无为外余之。四位。并是有为。无得久停者。诸法既生。生已即灭。如露如电不可久留。故戒经云。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无常经云。假使妙高山劫尽皆散坏。大海深无底亦复有枯竭。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苦观中。论一切心行等。如经中说。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九百生灭。既速生速灭诚为苦也。故前云。动则有苦果不离因。然苦者。逼迫为义。五苦八苦种种不同。略而论之。不离三种。谓苦苦坏苦行苦。三苦之内行苦最通。不唯五趣皆有。抑亦三乘悉具。今就通义故标一也。

无我中论恍忽如梦者。念过去法恍恍忽忽。似有而无如存若亡。徒有言说实不可得。故云如梦。何啻过去现在亦然。故净名云。是身如梦虚妄见也。疏难追者。非谓有体而求之不易。故曰难追。以全体自空但有言说。故云无体也。论如电光者。应念诸法。前属过去后属未来。于二中间无体可住。终不可取。故云如电。故净名云。是身如电念念不住也。疏刹那者。时之边际也。不住者。经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又经云。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论如云等者。云起晴空。何曾有本法生真界。宁见所从。以生时无有来处故。灭时亦无去处。净名云。是身如云须臾变灭也。疏缘集等者。兼能集之缘。亦无来处并同于云。然此段文正是空观。今科云无我者。以要对破常等四倒。故三世既空则无有法。法尚不可得。岂更存乎我耶。故曰无我。

四中论不净等者。净名云。是身不净秽恶充满。然有五种。一种子不净。父精母血之所成故。二住处不净。生熟二藏中间住故。三自体不净。三十六物共和合故。三十六者。外相三四丑。谓发毛爪齿睇泪涕唾垢汗便利。身器二六成。谓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中含十二秽。谓脾肾心肺肝胆肠胃赤痰白痰生熟二藏。四自相不净。九孔常流诸秽恶故。五究竟不净。身坏命终不可堪故。形骸若斯。复何可乐。疏除四倒者。常乐我净是凡夫所执。四种颠倒故。今以无常等四观。一一对治。如以四药治于四病。

大悲中。论如是等者。以悟自身非常既尔。当念众生亦复如是。无明迷故。不自觉知故。起大悲也。三界九类故云一切。从无始下穷其苦源。盖是无明所作故。前文云。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则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乃至造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已受下明三世皆苦也。难舍等者。无明未尽已前不能免故。故法华云。一切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着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饿鬼畜生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疏无心厌背等者。反知厌背苦。则有边故。前文说染法得佛后则有断故。十地经云。有无数身已灭今灭。如是生灭不能于身而生厌离。转更增长机关苦事。随生死流不能还反。深发悲心者。众生与己性无二源。真乐本有而背之不求。妄苦本空而爱之不舍。迷头认影枉此艰辛。行者观之。必生悲济。

大愿中。疏因悲立愿者。思惟众生三世之苦难舍离故。勐立希欲要结之心。乐具德行济度彼苦。愿体者。若有分别则不能普度永度。便成颠倒不称法性。以法性离分别故。然此亦是不颠倒心也。长时心者。于中初之三句且是内修德本。若自无德行焉以化人。先利其器必善其事也。故华严疏云。川有殊而不枯。山有玉而增润。内无德本外岂能谈。又净名云。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必能解缚也。后之一句正是长时。广大心者。文云。一切则九类四生无不摄尽。故成广大。初句即是能度方便。若无方便则焉令发心。故以沤和善巧。令悉从化也。第一心者。高出人天二乘之境。更无过此故。称第一也。今详文中具有四愿。谓离分别即誓断烦恼。遍修诸行即誓学法门。尽未来等即誓。度众生。令得涅槃即誓成佛道。既令彼得功归于己。即是自希证也。

精进中论以起等者。既发如是希欲之心。应行是事而无怠堕。斯则以思无益不如于学。故一切善法勤而行之。苟能无处不修。无时不作。勤勇匪懈心不厌舍。则自然成就自利利他也。

结观中。论若余等者。谓燕坐则唯专于止。若从坐起。余诸威仪当应思察利害之事。念欲去取也。疏顺理者。一切善法顺真如理。前文云。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以诸善行。外违妄染内顺真如。故云顺理。即作持门也。违理者。一切恶法诸不律仪内与法性相违。外能招报诸苦。故不应作。即止持门也。

总标中。论若行等者。此约四仪六缘之中。皆须止观双修定慧俱运。疏动静别修者。虽云别修。应须习其双运以前文云。虽先止后观。次第别辨。然至修时。岂得相离。以文不累书。故成前后。今此文中说俱者。亦是重辨前文。恐人修时各自习故。故劝皆应止观俱行也。以因时俱行果方双运。如有足无目有目无足。皆不到清凉池。独轮之车岂免覆辙。故经云。因地心与果地觉无二无别。方曰始终不相离也。

即止中。论自性不生者。故中论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今举四中之一。故云自性。此即无我无造无受者也。下即善恶之业亦不亡。非有义者。遍计全空故言非有。依他不泯故不言无。若言无者。则堕断过以非同兔角毕竟无。故论即念因缘等者。故经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又云。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等。疏非无义者。依他宛然。故言非无遍计全空故不言有。若言有者。即堕常过以非同妄情有所得故。此二者。性相有殊。不二者。体用常俱。此顺等者。有二义。一顺教。即此所引是佛圣言。二顺理。谓不动真际是性不变。建立诸法即性随缘。一法二义。故云即也。故前疏云。不变性而缘起染净常殊。良以等者。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为众生。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也。故能等者。约境修心以成观行。境既即亡而存。心亦即止成观也。然前段即真如门。后段即生灭门。二门不二但是一心。故得止观双运。

即观中。论虽念因缘等者。即前非无义也。而亦下即前非有义也。疏不分配者。以前影后故。

疏文二。初正释文旨。故疏序云。不舍缘而即真凡圣致一。此乃即随缘而不变故。良以等者。经云。一切众生皆如也。前文云。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故能下亦同前文。约境修心以成止行。境既即存而亡。心亦即观成止也。配归二门反前可见。

说时下。二通示用心。说有前后等者。文不累书。言不顿发故。观之与止前后而辨。若在行人修心之际。须止观融鎔无前无后。谓即止而修观寂而常照也。即观而修止照而常寂也。寂照之体即是一心。一心名为实性。故云。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此中不唯止观不二。抑亦心境一如。谓以无缘智缘无相境。以无相境相无缘智。境智一如。如水与水。唯一实相更无别法。方名圆顿止。观真如三昧。

对障中。疏治二过等者。凡夫不知诸法自性无生。见有人法而起贪爱。乐住世间。今修止道令知法本。不然今则无灭。自然见三界虚妄。如虚空华不乐住着也。二乘得之。见法无我于苦不怖。岂欲速取寂灭涅槃耶。以止下释所以可知。正治二乘者。以二乘一向沉空。以空为证怖惧生死。但求自利不起利他。不成佛法。今修观道。知一切法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知病识药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此则自然离于陕劣之见。而起大悲普能救济也。若凡夫得之。则能知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而修诸善行以修观门。不坏缘法能除此障。

总结。疏非不乐世间者。意云。不乐世间方能修善。斯则止成于观。非不怖等者。意云。不怖生死方能起悲。此乃观成于止。犹如合绳乍似相违。究竟相顺也。故杂阿含说。佛在瞿师国。阿难问上座。若比丘于空处树下闲房思惟。当以何法专精修习。上座云。当以二法。所谓止观。阿难曰。多修习已当何所成。上座曰。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终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阿难复问。五百比丘亦作是说。阿难欢喜问佛。佛深印可。止观相须等者。亦如于绳合之方用。故涅槃经说。二乘菩萨修不均故。不见佛性。无明邪见自此而生。无上菩提由之难入。如能具足修习不相舍离。则能疾到萨婆若海。故涅槃云。定慧等学明见佛性。法华亦云。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由是菩萨行门虽多。总摄不过定慧。故华严云。譬如有力王率土咸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萨所依赖。天台宗于止观深意在此。故彼云。涅槃真法入乃多涂。论其急要不过止观。止乃伏结之初门。观乃断惑之正要。止乃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照神解之妙术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无不备也。今之学流焉可偏习。如天台说。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即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貌。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是名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观。即堕声闻辟支佛地。故法华中诸声闻等自叹言。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终不能发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见佛性。若菩萨为度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故。不应取着无为。尔时应修从空入假观。即当谛观心性。虽空对缘之时。亦能出生一切诸法。犹如幻化虽无实体。亦有见闻觉知等相差别不同。行者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种种行。如空中种树。亦能分别众生诸根性欲。性欲无量故则说法无量。若能成就无量辩才。即能利益五道众生。是名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亦名道种智。住此观中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菩萨虽复成就如此二观。犹是方便非是正观。故缨络云。前二观为方便。因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菩萨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法者。应修中道正观。若能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即于心性通达中道。圆照二谛。若能于自心见中道二谛。即见一切诸法中道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决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观。如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非唯是分别正观。亦是兼明前二种方便观门。当知中道正观即是佛眼。即是一切种智。若住此观即是定慧力等。了了见于佛性。即是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入萨婆若海。即行如来行。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获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于一切法无所染着。即一切诸佛皆现在前。成就念佛三昧。安住首楞严定。普现色身。能入十方佛土。教化众生。严净一切佛刹。供养十方诸佛。受持一切诸佛法藏。具足一切诸波罗蜜。即入顿悟大菩萨位。即与普贤文殊共为等侣。即常住法性身中。为十方诸佛称叹。授记能八相成道。于十方国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应二身。是名初发心住菩萨。然上所说依经明其三观行相。似成别异。若在行人。即须三智一心中得。不纵横并别。方是圆修也天台空观即此止门。假观即观门。中观即俱运也。大约如此。

防退中。论众生者。十信初心之上品也。怯弱等者。谓于生死中创起觉悟。惑业则无始积集。善行则方将修学境强心弱障重力微。在于观心宁无恐劣。娑婆者。此云堪忍。具足五浊实不可居。故经云。此浊恶世地狱饿鬼畜生充满。多不善聚。唯佛如来堪忍住。故亦可修忍。胜余方故。不能常值等者。以秽土之中虽有佛出。然不久住即入灭度。动经多劫空过无佛。行者或生佛前。或生佛后皆不得值。以不值故不能供养亲近承受圣旨。惧谓等者。其犹孤子未及成人。便失恃怙宁不忧劳。将无所损。行人亦尔。无佛为胜缘内心又微弱。况兹秽境五浊溷然。期心上求实为难进。拟退圣道。

圣意中。论胜方便者。即念佛三昧十六观门。及佛愿力等。随愿下如随愿往生经所说。十方皆有净土。若欲生者随愿往生。

引经中。论修多罗等者。即阿弥陀无量寿瑞相。及观经等。如小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乐事极。故名为极乐。有佛号阿弥陀。阿弥陀者。此云无量。光明寿命弟子国土庄严悉无量。故其国土庄严佛身功德微妙殊绝。难可思议。广在经文。不能具述。然凡往生者。都有九品。因行有胜劣。往生有升降。华开有迟速。成道有前后。上上品者。发三种心。谓志诚心深心回向心。具足戒行读诵大乘。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佛及菩萨亲来迎接。观音菩萨执金刚台等。至行者前。其人乘此随佛之后。如弹指顷即生彼国。生已见佛闻法开悟。经须臾顷遍至十方。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乃至下下品者。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以恶业故。合堕地狱。经历多劫。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称佛名号。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具足十念乘华往生。佛及菩萨共来迎接。生彼池中莲华之内。满十二大劫莲华乃开。观音势至而为说法。闻法欢喜灭罪除障。发菩提心等。如要备见请览彼经。问准随愿往生经说。十方皆有净土。云何偏指西方。答因易缘强胜余方故。因易者。十念为因故。缘强者。彼佛愿力故。以彼佛因中有四十八种广大誓愿。于中云。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十念成就不得生者。不取正觉。有兹所以。故偏指也。具如瑞相经。常见佛者。约生彼说也。若观法身者。约今修因也。疏三位者。料拣往生之人。正是说于已生彼者。若观经中具明九品。天台所判。上三品人始从习种终至解行菩萨。中三品是十信已下。以能持戒孝养等。而求生故。下三品是今时悠悠凡夫。以作众恶重罪。临命终时遇善友劝。方愿生故。上上品见佛闻法便证无生故。是道种人。上中品位当性种。上下品位当习种。一得道有迟速。二所乘有胜劣。得道迟速者。上上品如前生。已便证无生。上中者。生经七日得不退转。经一小劫得无生忍。上下者。经三七日。能游十方。过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乘胜劣者。初金刚台。次紫金台。后金莲华。今疏约三位者。但就九品中前六品说。初位即彼中三品人也。第二位即彼上下品人。第三位即彼上中上上品人也。以是料拣不退义故。故此判也。无退缘者。以彼寿命长远。又无女人无三涂。无寒暑无饥渴。无冤亲无老病。所欲随心。常与声闻大菩萨等而为伴侣。常见佛闻法。水鸟树林皆演苦空无常无我。念佛念法。由是善业则自然增长。尘劳则任运消除。直至菩提更无退转故。弥陀经云。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弥陀佛国者。皆得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此秽土修行霄壤有隔。犹如二人共至前所。一则徒步。一则乘载。如是二人难易可见。彼此二境修行等差。亦复如是。然今有人不审利害。于两土察因缘之胜劣。说空行有数宝受贫。往往穷理以无西。沉空而谤教信鄙俚于后代。非方便于先觉。恃己为是何是之有。谓我情忘。何情之忘。及乎赞喜谤瞋。惑之盛矣。殊不知存我入觉。觉思远焉。而罔信安养为息肩脱屣之地者。吾为之伤之。弗能已也。佛记等者。楞伽经说。龙树比丘住初欢喜地。能破有无见。往生安乐国。后二位者。即十信满足及三贤位人。以观真如法身勤修习故。愿生彼国。即是九品中上三品人也。反知初位信行未满者。即可对前常见于佛。终无有退之文也。然今论云。若观真如法身毕竟得生。斯则观已方生住正定也。故知不可作生后方观而解。有智请详。

劝修利益者。即流通分也。既陈法义广示修行。圆顿之根必依悟入。今总举前说。劝令受持闻思修习得利益故。文中具说三慧益相。仍举不信毁谤之过。今但云劝修利益者。何也。谓举深该浅故。不言闻思因劝而修故。自无疑谤。由是但云劝修利益。结前生后中。论如是等者。指前三分所诠法也。谓一心二门。二觉二不觉。四位二相。三细六麁。五意六染。二碍四熏习。三大二身。二见三心。四方便六度。三心相四信五行等。并已说了。然此等诸法尽是大乘之中差别法义。故云。如是摩诃衍等。诸佛秘藏者。即大涅槃三德甚深。是佛所证。非因位能穷故名秘。多所含容而无积聚故名藏。此之秘藏具足三法。谓摩诃般若解脱法身。一一皆具常乐我净。故名为德。虽有三名而无三体。如天面三目不纵横并别。非一二三而一二三。故名秘藏。然上所说差别法义。以此三法往收罄无不尽。何谓也。如上一心是总举秘藏体。具足三大义故。二门不离真俗二谛。真中泯相即空是般若。显实是法身。生灭是俗谛正是解脱。二觉中本觉是法身。始觉是般若。始本不二是解脱。四位中随一一位。皆有能证智是般若。所证理是法身。离障处即解脱。二相中智净相是法身般若。不思议业相是解脱。四镜中如实空镜是法身。因熏习镜是般若。后二镜是解脱。又初是法身。二是般若解脱。后二中三是般若法身。四是解脱。九相中前七属烦恼。是般若。造业是解脱。受报是法身。五意六染二碍摄入九相。可以意得。四熏习中染熏方离无明。妄心境界起成惑业。流转生死。如九相所配。净熏中真如是法身。熏起始觉是般若。离障处即解脱。三大中体是法身。相是般若。用是解脱。二身中真身属法身般若。应身是解脱。对治邪执能对是般若。二见无处即解脱。正理显处即法身。三心中直心即法身。深心即般若。大悲心即解脱。六度中度度皆具三种。如云以知。是般若。法性是法身。本无悭贪是解脱。三心相中真心即般若法身。方便及业识心即解脱。四信中信真如即法身。信佛即般若。信法与僧即解脱。五行中前四即解脱。止即法身。观即般若。或一一行皆具三种。以此三法。统收一切靡不皆尽。此三不离前之一心。斯则十方三世一切佛法。皆此论摄故。名秘藏。我已总说也。

举益。论如来甚深境界者。一心二门三大也。一心则法甚深。三大则义甚深。二门则理事甚深。皆是如来所证之境故。正信者。以此为实不信诸法故。既生正信。故离诽谤。离诽谤。故入大乘道。道即因义。能通佛果故。持此论者。教是大乘之门。欲入大乘故。须持教或读或诵。总名为持。视听所知悉名闻慧。疏思慧者。思惟其义。修慧者。如说修行。论究竟等者。始因闻思终得佛果故。又一得永得。故云究竟。佛果圆通名之为道。

闻益中。论若人等者。有二意。一者但能如此不怯。他时必得如来授记。如宝藏佛说释迦后时必得然灯如来授记。二者景行若斯义。合得记。如圆觉经清净慧章末云。若人闻此法门不生惊畏。是则名为净觉随顺。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义同此也。又如法华说。如来灭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句一偈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思益中。论假使者。实无此人假设而立。故三千大千世界者。俱舍云。四大洲。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配亦可知。十善者。化人令行十善果招天上。虽即数多不离三界。不成无漏。若思此法是佛之因。究竟令得无上佛道。时虽不多功不可喻。岂将世善而可并耶。

德多中。论受持者。领受法义。任持在心。食顷之际散心思惟。功不可喻。况一日一夜定心观察。时长行胜。所获功德诚如此言。不可思说也。

校量中。论假令等者。此中校胜文虽不多。义则甚广。以能叹之人是无上大觉。具一切智有无碍辩。凡所叹说无不究竟。今则不独一佛所叹。仍举十方一切诸佛。是人胜而复多也。又非于少时间。仍各于无量无数劫中。是称叹时长也。非谓多佛于长时中。叹其功德令得边际。而又复言亦不能尽。是知义丰文约之教。比余处校胜之文。实为尽矣。

所以中。论何以故者。果人无量劫数无边。于尔所时。经尔所佛叹所不及。有何所以耶。谓法性下释也。谓性无边故。功德如性亦复无边。以修习斯论者。即是深入法性之所获故。

谤毁中。疏罪重者。受持既若福多毁谤。合招罪重。准大般若经说。谤法众生入阿鼻地狱。经无量劫。遇此境坏。则寄余界地狱。如是展转遍历十方。还至本处罪由未尽。今言无量大苦。是此类也亦如法华经说。谤经之人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展转至无数劫。从地狱出。当堕畜生等。止谤者。亦是劝信获罪若是。宜可止之。故胜鬘说。若自有智则自体会。若不解处则仰推如来。非我境界。苟能如此。则何患殃及于后世耶。论以深下或问曰。以何义故。不信毁谤者获罪如斯。故此释之。亦如法华云。断佛种故受斯罪报。以一下又难曰。但谤此论。如何乃言断三宝种成自他之害耶。故此释之。疏果人得涅槃等者。此但约人互显影略而言。据理则一得俱得故。非别证。如般若心经说。菩提萨埵依般若得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得菩提。此亦如是法宝等者。以论中如来是佛宝菩萨是僧宝。若不信此法。则无菩萨修行。即僧宝断绝。若无修行。则不证菩提涅槃。是法宝断绝。若不证果即无如来。是佛宝断绝。三宝断绝皆由不信毁谤。是故获罪经无量劫受大苦也。将知大罪莫大于谤法耳。

结劝中。论过去即释迦之流。现在即马鸣之类。未来即今之行者。楞严文殊叹观音圆通云。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通。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无异路者。经云。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又云。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总结中。论诸佛等者。诸佛谓能证能说之人。甚深下即所证所说之法。此中深广等是总指三大。深约竖论。大约横说。二皆绝待故加甚广之言。谓深中之深非对浅之深。故云甚深。大中之大非对小之大。故云广大。或可深广大三字。别对体相用之三义。深是体大。谓实相真法非因位能穷。唯佛究尽。故大论云。智度大海唯佛穷底。又法华云。深固幽远无人能到。此则约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不生不灭故云深也。广是用大。谓过河沙之妙用。潜兴密应无有休息。无有穷尽。此无尽之用一一同于觉性。无有边涯。无有分限。故楞严云。我以不生不灭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本妙圆心。周遍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等。故云广也。大是相大。相谓义相。即前所辨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等。过于河沙无漏性德与真如体。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非深非广能深能广。故受大名。所言甚者。通贯三字。谓甚深甚广甚大。俱绝待故。此之三法遍能含摄一切佛法。亦摄一切众生法。含摄虽多俱不离一心。一心者。是诸佛所证之极致。是诸佛所说之根本。故前论云。谓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今论主以少言句。随顺此法略而说之。言虽约略理无不备。故云总持说也。故前文云。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论如法性者。法性遍满圆无际故。造论功德如性广大。亦无有际。法性甚深无穷尽故。造论功德如性甚深。亦无有尽。法性无漏离诸染故。造论功德如性无漏。非垢非染。法性无为离施作故。造论功德如性无作。非有为相不可破坏。尽于未来。如是功德无量无尽无漏无为。欲何所利。由是论云。普利一切众生界。然利众生不出二种。一令离苦。谓离分段变易二生死故。二令得乐。谓得菩提涅槃二无上乐。以众生有三乘五性四生九类差别不同。故云一切。今回如性功德。普霑利之。令彼随自根性咸得其益。终至究竟无上觉道耳。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二十

 

上篇:起信论疏笔削记

下篇:大乘起信论内义略探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论疏部目录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大乘起信论义疏

大乘起信论义疏上之上 净影寺沙门慧远撰 大乘起信论者...

辩中边论述记

辩中边论述记卷上 翻经沙门基撰 佛灭度后九百年间。无...

俱舍论记

俱舍论记卷第一 沙门释光述 分别界品第一之一 将释论...

大乘起信论义记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 京兆府魏国西寺沙门释法藏撰 夫真...

【注音版】千转大明陀罗尼经

千转大明陀罗尼经...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祝释迦牟尼佛成道仪(随早课)

一、香赞 戒定真香 焚起冲天上 弟子虔诚 热在金炉上...

佛说四未曾有经

佛说四未曾有法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象腋经

佛说象腋经 宋罽宾三藏昙摩蜜多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

阴持入经

阴持入经卷上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佛经所[卫-韦...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没有这两大特性就不叫财富

佛说,贪心之人永不富有,永远贫穷。我说,心贫穷是永...

阿弥陀佛是谁?为何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转自腾讯佛学) 南无阿弥陀佛! 各位腾讯的网友们,...

心灵的佛堂

第一次跟婆婆一起去上香,走了十多里山路,又坐小三轮...

第十八愿--十念皆生我国愿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哪怕念十声阿弥陀佛都会令我们往...

我们自己让自己痛苦

为什么会有痛苦?是我们自己让自己痛苦! 世间上我讲实...

莫被邪见和狂慧所误

有一种人,虽然他有一点智慧,但不是真正的智慧。或者...

我身有无

有人旅行远方,独宿于空屋中。半夜里有个鬼,背着一具...

农妇麻三的惨淡人生

在我的老家,有一个非常可怜的老人,她无儿无女,老伴...

印光大师:杀生吃肉的开示--杀业最碍往生

杀业最碍往生。即不往生,更须不食肉。庶免未来偿身命...

净慧法师《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各位居士:下午好!今天给大家讲的是个老题目:觉悟人...

日常生活中回向的方法

回,就是把我们所有的功德,收回来;向,就是向外放。...

低头也是一种智慧

古人云:至刚易折,上善若水。做人不可无傲骨,但也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