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六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六

长水沙门子璿录

二立义分。二寄问中疏文二。初释法。大乘法体者。大乘之体。即是于心。名心为法也。此中且说法为大乘体。次下一文方说心为法体。此乃展转释出其体也。今言出大乘法体者。恐多法字。有智详焉。谓自下以三义释名法之由。夫言法者。有其二义。一任持自体义。二轨生物解义。今初一句。即初义也。谓本有自体真实不变。非同依他。从缘假立无有自性。以从无始来任持不失故。故下论云。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量性功德故。后二即轨生物解义。又法者。对智得名。以此一心是法界理。能轨于智令成无漏。无分别也。斯则以无相境相无缘智故。云对智。下论云。唯证相应故。复能显于三大之义。未有一义不从法显。故下文云。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义理既彰物则生解故。此二句皆后义也。宗本法者。谓一论所宗染净根本故。或可宗即是本。谓约义所依曰宗。能立万法曰本。故下疏云。依宗所显差别义理。又净名云。依无住本立一切法也。又起论云。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即斯法也。大位在因者。谓此论中所明法体。大都所判属于因位。以文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既标众生之言。故知大概合当因位。不同佛性圆觉究竟觉不思议解脱等。大位在果。今约因中性德所标故。云众生心也。通染净者。若随名取义则位在于因。若克论体性则通于因果。因果即染净也。斯则心实通于因果。以带众生之言故。判在因也。然亦有在果名心在因名觉之处。如圆觉经云。是诸众生清净觉地。又云。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故。云通染净也。所以下文云。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摄世间法是通染。摄出世间法是通净也。

疏义者下二释义文三。初释文也。大乘名义者。谓大乘是名。名约义立故。须辨义。未有无义而有名者。何故等者。双徵名义。谓约于何义得名大乘。未审大乘有于何义。以双徵故。不言何故名。而言何故是。是之一字双含两势。盖文之巧也。谓此下释三大可知。二运者。有两意。一则自运运他。二则已运当运。今此论中正唯后意。故下文云。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于此二中皆具自运运他也。以约此义名为大乘。

是故下。二结意也。如文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先显法体。次云所言义者。则有三种等。是后显义理。大乘之中唯兹法义。今既法义并陈无所遗矣。故云义足。

疏依宗下三彰位所依之法。染净虽通。所显之义唯局于净。体相用三各不相。是故名差别离障。所显翻染得名故。云唯净。故下相大。文云。心性无动则有过河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用大云。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据此所说正唯属乘。而言大位者。以体大通染净故。今约多分判在果也。又体大虽通于染。以彼之名亦从显得。若在因时则无体大之名。至相用显时。方对此二以彰体名。由是三义皆属净也。

起下法体等者。即起下显正义中总之一段。文云。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乃至以是二门不相离故。论众生心者。众生即能依心即所依。所依之体从能依以彰名。前劣后胜。众生之心依士释也。故下文云。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

疏三。初正释。出法体者。前出大乘体。名之为法。此出法体名之为心。从宽之狭。此为至也。如来藏心者。谓在缠自性清净心。具足含摄如来功德。名如来藏。如下自释。具和合下明心之行相也。和合即生灭门。以彼随缘成染净故。不和合即真如门。以约体绝相显不变故。以其下释所以。此心具上二种义者。以在众生位中辨故。是故论云众生心也。

若在下二反显。谓此心随染之时。则云与生灭和合。今在佛位纯净无垢。唯不生灭故。无和合义也。以始下出所以。显无生灭之相。故云唯是真如。既无彼相但是一真约何说合。故中论云。一法云何合。下文显佛地云。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纯净故。所显义者。三大之义自此方彰。生灭相无则唯局净。故无和合。

今就下顺结却成前义。众生即染相。以真体随缘起。为众生相不离体故。名和合。虽全体起相。而体未尝改变。故名不和合。由是在缠具二门也。

论出世间法下疏文二。初总叙意。初一句标指。余皆正叙。体即真如门。相即生灭门。二门相摄不相舍离故。云无碍。染净同依者。二门之中各摄染净。真如门是染净通相。生灭门别显染净。通别虽殊不出一心。故云同依。随流谓不觉迷真。乃至造业受报。反流谓始觉翻染。暨乎菩提涅槃。迷悟虽殊。唯此心转故。经云。无始时来性一切法依止。由此有诸趣及证涅槃果。是故万法唯心。心即是主故。其迷悟皆心所为。

疏是故下二别释相二。今初约生灭门释。不觉摄世间法者。以不觉是世间法根本。一切染法皆此所成。由是所成之染。皆不觉摄。则三细六麁五意六染等。是所摄之法也。故下文云。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摄出世法者以本始二觉是出世法本。一切净法皆觉所成。由是所成之净。皆属觉之所摄也。本觉所摄。即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真实识知义等。始觉所摄。即三明八解力无畏等。然此且就相用有异。分其二殊。若约体同所摄无别。此犹下结示可知。

疏若约下二约真如门释也。鎔融含摄者。谓消和包纳。令彼染净差别之相。无有障碍也。染净不殊者。出鎔融之相也。谓以一真如理融之。使染即非染。净即非净。即染即净浑为一味。故云不殊。故下文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即无一切境界之相。乃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斯则生灭门中。名为该摄。真如门中名为融摄。该摄则染净俱存。融摄则染净俱泯。俱泯故一味不分。俱存故历然差别。是故二门虽皆言摄。而摄义不同也。下文显者。相次即辨。

释其法名者。标指此文也。法即是名。今此文中正释此心。得名法之所以也。谓依下于前三义中。约第三显义故。名为法也。其余二义论各有文。已如前引。

责总立难。疏二意中。初意云。心既通染不合显得唯净之义。其犹杂鑛之金。岂能铸得纯金之像。二意云。心既是一一则体狭。大乘义多。多故成广。岂能以狭而示于广。

开别中疏二。初总叙释意。大乘虽净者。牒纵所问也。相用下分别正答。对染者。谓相大则翻染成净。如云心性不动。即有大智慧光明义等。用大则随缘而起。如云随诸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等。此上二义皆对染成。故下文云。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也。今生灭下正明能显。既有觉不觉二义。故云具含染净。以有染故方能显净。净既不自净。待染以成净。何怪通染之心。能显唯净之义耶。此即结答也。以废下出对染所以或问曰。何故须对于染方立净耶。故此释也。故下文云。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又真如门中无染。亦不立净。又云。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递相见故。心法虽一者。牒纵所问也。而有下分别正答。示大乘体者。真如是泯相显实门故。以泯相而相不存故。唯示体也。具示三大者。生灭是揽理成事门故。以揽理而理不失故。具三也。大乘义下结成具示。谓此三大义中。具摄如来真应二身过河沙数德相妙用。以要言之。一切所有无漏功德。尽不出于三大之义。三大之体唯此一心。是故一心能显多义也。

总举等者。尽此一门之义也。一法界等者。具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乃至若离于念名为得入。共有一十三行论文。是此所起也。真如相者。相即义相。如下文云。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义即相也。不同生灭可状之相。复次下乃至终于此门。共有一十二行论文。是此所起也。据此所配。若言真如门。则通言心真如真如相则别也。

论是心下疏二。初释前二句二。初别释当文也。随熏变动者。谓随染净因缘所熏。令心变改动转。成生灭故。总举等者。撮下一门之义。在此生灭二字之中故。云总举。依如来藏等者。具云。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乃至性染幻差别故。都有七十五行论文。是此所起也。缘由者。所以义。起下等者。具云。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此义云何。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乃至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共有四十九行论文。是此所起也。状谓形状。妄识所知境也。拣异真如相。是义相相即性也。非识境界唯智所证故。起下等者。具云。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麁与心相应故。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乃至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共有一十四行。是此起也。然此立义分中所立义本。即有八字。谓真如相生灭因缘相。下解释分中度有一百六十三行。逐段而释。如前所配。从四熏习下即通。明染净生灭起之由致也。若更束八字。不出心之一字。更展一百六十三行论文。以成百余部大乘经。此显论主证悟心中自在之用。

何故下。二通前料拣。先牃外难。何故两门一能一即耶。故牒云者。以真下释不起者。以真如有二义。一不变义。二随缘义。今此门中但约不变。以显其体。不约随缘。故云不起。所显谓体大能显即此门。能显为诠所显为旨。真如与体盖是一义。故云即也。以是下因显唯示体大也。起动者。即随缘义。以随缘故成生灭门。染净即生灭相也。即此染净为能示之诠。三大是所示之旨。二义各别。故云又分也。能所下拣异前门也。若喻显者。一心如水。真如如湿。生灭如波。是水湿相。即示。水体。是水波相能示水之自体(湿体)相(八功德相)用(鉴像润物)故。

疏体谓下。二释后一句文二。初释本文二。初别解当文。本觉者。即是前之真如。至此门中转名本觉。以对治故名本。对不觉故名觉也。即此本觉是生灭家之自体也。此显生灭别无其体。全揽本觉为自体故。生灭因者。或问。若此本觉是生灭体者。本觉即是真如。何故说为生灭自体耶。故此释之。谓生灭之相。起时实赖真如为因。以真如不守自性。为无明熏。成诸染相虽成染相其体不变。以不变故。熏彼无明。令厌生死乐求涅槃。渐起始觉成其净法也。如是染净皆由真如。是故真如是生灭体。故下文云。依如来藏有生灭心。又云。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乃至名得涅槃。成自然业。亦辨体者。谓前真如门当体是体。此生灭门以真如为体。若无真如之体。生灭终不能成故。此门中须辨体也。翻染下明示相用也。净相即相大。谓大智慧光明义等。业用即用大。谓报化二身等。是以下指文结示也。以生灭门中文科两段。初释能示生灭心法。即生灭因缘相等。后辨所示三大之义。即体相用等。下文具显。

疏何故下。二通前料拣牃外难可见。以所下释也。前云。能示显诠旨不一。今云。自体显诠旨不异。此门虽即能所有殊。非谓所诠在能诠外。今显非外故。云自体等。斯则生灭是真如家相。真如是生灭家体。体相虽异而不相离也。其犹波水。虽异岂得水在波外耶。故知其水是波之自体也。

疏问真下二释妨难也。问意以两门敌对。而难详之可了。答中真如下二句牒门立理。不必由起者。真如本自立。不藉于生灭也。自性本常。岂因他有。由无下正释。谓有起必有相用。无起但唯存体故。前门中但只言一也。生灭下二句牒前立理。起必赖不起者。异于前门也。若无不起之真如。何有起动之生灭。如无其水。岂有于波。故须藉之。起含不起下正释。真如举体成生灭故。今生灭含于真体也。犹水起成波。波含于水。由是此门不唯示于相用。亦示体也。故云具示。

疏起下等者。如论云。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乃至真如自在用义。故即有六十四行论文。正是此所起也。体大疏言真性者。真谓拣非伪妄独显圆成。性谓自体常住不变不异。即拣诸法空性也。深谓竪穷三际无去无来。广谓横遍十方非中非外。凡即六趣差别。圣即三乘不同。染即秽土极于三界。净即净土尽于十方。然凡圣染净各通二报。今约别论故。凡圣属正染净对依也。以诸法虽广不出依正二报。正中不出凡夫圣人。依中不出净土秽土故。举此四以摄一切无不尽也。皆以为依者。上之四法并用真如之体为所依故。故华严云。未曾有一法得离于法性。下文云。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楞严云。一切世界因果微尘因心成体。既为一切所依。体大之名由此而立。论真如平等者。谓真性于一切法中。为平等体故。如像中镜。非同诸法本空。空故平等。如镜中像。疏随流等者。约染净二义显不增减。在文可见。以性非染净故。染净皆空故。良以下结成上义。染净约法始终约时。谓随流为始。反流为终。下疏所说以众生为前。以佛为后。前后即始终也。或即此段别约横竪。以显平等之义。染净不亏者。横说也。以见在生佛位中无亏缺故。始终不易者。竪说也。以过去未来无改易故。前约多人同时说。此约一人异时说。虽一多同异横竪别论。皆显真如平等之义。

二种等者。谓如实空如实不空之二也。空谓不与妄染相应。不空谓具性功德。今如后义。故下文云。所言不空者。以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不异等者。谓一一德相即是体性。故不异也。非谓藏为能具德为所具故。有性言故下文云。具足如是过于河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不同生灭之相。定差别故。性相异故。可知见故。如水八德者。即阿耨池水。具八功德。一甘。二冷。二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不伤喉。八不伤腹。不异之义。合法可知。

三用大疏二。初释文。随染业行者。谓随彼彼染幻众生。起利他行。即是如来不思议业。故云业行。若将随染门中反染之业行。为此用大者。恐非文意。以彼但是能显之净法。未可便将为所显故。学者详之。报身即三贤已上之所见者。化身即二乘十信已下之所见者。麁即化身随类各应。各见不同。非受乐相故。细者报体平等佛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好。所住依果亦复无量。种种庄严具足乐相故。世善者。谓有漏熏习善根力故。起十善等。此但有漏不逾人天故名世也。出也者。令厌生死乐求涅槃。此皆无漏。超过三界故言出世也。于中虽通三乘。究竟唯以一乘而得灭度。下文用大广显其相。

疏何故下二通妨牃难可知。以不下正释。若善因果内顺真如外治诸恶。此法若起从因至果。能感胜处故。得名为真如净用。以从真如内熏所起报化二用所发。今兹用大宜发此法。若不善因果内违真理。外被善治。此法若起。从因至果能感苦处。何名净用。以从不觉所生尘劳发现故。故此文中不言不善也。若尔下转难可知。释云下重释。虽是恶法。以是不觉迷真所成。所成之法不离真体。如水起波不离湿性故。下文云。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又云。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以违下结成前义可知。然此用大正是果上二身。如下具说。今疏以善为用者。乃是旁义。亦即以所生显能生也。然论不言灭恶者。以善起必恶灭故。

标果望因者。诸佛即果。本即是因。以诸如来本所修行因地之时。无别所乘之法。唯以此心为其所乘。而至究竟。

举因望果。在文可见。此中如来并前诸佛。皆约自受用报身所辨。非谓应化知之以成运者。运即是乘二义无别。但文变耳。或可二义不同。谓乘以运载为义。今前段约佛本乘。方有载义故。疏云。以解乘。今文约从因至果运义始彰故。论云。到如来地。疏云。以成运也。然佛是已乘菩萨是当乘今乘。于中皆含自运运他之义。即始下出能所乘体也。始觉为能乘者。即前佛与菩萨也。虽满分不同。俱属始觉能乘智也。本觉为所乘者。若约今文。即前一心法为所乘。以对始故言本觉也。若约三大。言之则用大为能乘体相。二大为所乘。然用即始觉体。相即大觉。大即是乘。持业释也。乘大性者。但证本觉是乘之大性。或双证本始也。由是前来标宗。但言法义不别言乘。今但次于三大言之。亦不别举题目。解释分中意亦如是。

解释分者。前虽义宗略立。理趣未详。若不解以广文幽旨。如何开释。此令生解已见前文。故有此分。

微列中疏所立等者。即前分中所立一心法二门三大之义。彰显开示令生正解。由是正义解。此即成正解也。遣异计者。非正道理。妄生计着为患颇深。固宜除涤。趣正等者。发心趣道。行相差别升降不同。今当分别。令其修证无惑溷滥也。斯乃正义显示令解。邪执对治令遣。道相分别令行。又正义为能治。邪执为所治。正义为所趣。道相为能趣。皆为正义。有后二文也。

释上等者。谓释前分之中。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开门中论二门者。谓一心上有其二义。义具能通出入。故目之为门。能通者。谓真如生灭互相通故。又此二门通一心故。通一心者。正是此段以一一门。皆言心故。互相通者。以真如门有随缘故。通于生灭生。灭门有体空故。通至真如也。出入义者。谓众生迷惑流转。即出真如门入生灭门。若觉悟修证。即出生灭门。入真如门。既成道已。即却出真如门。入生灭门开悟众生。能事既毕息化归真。即却出生灭门。入真如门安住秘藏也。

疏二。初释一心具二门。又二。初标也。一如来藏者。以二义不分。故云一也。若例言之。即染净凡圣空有理事等。皆一也。此之一义为显不二。强名为一。非是数法故。经云。一亦不为一。为离诸数故。

疏一约下二释中二。初真如门又二。今初正释。约体等标立也。非染下释上绝相。以显一体。谓染净生灭动转等。皆属于相。表此俱无故言非也。平等下约体以结平等。约竪结以无高下。故如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味约喻结。犹如大海同一咸味。性无差别约横结。净名经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又平等一味绝相也。性无差别约体也。故云约体绝义相。

众生下二引证。此正引前。段净名经文。彼文之后。乃云。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等。今疏取意。故文少异。下皆如此。

疏二随下生灭门中三。今初正解随缘等标立也。谓随下释。谓以无明熏真如。起妄心妄境。成一切染法。真如熏无明。灭妄心妄境。成诸净法。广如下释。染净虽成下释妨。或曰。既随熏动。云何复说众生如耶。故此释之。正于动时动处。元来不动明。非相不动故言性。显非暂不动故言恒也。或曰。性既不动。如何能成染净。故云。正由不动能成染净。斯则反成上义。谓若性自动同生灭相。即当时灭不能自立。尚不自立。将何成于染净。实由不动故能成也。

是故不动下二结指。谓以随熏动时性未尝变故。得生灭门中有真如也。故云。不动亦在动门。若真如门中。则未必有生灭。生灭门中则必有真如。以生灭藉真如。真如不藉生灭故。略如前释。广在下文。是故下指文。本觉者。即生灭门。初云。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等。即彼觉义便是生灭门中真如。名为不动。但以至此门中。别约形待义边易名为觉。上文等者。即立义分中云。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彼之自体亦即生灭门中真如也。此上两段正是动中有不动义。

胜鬘下三引证。通证随熏动转。动中有不动义。不染而染。即真如成生灭。染而不染。即动中有不动。如来藏即真如。无明七识即生灭阿梨耶识。即上二和合也。谓真如随缘成梨耶识。以成识故。与无明共俱亦可如来藏即是梨耶。但以通相别相而异。故云。如来藏名阿梨耶识。故经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亦云。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大海如梨耶。波如无明七识。水即如来藏以从无始时来真妄和合。未曾舍离。故云。常无断绝。如来藏者。即所熏之净性。虚伪恶习即能熏之染幻。识藏即所成梨耶也。为善不善因者。谓此性随善缘。起诸善法。性即为善因随不善缘起诸不善法性。即为不善因。随善受乐性在其中。随恶受苦性亦在中。故云与因俱。若生等者。循环诸趣生死无穷。藏性于中随而遍受。而其体性未尝去来故。经云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如技等者如人作戏变改服章。体是一人。初未曾易故。彼文云。心如工技儿。意如和技者。五识如音乐。受想观技众。如人弄师子。人入师子活。人出师子死。净因无明时。当知亦如是。圭山云。乐人本是一形躯。乍作官人。乍作奴。名目服章。虽改异。始终奴主了无殊。此等下结指。如上所引。并说真如随缘作。生灭动中有不动也。

疏然此下二摄二门归一心也。举体等者。谓真如举体成生灭。生灭无性即真如。是故生灭现时。全真体现。真如显时全生灭。显举一全收。故云融通。以融通故真无真相。妄无妄相。真妄相即一体无异。故云。际限不分。既而不分际限岂更存于体相。故云。莫二波水之喻。可以比知。无二处者。即此真妄融通之处。实性存焉。此之实性为诸法主。即是诸法中之实性也。又表非二边故名中。离诸差别虚相故名实。此上二句是约中实。以解心也。故经有中实理心之言不同下约灵鉴以解心。谓虚空体亦无二边。亦非差别虚相。然但昏钝而无灵鉴。今此实性自在灵通。觉了不昧故云不同等。故祖师云。空寂体上自有本智。能知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大抵意云。于一切染净融通法中。有真实之体。了然鉴觉。目之为心。斯则体相不二故。云一中实。神解故云心。

立中疏二。初正释二。初对前牃文可见。

二以一下释今文意三。初总标意。含通别者。释前文意也。前文以二门未启。但约一心通总包含而说。故云。摄不言各也。今分下标今意。谓今文中二门既开。每门之中皆各自摄一切法也。若无标拣。将谓二门共摄一切。则有摄法不尽之过。故言皆各也。

以真下二别释相二。初约二门各摄解二。初正释。通相者。以真如门不分染净。虽摄染净皆同性故。所言相者。谓义相也。以此门中显示染净融通之义。故云通相。以染净等法。入此门中□为一昧。真如之理更无差别。故云。无别染净等。故得下结可知。别显等者。随流反流。各不相是。功德尘劳历然有异。众生诸佛凡圣宛然。净土秽土优劣不等。无所不该者。谓一切虽多不出染净。既摄染净。是故论云。摄一切也。

通别下二结成。谓通相别相。二门虽殊。所摄之法更无差异。故云齐无所遗。

又以下约二门互摄解。前约二门各摄。通别不同齐门。而说摄义有异。初门通相但明融摄。融则染净无别。故名为通。后门别相。乃是该摄。该则染净不同。故名为别。今此文中不分通别。只就一义左右说之。便成二门各摄之义。今文所说生灭摄一切时。即是真如摄一切也。以生灭无体全即理故。故云还摄等。又真如摄一切时。即是生灭摄一切也。以全事之理。非别外故。今此疏文犹阙后义。应合更云。真如既是诸法真性。离真性外无别诸法。还摄生灭门也。若有此文。于义方足。成互摄也。斯则生灭门摄法时。真如门法亦在生灭中。真如门摄法时。生灭门法亦在真如中。如是则真如中所摄。染净即是生灭门所摄染净。无二无别举一全收。故云。二门互摄故下结云。齐摄不二也。问疏主何故不说真如摄生灭门耶。答前文通相已含此意故。不复言也。

以此下结成一心。良以二门相摄。理齐鎔融不二以不二故得名一心。斯则二门一心体无别异。若约义别说。则一心是总。二门是别。又于别中。真如约体。生灭约相。若克体圆融。则性相无二。即是一心。今既二门互摄。全夺两亡。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故今结成为一心也。

疏问二门下二通难二。今初二门示义。通局难。初句指定前义。何故下引文正难。意云。真如既摄生灭门。何不同彼示三大。生灭既摄真如门。何不同彼示一大。示义既差摄法须别。摄法若等示义应同。如何摄法即同示义。却别耶。

答中初句标定其门。不坏下正明行相。谓染净之相全揽理成理非可坏。全理之相亦不可坏。以不坏故。摄生灭尽成今相摄义。以泯下为即理故。令染净相亡泯不存以不存故。唯真体在。故成前文。唯示体也。生灭下标定其门。不坏下明理。在事中以全理而成事故。事起而理不坏。成今相摄义。斯则事为能摄理为所摄。以成下明事理俱存。成前具示义。成事故示相用二大。体不失故。示于体大。

疏问前下□性相存泯不齐。难问意可知。但蹑前门相不存义前难后门理不失也。

答中前四句显二门存泯之由。各初一句所以后一句定义。生灭等者。事依理显故。理为事本故。如波必赖于水。故下文云。依如来藏有生灭心。理不失者。理若已失则无生灭也。如水失则无波。故论云。若无空义者。则无道无果。未必等者。真理本有不假缘成。如水不藉于波故。真如门中直云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等。不言依生灭有泯相。相不存者不泯则已。泯则不存。入理自亡何存生灭。如水澄静。岂存波在。下文云。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相不存下四句蹑前正答相不存者。相存则可示于三。不存但合示于体。理不失等者。生灭相起理又不亡。不具示三于理如何。是故下结答。双示可知。

疏不可相从者。从顺也。事理别故其犹水火。敌体相违。岂能互摄。未容等者。若分二别可言影互相摄。今唯一心。影摄何法。斯则二别亦无摄义。一心亦无摄义也。论不相离者。意明不一不二。不一故二门各存。不二故唯是一心。以是一心故不相离。以不相离故能影摄。即反前责意也。疏以体下。体即真如。相即生灭。真如随缘成生灭。生灭无体即真如。由是反覆言之故。不相离也。金具者。金喻真如。具喻生灭。相收之义在文可见。良以下结喻例法。良者。实也。以者。由也。实由金具二门未曾有异。故云一揆。揆谓端揆即齐等也。由不异故举金时。遍收具尽。具全体是金。举具时遍收金尽。金全体是具。此义下例法也。此义者。即此不相离义也。举真如时遍收生灭尽。生灭全体是真如。举生灭时遍收真如尽。真如全体是生灭法喻正等。故云亦然。然犹如是也。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六

 

上篇:起信论疏笔削记

下篇:大乘起信论内义略探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论疏部目录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早课(朝时课诵)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理门论述记

理门论述记 泰法师撰 初言因明者。五明论中论。即是诸...

瑜伽师地论略纂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一(论本第一第二) 翻经沙门基撰  ...

大乘起信论内义略探记

大乘起信论内义略探记 太贤作 今释此论。粗开二门。一...

唯识三十论直解

唯识三十论直解 世亲菩萨 造 三藏法师 玄奘 译 蕅...

惟日杂难经

惟日杂难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初受道遮利菩萨,...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念佛三昧所以名为宝王者。如...

佛说心明经

佛说心明经一卷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

【注音版】佛说能净一切眼疾病陀罗尼经

佛说能净一切眼疾病陀罗尼经...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 宋黄龙国沙门昙无竭译 如是我闻:...

佛说月光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

佛说阎罗王五天使者经

佛说阎罗王五天使者经 宋沙门慧简译 闻如是: 一时,...

金光明经

金光明经序 真定府十方洪济禅院住持传法慈觉大师宗颐...

华严经旨归

华严经旨归 唐京兆西崇福寺沙门法藏述 夫以。主教圆通...

净界法师:对恶法的态度

当我们修习四念处以后,接下来要修助行四正勤。 四正...

学佛后什么都是顺境了吗

文殊菩萨什么意思啊?就是妙智慧妙吉祥的意思。就告诉...

生孩子难产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

【何以故。是产难时。有无数恶鬼。及魍魉精魅。欲食腥...

千万不要小看五阴,因为它跟你太熟悉了

那有人就说了,说我也没有说我要轮回,为什么一个人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整个中国陷入了战争之中。...

不要怕错,只怕不做

人往高处爬,水往低处流。是必然的理则,否则将滞留停...

百病从心生

人保持健康,不仅要认识病从口入,而且不要忘了我们的...

闲居之地是非多,如何才能不畏人间舆论

闲居之地, 指视昭然, 吾虽掩之甚密, 文之甚巧, 而...

恩爱生悲恼

舍卫国有位很富有的婆罗门,年老得子,但孩子长到六岁...

参禅的人要把种种妄想分别都放下

禅宗一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绕圈子,不走弯路。...

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佛...

圣严法师《演好人生大戏》

问:许多人努力了大半辈子,回首看,难免有这辈子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