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念佛修行会使人消极吗

大安法师  2017/10/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念佛修行会使人消极吗

现在很多人对净土法门并不是太了解,看到净业行人,念佛求往生,认为这很消极,殊不知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具有着普度众生的胸怀,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正面效应。

佛法不离世间法,净业行人日常行为奉行净业三福,念佛持戒,端身正意,独作众善,敦伦尽分,可得人天福报,乃至圆成佛果。而由此建立的道德本位价值,亦是普世价值,自然地在净化社会,庄严国土。

同时净业行人又以出世的超越意向,关注着这个世界的改善。由于他们建立起了依靠佛力横超三界,往生净土,圆成佛果的信念,所以能够在积极自利利他的同时,又生活得安乐自在。这就好比我们出差到外地,先安排好了住宿的地方,办事到再晚也会很安心,安心了事情就会办得更好,更有效率。

世出世间不出心性,自古迄今,大凡在世间建功立业不朽者,多来自于具有超越意向的心性的开发。例如中国远古的黄帝,他既有经邦治世的韬略,又有退隐观心的修行。黄帝在修行过程中,曾梦游华胥国,他所描述的华胥国之情景与西方极乐世界相类,很不可思议(参见《列子》)。杨仁山居士说这个华胥国略似西方极乐世界。可见,超越意向与现实事业之间的必要张力是有正面效应的。

净土法门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存与发展下来,也得于中国自古以来所具有的开发心性的隐逸文化传统。隐逸文化在魏晋时期形成高峰,隐士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而净土法门最先就是由东林十八高贤这些隐士们接纳与实践的。所以,净土法门在庐山东林寺,由慧远大师引领白莲社一百二十三位隐逸清高之士,专修念佛三昧,矢志净土,由此成为中国净土宗的发祥地,亦非偶然。

隐逸的超越意向无论对个体还是对一个民族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向外拓展的阳刚与向内收敛的阴柔之整合,才能使人活出品味、开发潜能、成办道业。无论是经商、从政还是从事其他职业,如果有一种出世精神,便不致陷于贪恋执著而自寻束缚与苦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无适无莫,无不逍遥。

现实中许多人活得很累,活得很拘谨,就在于他们只有现实的一面,没有超越的一面。净土法门是能够给人超越的一面的。所以以出世的胸怀从事入世的事业,可以把世间和出世间的利益融会贯通,二者如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里内蕴着人生深刻的智慧。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净业行人为何要读诵大乘经典

《观经》中佛为何提出净业行人要读诵大乘经典?因为念...

有什么方法可以在念佛时不溜号呢

问: 拜佛和念佛的时候思绪很乱,不能集中精神,总是...

大智慧人,深悟唯心,必勤念佛

【原文】: 天地万物。皆有始终。有形象。有方隅。有分...

念阿弥陀佛而成就的古月禅师

佛教里面佛法是心法,你心能体会到的话,一切法都在运...

修行贵在无生,发愿往生岂不违背无生之义

【原文】 客问天如老人曰:修行求出生死,故贵无生。慕...

佛法宇宙观之四大部洲

这次我们再打通了整个欲界来讲,咱们作为人,在四土的...

持名念佛如何达到一心不乱

所谓持名,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要达到一心不乱...

吃素与吃斋的区别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天子王臣在祭祀之前就有斋戒的传...

极乐世界是物质世界还是心灵世界

可能我们学哲学,往往他就把它分成二分法,或者是唯物...

经常面对灾难事件而又没办法帮助他们,该怎么办

问: 我是一名120的护士,经常面对各种突发灾难事件而...

念佛把恶业的种子给它激活了

当我们业障很重的时候,我们念这句名号,会感觉到忏悔...

我们将如何保持平静的心态

问: 很高兴来到东林寺,感受不一样的丛林生活。其实...

【佛教词典】鹿仙

(本生)昔释迦如来与提婆达多共为鹿王,断事而救他命...

【佛教词典】知礼

(960~1028)北宋天台宗僧。四明(浙江鄞县)人,俗姓...

供水的表义与方法

我们对诸佛所作的供养,可以有很多种,例如水、花、燃...

迦叶尊者的涅槃因缘

摩诃迦叶尊者承佛嘱咐,令正法住世,勿令失传。于是召...

给自己抹点黑

公元前225年的一天,秦国大将王翦率领60万大军,即将...

盘点所剩的资产,看看何去何从

学佛,必须意识到人身的可贵。就像我们有一笔资金,应...

生死业力凡夫如何才能发大愿

问: 阿弥陀佛在因地里广发四十八大愿时,已是大菩萨...

《金刚经》精华的40句

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南怀...

星云法师《佛教对神通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二天,...

圣严法师:如何说服另一半分摊家务

问: 大部分的妇女都是家庭与事业两头烧,一样是上班...

修行中遇到障碍该如何克服

问: 在修行当中遇到障碍,如何克服? 大安法师答:...

养好精气神要做到「三寡」

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唐代医家孙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