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初学念佛不可散念,必须计数

智谕法师  2013/04/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初学念佛不可散念,必须计数

念佛的人,切忌散念,因为散念不能摄心,念成习惯,就难以收拾了。所以初学念佛,一定要计数。计数念佛,可能对大家不很习惯,而且很费力;但是,正因为费力,才能摄心。由于它费力摄心,念佛才有功效。不过,初念佛的人,不要拿念珠,拿念珠不容易摄心。用念珠计数成了习惯.于是聊着天也数念珠,光数念珠不念佛。很多人都这样,你检查检查自己,是不是也这样。如果这样,那是以掉散心念佛,千万得改过来。

那么,不拿念珠怎么计数呢?有两种用指头计数的方法。把自己的一双手握拳,然后将五个手指头伸一遍,这是五个,再屈一遍,又是五个,于是在另一手屈一指作为十数,屈伸一遍为一百。就这么计数。还有一种方法,更好,那是采取三三四的念法。“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三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三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再四声,共计十声。于是屈一个手指计数,这是十声。这个念法最容易摄心了。这样计数念佛,可使你念得踏踏实实。

要是拿念珠念佛,掉散心一点不会伏,徒增散乱,念的佛号,虚虚浮浮,一点不着力。大家记住,初学念佛要计数,计数不可拿念珠。等你掉举心伏下了,念佛有些进步,那时再拿念珠,可帮助你不忘记念佛。初念佛时,每天念多少佛号要有定数。一开始,不贪多,宁可从少念到多,不可一开始念十万声,念不了,念五万声;五万声还念不了,念一万声;一万声念不到,念五千、三千、三百、两百。这样念佛不好。

开始时宁可少,应估计一下自己的时间,每天早晨抽几分钟,或者晚上抽几分钟,能念多少佛号。事情忙,要上班的人,时间不够充分,刚一开始念,不妨先念五百声。五百声念了,若是还有充裕的时间,可增加一千声;一千声还有充裕的时间,一千五。两千,再慢慢地递增,逐渐逐渐精进,那七宝池中的莲华就会逐渐逐渐地增长。

当然,念佛是愈多愈好,所以应尽量争取多念。念佛不是摄心为贵吗,怎么要多念?因为念十声、八声,不可能摄心;念三百声、五百声,或许有一、两声摄住了心;念三千声、五千声,就会有十声、二十声摄心。所以要多念,多念自然摄心,可以种入八识田中。

比如说,人们看书,一遍记不住,两遍记不住,十遍、八遍,可能有一点点进步;念上三百遍、五百遍,肯定能记住。又好比参加作早晚课,《阿弥陀经》背不下来,但只管念,跟着念,念上几年以后,保证能背下来。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因为它种入第八识了。第一个,大家回去念佛,要计数念,念得心有一点点调伏了,才拿念珠,念珠可帮助念佛。

怎么说,会帮助念佛呢?因为不拿念珠,念佛念到十声、二十声,就忘了,拿着念珠念佛,念上三百声、五百声。三千声、五千声,不会忘。这是它的好处,也是它的坏处。坏处在那里呢?由于不忘,就不用心,很容易“掉举”。

第二个,大家回去念佛的时候,要注意到不可有间断,就是所谓“不间断”。怎么叫不间断呢?那不是教你一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叫不间断;而是规定了一天念三千声佛号以后,再忙也要把它念完,念完了这三千声佛号,然后再随时记起来就念,那才叫不间断。如果每天规定念三千声佛号,今天念三千,明天忘了,那是间断。每天一定要念完这个定数,修满了这个定数,平时可以散念,不计数。慢慢慢慢佛号叫它增加,功夫就增进了。

第三个,回家念佛,不余杂修。不能凭自己的兴趣,随自己的高兴,有时念念佛,有时诵诵经,有时拜拜忏,有时又持持咒。这样没有用。这是自己捣乱自己,自己找自己的麻烦,这样是不会见效果的,一定要一句佛号念到底。你要是拜佛,就拜阿弥陀佛。面前不管是什么佛,什么菩萨,你拜的时候,就心里想,我在拜阿弥陀佛。不应该看到这是释迎牟尼佛,我在拜释迎牟尼佛;看到药师佛,我在拜药师佛。不管是什么佛,我一拜下去,就拜阿弥陀佛。口要念的话,不管是持咒啦,诵经啦,唱赞啦,我一念一唱,一开声,就是为了阿弥陀佛。心里要是想,就想阿弥陀佛。

各位不相信,请想一想,如果身口意三业造了恶,不是一定堕三恶道吗?身口意三业要是行了善,不是一定生人天吗?那么,你的身口意,身礼阿弥陀,口念阿弥陀,心想阿弥陀,哪有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道理呢?有其因必有其果,有其心必造其境,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大家拜的时候,不管面前是什么佛,心里要想我在拜阿弥陀佛。

你不知道,念一佛,拜一佛,就是念十方佛,拜十方佛。因为佛与佛的身没有分别。“无分别”而自生“分别”,叫作众生;知道虽“分别”而“无分别”,才是佛。大家记着,佛是没有分别的,你不要自生分别。阿弥陀叫无量光,其光无量,哪一尊佛不在里边呢?阿弥陀叫无量寿,其寿无量,哪一尊佛不在里边呢?那只怪你不知道释迎牟尼佛方便说就是了。

念佛久了,心慢慢慢慢降伏了,慢慢慢慢定下来了,念佛的时候,这才是真实念佛了。初学念佛,一定嘴巴念佛,心里没有佛。念佛久了,自然而然地口念,心也念。功夫愈纯这种现象愈明显。到了那个时候,拿念珠可帮助念佛,念珠有念珠的功德。这样念佛久了,“行起解绝”,三藏十二部,一切言教,都用不上。佛号一起,可把它们都放下。

不相信,就念一念试试看,就会知道满肚子学问,一点用不上。可能有人会说:“那么说,我平时看经看教,没有用吗?”有用。不过那是走路的拐杖就是了。假使有人把拐杖当作路,这个人是白痴。上了路以后,拐杖可以不要了,拐杖不是路啊,它只是帮助走路。三藏十二部也是这样。仅仅是帮助修行就是了,它不是修行。认为三藏十二部就是修行,就是法,这就死于句下了。

所以古德讲,“行起解绝”。不光是念佛法门,一切修行法门,都是这样。行起解绝,解绝才能行起。得受用不在经文上,而是从修行上,从修证上得受用的。大家应记住这个要点啊:不可余杂修。应该专拜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专想阿弥陀佛。这样修久了以后,自然能得受用。修久,得到受用以后,就不须别人指导,自己就知道了,要是不按这路子修,胡思乱想,东扯西拉,虽学识渊博,到头来恐怕事倍功半,很难得到受用哩。

我再重复一遍,初念佛不可散念,散念不摄心,念佛号飘飘浮浮,毫不着力。一定要计数,计数不可用念珠,应用手指计算,或者用三三四的办法计算,不过,很麻烦,很不好念,但是,也就因为这样,才有效用;感觉好念,那就不能通过心,滑流过去了。

还有,不可间断修,每天规定念多少佛号,一定要把它念完。其余的散念可以随意了。若怕佛号念不完,就先从少数开始。我相信,任何人再忙,十分钟,八分钟总能抽得出来的吧,再不然,坐在公共汽车上,也可把它念完;走路的时候,也可念完;吃饭的时候,也可念完。总之,教它不间断,再有,不可余杂修,拜就拜阿弥陀佛,念就念阿弥陀佛,想就想阿弥陀佛。这样久久用功,自得大受用。以上三点必须记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智谕法师文章列表

什么是念佛人的都摄六根

为什么念佛人要都摄六根呢?都摄六根不是都摄那个第一...

到达心佛双忘时,才会会得真实义

在理和事的圆融方面,真正要了解,一定要到达心佛双忘...

如何将念佛法门渗透到睡眠里

卧时念佛莫开声,鼻息之中好系名。 一枕清风秋万里,半...

念佛经常头疼,是过于用力的原因吗

问: 弟子几年来一直用十念计数法念佛。最近把计数放下...

星云大师《从阿弥陀经说到净土思想的建立》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从阿...

明心见性的方法

问: 明心见性的方法。 梦参老和尚答: 明心见性方法...

每天一万声佛号是净业行人的底线要求

每天念一万声佛号是对我们净业行人的底线要求。虽然有...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原文: 念佛一事,所求皆得。为现在椿萱求福寿,为过去...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整个《法华经》譬喻品就讲这两件事

这个地方是第一个,火宅喻。其实火宅喻是包括了两个部...

阿赖耶识的种子有六义

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 大...

别让难得的人生掉进「空」的陷阱

学佛的人往往被世人误解为处于被打击了、绝望了、避世...

菩萨八法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重点指出八所以,即我们之所以...

【佛教词典】清谈

指东汉末年至魏初之际,知识阶层所形成“藉谈辩而达治...

【佛教词典】越大师教堕恶见行

【越大师教堕恶见行】 p1186 瑜伽八十八卷十七页云:又...

心总是被烦恼围绕怎么办

问: 每天茶饭不思就是不开心,总是被烦恼围绕怎么办...

曼德拉的宽容和感恩

南非的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

【推荐】奥秘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

有父子俩是开饭馆,卖打卤面的。打卤面的调料调配得特...

做事先做人,拥有好人品

做事先做人,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如何做人,不仅体现...

您了解您所吃的是什么吗

如果有人从坟墓中拖出一具肿胀、溃烂、脓血淋漓、血肉...

人一生所要读的书

有人说,人生要读三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

从小吃过不少肉还杀过生,现在该怎么做呢

问: 我已28岁,从出生到现在吃过不少肉,也杀过不少昆...

六度的感应

感应的理论处处皆有,同样地,感应的事迹也到处都是,...

看一个人有没有德行,就看他能不能忍

古语说:观德于忍,观福于量。看一个人有没有德行,就...

当代高僧广钦老和尚

出尘 广钦老和尚生在清朝末年,从小身世坎坷,四岁的时...

星云大师《佛教对知见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三天,...

湛空法师人生感悟

1、没人知道,下一刻自己到底身在天堂还在位于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