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作为佛子,你真的是在学佛吗

2010/01/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1.热衷于跑道场:有的佛子,对跑道场很感兴趣,乐此不疲。这本来是一件好事,能够遍访善知识、亲近善知识,对学佛大有助益。但这些人并不是这样,他们每每自夸跑了多少著名道场,拜了多少佛菩萨像,并把这些作为自己的佛学资本,丝毫不在心地法门上用工夫。慧律法师等大德高僧对此多有劝说。但愿学佛人能把跑道场落于实处,能带着修行上的问题跑道场,而不是去旅游,更不能把这当做是在学佛,当做向新佛子炫耀的资本。

2.热衷于交佛友:红尘中的人们非常重视交朋友,把这当做谋生的手段和乐趣。有的佛子把这些世俗中的习性带入佛学中,好像佛友越多说明学的越好。其实他和佛友交谈的多是世间烦恼事,并不是在学佛,而是把学佛作为交友的机会,希望当自己在红尘中有难时,佛友能出手相助,使自己能够红尘滚滚。古大德告诉我们,真正的佛友不需要很多,只要有三五个就可以了,大家在佛学上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共成道业。

3.求福报:这些人事实上没有出离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在世俗生活上过得更好,使轮回能够载歌载舞,繁荣兴旺。

4.搞派系斗争:许多学佛人一见面就像特务对暗号一样报山头,问对方是学哪一派的,若是同派则皆大欢喜,若不是一派恐怕连饭都不会管。佛陀时期从来没有这种情况,这也是末法时期的一个特点吧。大家不是为了追求真理而走到一起,而是因为是同一个山头而相聚丛林,俨然把丛林当做了绿林。

5.把学佛当成了佛学:要知道佛教的生命就在于实证。有的人自以为读了很多经书,学佛学了很多年,就沾沾自喜,满口佛语,一身佛气,就像王明一样,满口马列教条,实则毫无用处,解决不了根本大事。

6.把做善事当做学佛的根本和全部:外道把做善事作为根本,因为那样可以升入天道。佛教则把做善事作为培养大悲心的手段,根本目的是证入无相无念的如来藏。因此,一个真正的佛子,一方面要大做善事,一方面要勤苦求证,早成正果。后者是正业,前者是助缘,现在许多学佛人做的恰恰相反,整天在搞人天善法。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星云大师《如何解决你我他之间的纷争》

世间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争,尤其有我有你再加...

圆因法师:行善后为何得不到善报

为何有些人行善后不觉得有善报?这可能有下列几个因素...

令师神通超人,平时是否教你们神通

美国度轮老法师(宣化上人)弟子恒某师、恒某师,来承天...

凡是佛所说的法,你都不要毁谤

造五无间,诽谤正法,毁呰贤圣,离诸善法,具诸恶法。...

学佛者应如何防止过失

问: 学佛者应该如何防止过失呢? 慧广法师答: 人非...

吃素的常见疑问

一 学佛一定要吃素吗? 对于学佛是否一定要吃素的问题...

身口意不离佛法,这才是真信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选择信佛?很多人是一种盲从...

诵《无量寿经》不念佛号,属于念佛法门吗

问: 一个朋友每天诵三遍《无量寿经》,不念佛号,这样...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心性专一,有始有终

明代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说道:宋代书法家米芾说...

大自在:本焕图记

慈祥的笑、开怀的大笑、童真的格格笑、抿嘴狡黠的笑、...

学佛多年为何生不起信心

问: 为什么学佛多年,但长养不起来道心? 如瑞法师答...

忏悔依教理有三种

忏者忏前愆,悔者悔后过,忏无始至今所造罪业,期仗佛...

【佛教词典】善法圆满

【善法圆满】 p1140 瑜伽九十八卷二十三页云:于能密护...

【佛教词典】盖

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覆盖行者的清净心,使善心不能生...

文珠法师《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

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 各位,勤求无上智慧,是上求佛...

佛弟子应该学习弥勒菩萨哪些精神

众所周知,弥勒菩萨为中国佛教最有代表性的佛菩萨之一...

信愿具足的判定标准

这个信愿是理观,持名是一种事修;但是你实际在操作的...

龙树菩萨:广大发愿颂

所有一切众生类,过未现在世无尽, 而诸佛刹广无边,彼...

四世同堂皆由多生培植而来

详夫春回大地,百卉各遂其生成。风起长空,万籁咸为之...

品古人六戒,修宠辱不惊

1、大乐易失察 跟大喜易失言有近似之处,有个成语叫得...

大安法师:极乐世界是物质世界还是心灵世界

《大乘起信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我们...

惟贤长老《三皈的广大意义》

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

念到念佛三昧方有往生把握吗

问: 是否我们平日念佛一定要念到三昧方有往生把握?...

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依据

中国佛教能够经得起二千多年的历史考验,并成为中华文...

欢喜与忧悲

人的生活,不是喜就是忧;得则喜,失则忧。然而,得,...

用钱来供养三宝,你的罪就能消吗

大家道友聚会在一起,乃至跟师父一起闲聊天,把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