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教是如何看待情感的

2016/09/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情感是生命非常奇妙的特质,微细而复杂,通常人们都生活在自我营造的情感世界中,难能自拔,因此学习佛法,是必须要直面自身的情感问题的。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下佛法中的情感观。

一、情。古人造字多蕴含大智慧,从造字上就能传达出其相应义理。情左边是心,右边是青。青、青色代表东方,有生长之义。所以情,表达的含义就是心中的种种(妄念)生长。在佛法里,众生与有情一词是同样的含义,只是新译和旧译的不同,众生的意思,就是心中的烦恼丛生之义,有情也是指我们内心的种种烦恼(妄念)丛生之义。

具体来说,情这个词外延非常广博,其范畴可以扩展为情识、情执、情绪、情感、情见、情怀等等,其间都有微细差别。但综合而言,真正要学佛必须要超越世俗的情感,放下世俗情感。因为佛法最终追求的是解脱,而世俗情(感)带给我们的主要是缠缚、束缚。不可否认,情感的存在使生命的世界多姿多彩,社会的秩序存在也依赖于情感的作用,情感使人们产生了信任、温暖、依赖,但是作为学佛者,必须要透析情感的本质,以一种更加超越的“慈悲”来取代狭隘、困缚的世俗情感。

世俗的情感是以自我为中心所建立,通常来说,包含亲情、友情、爱情等内容,无论是我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亲友师长,都是围绕自身的利益、血缘、信任关系等所建立的一种连接,这种连接本质上也是业力的呈现,如同一条条枷锁,使我们的一切行为、言语都服务于情感的维系,如果不能够看破这些情感的本质,是没办法走入解脱的,所以出家僧人,必须要出家,解除原有的家庭关系,去过僧团生活。当然,真正的出离情感是内心的彻底出离,作为一名学佛人,其目标是去除自我的执着,也必然伴随自我情感关系的超越。

二、欲。欲左边是谷、右边是欠,字面的意思,就是食物还有所欠缺,就是还没有吃饱,还想要,也就是欲。

情,主要是一种缠缚,相互的牵挂。而欲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外的一种贪求。欲望也是驱使人们在业力轮回中不断奋进前行的动力,因为欲的存在,而成就了种种烦恼痛苦。

依本文主题,这里重点谈一下情欲。

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不但会有情之缠缚,形成挂碍,多半也会伴随欲望的传递。

1、子女。我们希望子女能够乖巧懂事、好好学习、成就事业、荣耀自己的家族、传承家族生儿育女,这些归根结底,都是自己的欲望。

2、父母。我们希望父母少约束自己、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条件、希望父母健康等等,也都是自己的欲望呈现。

3、夫妻。希望夫妻对自己忠诚、付出、承担、包容、理解等等这些亦都是欲望。

4、亲友。我们希望亲友能够尊重自己,支持自己等等也是含有欲望的。

综合说来,人如果没有私欲是极难极难的,但是欲的存在会导致两种问题,一是自身的欲望过强,会对对方产生束缚、压迫,从而造成反抗。二是多大的欲望收获多大的失望,有一句成语叫,欲壑难填,当我们不能认清世界的本质时,就会在现象里执取不舍,欲望不断的滋生,把美好的生命浪费在不停的追求欲望的满足上,最终,因为一切业果的无常性,必然导致爱别离苦和求不得苦。

从佛法来说,是把私欲转换为圣愿,通过修整自我的欲望,最终达到内心圆满无漏,无欲无求的状态,因此佛法的修证不是大众所能行持的,也切不可把俗欲成就之法与清净佛法混为一谈。

三、爱。愛,从古人造字上来看,原义为心之受,也即心之执取。随着历史变迁,该词的含义逐步发生了变化。本文前面讲了双方缠缚的情、一方索求的欲,这里再谈一下对外付出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崇高的、不计回报的。诸如母爱、慈爱、神爱世人、博爱等都表达了这种含义。

喜欢意味的是情与欲,而爱更多意味的是付出。但不论爱有多么崇高,它依然含有一种执取,这种执取,也必然存在不圆满之处。但即便是这样不够圆满的爱,其实对很多的学佛人来说,也是很难做到的。爱偏向一种圣洁、放下自我,心甘情愿的付出。当我们内心拥有爱时,内心能够升起温暖、安定,可以说这已经是世俗里极强的正能量了。

四、慈悲。佛法非是无情,不是形同草木,泯灭情感,而是圆满于慈悲。慈悲能够超越情、欲、亦能含容爱。真正的慈悲是圆满心性的显发,通过有限的语言来形容慈悲,显然是苍白无力的。本文只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谈一下:

1、慈悲的圆满必须在见性后达成。也即只有彻见空性、彻见自性之后才能圆满慈悲。教理来说,只有成就阿罗汉后,开始圆满行持菩萨道的菩萨众才能真正显发慈悲。心经言,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金刚经言:若菩萨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则不名菩萨。其所谈的义理都是在强调,要成就慈悲,必须要在空性的基础上才能达成。因此成就空性,所以才能达到内心的绝对平等,所以方能冤亲平等、七周行慈。

2、具足圆满的智慧。何谓慈?慈能与乐,佛陀又称众生之慈父,因为佛陀透彻诸法,由智慧的圆满,能够显发与乐之慈力。

3、具足广大的行愿。何谓悲?悲能拔苦,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菩萨不厌生死,广入世间,随缘度化一切有缘,令一切烦恼得以止息、化转。这都是由广大悲心所来,但这种悲心以空性为依,不含有自我的欲望和情感,不对他人产生强迫性、执取性。

以上大概介绍了一下佛法的情感观,不是要否定世俗情感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而是希望指明次第,有志于修学佛法之人,应明白走出情海困缚之必要性,目前尚深陷情海者,不可以个人情见,错误计着佛法,可逐步减低自己的情感缠缚、欲求贪着,慢慢体会佛法的清净、智慧之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应...

业重情迷是凡夫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

情感重的人为何会堕落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

出家是对家的超越,对私欲占有的勘破

在家人总是对家充满着执著,可以说,家就是执著的堡垒...

这种爱看上去是乐,实际导致的是苦

世间人为什么会有苦恼?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把心放在什...

爱不必喜,憎不必怒,一切皆如梦事空花

【原文】 语云:爱其人及其屋上之乌。言爱之极其至也。...

如何理解「一切法皆是佛法」

问: 《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什么意思? 成...

男女相爱的前世今生

这个女人追男朋友,想不到那个男朋友是自己的爷爷,或...

三种布施为修道积攒福德资粮

为什么要以财物济施贫穷呢?就是说,人在修行中必须得...

不受戒,犯了错是否就不严重

有些人听说受戒后所犯的罪要比不受戒所犯的罪还要大,...

落空还不如先执着有

有人问我,佛来佛斩是初学者,还是有禅修经验的人才能...

淫心不除,不可能出离生死尘劳

身有三种过恶。杀生、偷盗、淫欲这三种过恶。我们身要...

【佛教词典】空有二观

(术语)为破空有二执立此二观。观无实我实法,谓为空...

【佛教词典】汾阳晚参

晚参,即指于禅林中,学人在晚间蒙受宗师家之指导而参...

受驴身偿债五年

《法苑珠林》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隋朝时,洛阳有...

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再回来就很自在了

净土法门就是这一生是最后一生,不能谈转世,否则风险...

名利,求之既不可得,却之亦不可免

【原文】 荣名厚利,世所同竞,而昔贤谓:求之既不可得...

喻解无生四句

宇宙间一切万法是因缘所生,今试依《瑜伽师地论有寻有...

解梦

沩山禅师睡觉醒来,仰山来问安,禅师便翻身面向墙壁。...

学佛之人当具择法眼

学佛之人,当具择法眼。佛法,法法都好,然须知有自力...

猴子的亲情感动猎人

在某个小山村有位年轻人,有百发百中的狩猎功夫。但是...

不信佛念佛,自恃聪明者可悲

有些人信佛,但是并不常常念佛。有些人信佛,平常不念...

八宗共祖的龙树菩萨

一、被佛陀点名出生 龙树(梵文:Nāgārjuna),可译...

施污垢布 得最胜福

当时舍卫国有一个长者,妻子生一女儿,美秀无双。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