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端正思想消除极端

2011/03/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有些人在修轮回痛苦的时候,会出一些问题。我遇到过这种陷入极端的人,他们在没有观修轮回痛苦的时候,对生活、工作、世间法充满了信心,感觉一切都是美好的,但在观修轮回痛苦以后,就万念俱灰,觉得什么都没有意义,做任何事都十分消极,打不起精神,甚至悲观到认为活着都没有任何意义了。

这种悲观、消极的态度是不是出离心呢?不是出离心,这些都是错误的想法。

就像菩提心不是单纯的慈悲心,而是在慈悲心的基础上,有一个发誓为度化众生而成佛的决心和勇气,才能称之为菩提心一样,出离心除了深知轮回痛苦之外,还必须要有一个条件,就是寻求解脱。

在观修轮回痛苦之后,我们就会知道,轮回充满了痛苦,不是苦苦,就是变苦、行苦,世间人一心追求向往的功名利禄等等,都是临时性的诱惑,一点都靠不住。对于仅仅把物质享受作为生存的唯一追求的人来说,在观修轮回痛苦以后,就应当绝望、懊丧、痛苦;然而,作为修行人,在深深体会到这一切的时候,就要更进一步地想到,难道除了名利之外,就没有其他更有价值、更值得追求的目标了吗?难道除了争名夺利之外,就没有其他可以做的事情了吗?名利没有意义,并不代表整个人生都没有意义,除了升官发财之外,我们还有更远大、更有价值的,在释迦牟尼佛没有告诉我们以前,我们根本不知道的目标,那就是走解脱道,寻求解脱。

在整个六道轮回当中,不要说是地狱众生,即便是天人,也没有办法跨入解脱道。要奠定解脱道的基础,只有从人道做起。虽然天人也可以修行,但他们修行的基础,却是前世在人间打好的。只有在人道打好修行基础之后,天人才能在这一生继续前世的修行;如果前世在人间没有打好基础,天人也没有机会修行。

虽然从禅定的角度来说,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有很强的能力,但这种禅定只是平静而已,其中并没有证悟的智慧,所以跟解脱没有什么关系。

只有人类,才是三界六道中最有机会获得解脱的,生而为人是十分有意义的,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人身。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完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前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颠倒的——将重要的东西弃置不顾,对毫无价值的东西趋之若鹜。通过这样的思维,就能扭转我们的观念,挽救我们的人生。

正因为如此,所以,《普贤上师言教》当中才会在刚讲完轮回痛苦等外加行之后,立刻就宣讲解脱的功德。这种顺序的安排,就是为了避免大家在反复思维无常、痛苦之后,因为伤心失望而失去勇气,就是要鼓励大家:以前我们为毫无价值的名利投入了毕生的精力,整天都在为个人的钱财打算,为自身的功名着想,把物质享受作为唯一的寄托,但无论怎样努力,都是靠不住的。

比如说,即使能成为有钱人,又有什么意义呢?很多有钱人早上起来以后,先美容两个小时,之后健身两个小时;健身完毕,又去针灸一个小时;吃饭之后剩下的时间,就是应酬。既便花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健身美容,但最后还是会衰老、会生病。

在不知道这些道理的时候,我们整天都在追求物质享受,将物质财富作为唯一的寄托,绞尽脑汁地积累财富,一旦感觉到这一切都没有意义的时候,心情会一下子跌入深谷,变得沮丧无比,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如果只是寄希望于物质财富,感到失望是没有错的,这种生活方式就是没有意义,但还有一条解脱道,它会让我们产生勇气,并深深地意识到: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物质生活当中是错误的,我原来的生活都是无聊透顶的,我不能这样活,从现在起,我要追求解脱。

此时又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极端,就是有些人会在一时冲动的情况下,不计后果地辞去工作、拆散家庭而出家。

当然,如果真能这样坚持下去,那肯定是很好的,作为家人也应当理解,而不应该想不通。比如说,如果一家人有七位,大家在一起都相亲相爱、和睦融洽,但在其中的某一位离开人世的时候,其他的人也不能一起走。既然早晚都要分手,那么,如果其中某个家庭成员选择了提前为后世作打算的出家之路,作为亲人也应当为他祝福,而不应从中阻挠,强迫别人依照自己的人生观来生活。

身为抛弃世事而出家的人,就更应当好好把握这一来之不易的机会,专心专意地修行。但有些人却不是这样,在一两年,甚至短暂的几个月当中,他们就后悔不迭,希望回到原来的生活当中,但是,到了那个时候,工作没有了,家庭离散了,他们已经没有任何退路。至于当初迫不及待的修行,也不见得有什么进展。

这两种极端,就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教育,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所导致的。

作为佛教徒,应当稳重、本分,不能像世间某些迷信的人一样,整天神神道道,说一些神通、灵光之类的事情,否则,就会给佛法和自己的修行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对很多在家人来说,虽然修行很重要,但同时也需要生存,仅仅知道轮回痛苦并不意味着从此以后可以不吃饭、不穿衣。作为在家人,就要想办法养活自己,如果不能生存,修行也无从谈起,所以,生存的方法还是需要的,工作也是必要的。至于如何安排工作和修行的比例,那就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了。

虽然这些不是具体的修法,但也是修行前期必须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汉地居士而言,懂得这一点更有一定的必要。

有些人因为佛教宣讲“轮回是苦”,就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悲观主义。这完全是一种误会,佛教不是消极的,而是非常积极向上的,只是佛教的积极方向与奋斗目标和世间人有所不同而已。世间人是为了金钱而努力,修行人却只是把获取金钱作为生存的手段,真正的目标,是为了所有生命的解脱。

解脱并不是一种神话,而是客观实在的,把普通凡夫的分别念提升为佛智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远大光明的目标,修行人可以放弃世间的功名富贵。他们的眼光是长远的,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世俗人却与之相反,朝不虑夕、目光如豆,只看到今生的短暂时光,而缺乏应有的远见,所以才会费尽心机地为今生而拼搏。

另外,佛教更不是悲观的。所谓的“悲观”是指什么呢?是心如死灰、万念俱灭的心态。如果以这个标准来划分,世俗人才是真正的悲观。不管年轻的时候在生活上、事业上如何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到年老的时候,因往日的美好年华已经流逝,看到自己韶华不再、日渐体衰的现状,每个世间人都会怅然若失、自暴自弃;特别是在临死的时候,因为恐惧死亡、贪恋今生,几乎每个世人都会哀伤悲泣甚至痛哭流涕,这不是悲观又是什么呢?

真正的佛教徒虽然视金钱、名利为粪土,但这并不意味着悲观,因为他们知道,肉体的衰老和丧失,并不会阻碍精神的提升,智慧和悲心是永远如影随形而不会丢失的,无论年老也好、死亡也罢,都没有任何差别。在远方等待他们的,是光明的前程,大乐的境界,所以他们不但不悲观,而且乐观并充满了信心。因为有了这样的目标,才能衣带渐宽终不悔,才能孜孜不倦地将所有精力投入其中。轮回痛苦并不可怕,更不必为此而悲观失望,通过努力,我们完全可以摆脱轮回的束缚,获得绝对的快乐与幸福。

现在真正愿意开动脑筋,去亲自学习、研究佛经的人较少,大多数人只是道听途说,一听到佛教说人生无常、轮回是苦的词句,就把佛教界定为悲观消极的人生观,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作为佛教徒,首先要做到的,是看破金钱、名利等等。“看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知道这些都是过眼烟云,其中没有什么好的东西。当然,即使今天知道了,我们也不一定能马上放弃,佛没有这样要求我们,即使要求了,我们也做不到,但不能放弃并不代表轮回不是痛苦的,也并不表示将来我们不能放弃。

虽然我们从理论上知道了这些道理,但做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修行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还是会执着世间的盛衰荣辱,还是会在乎物质世界的感受,只有通过修行,才能淡化乃至彻底断除这些执着,这是毫无疑问的。

有些人会说,既然你讲得那么头头是道,你自己的境界又如何呢?当然,我没有什么修行,只是鹦鹉学舌、照本宣科,像捎口信一样把佛的思想传递给你们。即便我没有什么境界,也并不意味着你们不需要修行,虽然我修得不好,但我的上师修得好,释迦牟尼佛修得好,我只是起了一种媒介的作用,把他们的教言传播给大家而已。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轮回的真相——十二因缘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 丙二、别明,分二: 一...

学佛的好处与利益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徒多达十余亿,而其教义...

研读经教时,需要注意什么

原文: 看经须是周遍广博,方得融贯,不致偏执。盖经有...

「舍身心求往生」与「求加持痊愈」矛盾吗

问: 印祖说过,当人重病时,舍下身心求往生,若寿未尽...

勿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

一般人都指定庵堂庙宇的偶像为菩萨,从事烧香、礼拜、...

学佛后什么都是顺境了吗

文殊菩萨什么意思啊?就是妙智慧妙吉祥的意思。就告诉...

印光大师法语菁华

第一集 1、世之变乱之由奚在乎?一言以蔽之,众生贪...

呜呼!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释迦牟尼佛(前565前486)发现了人生规律缘起性空而因...

早课(朝时课诵)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

【注音版】地藏菩萨本愿经

根据弘化社《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本印本校对注音。...

梵网经菩萨戒本

【依东林寺版本】 (举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在世间唯有这一句佛号最珍贵

一百多位参加庐山东林寺十天百万佛号闭关的莲友,在闭...

皈依和受戒是一回事吗

皈依的对象是什么 皈依就是皈依三宝,也就是佛法僧。皈...

佛教对「食」的定义

生活中离不开衣食住行,其中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食。...

不言人私,不揭人短

人活一生,是以尊严立于世。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佛教词典】应形

(术语)应物之形。即应身。注维摩经序曰:观应形则谓...

【佛教词典】胜解决择

【胜解决择】 p1104 杂集论十六卷六页云:胜解决择者:...

走在五欲六尘的客途上,满面尘埃身心憔悴

你自己精进,就会舍这个轮回、这个南阎浮提的尘途。 尘...

禅与心理健康

有禅的大智慧,就能心灵健康无烦恼,保持良好的心态,...

李炳南老居士《因果可转变》

戒杀是息刀兵之本 诸位老师,各位佳宾大德,各位同修...

持名念佛是为径路中的径路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余门学...

菩提心是本来就有,还是因缘而发出来的

问: 师父,我想请问一下,我们经常说要发菩提心,那...

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

在禅宗里有一则公案:当初,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

这种见解在佛法里是最危险的

我们修行的人,见、行两个是不能分割的。见,就是我们...

运用佛法来布施

佛教有一个名词叫「四摄法」,其中有一项是「布施」,...

佛弟子应如何正确看待疾病

问: 佛弟子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疾病? 慧律法师答: 不...

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若教赴时机,易修...

四大不调在身体上的表现

一者四大增损病相:若地大增者,则肿结沉重,身体枯瘠...

把「六和敬」精神落实到企业管理

六和是佛教的管理学 据经典记载:两千多年前,佛陀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