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印顺法师:由于佛教仪式而来的误解

印顺法师  2011/05/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不了解佛教的人,到寺里去看见礼佛、念经、拜忏、早晚功课等等的仪式,不明白其中的真义,就说这些都是迷信。这里面问题很多,现在简单的说到下面几种:

一、礼佛:入寺拜佛,拿香、花、灯烛来供佛。西洋神教徒,说我们是拜偶像,是迷信。其实,佛是我们的教主,是人而进达究竟圆满的圣者;大菩萨们也是快要成佛的人。这是我们的皈依处,是我们的领导者。尊重佛菩萨,当然要有所表示,好像恭敬父母,必须有礼貌一样。佛在世的时候,没有问题,可以直接对他表示恭敬,可是现在释迦佛已入涅槃了;还有他方世界的佛菩萨,都不在我们这个世界,不得不用纸画、泥塑、木头石块来雕刻他们的形象,作为恭敬礼拜的对象。因为这是表示佛菩萨的形象,我们才要恭敬礼拜他,并不因为他是纸土木石。如我们敬爱我们的国家,要怎样表示尊敬呢?用颜色的布做成国旗,当升旗的时候,恭恭敬敬向国旗行礼,我们能否说这是迷信的行为?天主教也有像;基督教虽没有神像,但也有十字架作为敬念的对象,有的还跪下祷告,这与拜佛有何差别呢?

至于香花灯烛呢?佛在世时,在印度是用这些东西来供养佛的,灯烛是表示光明,香花是表示芬香清洁。信佛礼佛,一方面用这些东西来供养佛以表示敬虔,一方面即表示从佛得到光明清净。并不是献花烧香,使佛得闻香味,点灯点烛佛才能看到一切。西洋宗教,尤其是天主教,还不是用这些东西吗?这本来是一般宗教的共同仪式。礼佛要恭敬虔诚;礼佛的时候,要观想为真正的佛。如果一面拜,一面想东想西,或者讲话,那是大不敬,失掉了礼佛的意义。

二、礼忏:佛教徒每礼忏诵经,异教徒及非宗教者也常常误以为迷信。“忏”印度话叫忏摩,是自己作错了以后,承认自己错误的意思。因为一个人,在过去世以及现生中,谁都做过种种错事,犯有种种罪恶,留下招引苦难。障碍修道解脱的业力。为了减轻及消除障碍苦难的业力,所以在佛菩萨前,众僧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以消除自己的业障。佛法中有礼忏的法门,这等于耶教的悔改,在宗教的进修上是非常重要的。忏悔要自己忏,内心真切的忏才合乎佛教的意思。

一般人不会忏悔,要怎么办呢?古代祖师就编集忏悔的仪规,教我们一句一句念诵,口诵心思,也就知道里面的意义,忏悔自己的罪业了。忏仪中教我们怎样礼佛,求佛菩萨慈悲加护,承认自己的错误,知道杀生、偷盗、邪淫等的不是,一心发愿悔往修来。这些都是过去祖师们,教我们忏悔的仪规(耶教也有耶稣示范的礼告文),但主要还是要从心里发出真切的悔改心。

有些人,连现成的仪规也不曾念诵,就请出家人领导着念;慢慢地自己不知道忏侮,专门请出家人来为自己礼忏了。有的父母眷属去世了,为要藉三宝的恩威,来消除父母眷属的罪业,也请出家人来礼忏,以求亡者的超升。然而如不明佛法本意,为了铺排门面,为了民间风俗,只是费几个钱,请几位出家人来礼忏做功德,而自己或不信佛法,或者自己毫无忏悔恳切的诚意,那就失掉礼忏的意义了。

佛教到了后来,忏悔的意义模糊了。学佛的自己不忏,事无大小都请出家人,弄得出家人为佛事忙,今天为这家礼仪,明天为那家做功德。有的寺院,天天以做佛事为唯一事业,出家的主要事业放弃不管,这难怪佛教要衰败了。所以,忏悔主要是自己,如果自己真真切切地忏悔,甚至是一小时的忏悔,也是超过请了许多人,作几天佛事的功德。了解这个道理,如对父母要尽儿女的孝心,那么,自己为父母礼忏的功德更大,因为血缘相通、关系密切的缘故。不要把礼忏、做功德当作出家人的职业,这不但毫无好处,只能增加世俗的毁谤与误会。

三、课诵:学佛的人,在早晚诵经念佛,在佛教里面叫课诵。基督教早晚及饭食的时候有祷告,天主教徒早晚也要诵经,这种宗教行仪,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不过为了这件事情,有好几位问我:不学佛还好,一学佛问题就大了。我的母亲早上晚上一做功课,就要一两个钟点,如学佛的都这样,家里的事情简直没有办法推动了。在一部分的居士中,确有这种情形,使人误会佛教为老年有闲的佛教,非一般人所宜学。其实,早晚课诵,并不一定诵什么,念什么佛,也不一定诵持多久,可以随心所欲,依实际情形而定时间。主要的须称念三皈依;十愿也是重要的。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净土宗、天台宗、密宗等,都各有自宗的功课,简要而不费多少时间,这还是唐、宋时代的佛教情况。我们中国近代的课诵,一、是丛林所用的;丛林住了几百人,集合一次,就须费好长时间,为适应这特殊环境,所以课诵较长。二、元、明以来佛教趋向混合,于是编集的课诵仪规,具备各种内容,适合不同宗派的修学。其实在家居士不一定要如此。从前印度大乘行人,每天六次行五悔法。时间短些不要紧,次数不妨增多。总之,学佛不只是念诵仪规;在家学佛,决不可因功课繁长而影响家庭的工作。

四、烧纸:古代中国祭祖时有焚帛风俗,烧一点绸缎给祖先享用。后来为了简省,就改用纸来代替;到后代做成钱、元宝、钞票,甚至扎成房子、汽车来焚化。这些都是古代传来的风俗习惯演变而成,不是佛教里面所有的。

这些事情,也有一点好处,就是做儿女的对父母表示一点孝意。自己饮食,想到父母祖先; 自己穿衣住屋,想到祖先,不忘记父祖的恩德,有慎终追远的意义。佛教传来中国,适应中国,方便的与诵经礼佛合在一起。但是,在儒家“送死为大事”及“厚葬”的风气下,不免铺张浪费,烧得越多越好,这才引起近代人士的批评,而佛教也被认为迷信浪费了。佛教徒明白这个意义,最好不要烧纸箔等,佛法里并没有这些。如果为了要纪念先人,象征的少烧一点,不要拿到寺庙里去烧,免得佛教为我们受罪。

五、抽签问卜扶乩:有些佛寺中,有抽签、打醮,甚至有扶乩等举动,引起社会的讥嫌,指为迷信。其实,纯正的佛教不允许此种行为(有没有效验,是另外一件事)。真正学佛的,只相信因果。如果过去及现生作有恶业,决不能用趋吉避凶的方法可以避免。修善得善果,作恶将来避不了恶报;要得到好果报,就得多做有功德的事情。佛弟子只知道多做善事;一切事情,只能如法合理地做去,决不使用投机取巧的下劣作风。上面几样都与佛教无关,如果真的信仰佛教,就应绝对地避免这些低级的宗教行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星云大师《从现实的世界说到佛教的理想世界》

至诚感谢十方三宝,感谢各位法师,感谢各位护法居士,...

念佛好,还是念观音好

昨接来书,不胜慨叹。既知其病,又知其药,不肯即服,...

星云大师《福报与福气》

福报,这是人人所希求的!人的身体胖了,就说「你发福...

星云大师《为什么》

各位法师、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为什么?...

慧律法师《世间人对佛教的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

宽运法师:布施的方法

如何布施 布施时若有受施的人相,便会有拣择,有分别...

居士修行与弘法中的几个误区

佛制四众弟子,出家众以修习梵行、弘法度众为要务,在...

如何理解烦恼即菩提

菩提是指开悟的智慧。梵语bodhi,系从有知或觉之义的...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观无量寿佛经疏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印光法师 人生世间,祸福吉...

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

总观极乐世界依报庄严

(一)举所观境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 ...

发脾气的时候不要讲话

二弃瞋恚盖:瞋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

真正的福报是自然而然的

莲师说我们死亡之时,无论你的尸身是用檀香木的柴堆烧...

六种病态思想障碍佛性的显现

究竟人类的心识形态及思维方法有什么缺点或特性,障碍...

【佛教词典】增上心学

梵语 adhicitta-?iksā,巴利语 adhicitta-sikkhā。即...

【佛教词典】背请戒开病缘义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所以开病者,病人苦恼,施主体...

「摩诃萨」的七个意思

摩诃萨有七个意思,这是大菩萨的意思。这七个意思以前...

果真法师:心念转变病就能痊愈

科学日新月异,医学也随之不断进步,而人类的疾病却相...

星云大师:善德之语

动 乱的产生,以语言为先锋,人惹祸害,也以语言最为...

星云大师《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4》

各位同学: 我曾经分三次和大家讲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

在「不幸」之中获得觉悟的机会

在一个父母离异、舅舅痴傻、爷爷病痛大半生、奶奶跳楼...

所有的外境都是你成佛的资粮

蕅益大师讲到,我们修学大乘佛法,有一句话是很重要的...

弘一法师与护生诗

关爱生命,保护生物,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不要去破坏人家的名利,不要去算计人家的财产

我们讲到说,不要去坏人家的名利,为什么呀?熙熙攘攘...

修行有什么快捷方式

问: 在家居士如何去除贪、嗔、痴、慢、疑等习气? 慧...

人格者

一位从年轻时代就以帮人按摩维生的盲眼阿婆,一直住在...

如我无心,则物亦随无心而化矣

吾尝静而思之,天下未始有吉凶也。吉凶之生,生于毁誉...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才会活的坦然,活的舒畅,活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