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善观因缘法,安忍自如如

2011/08/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宋朝大学士苏东坡居士,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由于为人耿直,以致仕途并不顺利。当他被贬到江北瓜州作官的时候,在一江之隔的金山寺,认识了高僧佛印禅师,两人经常谈经论道,成了莫逆之交。一天,东坡居士的灵感来了,随即写了一首自诩为不朽的禅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再三吟咏,感到非常得意,认为这首颇具修持的创作,如果让佛印禅师看到,一定会赞不绝口,于是赶紧派书僮过江,专程送给佛印禅师欣赏印证。谁知禅师看后,只批了两个字,便交给书僮原封带回。

苏东坡在期待中接回“佳音”,总以为禅师会赞叹一番,急忙打开一看,只见禅师歪歪斜斜地写了“放屁”两个大字。苏东坡看了,火冒三丈,随即叫书僮赶忙再备船过江,要亲自到金山寺去找佛印禅师理论。到了对岸,却发现佛印禅师已经出门,而门上留了几个字:“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东坡看了才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公案,许多人都觉得很有趣。但是,究竟“八风”是什么呢?

所谓八风,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八种境界: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能够安忍于这八种顺逆境界,喜风不动,逢苦不忧,这就是忍的功夫。

顺境逆境,不离忍辱

世间人不知道要忍,遇到不顺己心的境界,就放纵自己的脾气,破口大骂,作出伤害他人的事情;遇到顺心的事情,便骄傲自大,得意忘形。学佛了,知道要修忍辱行,可是常常忍不住,事后才懊悔不已。忍的功夫是磨炼出来的,不是嘴巴说忍,就可以忍得住。修行学佛从初开始到成佛,从伏忍、顺忍、无生法忍,到究竟的寂灭忍,都离不开一个“忍”字。

有一位居士在学校当厨工,动作俐落,反应很快,很受上司的喜爱;和他一起共事的是一位动作缓慢,反应不佳的中年妇女。这位居士每次看到他的同事动作慢吞吞的,错误百出,心中很是不满,甚至脾气一来,就破口大骂。学佛之后,每当他对同事有所不满时,他就要求自己不可以说话,只以点头、摇头回答别人的问题,因为他怕自己一开口,就会说出伤人的话语。等到脾气过了,才开始说话,跟同事道歉自己不佳的态度,这就是伏忍。

体认真实,化解烦恼

伏忍只是石头压草,更进一步还要透过佛法的道理,化解心中的烦恼。一般人之所以不能忍的原因,就是看不清楚事实的真相,把虚妄不实的境界,当成是实实在在的。什么是事实的真相呢?如同《金刚经》所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位居士听到《金刚经》这么说,回家就跟他的母亲讲:“一切都是假的,钱也是假的。”他的母亲很不高兴的说:“钱怎么会是假的,它是真的呀,没有钱还买不到东西呢!”

佛法中所谓的真假和世间人以为的真假是不一样的。就佛法而言,只要是随着时空、因缘改变而变灭的,都称为假有。

例如新台币在台湾流通,到了某些国家也许就不具购买力;随着空间的转变,新台币的价值也就改变了。乃至于在有些地方的交易方式是以物易物,即使有钱也买不到东西。过去没有二百元的钞票,现在有二百元的钞票,过去有五角的钞票,现在没有五角的钞票,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乃至于过去五角的钞票,只具有五角的购买力,现在却要花更多的钱来买一张五角的钞票。所以事物的价值也只是因缘和合暂时存在于现在这个时空中,等到因缘过去了,价值也就不存在、甚至改变了,所以说是虚妄不实。能如是观察万法的虚妄,便能远离执著烦恼,不随境界风起舞、摇摆。

觉察、觉照,转恶念成善念

除了钱币,一切有为法,诸如我们的容貌、身家财产,乃至于山河大地,都会随着因缘而改变、都是虚妄不实的。超越一切时间、空间,不随着时空的转变而改变,才是真实,那就是众生本具的这念心,亘古亘今,始终不变。

想要提升忍的功夫,达到八风吹不动的境界,先要看清事实的真相,常常从境界中起观,思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道理,转变万法实有的观念,才能从境界中出离;再者就是要能止念、转念,经云:“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身口意所造作的恶业,都是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恶念渐渐积聚而成。例如看到同事的作为,心中觉得有些不欢喜,自己没有觉察,又随着过去的习气,在心中嘀咕、抱怨,不断地积聚不满的恶念,以至于最后口出恶言,甚至于拳头相向。如果能够于念头初动之时,就能觉察、觉照,转恶念成善念,身口就不至于造恶业了。

亲近正法,调伏自心

众生无始劫来的习气、烦恼深厚,虽了达“忍辱”对人生的重要性及修习的入手处,但这念心还是作不了主。所以,初初修习时,最好能亲近正法道场,在善知识引导中,藉由道场中的种种善缘,培养自己的“忍辱”力。

例如参加精舍的禅修班,一方面藉由静坐,让妄心止息下来,培养这念心的作主能力;二方面透过听经闻法,了达人生的真理,确立正知见;再者,藉由出坡作务,磨炼心性,涵养自己忍辱的功夫。如出坡中,当他人的意见与自己相左时,不由得一股嗔恼从心而生,但随即想到法师平日“对人以和”的教导,马上就将嗔心勉强降伏下来。如此,忍一次、二次、三次……,这念心愈来愈柔软,“忍辱”的功夫也就随之增长;随着“忍辱力”的增长,最后不仅在道场,乃至在家庭、工作中,逆境现前时也能忍。无形中,即改善了自己的家庭气氛及人际关系,人生自然愈走愈光明。反之,少了道场禅修、听经闻法的助缘,在日常中往往境界一来,自己就“忍不下”,为境所转,放任心中的贪嗔痴烦恼,造作种种恶业,流转生死。

所以,道场中佛法的薰习是成就“忍辱”的最佳助缘,在道场中眼见耳闻都是清净的三宝,自然而然就能让自己提起正念,忍下自己贪嗔痴的烦恼;能“忍”,慢慢的烦恼减少了,心愈来愈清净,最后即能回复本来清净的自性。

明白了“心”、“境”与“忍辱”的关系,就要抱持着一颗精进学习的心,常常静坐思惟这些道理,并在生活中实践。因为众生无始劫来贪嗔痴等烦恼,非一日所造成;今欲去除这些烦恼,也非一蹴可几。所以要发精进心、长远心。经言:“如是因,如是果”,能忍一分就有一分的功德,能忍十分就有十分的功德,只要有耐心、恒心,最后终必成就“忍辱”力,成为佛法所说的“有力大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难忍能忍的须赖

佛陀住世时,舍卫城中住着一位赤贫如洗的佛弟子,名叫...

不为外境所动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夜晚,帝释天王释提...

用慈悲观来对治嗔恨心

我们众生的烦恼,也是各式各样的,有些人贪烦恼重,有...

忍之久而纯,耐之久而熟

参禅人,切宜恒心远固,不得碰着即退。要知参禅事,大...

水牛王的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吉祥。在道场白华庵,跟大家分享佛...

忍恶无嗔现大威德力

过去,佛陀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舍利弗和目连两位尊...

看一个人有没有德行,就看他能不能忍

古语说:观德于忍,观福于量。看一个人有没有德行,就...

【推荐】不要被第二支毒箭所伤

昨晚正在给家里的花花草草重新安置一个小家,只听得客...

观无量寿佛经疏

观经玄义分卷第一 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  道俗时众等,...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御製无量寿佛赞  西方极乐世界尊,  无量寿佛世希...

对于冥顽不化的恶人,我们该坚持吗

问: 法师,实在难以对恶人和我讨厌的人生起真实的慈...

将愤怒的垃圾转化成慈悲的花朵

懂得使用有机肥料的园丁一定不会丢掉垃圾,因为她需要...

知恩感恩报恩的人生观

用心思惟──知恩感恩 佛法言: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这个咒能够拔除一切业障的根本

我们能听到得生到净土的咒也是不容易的,这个咒大家都...

【佛教词典】异世五师

指佛陀入灭后百年间次第传持法藏之五位佛弟子。系相对...

【佛教词典】涅槃论

(书名)大般涅槃经论之略名。一卷,婆薮盘豆菩萨造,...

无常力最大

过去,有一个村落的长者们,听说佛陀要到村落来,立刻...

前世恭敬的殊胜果报

过去佛住世时,一天夜里,有八位天人依序来到佛所。第...

仗佛慈力,于此了生死大事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

出生高尚的十种原因

1、恭敬父亲。 2、恭敬母亲。 3、恭敬出家学佛的人。...

「本此无住」而建立了世界和众生

其实它这个地方所要讲的观念,就是这一句话,就是本此...

持戒的人能圆融一些吗

问: 关于荤腥的问题,这一阶段都在困扰我。我婆婆也是...

善良的心不因被欺骗而改变

常常听到有人埋怨好人难做,也有不少人一味放大好人没...

维摩诘患病示苦

佛陀率众游化至毘耶离城,城中有一长者名维摩诘,虽身...

七佛译经师,凡情难测度——鸠摩罗什大师

说起鸠摩罗什大师,那就很有故事了,故事很多,也很精...

「嗡啊吽」这三个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这三个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总说,可以代表诸佛...

自信心是做人处事的原动力

自信心是做人处事的原动力,因为有自信心的人,做起事...

【推荐】为何一念《地藏经》心里就恐怖害怕

像我们有些个人跟我说不能念《地藏经》,一念《地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