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圣严法师:怎样读书

圣严法师  2011/09/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做学问,虽然可为自己,但其并不是专为了自己;一般人,虽不专做学问,但其并不会得不到学问。 所以,凡是一个人,尽可能地要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否则便是一个(知识)营养不足的人了。没有知识,并不就是坏人,但他不能使他自己更充实更发展,乃是一桩事实。除非能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他的自性,本来就是明净的,可是,也仅一个六祖大师呀!

怎样读书?可谓见仁见智,各有各的说法。但总不出两个要领:一是精读,一是浏览;精读求高深,浏览求广博。

那些书应该精读?这也各有各的看法不同,但从大体上说,凡是本门的主要书籍,必须精读。所谓本门,就是自己所爱好并对之有最高兴趣的学问,比如有人爱哲学,有人爱科学,有人爱艺术,有人爱宗教。然在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等的每一个范围之中,也有分门别类,哲学分有东方与西方,科学分有自然与人文,艺术分有书画、雕刻、诗歌、小说、戏剧、音乐、舞蹈等等,宗教则分有佛教、基督教、回教等等。只要自己对任何一门有特别的兴趣,便应该精选那一门中的主要书籍来熟读精研,最好能够背诵,那就打好了这一门学问的基础。做专门的学问家也好,做业余的学问家也好,能够专长一门学问,总是受人敬重的事。

那些书应该浏览?所谓浏览,是指大概地看看,不必花费太多的精力去记忆背诵。凡是本门以外的各种学问,都应该略微涉猎,才不致变成孤陋寡闻。同时,浏览了本门以外的其它学问,也可以增进对于本门学问的化解能力与发现能力。如果只是局限于自家的一门之内,你所说的人家很难接受,对于人家的长处,你不但不能吸收,反而妄加批评,以致引起人家更大的反感,这对于一个以弘法为本务的佛教徒而言,乃是很重要的事。所以佛陀也许可比丘们,若有余力,可以研究外学。

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精读些什么书呢?这实在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比如中国佛教分为八大宗派,各宗都有其基本的经论,事实上一个人在初学阶段,也不可能把八宗所有的基本经论,全部精读。如果仅举其中的一宗或两宗的基本经论,便有顾此失彼之罪,甚至会招批评。

好在八宗分派的局面,在今日的中国,已经成为过去,故也不藏简陋,以我自己的看法,略举一些必须精读的典籍如下:

(一)经典(二)论典(三)外典

当然,我们所有的精力与时间有限,不能读尽世界上所有的好书,但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多读一些好书,凡是概论性的书及历史性的书,都会给我们介绍很多的好书,从那些好书之中,也会给我们介绍其它的好书。所以读书一定要从正路上下手,从概论及纲要上下手,否则便不会知道书与书的好与坏了。有的青年,天天抱著书,他们抱的如是盗书与淫书,不唯不能增长知识陶冶品性,反而浪费了光阴,也糟蹋了自己,诲盗诲淫的书,看来最能使人入迷,入迷之后,也就学著犯盗犯淫!

过去我在佛学院读书,小说是不许看的,监学看见了,就要没收,这种规矩是对的,但仅对了一半。办教育的人,应该不许学僧看诲淫诲盗的书籍,但也应该鼓励学僧在不妨碍正课的原则下,可以阅读优良的课外读物。凭良心说,我今天能够写文章,并不是国文老师教出来的,全是靠自己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习作中磨链出来的。事实上,教室中的课本,仅是开门的锁匙,真正学问的宝藏,都是靠教室课本以外的自我发掘。

读书的人,还当注意四点:

第一、要多查字典:

字典是最可靠的老师,也是最容易请教的老师。见了不识的字,读到不懂的句子,立刻要请教字典与辞典,不要轻易放过它们。一个字放过了不要紧,养成了懒得查字典的坏习惯,那你就要常常惹人的笑话了,时常见面的字,你会读走了音,不成笑话?一个普通的字,你不懂它的意思,不也笑话?如果你要专心做学问,而又懒去查字典,那你这门学问是决定做不成功的了。

第二、要不贪快速:

特别是精读的书,绝对不要求急求快,首先看上一、两遍,把全文的意思领解以后,再逐段逐章地熟读背诵,读熟了前一段,再读第二段,背完了这一本,再背那一本。唯有能够领会文意而又能够熟记文句的人,才能读出文中的文外之境,才能温故知新,才能随手运用。

第三、要多做笔记:

凡是浏览的书,凡是不能把它精读也不必把它精读的书,一定也有它们的精华,那些精华,便是做学问的资料,便可以作为写文章的参考。人的记忆有限,不能记住所有的资料,所以要把它们摘要地记下,或者成段地抄下。为了便于应用,笔记也该分类编号,做成索引的目录,等到用的时候,一查目录,就可找到所要找的资料。否则,笔记多了,依旧一团乱麻,找寻不易,运用也就困难了。

第四、要疑情发问: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态度,固然要对著书的人,抱一种虔敬的心理,敬仰他们为读者贡献了宝贵的知识,但是著书的人,未必没有错误的观念,所以书本中的道理,也未必都值得我们去接受。遇到了特殊的见解时,应该产生疑情,但这疑情的产生,务必要尽量地站在客观的立场,分析比较,研究它的原意及其动机的目的,然后,把它记下来,摆在一边,不要否定它,也不要肯定它,等到书读多了,这样的问题见得多了,再加上自己的判断、抉择、消化,变成为自己的思想。凡是大思想家,都是这样来的。如果不会发问,读书只是书橱、书箱而已,对于书中的东西,只能储存它而不能消化它,这样的读书,虽比不读要好,但却不能得到读书的真正益处。

也许有人要问:难道说对于佛经也可怀疑的吗?我的答复是「可以的」。不过对于佛经的怀疑,不在怀疑圣言量(经义)的真妄问题,而是怀疑经义所指的心要何在,而是怀疑自己为何不能解答经中的某些问题。祖师们批注佛经,论师们阐述经义,便是解答一般人所不能解答的问题,如果注经的祖师以及造论的论师也像一般的经忏僧一样,只顾读诵,不起疑情,佛经的批注以及许多的论典,是不会有的。可见,唯有能够疑问,并且勇敢疑问的人,才是真能得到读诵佛经益处的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阅读佛经的注意事项

佛经为世出世间无上法宝,看佛经确实应以至诚恭敬之心...

打坐完有这两点需要注意

前面是讲调心调息,现在看调身。 然后微微动身,次动肩...

修道人应有几点需要注意

修道人有几点应注意: 一、忌: 自以为自己很聪明,知...

读书的四要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最重要...

禅的心要

大诗人白居易有一次请问惟宽禅师道:身口意如何各自修...

如法放生需要遵循的行为原则

放生是指解救处于生命危险和恐惧之中的众生,使它们免...

居士到寺院需要注意什么

问: 居士到寺院里修行需要注意什么? 雍瑞法师答:...

星云大师《佛教对「青少年教育」的看法》

「一个国家、一个团体有没有前途,就看他对年轻人是否...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圣严法师《天堂、地狱一念间》

一位太太来到农禅寺,向我抱怨她的孩子难以管教,而引...

圣严法师《如何去烦恼,得心安》

现代人的寿命比古代人长,一天走的路,看的书、写的文...

圣严法师《运用所缘 精进奉献》

很多人见了面都会说:因为我们有缘,所以在一起工作;...

圣严法师:关于自杀的问答

问:自杀到底算不算杀生? 答:算。用自己的意志、自...

【佛教词典】破僧违谏戒制意

戒本疏·十三僧残法:“(僧残)第十破僧违谏戒。意亦...

【佛教词典】灵

唐代僧。籍贯、生卒年均不详。高宗干封(666~668)年...

星云大师:佛教对「修行问题」的看法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星云大师在香港一年一度的...

有修行跟没修行的人,差别在哪里呢

持戒也是一样,你经常忆念你的戒体。因此当你受完戒之...

念佛行人不应沉迷在网聊和辩论上

今朝脱了鞋和袜,不知明朝穿不穿,人命无常,一分一秒...

如何佛化家庭

问: 如何佛化家庭? 了幻法师答: 所谓佛化家庭,即...

莲忏法师《地藏经简答100条》

第一条、地藏经全称是什么? 答:地藏菩萨本愿经。 注...

没有上不去的山,没有跨不过的海

人生总是有那么多的迷茫和痛苦。为了生存,很多人为寻...

猎人与老和尚

戒就是规矩,要预防非份的念头,不该有的观念不要产生...

心量大能量就大

在心量和能量之间,心量是基础。你有这么大的心量,才...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的传奇一生

二祖慧可大师,俗姓姬,虎牢(又作武牢,今河南成皋县...

人生中,有很多东西得到,也有些在失掉

人生的优雅并非训练或装扮出来的,而是百千阅历后的坦...

学佛从受戒开始,要勇争上游

慈舟老法师说,学佛从受戒开始。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

从净土宗角度看器官捐赠

现在有很多人提倡器官捐赠,器官捐赠在佛教界有多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