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少年时代的玄奘大师

2014/08/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少年时代的玄奘大师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少年时代,少年时代是萌发理想的时代。历史上,大凡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追溯其少年时代的成长过程,他们的远大理想、信念,无不是在少年时期形成,并付诸了毕生的努力。世界文化名人玄奘也不例外。

玄奘出生在一个儒学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据说玄奘“不是高雅正经不去阅读,不是圣哲风范不去习从,不与庸常稚童交朋友,不到百戏喧嚣的街巷去玩耍”。不幸的是,一直疼爱他的母亲在他五岁时因病去世,失去母爱对他的打击非常之大,好在还有父亲陈慧的精心呵护。

父亲淡泊名利、讲究操守,很早就淡出仕途、潜心三坟五典,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少年玄奘,不仅崇尚古代先贤,喜欢读书,过目不忘。而且意志坚贞,聪慧颖悟,是一个懂礼貌、有志气的孩子。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8岁时,玄奘和几个哥哥听父亲讲授《孝经·曾子避席》,父亲说:“古人没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孔子向他的弟子们授课,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有一天,孔子讲着讲着,忽然提了个问题,叫他的弟子曾子来回答。曾子见老师要他回答问题,赶紧站起来,垂下双手,毕恭毕敬地回答了孔子的提问……”这时,玄奘立即站了起来,整理好衣襟,站到边上聆听。父亲问他干什么?他答:“曾子接受老师教诲时离开坐席,我现在听父亲教导,怎能安坐不动呢?”他的父亲由此感慨万端,叹言:“孺子可教也!”。从此以后,父亲给予玄奘更多的关注,不仅教他更多的学问,也时常向他讲说关于历代圣贤的人生及为人的故事。孝亲敬长、立身扬名、忠君报国,这些来自于中国儒家传统的思想观念,在玄奘的成长过程中都烙下了极鲜明的印记,也对于日后身为僧人的玄奘在人生处世及发展方向的选择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玄奘十岁时,再次遭受了人生的巨大磨难,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他失去了依靠,沦为孤儿。幸运的是,他的二哥长捷法师出家在洛阳净土寺,便带他到寺里生活,这不仅解决了他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帮助他学习知识,使他在接受儒教之后,开始接触佛教。虽没有剃度出家,但也是每日在寺内做早课诵经。这也成为玄奘走向佛门三宝(佛、法、僧)的第一步。人生难得第一步!正是这重要的第一步,改变了玄奘的一生。

玄奘13岁时,隋炀帝下令度僧,因他年幼,未能入选。主持此事的大理寺卿郑善果见他站在公衙门口,就问他出家是为了什么?他回答“继承如来的业绩,光大佛法。”一个12岁的孩子竟有如此远大的志向和才识,一下子感动了郑善果。他赞赏地说:“一般的通业易成,特殊的风骨难得,我想此子若得度,必能弘扬佛门的教化,成为伟大的人物。”于是便破格录取了玄奘,玄奘从此皈依佛门。

玄奘出家后在净土寺学习佛教经典,兴趣极为浓厚,很快显示出了超人的智慧,成为寺内突出的人物,但凡经文教义,只要听过一遍,稍加整理,他就能将师父所讲的内容发挥解析出来,很令大家敬佩,时间不长,洛阳佛教界都知道净土寺有一个名叫玄奘的神童。

玄奘15岁时,隋末农民起义爆发,洛阳是隋朝的东都,此时白骨遍野,烟火断绝,僧人四处逃散。玄奘年纪虽小,但已看透时势。他与二哥商量,离开净土寺,来到关中长安,后又经过子午谷,越过天险秦岭,经过汉中,来到了成都,一住就是五年。他受具足戒,坐夏学律,“敬惜寸阴,励精无怠,二三年间,究通诸部”,其名声传扬于吴、蜀、荆、楚各地,无人不知玄奘,其佛学造诣,在当时入蜀的数百僧众中首屈一指。

玄奘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游学荆、赵等地,遍谒名师,广收博采,学业日益精进。后又二返长安,师从名师研习佛法,被誉为“释门千里驹”。但他发现各派学说往往互相矛盾,尤其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与流传的有关汉译经典来对照,也不能解决问题,便孤身一人,历尽千难万险,抵达佛教诞生地印度,留学十七载,后来,携带大量佛经回国,建立译场,翻译出1335卷佛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历史上,少年出家终生为僧者为数不少,但像玄奘那样信念坚定,事业有成,被誉为三藏法师的并不多,而集佛学家、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与世界文化名人等诸多荣誉于一身,且名垂千古的人,更是微乎其微。基于玄奘的杰出贡献,唐太宗称他为“法门领袖”,鲁迅称他为“民族脊梁”,梁启超誉他为“千古一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认为:“我相信,有史以来中国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是玄奘。玄奘的影响最大。”印度的专家说:“在到过印度的许多中国人之中,玄奘无疑是最伟大的一个。”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百岁奇僧预知时至,选定奇人继任住持

剃度出家在年龄上有何要求?一般说来,我国当前对于出...

飘去的是云 留下的是天——如瑞法师的故事

1981年,24岁的如瑞削发为尼,继承通愿老法师的遗愿。...

【佛学漫画】惟则禅师

佛窟惟则禅师,宋朝长安人,少年出家后,在浙江天台山...

明海法师忆净慧长老:活在当下

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师父(净慧老和尚)的情...

莲宗十二祖彻悟大师画传

一、幼而颖异,发出世志 彻悟大师(公元1741-1810年)...

远渡重洋西行求法,舍身​为人师徒双亡

自古以来,中土高僧西行求法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最终...

虚云老和尚的禅风

今天给各位介绍虚云老和尚及其禅风。虚云老和尚的前生...

鉴真大师--为了佛法的事业,何惜生命

一、鉴真大师的一世佛缘 赞宁《宋高僧传》曾记载(鉴真...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注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技能与家财

从前印度南面海边,有一个名叫那梨的国家,这个国家的...

在生活中修行,红尘中历练

人常问如何修行,要用哪个法门去修行,孰不知在生活中...

北宋高僧四明知礼法师

各位吉祥,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介绍的)的祖师爷要穿...

黄金贼

一天,佛陀与弟子们在外行化后,准备返回精舍。途中,...

【佛教词典】周遍含容观十门

(名数)华严宗所立五观中之第五,周遍含容观立十门:...

【佛教词典】真言师

即咒师。广义而言,指真言之阿阇梨;狭义而言,特指依...

曾国藩的人生五箴

少不自立,荏苒遂洎。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碌碌尚...

念一遍佛,西方极乐就在心上过一遍

念佛就是请佛住世,此引慈舟老法师开示:佛本无生灭,...

内心深处要厌离到彻骨彻髓

为什么净土法门讲信愿?这个愿就是厌离娑婆。这厌离娑...

防癌数字

近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死因预测报告,在未来1...

圣严法师《大与小》

有一次,我和一位居士同乘一辆车,遇到红灯,车停下来...

以敬信之心听法

一日,佛陀从俱萨罗国回到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此时,...

儒家对中国传统孝道的解释

孝顺父母,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从佛家的观点来说,孝顺...

心的罪源来自无明爱欲

人间最需要的就是爱,但是爱一有偏差,这个爱就会变成...

佛前供一朵花,弥勒菩萨都说不尽他的福德

我们先讲个故事,在藏经中,有一个印度人,捡了一朵花...

为什么走上修行之路

大家要时时反观内心:为什么走上修行之路?对佛法的信...

人体器官衰老时间表

骨骼:35岁开始衰老。25岁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35岁...

如何大发「七圣财」

新春期间,亲朋好友见面总互道恭禧发财。而佛门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