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

宏海法师  2020/04/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

佛教传入东土以后,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生生不息,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全靠一代又一代的高僧祖师高竖法幢,传灯不倦。

禅门有一句话,想必大家可能都听过,叫“马祖建道场,”丛林道场“百丈立清规。”他们是师徒二人,说的是师父马祖道一禅师和百丈怀海禅师,这两位都是中国佛教史上里程碑式的高僧。

因为当时佛教初传中国的时候,大家要知道遇到一个很大的障碍是什么呢?僧团在印度的制度、样态、生活方式,和咱们东土的文化水土不服。

你比如说在印度,出家人他是不耕而食的,就是不去种地,并且是不可以种地的,不织而衣的。就是你不要去刨弄日常生活产业,你有什么闲暇的时间来修道思维法呢?

但是到了中国以后,就受到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是抨击,在这样经过几代僧侣不断的调整,融合并进,那么慢慢的出家人才从居无定所的游化方式,转成了我们寺院丛林的共住规约。特别是到了马祖道一禅师的时代,也就是当时中国唐代的中叶,经过马祖的大力提倡和推行,中国佛教丛林的发展,开始具足了规模。

可能大家都听过,丛林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丛林就是树长在一起,他是一个比喻,比喻所有的出家人、僧众聚合在一起,共同的生活和修行。大家生活修行各有各的脾气,各有各的性格,怎么办呢?那么就像树木聚集一起了,相互直直的往上走,直心是道场,听常住安排,不能有自己的自私意见。

这样的话,就相当于草木只往上长,杂草就没机会生长的意思。他用这个来作为比喻,表示有法度、有规矩。这么多人居住在一起修行办道,必然得有方圆、有规矩。

那么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位百丈怀海禅师,他就是规矩法度的制定者。我们现在动不动就叫百丈清规,他对于寺院僧团的组织形式、执事职责,乃至佛事仪轨等等,都有很详细的、系统的,并且是极其合理的规定。

佛门里面有一句话叫“宁在丛林睡觉,不在小庙办道。”在大丛林里面,这种大的共住规约中,你完全就没有自我的发挥余地。那么对于一个修道人,佛教讲到破我执来讲,是一种最好的生活环境。

不晓得诸位有没有听过这样的有趣的事,说在丛林里边告诉你生姜是树上长的,你就认为是树上长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指鹿为马,你确实是马,明知道是鹿,不要想它,断自己的妄想,相续心,这就是禅宗的风格。

所以说到现在,我们佛教丛林还是遵循着佛戒、戒律,这是佛制定的,还有百丈禅师制定的这套丛林制度,他是佛教确实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怀海禅师是福州长乐的人,很小就出家,童真。当时正是时值马祖道一禅师在江西弘法,他就因缘所促使他去参学,成为他的入室弟子。当时在马祖门下他开悟了以后,开悟了以后,他就知道禅法的旨趣了,在师父的培养下就成了一代的禅门的宗师。后来常住在百丈山,也就是今天江西奉新住持弘化,所以才把他叫做百丈禅师。

百丈禅师不仅仅立法,而且自己对于法还是非常认真和负责的去行持者。他有一个著名的行为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今天没有随大家一起去出坡劳作,那么今天他不吃饭。他觉得功德没有,说搬柴运水无非是禅。

所以他在晚年的时候啊大家设想一下,一个老和尚很有精气神,然后领众在这样的一个清净僧团里面,跟大家一起去上山担柴,下田种地,然后念念还不忘佛教的智慧、观照,所以这样过着一种自耕自食的农禅生活。

后来他的弟子们不忍心他干这么粗重的活了,因为他不听劝,就把他干活的农具给藏起来,他就绝食抗议,说不干活怎么能吃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这样的一位禅门巨匠、丛林楷模,他给我们后人指引了一条什么修行路径呢?

他有一个法语,几乎现在都挂在天下丛林的课堂里边,叫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头两条就是“丛林以无事为兴盛”,第二句“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大家要知道这是非常了不得的大事情,一个禅宗的大师,他来劝导大家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可见他明确的,而且写在这样重要的丛林要则的劝诫中,他内心非常明白学修净土法门的功德、殊胜、简易,但是快速成就,(要点)在哪里他一目了然。

所以他在制定丛林的仪轨中的时候,现在我们庙里几乎都是这样,比如说有师父生病了,那么大家一起为他回向,就会给病僧祈祷。

如果他世间住世的因缘还在,那么就希望他快快的好起来。如果他大限已经到了,希望他什么?直接往生极乐世界就好了。无非身为衲子本分。在死就往生,在生呢,住持道场,弘扬佛法。

所以说这样的大禅师已经为我们在抉择法门左右为难的时候,给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希望、方向,就是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问一声汝今何处去,望三思何日君再来

放下,就会自在 若悲心庄严,则为人中天,若人无悲心,...

光大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

六祖惠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父亲名行...

北宋高僧省常大师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念佛的人有一个期许,就是将来在...

到紫云山访梦参老和尚

今年二月,无意间读到一则梦参老和尚到台湾弘法的消息...

圣安法师口述: 跟随虚云老和尚的日子

我俗名李荣,法号圣安,属牛。十五岁时跟随虚云和尚,...

七个皇帝的国师--澄观法师

澄观法师(清凉国师),讳澄观,字大休,唐朝越州会稽夏...

远渡重洋西行求法,舍身​为人师徒双亡

自古以来,中土高僧西行求法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最终...

一切障不离心,了心的一法

根机利一点的人,用功起来,不算一回事,不假修证,当...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世尊示苦行非道

有一段时间,佛陀居止在毗舍离城外林中。当时世尊向比...

一个佛教徒的嘴巴

有一只老虎王有一天跟其它的老虎说:从今天开始,看到...

小军比丘出家缘

佛在世的时候,有两个婆罗门,哥兄弟两个人。两个人,...

莲宗五祖少康大师画传

一、母梦玉女,授青莲华 少康大师(?805年),俗姓周...

【佛教词典】经衣

(衣服)又作经帷子。死者所被之净衣,书经文者。不空...

【佛教词典】七十七智

【七十七智】 p0059   瑜伽十卷十九页云:问:何因缘...

因为经常吵架就离婚了,女儿也不和我亲

问: 请尊敬的上宏下海法师开示,我和前夫是大学同学...

历代祖先和父母,需要地藏菩萨的大愿力救度

藕益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祖师,他很长的时间都是住在九华...

时时存着一颗善良与慈悲的心

早斋时,僧值师表堂说:最近一段时间,有一男子在寺院...

刚出家时最好不要独住

问: 法师慈悲!弟子的常住是男女共住的道场,那么弟子...

十二种素饺子的做法

素饺子很好吃,但做素饺子有些诀窍。做素饺子一般需要...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

佛经里的空城计

从前有个小国家,资源丰富,人口也不多,人民的生活很...

若能成就此法,于其中获益良多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天对比丘们开...

【推荐】疾病与念佛

病乃人生八苦之一,人人必然遭遇之事。既属人之所遭,...

【推荐】星云大师《谈因说果》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大家好!由于众多因缘的聚...

忏悔的必要性——因缘果报有三大理论

我们看甲二的忏悔方法。前面讲到忏悔的善根,这个是灭...

老年人的三大要事

对于年老的人,生前应办好三件要事: 第一,少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