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六

繁體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六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六)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十五日中有三斋法。云何为三?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八日斋日,四天王遣诸辅臣,观察世间,谁有作善恶者?何等众生有慈孝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颇有众生好喜布施、修戒、忍辱、精进、三昧、演散经义、持八关斋者?具分别之。设无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是时辅臣白四天王:『今此世间无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道士,行四等心,慈愍众生。』时,四天王闻已,便怀愁忧,惨然不悦。是时四天王即往忉利天上,集善法讲堂,以此因缘具白帝释:『天帝当知,今此世间无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是时,帝释、三十三天闻斯语已,皆怀愁忧,惨然不悦,减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

「设复有时,若世间众生之类有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持八关斋,修德清净,不犯禁戒大如毛发。尔时,使者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白四王:『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天王闻已,甚怀喜悦,即往释提桓因所,以此因缘具白帝释:『天帝当知,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时,帝释、三十三天皆怀欢喜,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地狱拷掠自然休息,毒痛不行。

「若十四日斋日之时,遣太子下,察行天下,伺察人民,施行善恶,颇有众生信佛、信法、信比丘僧,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好喜布施,持八关斋,闭塞六情,防制五欲。设无众生修五法者,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尔时,太子白四天王。四天王闻已,便怀愁忧,惨然不悦,往至释提桓因所,以此因缘具白天帝:『大王当知,今此世间无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是时,天帝、三十三天皆怀愁忧,惨然不悦,减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

「设复众生有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持八关斋。尔时,太子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往白四天王:『大王当知,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是时,四天王闻此语已,甚怀喜悦,即往诣释提桓因所,以此因缘具白天帝:『圣王当知,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受三自归,慈心谏诤,诚信不欺。』时,天帝、四王及三十三天皆怀欢喜,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

「比丘当知,十五日说戒之时,四天王躬自来下,桉行天下,伺察人民。何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好喜布施,持八关斋如来斋法。设无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时四天王便怀愁悒,惨然不悦,往至帝释所,以此因缘具白天帝:『大王当知,今此世间无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者。』是时,释提桓因、三十三天皆怀愁忧,惨然不悦,减诸天众,增益阿须伦众。

「设复是时,众生之类有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持八关斋。尔时,四天王便怀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往帝释所,以此因缘具白天帝:『大王当知,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是时,释提桓因、三十三天及四天王皆怀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云何十五日持八关斋法?」

是时,诸比丘白世尊曰:「如来是诸法之王,诸法之印。唯愿世尊当为诸比丘布演此义,诸比丘闻已,当奉行之。」

世尊告曰:「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于是,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月十四、十五日说戒、持斋时,到四部众中,当作是语:『我今斋日,欲持八关斋法。唯愿尊者,当与我说之!』是时,四部之众,当教与说八关斋法。先教作是语:『善男子,当自称名字。』彼已称名字,便当与说八关斋法。是时,教授者当教前人作是语:『我今奉持如来斋法,至明日清旦,修清净戒,除去恶法。若身恶行,口吐恶语,意生恶念,身三、口四、意三诸有恶行,已作、当作,或能以贪欲故所造,或能以瞋恚所造,或能以愚痴所造,或能以豪族故造,或能因恶知识所造,或能今身、后身、无数身,或能不识佛、不识法,或能斗比丘僧,或能杀害父母诸尊师长,我今自忏悔,不自覆藏,依戒、依法成其戒行,受八关如来斋法。』

「云何为八关斋法?持心如真人,尽形寿不杀,无有害心,于众生有慈心之念。『我今字某,持斋至明日清旦,不杀、无有害心,有慈心于一切众生。

「『如阿罗汉,无有邪念,尽形寿不盗,好喜布施。我今字某,尽形寿不盗,自今至明日持心。

「『如是真人,我今尽形寿,不淫泆,无有邪念,恒修梵行,身体香洁,今日持不淫之戒,亦不念己妻,复不念他女人想,至明日清旦,无所触犯。

「『如阿罗汉,尽形寿不妄语,恒知至诚,不欺他人,自今至明日不妄语,我自今以后不复妄语。

「『如阿罗汉,不饮酒,心意不乱,持佛禁戒,无所触犯,我今亦当如是,自今日至明旦,不复饮酒,持佛禁戒,无所触犯。

「『如阿罗汉,尽形寿不坏斋法,恒以时食,少食知足,不着于味。我今亦如是,尽形寿不坏斋法,恒以时食,少食知足,不着于味,从今日至明旦。

「『如阿罗汉,恒不在高广之床上坐。所谓高广之床,金、银、象牙之床,或角床、佛座、辟支佛座、阿罗汉座、诸尊师座。是时,阿罗汉不在此八种座,我亦上坐不犯此坐。

「『如阿罗汉,不着香华、脂粉之饰。我今亦当如是,尽形寿不着香华、脂粉之好。

「『我今字某,离此八事,奉持八关斋法,不堕三恶趣。持是功德,不入地狱、饿鬼、畜生八难之中,恒得善知识,莫与恶知识从事,恒得好父母家生,莫生边地无佛法处,莫生长寿天上,莫与人作奴婢,莫作梵天,莫作释身,亦莫作转轮圣王,恒生佛前。自见佛,自闻法,使诸根不乱。若我誓愿向三乘行,速成道果。』

「比丘当知,若有优婆塞、优婆夷,持此八关斋法,彼善男子、善女人,当趣三道: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般涅槃。」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不杀亦不盗,  不淫不妄语,
 避酒远香花,  着味犯斋者。
 歌舞作倡伎,  学捨如罗汉,
 今持八关斋,  昼夜不忘失。
 不有生死苦,  无有周旋期,
 莫与恩爱集,  亦莫怨憎会。
 愿灭五阴苦,  诸痛生死恼,
 涅槃无诸患,  我今自归之。

「是故,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持八关斋离诸苦者,得善处者,欲得尽诸漏入涅槃城者,当求方便,成此八关斋法。所以然者,人中荣位不足为贵,天上快乐不可称计。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无上之福者,当求方便,成此斋法。

「我今重告勅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八关斋者,欲求生四天王上,亦获此愿。持戒之人,所愿者得,我以是故,而说此义耳。人中荣位不足为贵。若善男子、善女人,持八关斋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亦生艶天、兜术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终不有虚。所以然者,以其持戒之人所愿者得。

「诸比丘!我今重告汝,若有男子、女人持八关斋者,生欲天者,生色天者,亦成其愿。何以故尔?以其持戒之人所愿者得。若复善男子、善女人,持八关斋,欲得生无色天者,亦果其愿。

「比丘当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持八关斋者,欲生四姓家者,亦复得生。又善男子、善女人,持八关斋人,欲求作一方天子,二方、三方、四方天子,亦获其愿。欲求作转轮圣王者,亦获其愿。所以然者,以其持戒之人所愿者得。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作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吾今成佛,由其持戒,五戒、十善,无愿不获,诸比丘!若欲成其道者,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事现在前,尔时善男子、善女人获福无量。云何为三?信现在前,善男子、善女人获福无量。若财现在前,尔时善男子、善女人获福无量。若复持梵行现在前,尔时善男子、善女人获福无量。是谓,比丘!有此三事现在前,获福无量。」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信财梵难得,  受者持戒人,
 觉此三事已,  智者随时施。
 长夜获安隐,  诸天恒扶将,
 在彼自娱乐,  五欲无厌足。

「以是,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当求方便,成此三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

闻如是:

一时,佛在拘深城瞿师罗园中。

尔时,拘深比丘恒好斗讼,犯诸恶行,面相谈说,或时刀杖相加。尔时,世尊清旦往诣彼比丘所。到已,世尊告彼比丘:「汝等比丘,慎莫斗讼,莫相是非。诸比丘!当共和合,共一师侣,同一水乳,何为斗讼?」

尔时,拘深比丘白世尊曰:「唯愿世尊勿忧此事!我当自虑此理;如此过状,自识其罪。」

世尊告曰:「汝等云何,为王种作道,为畏恐故作道,为以世俭故作道耶?」

诸比丘对曰:「非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比丘!汝等岂非欲离生死,求无为道故作道乎?然五阴之身实不可保。」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如世尊教,我等族姓子所以出家学道者,以求无为道,灭五阴身,是以学道。」

世尊告曰:「诸比丘!不应作道而复斗诤,手拳相加,面相是非,恶声相向。汝等当应成就此行:共同一法,共一师受,亦当行此六种之法,亦当行此身、口、意行,亦当行此供养诸梵行者。」

诸比丘对曰:「此是我等事,世尊勿足虑此事。」

尔时,世尊告拘深比丘:「云何,愚人!汝等不信如来语乎?方语如来勿虑此事,然汝等自当受此邪见之报。」

尔时,世尊重告彼比丘曰:「过去久远,此舍卫城中有王,名曰长寿王,聪明黠慧,无事不知。然善明刀剑之法,又乏宝物,诸藏无充,财货减少,四部之兵,亦复不多,臣佐之属,亦复减少。当于尔时,波罗[木*奈]国有王名梵摩达,勇勐刚健,靡不降伏,钱财、七宝,悉皆满藏,四部之兵,亦复不乏,臣佐具足。

「尔时,梵摩达王便作是念:『此长寿王无有臣佐,又乏财货,无有珍宝,我今可往攻罚其国。』尔时,梵摩达王即便兴兵,往罚其国。

「尔时,长寿王闻兴兵攻罚其国,即设方计:『我今虽无七宝之财,臣佐之属,四部之兵,彼王虽复多诸兵众,如我今日一夫之力,足能坏彼百千之众,杀害众生,不可称计,不可以一世之荣,作永世之罪。我今可出此城,更在他国,使无斗诤。』

「尔时,长寿王不语臣佐,将第一夫人,及将一人,出舍卫城,入深山中。是时,舍卫城中臣佐、人民,以不见长寿王,便遣信使,往诣梵摩达王所,而作是说:『唯愿大王来至此土,今长寿王莫知所在。』是时,梵摩达王来至迦尸国中,而自治化。

「然长寿王有二夫人,皆怀妊,临欲在产。是时,夫人自梦在都市中生,又日初出,四部之兵,手执五尺刀,各共围绕,而独自产无有佐者。见已,便自惊觉,以此因缘白长寿王。王告夫人曰:『我今在此深山之中,何缘乃当在舍卫城内,在都市中产乎?汝今欲生者,当如鹿生。』是时,夫人曰:『设我不得如此产者,正尔取死。』是时,长寿王闻此语已,即于其夜,更改衣服,不将人众,入舍卫城。

「时,长寿王有一大臣,名曰善华,甚相爱念。有小事缘出城,而见长寿王入城。时,彼善华大臣熟视王已,便捨而去,叹息堕泪,复道而行。时,长寿王便逐彼大臣,将在屏处而语言;『慎莫出口。』大臣对曰:『如大王教,不审明王有何教勅?』长寿王曰:『忆我旧恩,便有反复。』时臣对曰:『大王有教令,我当办之。』长寿王曰:『我夫人者,昨夜梦在市中产,又有四部之兵而见围绕,生一男儿,极自端正。若不如梦产者,七日之中,当取命终。』大臣报曰:『我令堪办此事,如王来勅。』作此语已,各捨而去。

「是时,大臣便往至梵摩达王所。到已,而作是说:『七日之中,意欲观看大王军众:象兵、马兵、车兵、步兵,竟为多少。』是时,梵摩达勅左右曰:『时催上兵众,如善华语。』是时,善华大臣七日之中即集兵众,在舍卫都市中。是时,彼夫人七日之中,来在都市中。时,善华大臣遥见夫人来,便作是说:『善来,贤女!今正是时。』

「尔时,夫人见四部兵众已,便怀欢喜,勅左右人,施张大幔。时,夫人日初出时,便生男儿,端政无双,世之希有。时,夫人抱儿还诣山中。时,长寿王遥见夫人抱儿而来,便作是语:『使儿老寿,受命无极。』夫人白王:『愿王当与立字!』时,王即以立字,名曰长生。

「时,长生太子年向八岁。父王长寿有小因缘入舍卫城。尔时,长寿王昔臣劫比,见王入城,从头至足而熟观视。见已,便往至梵摩达王所。到已,而作是说:『大王!极为放逸,长寿王者今在此城。』时,王瞋恚,勅左右人催收捕长寿王。

「是时,左右大臣将此劫比,东西求索。时,劫比遥见长寿王,便目示语大臣曰:『此是长寿王。』即前收捕,至梵摩达王所。到已,白言:『大王!长寿王者此人身是。』国中人民,悉皆闻知捉得长寿王身。

「时,夫人亦复闻长寿王为梵摩达所捉得,闻已,便作是念:『我今复用活为?宁共大王一时同命。』是时,夫人即将太子入舍卫城。夫人语太子曰:『汝今更求活处。』时,长生太子闻已,默然不语。时,夫人径往至梵摩达王所,王遥见来,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勅大臣:『将此夫人及长寿王,至四衢道头,分作四分。』时,诸大臣受王教令,将长寿王及夫人身,皆取返缚,绕舍卫城,使万民见。尔时,人民之类,莫不痛心!

「时,长生太子在大众中,见将父母诣市取杀,颜色不变。时,长寿王还顾告长生曰:『汝莫见长,亦莫见短。』尔时,便说此偈:

「『怨怨不休息,  自古有此法,
  无怨能胜怨,  此法终不朽。』

「是时,诸臣自相谓曰:『此长寿王极为愚惑,长生太子竟是何人,在我等前而说此偈?』时,长寿王告诸臣曰:『我不愚惑,但其中智者乃明吾语耳。诸贤当知,以我一夫之力,足能坏此百万之众。然我复作是念:「此众生类死者难数,不可以我一身之故,历世受罪。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

「时,彼诸臣将长寿王及夫人身,到四衢道头,分作四分,即而捨去,各还所在。时,长生太子向暮收拾薪草,耶维父母而去。

「尔时,梵摩达王在高楼上,遥见有小儿耶维长寿王及夫人身,见已,勅左右曰:『此必是长寿王亲里,汝催收捉来。』时,诸臣民即往诣彼,未到之顷,儿已走去。

「时,长生太子便作是念:『此梵摩达王杀我父母,又住我国中,我今当报父母之怨。』是时,长生太子便往至弹琴师所。到已,便作是说:『我今欲学弹琴。』时琴师问曰:『今汝姓谁?父母为所在?』小儿对曰:『我无父母,我本住此舍卫城中,父母早死。』琴师报曰:『欲学者便学之。』

「比丘当知,尔时,长生太子便学弹琴歌曲。时,长生太子素自聪明,未经数日,便能弹琴歌曲,无事不知。是时,长生太子抱琴诣梵摩达王所,在象廐中,非人之时而独弹琴,并复清歌。尔时,梵摩达王在高楼上,闻弹琴歌曲之声,便问勅左右人曰:『此何人在象廐中,而独弹琴歌戏?』臣佐报曰:『此舍卫城中有小儿,而独弹琴歌戏。』时,王告侍者曰:『汝可约勅使此小儿来在此戏,吾欲见之。』时,彼使人唤此小儿,来至王所。是时,梵摩达王问小儿:『汝昨夜在象廐中弹琴乎?』对曰:『如是,大王!』梵摩达曰:『汝今可在吾侧,弹琴歌舞,我当供给衣被、饭食。』

「比丘当知,尔时,长生太子在梵摩达前,弹琴歌舞,极为精妙。时,梵摩达王闻此琴音,极怀欢喜,便告长生太子:『当与吾守藏珍宝。』时,长生太子受王教勅,未曾有失,恒随王意,先笑后语,恒认王意。尔时,梵摩达王复告勅曰:『善哉!善哉!汝今作人极为聪明,今复勅汝宫内可否?汝斯知之。』是时,长生太子在内宫中,以此琴音教诸妓女,亦复使乘象马妓术,无事不知。

「是时,梵摩达意欲出游园舘,共相娱乐,即勅长生,催驾宝羽之车。时,长生太子即受王教,令寻驾宝羽之车,被象金银鞍勒,还来白王:『严驾已办,王知是时。』梵摩达王乘宝羽之车,使长生御之,及将四部兵众。

「时,长生太子御车引导,恒离大众。时,梵摩达王问长生太子曰:『今日军众,斯为所在?』长生对曰:『臣亦不知军众所在?』时王告曰:『可小停住,吾体疲极,欲小止息。』时,长生太子即自停住,使王懈息。比顷,军众未至。

「比丘当知,尔时,梵摩达王即枕太子长生膝上睡眠。时,长生太子以见王眠,便作是念:『此王于我极是大怨,又取我父母杀之,加住我国界,今不报怨者,何时当报怨?我今断其命根。』时,长生太子右手自拔剑,左手摸王发,然复作是念:『我父临欲命终时,而告我言:「长生当知:亦莫见长,亦莫见短。」加说此偈:

「『「怨怨不休息,  自古有此法,
   无怨能胜怨,  此法终不朽。」

「『我今捨此怨。』即还内剑。如是再三,复作是念:『此王于我极是大怨,又取我父母杀之,加住我界,今不报怨者,何日当尅?我今正尔断此命根,乃名为报怨。』是时,复作忆念:『汝长生,亦莫见长,亦莫见短。父王有是教勅:「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我今可捨此怨。』即还内剑。

「是时,王梵摩达梦见长寿王儿长生太子,欲取我杀,即便恐惧,寻时得觉。时,长生太子曰:『大王!何故惊起,乃至于斯?』梵摩达曰:『向者睡眠,梦见长寿王儿长生太子拔剑欲取吾杀,是故惊耳。』

「是时,长生太子便作是念:『今此王已知我是长生太子。』即右手拔剑,左手捉发,而语王曰:『我今正是长寿王儿长生太子,然王是我大怨,又取我父母杀之,加住我国界,今不报怨,何日当剋?』时,梵摩达王即向长生而作是说:『我今命在汝手,愿垂原捨,得全生命!』长生报曰:『我可活王,然王不全我命。』王报长生:『唯愿垂济,吾终不取汝杀!』是时,长生太子与王共作言誓:『俱共相济命者,终不相害。』

「比丘当知,尔时,长生太子即活王命。是时,梵摩达王语长生太子言:『愿太子还与我严驾宝羽之车,还诣国界。』是时,太子即严驾宝羽之车,二人共乘,径来至舍卫城。

「时,王梵摩达即集群臣而作是说:『设卿等见长寿王儿,欲取何为?』其中或有大臣而作是说:『当断手足。』或有言:『当分身三段。』或有言:『当取杀之。』是时,长生太子在王侧坐,正身正意,思惟来言。时,梵摩达王躬自手捉长生太子,语诸人言:『此是长寿王儿长生太子,此人身是。卿等勿得复有语,敢有所说。所以然者,长生太子见活吾命,吾亦活此人命。』时,诸群臣闻此语已,叹未曾有:『此王、太子甚奇!甚特!及能于怨而不报怨。』

「时,梵摩达王问长生曰:『汝应取我杀,何故见放,复不杀之。将有何因缘?今愿闻之。』长生对曰:『大王!善听,父王临欲命终之时,而作是说:「汝今亦莫见长,亦莫见短。」又作是语:「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是时,群臣闻父王此语,皆相谓言:「此狂惑,多有所说,长生者竟是何人?」长寿王对曰:「卿等当知,其中有智之人,乃明此语耳。」忆父王此语已,是故全王命根耳。』梵摩达王闻此语已,甚奇所作,叹未曾有,乃能守亡父教勅,不有所堕。

「时,梵摩达王语太子曰:『汝今所说之义,吾犹不解,今可与吾说其义,使得意解。』时,长生太子对曰:『大王!善听!我当说之。梵摩达王取长寿王杀,设复长寿王本所有群臣极有亲者,亦当取王杀之;设复梵摩达王所有臣佐,复当取长寿王臣佐杀之,是谓怨怨终不断绝。欲使怨断者,唯有无报人。我今观此义已,是故不害王也。』是时,梵摩达王闻此语已,甚怀踊跃,不能自胜,此王太子极为聪明,乃能广演其义。

「时,王梵摩达即向忏悔:『是我罪过,而取长寿王杀之。』即自脱天冠与长生使着,复加嫁女,还付舍卫国土、人民,寻付长生使领,王还波罗[木*奈]治。

「比丘当知,然古昔诸王有此常法;虽有此诤国之法,犹相堪忍,不相伤害。况汝等比丘,以信坚固,出家学道,捨贪欲、瞋恚、愚痴心,今复诤竞不相和顺,各不相忍而不忏改。诸比丘!当以此因缘,知斗非其宜然。同一师侣,共一水乳,勿共斗讼。」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无斗无有诤,  慈心愍一切,
 无患于一切,  诸佛所叹誉。

「是故,诸比丘!当修行忍辱。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是时,拘深比丘白世尊曰:「唯愿世尊勿虑此事,我等自当分明此法。世尊!虽有此语,其事不然。」是时,世尊便捨而去,诣跋耆国。

尔时,跋耆国中有三族姓子:阿那律、难提、金毗罗。然彼族姓子,共作制限:其有出乞食者,后住者便扫洒地使净,事事不乏。其得食来者分与使食,足者则善,不足者随意所如。有遗余者,泻着器中,便捨而去。若复最后乞食来者,足者则善,不足者便取器中食而自着鉢中。尔时,便取水瓶,更着一处,即当一日扫除房舍,复更在闲静之处,正身正意,繫念在前,思惟妙法,然复彼人终不共语,各自寂然。

尔时,尊者阿那律思惟欲不净想,念恃喜安而游初禅。是时,难提、金毗罗知阿那律心中所念,亦复思惟欲不净想,念恃喜安而游初禅。若复尊者阿那律思惟二禅、三禅、四禅,尔时尊者难提、金毗罗亦复思惟二禅、三禅、四禅。若复尊者阿那律思惟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是时尊者难提亦复思惟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若复尊者阿那律思惟灭尽定,尔时尊者难提,亦复思惟灭尽定。如此诸法,诸贤思惟此法。

尔时,世尊往师子国中。尔时,守国人遥见世尊来,便作是说:「沙门勿来入国中。所以然者,此国中有三族姓子,名阿那律、难提、金毗罗,慎莫触娆。」

是时,尊者阿那律以天眼清净及天耳通,闻守国人与世尊作如是说,使世尊不得入国。是时,尊者阿那律即出告守门人曰:「勿遮,世尊今来,欲至此看。」

是时,尊者阿那律寻入告金毗罗曰:「速来,世尊今在门外。」是时,尊者三人即从三昧起,往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各自称言:「善来,世尊!」尊者阿那律前取世尊鉢,尊者难提前敷座,尊者金毗罗取水与世尊洗足。

尔时,世尊告阿那律曰:「汝等三人在此和合,无有他念,乞食如意乎?」

阿那律曰:「如是。世尊!乞食不以为劳。所以然者,若我思惟初禅时,尔时难提、金毗罗亦复思惟初禅。若我思惟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灭尽三昧,尔时难提、金毗罗亦复思惟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灭尽定。如是,世尊!我等思惟此法。」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阿那律!汝为颇有是时更得上人法乎?」

阿那律报曰:「如是。世尊!我等更得上人法。」

世尊告曰:「何者是上人之法?」

阿那律曰:「有此妙法,出上人法上,若复我等以慈心,遍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复如是,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一切中一切,以慈心遍满其中,无数无限,不可称计,而自游戏。复以悲心、喜心、护心,遍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复如是,四维上下而自游戏。是谓,世尊!我等更得此上人之法。」

尔时,尊者难提、金毗罗语阿那律曰:「我等何日至汝许问此义乎?今在世尊前而自称说。」

阿那律曰:「汝等亦未曾至我许而问此义?但诸天来至我所而说此义。是故,在世尊前而说此义耳。但我长夜之中知诸贤心意,然诸贤得此三昧故,在世尊前说此语耳。」

尔时,说此法时,长寿大将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长寿大将白世尊曰:「今日,世尊与此诸人而说法乎?」

是时,世尊以此因缘具向长寿大将说之。

是时,大将白世尊曰:「跋耆大国快得大利,有此三族姓子而自游化:阿那律、难提、金毗罗。」

世尊告曰:「如是,大将!如汝所言,跋耆大国快得善利。且捨跋耆大国,摩竭大国快得善利,乃有此三族姓子。若当摩竭大国人民之类,忆此三族姓子,便长夜获安隐。大将当知,若县邑城郭有此三族姓子者,彼城郭之中,人民之类,长夜获安隐。此三族姓子所生之家,亦获大利,乃能生此上尊之人,彼父母五种亲族,若当忆此三人者,亦获大利。若复天、龙、鬼神忆此三族姓子者,亦获大利。若有人叹说阿罗汉者,亦当叹说此三人。若有人叹说无贪欲、无愚痴、无瞋恚者,亦当叹说此三人。若有人叹说此福田者,亦当叹说此三人。如我于三阿僧祇劫所行懃苦,成无上道,使此三人成此法义。是故,大将!当于此三族姓子,起欢喜心。如是,大将!当作是学。」

尔时,大将闻世尊所说,欢喜奉行。

(九)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结使,繫缚众生,不能从此岸至彼岸。云何为三?所谓身邪、戒盗、疑。」

「彼云何名为身邪?所谓计身有我,生吾我之想,有众生想,有命、有寿、有人、有士夫、有缘、有着,是谓名为身邪之结。

「云何名为疑结?所谓有我耶?无我耶?有生耶?无生耶?有我、人、寿命耶?无我、人、寿命耶?有父母耶?无父母耶?有今世、后世耶?无今世、后世耶?有沙门、婆罗门耶?无沙门、婆罗门耶?世有阿罗汉耶?世无阿罗汉耶?有得证者耶?无得证者耶?是谓名为疑结。

「彼云何名为戒盗结?所谓戒盗者,我当以此戒生大姓家,生长者家,生婆罗门家,若生天上及诸神中,是谓名为戒盗结。

「是谓,比丘!有此三结繫缚众生,不能从此岸至彼岸,犹如两牛同一轭,终不相离。此众生类,亦复如是,三结所繫,不能得从此岸至彼岸。

「云何此岸?云何彼岸?所谓此岸者身邪是,彼岸者所谓身邪灭是。是谓,比丘!三结繫缚众生,不能从此岸至彼岸。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灭此三结。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三三昧。云何为三?空三昧、无愿三昧、无想三昧。

「彼云何名为空三昧?所谓空者,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是谓名为空三昧。

「彼云何名为无想三昧?所谓无想者,于一切诸法,都无想念,亦不可见,是谓名为无想三昧。

「云何名为无愿三昧?所谓无愿者,于一切诸法,亦不愿求,是谓名为无愿三昧。

「如是,比丘!有不得此三三昧,久在生死,不能自觉寤。如是,诸比丘!当求方便,得此三三昧。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幢、毗沙、法王  瞿默、神足化
 斋戒、现在前  长寿、结、三昧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六

 

上篇:增壹阿含经

下篇:佛说阿罗汉具德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阿含部目录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注音版】地藏菩萨本愿经

根据弘化社《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本印本校对注音。...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序 后秦释道朗撰 大般涅槃经者,盖是法身之...

佛说离睡经

佛说离睡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转法轮经

佛说转法轮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四未曾有经

佛说四未曾有法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尊上经

佛说尊上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杂藏经

佛说杂藏经 东晋平阳沙门法显译 佛弟子诸阿罗汉,诸行...

【注音版】菩萨五法忏悔经

菩萨五法忏悔经...

佛说奈女耆婆经

佛说奈女耆婆经 后汉安世高译 佛在世时,维耶离国王苑...

【注音版】文殊师利发愿经

文殊师利发愿经...

佛说宝积三昧文殊问法身经

佛说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

从容录重刻四家语录序 自佛祖拈花。迦叶微咲。虽云默...

佛说园生树经

佛说园生树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

佛说华手经

佛说华手经卷第一(亦名摄诸善根经)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

【注音版】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视频】礼拜八十八佛(女声)

礼拜八十八佛(女声)

【视频】《地藏经》慧平法师

《地藏经》慧平法师

【视频】《佛说净业障经》聆志居士念诵

《佛说净业障经》聆志居士念诵

佛教徒的名利观

《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

人为何受轮回?就因七情五欲太重了

人为何受轮回?就因七情五欲太重了。被七情五欲所迷,...

能戒房事,则病少多矣

近人多生肺病,光颇不以为然。后世人业重,情窦早开。...

圣严法师《利人便是利己》

一个学佛的人,如果常常想到自己的利益,一定是烦恼重...

大安法师:念佛要念六字还是四字

问: 法师,您讲《净土资粮》时,总是提到六字洪名,...

夫学道者,先须并却杂学诸缘

夫学道者,先须并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着,闻...

大安法师:净业行人的行持方法

如何行持,单刀直入就是信愿持名,你每天能念三万声佛...

为什么别人总看我「不顺眼」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莫名其妙讨厌一个人,不管他吃饭...

为你点盏灯,将我心照亮

有这么一个故事:漆黑的夜晚,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

十跪父母恩

父母一路养育我们长大,给予了我们许多,我们逐渐有了...

玄奘法师梦中得诸佛指点:佛经不可随意删减

据《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记载,玄奘大师开始...

香菇的营养成份

香菇是一种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是四季可食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