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师利问经卷上
梁扶南国三藏僧伽婆罗译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一千三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身心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调伏诸根,摩诃那伽所作已办、可作已办,舍于重担已,到自事义,有使已尽,正智善解脱到,一切心自在。
其名曰:长老阿若憍陈如(此言已知,陈如姓也)、舍利弗、大目揵连(此言罗茯根,其父好噉此物因以为名)、摩诃迦叶、离婆多(此言常作声)、须婆吼(此言善脾)、阿难陀(此言大欢喜),如是等一千三百五十阿罗汉。
复有一千三百凡夫比丘众,复有金刚菩萨、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德勇勐菩萨、无尽意菩萨、大意菩萨、文殊师利童子菩萨,如是等无数菩萨摩诃萨。
菩萨戒品第二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今欲问世尊胜语世间菩萨戒,愿为我说,我当谛听。」
佛告文殊师利:「我今当说,汝善谛听。不杀众生、不盗他财物、不非梵行、不起妄语、不饮酒,如是当忆。不歌舞倡伎、不着花香持天冠等、不坐卧高广大床、不过中食。若行此事,不成就三乘。何以故?以有犯故。发长二指当剃,或二月日若短而剃,是无学菩萨:若过二指,亦是无学菩萨。爪不得长得如一[麸-夫+黄]麦。何以故?为搔痒故。若如此者,是分别菩萨。
「为供养佛、法、僧,并般若波罗蜜及父母兄弟,得畜财物。为起寺舍、为造像、为布施,若有此因缘,得受金银财物,无有罪过。若食抟当如鸡卵大,正食时,无因缘不得看他,是分别菩萨。
「不得卖、买,受他施物不得货卖,若施至亿万,亦皆应受。何以故?有因缘故。
「不以自身作恶,亦不教他。不得为利养故,赞叹他人。若为己杀,不得噉。若肉如材木、已自腐烂,欲食得食。文殊师利!若欲噉肉者,当说此咒:
「『多姪咃(此言如是) 阿捺摩阿捺摩(此言无我无我) 阿视婆多阿视婆多(此言无寿命无寿命) 那舍那舍(此言失失) 陀呵陀呵(此言烧烧) 婆弗婆弗(此言破破) 僧柯慄多弭(此言有为) 莎呵(此言除杀去)』
「此咒三说乃得噉肉。饭亦不应食。何以故?若无思惟,饭不应食。故何况当噉肉?」
尔时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世尊!若得食肉者,《象龟经》、《大云经》、《指鬘经》、《楞伽经》等诸经,何故悉断?」
佛告文殊师利:「如深广江,不见彼岸,若无因缘,则不得渡。若有因缘,汝当渡不?」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当渡,我当渡,或以船、或以筏、或以余物。」
佛复告文殊师利:「以众生无慈悲力,怀杀害意,为此因缘故断食肉。文殊师利!有众生乐粪扫衣,我说粪扫衣;如是乞食,树下坐、露地坐、阿兰若塚间,一食过时不食,遇得住处三衣等,为教化彼,我说头陀。如是,文殊师利!若众生有杀害心,为彼心故,当生无数罪过,是故我断肉。若能不怀害心、大慈悲心,为教化一切众生故,无有过罪。
「不得噉蒜。若有因缘得噉,若合药治病则得用。
「不得饮酒。若合药医师所说多药相和,少酒多药得用。
「不得服油及涂身等,若有因缘得用,得用乳酪、生酥、熟酥、醍醐,我先噉乳糜,为风痰冷故。」
佛说此祇夜:
「若身覆是善, 心口覆亦然,
一切处所覆, 菩萨所应行。」
佛告文殊师利:「有三十五大供养,是菩萨摩诃萨应知。然灯、烧香、涂身,涂地香、末香、袈裟及繖;若龙子幡并诸余幡,螺鼓、大鼓、铃盘,舞歌以卧具,或三节鼓、腰鼓、节鼓并及截鼓;曼陀罗花持地洒地,贯花悬缯:饭、水、浆饮可食、可噉,及以可味香和槟榔、杨枝、浴香,并及澡豆,此谓大供养。」
佛告文殊师利:「有二十六邪见,是菩萨摩诃萨应离。杀马祠火、杀人祠火;一时射四方,杀马四千头,去除五藏,内以七宝施婆罗门;杀人内宝亦如是。箭射四方,齐箭至处,布满七宝施婆罗门;走马四方,穷其所至,布以七宝施婆罗门;随此箭马所极之处,满中众生皆悉杀害,聚积杂物一切烧尽,一切天神悉皆当礼,一切林树悉皆当礼,一切山神悉皆当礼,古昔居处悉皆当礼,诸有大树悉皆当礼,诸杂神像悉皆当礼。摩醯首罗、毗纽拘摩勒、梵天、阎罗王、龙毗沙门、因陀罗酒、天女割多、耶尼独伽、舌陀遮文持、优摩罗,与邪见相似,是等可舍,不应礼拜。文殊师利!我不说此以为功德。」
佛说此祇夜:
「如上二十六, 悉是邪归依,
非胜非安隐, 不得脱众苦。
若依佛法僧, 及以四圣谛,
胜安隐归依, 一切苦解脱。
「彼先邪见相传,说此功德:杀马功德、杀人功德、射方功德、走马功德、杀一切众生功德,实非功德。若生一念慈悲心,功德广大不可思议。文殊师利!此是菩萨所行。」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欲问如来、应供、正遍知,未来诸菩萨诸行。如来若许我,今当问。」
佛告文殊师利:「随意所问。」
文殊师利白佛言:「四众于何时中不得作声?或身、口、木、石及诸余声。」
佛告文殊师利:「于六时不得,礼佛时、听法时、众和合时、乞食时、正食时、大小便时。」
文殊师利白佛:「何故于是时不得作声?」
佛告文殊师利:「于是时有诸天来,彼诸天常清净心、无染心、空心、随波罗蜜心、观佛法心,以彼声故,令心不定。以不定故,悉皆还去。以诸天去故,诸恶鬼来,作不饶益、不安隐事。彼人于此,生诸灾患,人民饥饿,更相侵犯。是故文殊师利!应寂静礼佛、应供、正遍知。」
佛说此祇夜:
「不作身口声, 木石余音声,
寂静礼佛者, 如来所赞叹。」
不可思议品第三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当更问,愿佛解说。」
佛告文殊:「随意所问。」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来何故入于涅槃?」
佛告文殊师利:「我不入涅槃。何以故?由众生故。文殊师利!如琉璃珠,清净无垢,若值白物,青、黄、赤物,此琉璃珠则随物色,琉璃无心令见异色。文殊师利!如来亦尔。或有众生,见佛涅槃、转法轮,见降众魔、见并现神通、大小便利,或食或眠,或行或笑,如众生意悉见,如来如是。文殊师利!如虚空无色,而色于中现;虚空无取,亦取诸色;虚空无意,而生忆想;虚空无处,为众生处;虚空无堕,而堕依虚空。如来法身非是秽身、非血肉身,是金刚身,是不破身、不可破身、无譬喻身,而能示现一切诸色;以智慧金刚身,现为碎身。文殊师利!若佛不涅槃,世间不知佛是法身!非金刚是碎,是金刚不碎。何以故?如来慧身示现涅槃,非真涅槃,以方便故说入涅槃。文殊师利!涅槃者多义:大者非涅槃,名涅槃者无识。大乘涅槃,是说大般涅槃;小涅槃者,如缘觉、声闻涅槃。大者非涅槃,涅槃如虚空故;小者是自业,非他业,是故说小涅槃。涅槃者下义,我说死名涅槃。如来不死。何以故?声闻尚不生老死,不忧悲苦恼,何况如来法身、不可思议身、不生身、不灭身、不烧身!彼长寿诸天,见如来入涅槃,悲伤恋慕,堪种般若波罗蜜,亦堪种声闻、缘觉、菩萨因缘。」
佛说此祇夜:
「如来金刚身, 今日已破坏,
此身尚破碎, 何况羸力者;
以此生悲恋, 疾当得法身,
以是故如来, 示现涅槃相;
如来妙法身, 非可见闻法,
不生亦不灭, 不可得思议。」
于此众中大意菩萨,说此祇夜:
「如来不涅槃, 涅槃非如来,
亦非心意识, 离有无相故;
若人见牟尼, 永离于生死,
得成无所执, 不着彼此故。」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如来无心意识,云何当作众生事?未来众生当有此疑。」
佛告文殊师利:「如虚空无心意识,亦为一切众生处;四大无心意识,为一切众生所依。日月无心意识,光照一切众生;树木无心意识,能与众生花果。如是,文殊师利!有摩尼珠,名随一切众生意,生于海中,安置幢上,随人所乐,金银、琉璃、真珠等物,从摩尼珠出,能长养寿命。摩尼珠者,无心意识,随众生意,而无损减。若此世间一切消尽,当往余方。珠若未堕,大海不乾。文殊师利!如来如是,作一切众生事,如来不灭。何以故?如来无心意识故。」
佛说此祇夜:
「佛无心意识, 作一切众事,
如来不思议, 能信者亦然。」
尔时文殊师利赞叹如来,说此祇夜:
「我礼一切佛, 调御无等双,
丈六身法身, 亦礼于佛塔,
生处得道处, 法轮涅槃处,
行住坐卧处, 一切皆悉礼。
诸佛不思议, 妙法亦如是,
能信及果报, 亦不可思议。
能以此祇夜, 赞叹如来者,
于千万亿劫, 不堕诸恶趣。」
佛言:「文殊师利!善哉,善哉!如来不可量、不可思议!」即说祇夜言:
「佛生甘蔗姓, 灭已不更生,
若人归依佛, 不畏地狱苦。
佛生甘蔗姓, 灭已不更生,
若人归依佛, 不畏饿鬼苦。
佛生甘蔗姓, 灭已不更生,
若人归依佛, 不畏畜生苦。」
无我品第四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未来众生当说有我遍一切处。何以故?一切行故。出过三世,苦、乐、瞋、爱悉是我相。世尊!外道计我,其意如是。」
佛告文殊师利:「譬如磁石,吸一切铁屑,为铁屑是我?磁石是我?若汝当说:『铁屑非我、磁石非我。』是则非遍。若磁石、铁屑悉是我者,云何以我而自吸我,又亦不遍。何以故?自吸其身故。所有色一切是四大,一切无常,若无常不真实。若不真实、不谛。若不谛无处,无处故无我。文殊师利!犹如老人于夜中坐,自捉两膝说如是言:『那得有此两小儿耶?』若此老人身中有我,云何不识自膝,谓是小儿?以是事故,实无有我;是邪见人,于无处横执。譬如见焰而生水想,实无有水,以眼乱故。如是非我,横生我想,是闇惑邪见,非正见也。
「若我遍一切处,则遍行五道。人、天是乐,地狱、饿鬼、畜生是苦。若我遍一切处,我受地狱苦,则人、天亦应苦。乐者由善业得,苦者由恶业得。乐者生染,苦者生瞋。或有勇健,或有怖畏,如是异相,故知不遍。我不说此是真实思惟。若我过三世者,过去已没,如灯已灭;未来未到,如未来灯;现在不停,犹如流水。我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无时节。何以故?过时节故。
「若无时,则无数,以无数故,亦无有我。何以故?以可分故。
「阿者,离我声,多者不破,麽者灭憍慢。又阿者,真实离我。真实离我,故两过说阿。是故,文殊师利!分别字故,定无有我。」
佛说此祇夜:
「磁石吸铁屑, 二种谁是我?
不遍及自吸, 决定无我故,
如渴人见焰, 非水生水想,
邪见横执我, 其事亦复然,
分别于阿字, 定知无有我。」
涅槃品第五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涅槃者,声闻、缘觉、凡夫不能分别,唯如来、正遍知之所能说。」
佛言:「文殊师利!涅槃不灭。何以故?无断烦恼故,无所到处。何以故?以无处故,到者得义,无到故无得。何以故?无苦乐故,无断不断,无常不常。」
佛说此祇夜:
「不断不灭, 不生不起, 不堕不落,
不行不住。
「常住涅槃,不断不常相。何以故?无生死故。文殊师利!我尚不见生死,何况当见生死过患?文殊师利!我尚不见涅槃,何况见涅槃功德?」
佛说此祇夜:
「若见有一法, 余法悉应见,
以一法空故, 一切法亦空。
「文殊师利!当知诸法空,若不灭则不生,若不断则不灭,若不常则不生。无烦恼可断故,是故不灭;无烦恼处故,是故不生。」
佛复告文殊师利:「无障碍故不灭,不灭故无障碍。生善、不善、无记,故不障碍。文殊师利!是说涅槃。」
佛说此祇夜:
「不灭不到, 不断不常, 不障不碍,
是说涅槃。」
佛告文殊师利:「常住涅槃,无日月、星宿、地、水、火、风,无昼夜、数量,无色、无形、无老病死,无年岁、无所作,是常、是恒,离众苦业,如是涅槃善人所说。」
佛说此祇夜:
「彼无有日月, 星宿及四大,
昼夜与量数, 形色及虚空;
亦无老病死, 年岁诸所作,
已断生死本, 是常亦是恒,
如是涅槃相, 善人之所说。」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有诸外道,说世间空,又说不空,此是外道邪意分别?」
佛告文殊师利:「此外道意,不真实思惟。若世间空,则无生死。何以故?以空故。生死若空,涅槃亦空;若涅槃无,则无神通;若世间不空,生死亦无。何以故?以不空故。以生死不空,涅槃亦无;若无涅槃,亦无神通。文殊师利!若世间不生、不坏,何用涅槃?若生死无失坏,不名生死。何以故?以无失故。若生死无失,即生死为涅槃。是故文殊师利,不应说世间空与不空,亦不应说世间应断及以不断。何以故?以无有故。断者是断烦恼,不断者非断烦恼;亦无烦恼,及非烦恼,亦无解脱。若无解脱,则无涅槃。文殊师利!灭亦无。何以故?生死空不空故。是故,无灭。若生死如此,谁乐得涅槃?」
佛说此祇夜:
「若诸世间空, 则无有生死,
以生死无故, 涅槃亦不有;
世间若不空, 亦无有生死,
生死若无者, 涅槃亦非有;
生死若如是, 谁当乐涅槃。」
般若波罗蜜品第六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一切声闻、缘觉,从般若波罗蜜出不?一切佛、一切法,从般若波罗蜜出不?」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一切声闻、缘觉,一切佛、一切法,从般若波罗蜜出。菩萨于色行,行于相;于色坏行,行于相。若于色灭行,行于相,若行色空,行于相,如是菩萨无方便修行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般若波罗蜜,不以心意识修行。」
「世尊!若般若波罗蜜不可取,云何修行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师利:「是修行、非修行,不以心意识故。文殊师利!心者聚义,意者忆义,识者现知义,不以此心意识,修行般若波罗蜜;不以此修行,是修行;以无处,是修行。修行者,不依欲界、色界、无色界,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内外、非中间,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罗蜜。不修形色,是修行般若;非地水火风,是修行般若。非有、非无,非声闻、缘觉,非善、不善、无记,非十二因缘,非男、非女、非非男、非非女,非常、非智,非灭、非生,非可数,不可思议,不可言说。无可依、无名字、无相、无异相,无增、无减,自性清净,真实不可觉,普遍等虚空;无色、无作,出过三世,不苦、不乐,无日月星宿,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罗蜜。真实非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非真实。文殊师利!如此修行,名修行般若波罗蜜。」
佛说此祇夜:
「此法不思议, 离于心意识,
一切言语断, 是修行般若。」
有余气品第七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一切声闻、缘觉有起烦恼不?起几种烦恼?」
佛告文殊师利:「有余故名起者,譬如香气。所言气者,有二十四种业气:见处气、染气、色染气、有染气、无明染气,行气、识处气,名色气、六入气、触气、受气、爱气、取气、有气、生气、老气、病气、死气、忧气、悲气、苦气、恼气、疲极气、依气,此谓二十四气。身、口、意余,此谓业气。断见、常见此谓见处气;着衣钵等此谓染气;十种色意此谓色染气;无色界此谓有染气;不清净智、有障碍智、不遍知智,此谓无明气;若身、口、意种种觉,此谓行气;忆一切色有苦、乐、不苦不乐想如是分别,此谓识处气;坚、湿、热、轻、动一切悉有,此谓名色气;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此谓六入气;冷热、坚湿、饥渴、暖滑,此谓触气;苦、乐、不苦不乐受,此谓受气;姓名、国土、欲界、色界、无色界,苦恼、饥渴等,于彼不知足,此谓爱气;欲取、见取、戒取,此谓取气;欲有、色有、无色有,此谓有气;于后苦地必当生,此谓生气;诸根衰坏,此谓老气;种种疾患,此谓病气;涅槃想、死想,此谓死气;身体枯燥,此谓忧气;号叫、啼泣,此谓悲气;体烦热故,此谓苦气;过苦故,此谓恼气;身心困弊,此谓疲极气;有怖畏、无所归,此谓依气。文殊师利!此谓二十四气。文殊师利!诸佛世尊无归依,气是归依处。何以故?唯有如来为众生所依,一切众生非归依处。世尊非有相,无思量、无积因,声闻闻法,佛不闻法。何以故?无所不知故。」
佛说此祇夜:
「阿罗汉有气, 以有过患故;
唯佛独能度, 为众生归依。」
来去品第八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来者何义?去者何义?」
佛告文殊师利:「来者向义,去者背义;若无向背,不来不去,是圣行处。来者痴义,去者不痴义;非痴非不痴,是圣行处。来者有为,去者无为;无有为、无无为,是圣行处。来者识义,去者非识义;非识非非识,是圣行处。来者名色义,去者非名色义;非名色非不名色,是圣行处。来者六入义,去者非六入义;非入非非入,是圣行处。乃至忧悲疲极亦如是。
「文殊师利!来者我义,去者无我义;非我、非无我,无来无去,是圣行处。来者常义,去者非常义;非常非不常,是圣行处。来者断义,去者非断义;非断非不断,是圣行处。来者有义,去者无义;非有非无,是圣行处。文殊师利!来去义如是。」
佛说此祇夜:
「来去义无相, 诸法亦如是,
非知非可说, 是名来去义。」
中道品第九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说无二法故,一切声闻、缘觉、菩萨,并无疑惑,悉知中道,乃至凡夫,亦能生信。」
佛告文殊师利:「明、无明无二,以无二故成无三智。文殊师利!此谓中道具足。真实观诸法,行无行无二,以无二故,成无三智。文殊师利!此谓中道具足。真实观诸法,识、非识乃至老死、非老死,无二亦如是。文殊师利!若无明有者,是一边,若无明无者,是一边,此二边中间,无有色、不可见、无有处、无相、无相待、无标相。文殊师利!此谓中道。行、识,乃至老死亦如是。文殊师利!此中道具足,真实观诸法,诸法无二,无二有何义?谓末陀摩(末者莫义,陀摩者中义,莫着中此谓末陀摩)。何以故?不取常见、有见故,是故名末陀摩。」
佛说此祇夜:
「诸法无有二, 亦复无有三,
此中道具足, 名为真实道。」
世间戒品第十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菩萨有几种色衣?云何归依?愿为广说,为饶益诸菩萨故。」
佛告文殊师利:「不大赤色、不大黄、不大黑、不大白,清净如法色,三法服及以余衣,皆如是色。若自染、若令他染,如法擣成,随时浣濯,常使净洁。如是卧具,得用青、黄、杂色。文殊师利菩萨!衣色如是,菩萨内心寂静,如法被着,与大乘相应,着涅槃僧,离踝二指。若诸菩萨欲与国王、大臣共语,随彼一问,此亦一答,勿令差异,当如实说。若彼多问,此亦多答。如是余婆罗门、刹利、毗舍首陀、沙门、阇梨和上,及父母、妻子、僕使,及余卑族贫穷、乞人,随其尊卑各随问答,或余天、龙、夜叉、罗刹、毗舍阇、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若人、若鬼,佛及缘觉、声闻、菩萨、凡夫,随有所问当如法答。不为利养、不为自身,不邪命、不戏笑,如是应念。」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归依?」
佛告文殊师利:「归依者应如是言:『大德!我某甲,乃至菩提归依佛,乃至菩提归依法,乃至菩提归依僧。』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复言:『我某甲,已归依佛、已归依法、已归依僧竟。』如是三说。次言:『大德!我持菩萨戒,我某甲,乃至菩提,不杀众生,离杀生想;乃至菩提,不盗,亦离盗想;乃至菩提,不非梵行,离非梵行想;乃至菩提,不妄语,离妄语想;乃至菩提,不饮诸酒,离饮酒想;乃至菩提,不着香花,亦不生想;乃至菩提,不歌舞作乐,离歌舞想;乃至菩提,不坐卧高广大床,离大床想;乃至菩提,不过中食,离过中食想;乃至菩提,不捉金银生像,离捉金银想;乃至当具六波罗蜜,大慈大悲。』」
佛说此祇夜:
「发誓至菩提, 归依于三宝,
受持十种戒, 亦誓至菩提;
六度及四等, 皆当令具足,
如是修行者, 与大乘相应。」
出世间戒品第十一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菩萨出世间戒有几种?」
佛告文殊师利:「若以心分别男女、非男非女等,是菩萨犯波罗夷;若以心分别畜生、饿鬼、男女、非男非女,诸天神男女、非男非女,是菩萨犯波罗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受出世间菩萨戒而不起慈悲心,是菩萨犯波罗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他物——若小若大、若长若短、若有色若有形、若住若动——若覆藏、若移处,若有封印、若盛贮,若以心起盗想,犯波罗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妄语心,犯波罗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树叶、若皮、若汁,若以心欲取,犯菩萨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取,不堪得三乘。
「若起歌舞、作乐、华香、璎珞想,是犯菩萨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广大床想,是犯菩萨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过中食想,是犯菩萨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捉金银珍宝想,是菩萨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剃身毛、若剪爪,如初月形,若起此想,是菩萨偷兰遮;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斩斫草木想,犯偷兰遮;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毁他名誉,若色、若姓、若财物、若技术、若车乘、若身力等想,是犯偷兰遮;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佛法僧物——若花香、涂香,若衣服、若珍宝——若菩萨以脚践蹹,犯波夜提。若佛塔、若佛所行处,及菩提树转法轮处,若以脚践蹹,犯波夜提;若不信者,不堪得三乘。
「若吐舌、动眼,毁诸威仪,起此想者犯突吉罗;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见他物、他乐种种服翫,诈现求利及说人罪过,若起此想犯波罗提舍;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未犯前罪逆,守护令不生,是菩萨僧炎伽陀尼(僧炎是逆守义,加陀尼是令不生义)。眼耳鼻舌身意,令无异,是菩萨应当学,此谓具出世间菩萨戒。」
上出世间戒品第十二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云何上出世间戒,无漏不可思议,无处无所着?」
「文殊师利!戒者于彼众生,无我、非无我,无事、无因、无教化人,无行、无不行、无行处,无名、无色,无色相、无无色相,无寂、无不寂,无可取、无不可取,无真实、无不真实,无身、无言、无说、无心,无世间、无非世间,非世法、非不世法,不自叹戒、不毁他戒,不求他过,不以持戒轻慢他人,不觉戒、不思惟戒,无所思惟、无所觉故。文殊师利!此谓上出世间圣戒,无漏、无生、无所着,出三界离一切依。」
佛说此祇夜:
「有出世戒人, 无垢无所有。
憍慢及所依, 无明与系缚,
如是诸过患, 一切皆无有。
无内寂外寂, 亦无内外寂;
内外觉亦无, 知者得解脱。
「文殊师利!是有戒人于佛法,不自观身不着寿命,不着一切生得正行,是正住。文殊师利!是谓有戒于佛法,不着世间、不依世间得光明,无明闇、无所有,无自想、无他想、不着想,清净戒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无所着、无所缚,无罪过、无漏。文殊师利!此有戒人于佛法及名色,心不执着,常平等饶益,常寂静,心无我、无我所。是人如所说戒,住无所学,无解脱、无所作,是得上道,是清净戒相。无胜戒、无定戒、无智慧戒,是圣人性不可得,是佛所叹戒,是空无与我等戒,能安圣定。若清净定,成修行慧;以慧得智,以智得解脱。」
菩萨受戒品第十三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受菩萨所受戒法,当云何?」
佛告文殊师利:「应于佛前至诚礼拜,作如是言:『我某甲,愿诸佛忆念我,如诸佛、世尊、正知以佛智慧无所着,我当发菩萨心,为利益一切众生令得安乐,发无上道心,如过去未来现在诸菩萨,发无上菩提心,于一切众生,如父母、兄弟、姊妹、男女、亲友等,为彼解脱得出生死,乃至令发三菩提心,勤起精进,随诸众生所须财法一切施与。以此财法,摄受一切众生,渐渐随宜。为解脱众生出生死故,乃至令安住无上菩提,我当起精进,我当不放逸。』如是再三,是名菩萨摩诃萨初发菩提心。文殊师利!此诸菩萨所受所行,为化菩萨,不为声闻、缘觉,不为凡夫诸不善者。」
字母品第十四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诸字母,云何说一切诸法入于此及陀罗尼字?」
佛告文殊师利:「一切诸法,入于字母及陀罗尼字。文殊师利!如说阿字,是出无常声;说长阿字,是出离我声;说伊字,出诸根声;说长伊字,出疾疫声;说忧字,出荒乱声;说长忧字,出下众生声;说釐字,出直软相续声;说长釐字,出断染游戏声;说梨字,出相生法声;说长梨字,出三有染相声;说[医-酉+土]字,出所起过患声;说翳字,出圣道胜声;说乌字,出取声;说燠字,出化生等声;说菴字,出无我所声;说阿字,出没灭尽声;说迦字,出度业果报声;说佉字,出虚空等一切诸法声;说伽字,出深法声;说恒字,出除坚重、无明、痴、闇、冥声;说誐字,出预知行声;说遮字,出四圣谛声;说车字,出断欲染声;说阇字,出度老死声;说禅字,出摄伏恶语言声;说若字,出说安住声;说多字,出断结声;说他字,出置答声;说陀字,出摄伏魔贼声;说檀字,出灭诸境界声;说那字,出除诸烦恼声;说轻多字,出如是无异不破声;说轻他字,出勇勐力、速无畏声;说轻陀字,出施寂静,守护安隐声;说轻檀字,出圣七财声;说轻那字,出分别名色声;说波字,出第一义声;说颇字,出作证得果声;说婆字,出解脱缚声;说梵字,出生三有声;说磨字,出断憍慢声;说耶字,出如法分别声;说啰字,出乐、不乐第一义声;说逻字,出断爱声;说婆字,出胜乘声;说舍字,出信精进念、定意慧声;说屣字,出摄伏六入、不得不知六通声;说娑字,出觉一切智声;说诃字,出正杀烦恼声;说攞字,出最后字,过此诸法不可说声。文殊师利,此谓字母义,一切诸字入于此中。」
佛告文殊师利:「我当说八字。云何八字?跛字,第一义,一切诸法无我悉入此中。罗字,以此相好、无相好,入如来法身义。婆字,愚人法、慧人法如法度,无愚、无慧义。阇字,度生老病死,令入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义。伽字,度业果报,令人无业果报义。他字,总持诸法,众语言空无相、无作,令入法界义。舍字,奢摩他、毗婆舍那,令如实观诸法义。沙字,一切诸法念念生灭,亦无灭不灭,本来寂静,一切诸法悉入涅槃。文殊师利!此谓八字。是可受持,入一切诸法。」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云何说无常声?」
佛告文殊师利:「无常声者,一切有为法无常。如眼入无常,耳鼻舌身意入亦无常;色入无常,声香味触法入亦无常。如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亦无常;色阴无常,乃至识阴亦如是,此谓无常声。
「无我声者,一切诸法无我。有说我、人、作者、使作者等,或断、或常,此谓我想、我觉,是外道语言。若过去已灭,若未来未至,若现在不停,十二入、十八界、五阴,悉无有我,是长阿义。
「诸根声者,谓大声。如眼根名大声,耳根乃至意根名大声,此谓伊字,是名大声。
「多疾疫声者,眼多疾疫,乃至意亦如是。众生身心种种病苦,此谓多疾疫声。
「荒乱声者,国土不安、人民相逼,贼抄竞起、米穀不登,此谓荒乱声。
「下众生声者,下劣众生贫穷、困苦、无善根,诸禽兽、虫蚋等,此谓下众生声。
「直软相续声者,直者不谄,不谄者不曲,不曲者真实,真实者如说行。如说行者,如佛语行,此谓为直。软者有六种,眼软乃至意软,此谓为软。相续者不离一切诸善法。是谓直软相续声。
「断染游戏声者,断欲界染三十六使,思惟所断四使。断者除灭义,游戏者五欲众具。众生于此游戏如是应断,此谓断染游戏声。
「出相生法声者,一切诸法无我为相,念念生灭、寂静相。无我为相者,色阴无常乃至识亦如是,此谓无我为相。念念生灭者,一切诸行念念生,生者必灭,此谓一切诸法念念生灭。寂静者,空无处所,无色、无体与虚空等,此谓寂静相者。过去、未来、现在无常,此谓相生法声。
「出三有染相声者,相者五欲众具欲界相,色染色界相,无色染无色界相,此谓相。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云何欲有?地狱乃至他化自在天。云何色有?梵身乃至色究竟。云何无色有?空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染着三界九十八使,此谓出三有染相声。
「所起过患声者,三求:欲求、有求、梵行求。欲求者,求色声香味触。云何色求?色有二种,一谓色,二谓形色。色有十二种,谓青、黄、赤、白、烟、云、尘、雾、光、影、明、闇。形色有八种,谓长、短、方、圆、高下、平、不平,此谓欲色。云何欲声?声有七种,谓螺声、鼓声、小鼓声、大鼓声、歌声、男声、女声,此谓欲声。云何欲香?香有七种,根香、心香、皮香、糖香、叶香、花香、果香,或男香、女香,此谓欲香。云何欲味?味有七种,甜味、酢味、醎味、苦味、澁味、澹味、辛味,或男味或女味,此谓欲味。云何欲触?触有八种,冷、热、轻、重、澁、滑、饥、渴,或男触或女触,此谓欲触,此谓欲求。云何有求?欲有色有、无色有,此谓有求。云何梵行求?出家苦行,欲求天堂、欲求涅槃,此谓梵行求。求者何义?谓乐着义。
「云何所起过患声?众生诸有,悉名过患,除天堂及涅槃,余处求一切有过患,此谓所起过患声。
「圣道胜声者,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无过患、无所着,故谓圣道。此谓圣道胜声。
「取声者,执捉诸法,此谓取声。
「化生声者,四阴受想行识,此谓化生。复说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四种,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拘耶尼,北郁单越。卵生一切众鸟。湿生蚊、虻、虱等。化生诸天也,此谓化生声。
「无我所声者,一切诸法非是我所,无我起故。无我所者,无我所慢,此谓无我所声。
「没灭尽声者,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生灭故忧悲苦恼灭;没尽者,泥洹寂静不复更生,此谓没灭尽声。
「度业果报声者,业者三业,谓身三、口四及意三。业果报者三业清净,此谓度业果报声。
「虚空等诸法声者,诸法与虚空等。云何与虚空等?一切法唯有名、唯有想,无有相、无分别,无体、不动、不摇,不可思议、不起不灭,无所作随无相,无所造无相貌,无形色、无行处,等虚空住平等。不老、不死,无忧悲苦恼。色者虚空等,受想行识亦如是。过去已没,未来未至,现在不停,此谓虚空等诸法声。
「深法声者,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忧悲苦恼灭。彼理真实,是名为深。深者,是十二因缘一切语言道断,无边、无处、无时节,断丈夫、断世性,入平等、破自他执,此谓深法声。
「除坚、重、无明、痴、闇、冥声者。坚者,身见等五见;重者五阴;无明者,不知前、后际,及有罪、无罪,不识佛、法、僧,不知施戒天,不知阴界入,此谓无明。痴者,忘失觉念,此谓痴。闇者,入胎苦恼一切不净,而生乐受迷惑去来,此谓闇。冥者,于三世无知,无方便、不明了,此谓冥。除者,真实谛开示光明,除自果、除烦恼,除非烦恼、除余习,入平等不可思议为主,此谓除义。此谓除坚、重、无明、痴、闇、冥声。
「豫知行声者,八种豫知行,谓正见乃至正定,此谓菩萨豫知行。除断五见谓正见;不思惟贪瞋痴谓正思惟;身意业清净此谓正业;口业清净此谓正语;欺诳、谄谀、诈现少欲、以利求利,五种贩卖:酤酒、卖肉、卖毒药、卖刀剑、卖女色,除此恶业此谓正命;善身行、善意行谓正精进;念四念处此谓正念;以定心无染着,寂静相灭相空相,此谓正定;此谓预知行声。
「四圣谛声者,谓苦、集、灭、道谛。云何苦谛?能断十使。云何集谛?能断七使。云何灭谛?能断七使。云何道谛?能断八使四思惟断,乃至断色无色结。此谓四圣谛声。
「断欲染声者,欲者染乐不厌,欲庄严、着姿态,思惟欲,思惟触,待习近。染者系缚,乐者乐彼六尘,不厌者专心着缘无有异想,欲者欢喜,庄严者为染意,着者游戏,姿态者作种种容仪,思惟欲者着五欲,思惟触者欲相习近。待者以香花相引,习近者欲染心遂。断者悉除前不善法,此谓断欲染声。
「度老死声者,老者,身体消减,柱杖羸步,诸根衰耗,此谓老;死者,诸根败坏。何故名死?更觅受生处,彼行业熟,此谓为死。云何老死差别?诸根熟名老,诸根坏名死,先老后死此谓老死。度此老、死,此谓为度。度有何义?过度义,到彼岸、自在、不更生义,此谓度老死声。
「摄伏恶语言声者,摄伏者,摄伏语言、摄伏身体。云何摄伏语言?以同类语破异类语,以异类语破同类语;以真实语伏不真实语,以不真实语伏真实语;以非语言伏语言,以语言伏非语言;以第一义伏非第一义,以非第一义伏第一义:以决定语伏不决定语,以不决定语伏决定语;以一伏多,以多伏一;以无犯伏有犯,以有犯伏无犯;以现证伏不现证,以不现证伏现证;以失伏不失,以不失伏失;以种类不得伏种类,以非种类不得伏非种类。恶者,说不实、不谛、不分别。伏者,断义、遮义、阴义,此谓摄伏恶语言声。
「说安住声者,说令分明开示分别说,不覆障道随法说,此谓说;安住者置在一处,说泥洹、说出世间,述成所说,无相语言、无貌语言、无异语言、无作语言、觉语言、空语言、寂静语言,此谓说安住声。
「说断结声者,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灭一切阴。灭者,失、没、断、无有生,此谓灭。断者,断一切诸使、断烦恼根无有遗余,此谓断结声。
「置答声者,随问答、分别答、反问答、置答。云何随问答?如问即答。云何分别答?随彼所问,广为分别。云何反问答?若人有问,反问令答。云何置答?如问我断、我常,置而不答,以分别问问,随问答;以反质问问,分别答;以置答问问,反质答;以随问答问问,置答;此谓置答声。
「摄伏魔贼声者,魔者四魔,色、受、想、行、识,此谓阴魔贼。从此有、度彼有、息一切事,此谓死魔贼。无明、爱、取,此谓烦恼魔贼。五欲众具为天魔体,此谓天魔贼。此谓摄伏魔贼声。
「灭诸境界声者,灭色乃至灭触。境界者,色、声、香、味、触,此谓灭诸境界声。
「除诸烦恼声者,断灭烦恼。除烦恼者,染欲大毒,不净观为药;瞋恚大毒,慈悲为药;无明大毒,十二因缘观为其药,此谓除诸烦恼声。
「无异不破声者,无异者,无破、无异、第一义、实、谛、空、无相、无形、平等,不动、不可思议,此谓无异。不破者,无异形、平等、无相、不动、不破、不断,纯一、无过患、无心、无前后,此谓无异不破声。
「勇勐力速无畏声者,勇勐者精进,力者十力,速者駃也,无畏者一切处不怖畏,此谓勇勐力速无畏声。
「施寂静、守护安隐声者。施者二种:内施、外施。云何内施?说真四谛。云何外施?施肌肉、皮血、国城、妻子、男女、财物、穀米等。寂静三种,谓身、口、意。云何身寂静?不作三过;口寂静者,无口四过;意寂静者,不贪、不瞋、不痴。守护者,守护六根。安隐者,同止、和合、不觅彼过,知足、少欲、不求长短。不觅他过者,不相觅过,不以此语彼,此谓施寂静守护安隐声。
「七圣财声者,一信、二惭、三愧、四施、五戒、六闻、七慧,此谓七圣财声。
「分别名色声者,名者四阴,色者四大。分别者,分别名、色,此谓分别名色声。
「第一义声者,分别五阴,此谓第一义声。
「作证得果声者,果者四果,须陀洹乃至罗汉及缘觉果,得者入义也,证者现证也,作者造作也,此谓作证得果声。
「解脱缚声者,缚者三缚:贪、瞋、痴缚。解脱者离此三缚,此谓解脱缚声。
「生三有声者,所谓生有、现有、后有,此谓出生三有声。
「断憍慢声者,憍者,色憍、盛壮憍、富憍、自在憍、姓憍、行善憍、寿命憍、聪明憍,此谓八憍。慢者,慢慢、大慢、增上慢、我慢、不如慢、胜慢、邪慢,此谓七慢。断者,断憍慢,此谓断憍慢声。
「通达诸法声者,通达者,如境而知。诸法者,善不善法。五欲众具谓不善法,除断五欲此谓善法,此谓通达诸法声。
「如法分别声者,如者等义,法者,善法、不善法。不善法者,不断五欲众具;善法者,断五欲众具。断者,破灭义,此谓如法分别声。
「乐不乐第一义声者,乐者,五欲境界;不乐者,不着五欲;第一义者,空无相;此谓乐不乐第一义声。
「断爱声者,爱者,色爱乃至触爱;断者,灭除;此谓断爱声。
「胜乘声者,所谓三乘:佛乘、缘觉乘、声闻乘;般若波罗蜜十地,此谓佛乘。调伏自身、寂静自身,令自身入涅槃,此谓缘觉乘。软根众生、怖畏众生,欲出生死,此谓声闻乘。此谓胜乘声。
「信、精进、念、定意、慧声者,随逐不异思惟观,此谓信;勇勐勤策、行事持事,此谓精进;专摄一心此谓念;诸事不动此谓定意;般若纯一平等此谓慧;此谓信精进念定意慧声。
「摄伏六入,不得不知六通声者,六入者,眼入乃至意入;摄伏者,摄伏色乃至摄伏法;六通者,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身通、漏尽通。不知者无明,不得不知者,除彼无明。此谓摄伏六入,不得不知六通声。
「觉一切智声者,一切智者,一切世法皆悉知。世者,念念生灭。复次世者,诸阴界入。复次世者二种:一众生世、二者行世。众生世者,一切诸众生:行世者,众生住处,一切世界可知、悉知。智者二种:声闻智、一切智,此谓智觉者。觉自身、觉他身,此谓觉一切智声。
「正杀烦恼声者,杀者,除断义;烦恼者,九十八使。欲界苦所断十使,习灭七使,道谛八使,思惟四使;色界苦所断九使,习灭六使,道七使,思惟三使;无色亦如是。正者,分明除断无余垢。此谓正杀烦恼声。
「是最后字,过此法不可说声者,若无有字,此谓涅槃;若有字者,则是生死。最后者,更无有字,唯除罗字。不可说者,不可得、不可分别,无色故不可说。诸法者,谓阴界入三十七品。此谓最后字过此不可说声。」
文殊师利问经卷上
上篇:大乘伽耶山顶经
下篇: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