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名玄论卷第八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净名玄论卷第八(会处下)

第二净土门

此经始末盛谈净土。二处四会。义势相关。法华玄论虽已委释。余未尽者。今当略陈。依梵本初。犹是序品。译经之人。改为佛国。为佛国中。有三章经。初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次章云。直心是菩萨佛土。此之二章。虽是一品之文。乃大明净土之洪辂也。众师多别搆玄。不以文为意故。喜失经旨也。

今叙此二章来意有七。一者为答宝积因果二问。初章答净土果问。次章答净土因问。净土义往酬日广因果二门。则理无不摄。所言净土果者。谓报应二土。报则随业精麁。应则适缘所现。初章广明此法。谓净土果也。净土因者。始自直心。终乎意净。总该万行化他及自行。次章广明斯法。谓净土净因也。问。应先明土因。后履得果。何故先果后因。答。此据答问次第。即辨履说门。若就修行。则先因后果也。又二章不同者。初明修净土意。次正明修于净土。修净土意者。凡夫但为安自身。求生好国。二乘本期威患。意在无余。于游戏神通净佛国土。不生喜乐。故并不修净土。菩萨普化众生故。取于佛土。故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以普欲化物故。不同凡夫。而取佛土。简非小行。故一言之中。简异圣凡。明菩萨修净土意也。又法身无像。安用国土为。而今修净土者。意在为物。是故。初章明修净土意。次章正修净土。如上释之。又二章不同者。初章直明为物取土。次章释成为物之义。菩萨修土因时。因净其心。亦令众生心净。即修土因时。利物因中。既双修自行化他。菩萨成佛。得净土果。所化众生。随来受生。得教化之。故是果时为物。以因果二时并皆利物。故知为物取土。即释前章也。又二章不同者。初章正明菩萨起。□々为众生取于佛土。是以文云。能取佛土。非于空也。次章明行。始自直心。终履意净。以能行相成。故要须二章经也。又初章明为物取土。即是发菩提心。心即净土根本。所以然者。既欲取佛土。宜发佛心。故菩提心为净土本。次章明净土因。即修菩萨行。修菩萨行。方得佛土趣佛之门。唯此二意。是故华严善财童子。遍游法界。诸善知识。皆云先已发菩提心。但未知云何修菩萨行。今此二章。还明两法也。又二章不同者。前明为物取土。则大慈内充。以见物受苦。起大悲心。欲拔其苦。故取佛土。后明为物起净土门。夫欲为菩萨。要先有大悲。后广兴众行。此二是化物要门。佛土之根本。故二章明之也。又二章不同者。净土有因有缘。缘有二种。一者外有众生。二者菩萨内有悲佛。初章明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即缘中之二。次章明修净土因。亦有二种。一自修众行。二令众生亦修众行。要缘中具二因门有多佛土方成。此之七意。文具含之。不可阙也。

次论二是

问。前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后云直心是菩萨佛土。未详二是之言。意何所在。请为释之。答。华严经云。佛子有世界微尘数等因缘所成。今明此经要略但明取土。有其二义。一者取土之缘。二取土之因。前明取土之缘。由有众生故菩萨取土。以缘中说果故。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后明取土因。虽由众生。而菩萨起须取土之因。以因中说果故。云直心是菩萨佛土。故两是有因缘不同。

别论初章

问。初章经文凡有四句。一云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次云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次云随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次随以何国而入佛智慧而取佛土。四文何异。请为论之。答。此四句文。并明取土之意。但前二句。总明为物取土。后二句。别明为物取土。何以知之。初直云随所化众生随所调伏。故知是总。后文别明起菩萨根入佛智慧。故知是别为物也。问云何总别。答总为物者。通为五乘众生令其生善灭恶。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谓化令生善。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调令灭恶。所以诸佛净土中。徒众不同。或具五乘众。或但人天众。或唯有声闻众。或但求缘觉众。或但菩萨众。具如经说。

后明别为物

起菩萨根入佛智慧。根义不定。若对人天及二乘。明菩萨根者。即十信是也。何以知之。菩萨根本。以信等五法为根。如释论履之。十信既明菩萨信。故知菩萨根也。又欲回前四乘令入菩萨道。故取佛土。则前四乘。始入十信。故明十信为菩萨根也。入佛智慧者。即是佛果。十信是所为之始。佛慧是所为之终。该始括终。则所为事尽。又前始自四乘。令入十信。乃至佛慧。网罗所为始终。无一众生而不化之。问。何故先明为四乘取佛土。后别为菩萨。答。已如前说。次第法尔。先与小益。后与大利也。又诸佛之法。先虽说三。后要归一。此经虽未彰意略已成密化。又此二章经文来者。初章为浅行之人取于佛土。故谓地前四十心令其生善灭恶。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后章偏为登地以上名菩萨根。登地既始得无生。道根初立。次明佛慧从七地入佛眼地。至于佛果。皆名佛慧。所为虽广。不出五十二位。亦统始括终。故有第二文也。

又来意者。初二句。明为物取报土。次两句。明为物取应土。问。何以知然。答。后二句云随诸众生应以何国。此明适缘示净土不同。华严百万阿僧祇品。净土随根浅深。故示土优劣。故知是应。又随以何净秽杂等五种之土。则知是应土也。前文但明教化调伏而取佛土。不云随机示土。故知明报土也。为物虽多。不出报应。问。前后二义。将不相违耶。答。初义摄缘明所为缘普。后义摄土明土义旷。文含二旨。故两义相成。问。前云五种土。请示其相。答。一净土。二秽土。三杂土。四本不净后变而成净。如弥勒来也。五本净后变成不净。如弥勒去后土还不净。此五土摄一切土。又报应各五。故成十土也。

论报应

问。云何报土。云何应土。答。若以宝玉之净沙砾之秽。以此二土。为佛土者。皆是应土。非是报土。何以知然。夫净秽诸土。不出三界内外。而佛既无三界内外惑业。故无复土。今有土者。皆是应物。名为应土。故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明三贤十圣有三界内外报土佛则无也。问。即此应土。亦是报不。答。亦得是报。凡有二义。一者据佛。二余众生。据佛者。如来昔日起于佛行。以土应物。今成佛果。遂能以土应物。当知此土即是报土。二余众生者。佛虽应物示土。众生无业感之。尚不得见。何由得生净土。以众生修行净因。感斯应土。即此应土。复得名报。如华严云。非一因缘净土得起也。

次明报土者。为据因位三贤十圣实行为论。即是报土。以未免三界内外果报。必有栖宅。栖宅之处。是菩萨实报。故名报土。即菩萨报土。而复化物。与菩萨同生其中。据众生感。菩萨土亦名报土。即此报土。众生宜见之者。菩萨为之示现。故报土亦名为应也。据菩萨为报。约众生为应。问。若然即报应何异。答。正可具前诸义。不可迢然历别。家师常云。报应土。应报土。众生佛土。佛众生土。佛菩萨土。菩萨佛土。下士闻之则便致笑。今恐不逮者多。故不陈此说。斯言正会经旨也。问。今颇有报应异义以不。答。一往欲示异相者。应土则暂有。报土则长久。如此经按地所现小时便息。报土据众生果报共招久期受用。以此为异也。又如秽土。是众生恶业所感。故名为报。非是佛示现。所以非应。但佛入秽土化物。託居众生报土之中。故名此报以为佛土。问。即众生恶业秽土。是佛应土不。答。佛应居其内。故称佛土。亦得名为佛应土也。故下文云。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秽恶不净土耳。考斯言旨。本是身子之流。不依佛慧。故曰见不净。此是恶业感土。如饿鬼恶业故感铁丸。非是佛应。但佛应。但佛应居其中。故说为示现耳。

论土有无

有人言。佛一向无土。土皆是三界内外果报。佛断惑因已尽。不感土报。是故无土。有人言。佛具足法土。以法界法门无不圆满。岂无土耶。今明有无各有其义。若如四住为缘有漏业为因。感三界内报净秽法土。无明为缘无漏业为因。感三界外。当知佛则断因已竟。无复此报。故言无土。所以经云。普贤色身命犹如虚空。依于如如。不依佛国。何有土矣。而昔行菩萨道。大悲能行。能为众生。起三界内外法土以益物。今遂能应物起土。即此身果。酬于昔因。佛则有土。二匠不达会通。故各偏执耳。问。仁王云。唯佛一人居净土。是何土耶。答。此中道第一义谛。名之为土。菩萨尔时登第一义山顶。与无明父母永别。故独居净土。下位之流。未栖其中。此中道种种义说。对下三贤十圣果报之土。故名中道以为净土。为法身所栖。形二边名为中道。望世谛为第一。随义说之。不应生疑。璎珞法华。皆有此说。问。中道土亦是报不。答。酬因亦是报也。但中道实相。非因所生。故不作报名耳。

论二行

问成就众生与净佛国土。常有此文。未见其异。请为分之。又如前云。为物取土。乃见净佛国土。即是成就众生。云何有二行异。答。二行相成。不可[这-言+苕]然使异。今欲分其相者。释论云。成就众生。履其利物之行。净佛国土。明为物兴所行。所行不同。故分二也。又无量寿佛为因之时。广发四十余愿。愿令土净。故后得净土。大品梦行品末。明菩萨见众生饥寒冻饿起诸大行。行得净土。又即此经云行取佛土。故知是行。问。若尔何故复修净土因耶。答。前兴大愿。后广起众行。行行具足。及得净土。但起净土。凡有二门。一者。下见众生种种苦恼。故兴大行。行取净土。二者。上见诸佛国土安乐清净。菩萨发心求之。欲以给物。行亦二门。例此可见。问。行自感土。何用愿为。答。行如车运行。为御者以愿。标心有在。故御行趣之。又心为初门。行为后起。如先发大愿。后方起行。又心一时顿发。行则次第修之。问。释论何因缘故言。菩萨得悟无生忍已。复唯明就众生净佛国耶。答。得无生法忍。即是自行已立。今所应作。唯欲化他。化他之中。不出大行。大行故徧明此二也。问。此大行。大行应通自行化他。何故遍言化他。答。至人空洞无缘。何用土为。今既取土。必是为物。故此行行皆是化他。问。文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岂非自行。答。若为令土净故净其心。亦是为物故自净其心耳。若直言菩萨自净其心不期土净者。此之净心。容通自行也。又菩萨若自行若化他。皆是化他。所以然者。为欲化他。故修自行。自行不成。不能化物。今欲化物。要须自行。故一切行皆为化他况净土行耶。

又明净佛土与成就众生二义者。净佛土。多据果门。成就众生。多据因门。所以然者。必成佛之时。方得佛土。如经云。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故知因中起净土之行。据果时益物。成就众生多据因门者。菩萨成就众生故。众生已生净土耳。问。何以知然。答。经论自标二行各异。云净佛土行。此行标果立行。若成就众生。但约利他。不标于果。故知据因。又二行异者。净佛土行。是上求之行。成就众生随所利益故。是下化之行。菩萨要行。不出斯二。又净佛土行是别行。成就众生此是通行。何以知之。但云净佛土。不明秽土。故是别行。成就众生。随有净秽之处。皆明利物。故是通行也。问。前就行行门分二。今何故并云行耶。答。论主明此是二种要行故。当知皆是行也。据位明二行。从初发意乃至等觉。皆具修二行。约十地经。八地正明净佛土。九地四无碍履成就众生也。

论二慧

问。前文云。譬如空地造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此文欲明何义。答。欲明取于净土。要具二慧。但有所行为物取于净土。则有方便。无实慧。堕凡夫地。以凡夫人天求亦净妙处故。若但有修空观。则不得为物取土。堕二乘地。今具实慧方便取土义故。以实慧方便。为物取土。方便实慧土亦本空众生。非有凡夫故无所染着。无所染着。不同凡夫。为物取土。异二乘行。故须二慧。所以云世界非一因缘所能得起。宫室者佛土也。空者实慧也。地者众生也。故以菩萨空心。依众生地。然后起净土因。得净土果。故名造室也。

论一质异见

法华玄论已略陈之。但此义人喜迷人。宜须决了。问。定以何物为一质而云异见。答。今既明一质异见。宜就土辨之。土虽无量。不出三种。一法身本土。二迹中明报应二土。法身本土。即中道实相。此土非垢非净。不生不灭。超百非。绝四句。不知何之目之。强叹美云净土。言一质者。即中道实相一净质也。异见者。于佛如来常见中道实相。众生恒见断常生灭。生灭之土自烧。无生之土不毁。故名一质异见。二者。就迹中报应二土。明一质二见者。以应土为一质。若应净土即一净质。秽土亦然。但二缘所见。各自不同。心依佛慧。则还是净质。若不依佛慧。则放一净质。遂见其秽。故名一质异见。问。秽缘自见秽土。何须应以净耶。答。有二义。一显菩萨之德。令增进愿行。二彰小乘之失。令欣慕大道。譬如欲诫初生诸天福之厚薄。故共宝器食也。

次明报土一质异见

如诸菩萨报得净土。恶业众生。于净见秽。问。菩萨净报。自见净土。众生不净业。自见众生不净土。云何于菩萨报。见不净耶。答。若论二报不同。众生不见者。今不论之。但据众生见。菩萨净土而成秽土。如经云。我此土净。而汝不见譬如于人报水饿鬼则见火。问。鬼恶业故。于水见火不见水。人则见水不见火。可得云诸佛菩萨见净土不见秽。凡夫二乘见秽土不见净以不。答。以理言之。则应尔也。但胜能兼劣。故佛菩萨见净。随众生复见秽。如华严法界品云。天得见人。复得见天。人但见人。不得见天。菩萨自见境界不可思议。复见二乘所行颠倒。问。若尔。鬼但见鬼家之火。不见人水。人应见人水。复见鬼火耶。答。见水成火。此是辨恶业。于水横见火。人无此业。故不见之。问。若尔。二乘恶业故。于菩萨境界横见不净。菩萨应不见其不净。答。诸佛菩萨有随颠倒智天眼他心故。能知能见。故华严云。随顺众生故。普入诸世间。智慧常寂然。不同世所见。人无此事故。但见人水。不见鬼于水上作火。上来皆是寄事明之耳。

论同实异

习成实论者云。土是世谛非无一质。但即真空。故无质耳。晚习唯识摄大乘论者云。如虚空。天见之为宝宫。鬼见之为勐火。鸟见之为好路。人见之为虚空。并无四质。悉是心变异故见此四耳。犊子部云。人成结成事成。事成者。即六尘等事。此明实有一质。萨婆多云。人不成结成事成。亦有一质。譬喻部云。人不成事不成。但有结成耳。如一色。贪人见之为净。不净观人谓不净。余人见之为非净不净。故无有定质。但有结使之心。寻譬喻之计。似唯识之宗。今先问唯识宗。若无境有心者。夫论因必有果。有果必酬因。心是方化之因。故云三界皆一心造。既计能造之心因。岂无所造之境果。若无境有心。则是无果有因。问。心变异故。见有外境。但外境犹是心。心外无有境。故有因亦有果。答。如外种子为因生外物之果。而有因有果者。今以心为因。变异生三界五道。何故言无别果耶。若言心横谓故见万物。实无万物。如眼病见空华。实无空华。若尔实无万物。亦无妄谓之心。而于妄谓之者。有妄谓之心。亦于妄谓之人。有妄谓之境。若言心境俱是妄谓。终因心故有境者。此乃是妄谓之心为本。妄谓之境为末。不得言本有而末无。又众生心变异故。见众生土。诸佛菩萨应土。谁所作耶。若言亦是众生心变异故见应土者。佛则无应土。若尔但有法宝两身。应无化佛。又但有他心。无天眼耳。问。佛有权实二智。实智则见真如。不见识不识尘不尘。权智则知世谛等境。就世谛智中。复有权实二智。唯有心。此是实智。若知有色。此是权智。故佛以权智。随顺众生。亦有化身应土。答。佛随顺众生故者。为见众生色故顺。为不见故随。如其不见何得随。若其见者。既其无色。何所见耶。又佛若见色。则是倒见。次问有定质义。答。若有定质者。如一水两见。鬼见成火。则有色触。人见为水。便是三尘。定是何质。色。于不得通者为碍。于得通者不碍。宁言色定是质碍。于有见人为有。于观空人为空。色岂定是空有耶。以此推之。不得定言有一质。亦不得定言无一质。问。何故经论之中。说有一质。说无一质耶。答。天亲论主。为众生于五尘中起烦恼业。招生死报。是故论云实无外境。皆是心之所作。本有外境。可起贪瞋。既无外境。于何处起烦恼耶。外境既无。则心亦不有。则不心不境。便悟入实相。是故说无境有心。此是对治悉檀。非第一义。学人不体其旨。便谓无境有心。问。何故复明有心有境。答。于颠倒众生。既有倒心。即是倒境。但要因倒心。故有倒境。倒心为本。倒境为末。是故经中说有心境。诸部不知随顺众生说有此事。便谓心境二俱实有。问。若有心境。何故于空中见火。复于水见火。答。经云五不思议中。众生业行不思议。自有空中无火以恶业故见空成火。自有于人中报水变而成火。问。若尔即是无境。云何言非。答。于众生有心。即见有境。云何言无。问。若尔即成有境。云何言非。答。于鬼见火。人实不见。云何言有也。

 正法

净名玄论卷第八(终)

 

上篇:净名玄论

下篇:维摩经义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

胜鬘宝窟

凋胜鬘宝窟叙 原夫。所谓一乘之大车者。则是法王之宝...

观音义疏

观音义疏卷上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此文既别...

金光明经文句记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一(上) 宋四明沙门释知礼述 吾先师...

楞伽经义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义疏上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

【注音版】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

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 师言安般守意。当知色心相因而...

佛说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

佛说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

祭灶仪规

《平兴寺佛事仪轨》祭灶仪规 1、净水赞 杨枝净水 遍洒...

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

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如是我闻:...

佛说决定总持经

佛说决定总持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

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

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是「借」来的吗

蕅益大师他在念佛的时候讲三资粮信、愿、行。 他说我们...

阿难尊者的七个梦

昔时阿难陀做了佛陀廿七年的侍者,有一天,佛陀在舍卫...

学佛的人可以练气功吗

问: 学佛的人是否可以练气功? 大安法师答: 学佛的人...

「钱」字的含义

中国人写这个钱(錢)字,繁体字,一个金,那边是两个...

《信心铭》中的用功诀窍

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照自...

如何看待通过催眠唤醒前世记忆

问: 近年西方心理学界通过催眠术,唤醒人的潜意识里...

只要肯布施,就会有好的果报

《大智度论》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是关于一个贫穷...

福报的陷阱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贴疏》里讲: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

行时正好念弥陀,心头念念绝娑婆

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 足下时时游净土,心...

做人请牢记十个字

第一个字:清。 不是自己劳动所得不要,不要授人以把...

北宋高僧死心悟新禅师

好,各位有缘,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的内容稍微久远一点...

如何把握我们的命运

一、什么是命运 有人说:心决定性叫心性,性决定命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