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俱舍论记卷第八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俱舍论记卷第八

沙门释光述

分别世品第三之一

分别世品者。世谓世间。可毁坏故。有对治故。此品广明故名分别。所以次明世品者。上来二品总明有漏.无漏。自下六品别明有漏.无漏。总是其本。所以先明。依总释别所以后明别。就别明六品中。前三品别明有漏法。后三品别明无漏法。有漏麁显所以先明。无漏微细所以后说。就别明有漏中。世品明有漏果。业品明有漏因。随眠品明有漏缘。就三品中果相麁显所以先明。

已依三界至处别有几者。就世品中。一明有情世间。二明器世间 就明有情世间中。一总辨有情。二判聚差别 就总辨有情中。一明有情生。二明有情住。三明有情没。就明有情生中。一明三界。二明五趣。三明七识住。四明九有情居。五明四识住。六明四生。七明中有。八明缘起。九明四有 此下第一明三界。结前问起。于前品末已依三界分别诸心。今次应说三界是何。各自界中处别有几。

颂曰至令心等相续者。此即正辨。初颂明欲界。第二颂明色界。第三颂明无色界。随次不同答前两问。

论曰至他化自在天者。就长行中一释颂文。二问答分别。此下正释颂文 六天有欲名六欲天 显宗十六曰唯六欲天受妙欲境。六欲天者。一四大王众天。谓彼有四大王及所领众。或彼天众事四大王。是四大王之所领故。二三十三天。谓彼天处是三十三部诸天所居。妙高山顶四面各有八部天众。中央有一即天帝释。故三十三。三夜摩天。此云时分。谓彼天处时时多分称快乐哉。四覩史多天。此云喜足。谓彼天处多于自所受生喜足心。五乐变化天。谓彼天处乐数化欲境。于中受乐。六他化自在天。谓彼天处于他所化欲境自在受乐。

如是欲界处别有几者。问。

地狱洲异至皆欲界摄者。答。正理三十一释前七地狱云。众苦逼身数闷如死。寻苏如本。故名等活。谓彼有情。虽遭种种斫刺磨擣。而彼暂遇凉风所吹。寻苏如本。等前活故立等活名。先以黑索拼量支体。后方斩锯故名黑绳。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残故名众合。众苦所逼异类悲号。怨发叫声故名号叫。剧苦所逼发大酷声。悲叫称怨故名大叫。火随身转炎炽周围。热苦难任故名炎热。若内.若外。自身.他身。皆出勐火互相烧害。热中极故名为极热 又此论下文释第八地狱云。受苦无间故名无间。无乐间苦故名无间 言四洲者。南赡部洲。或从林立号。或以菓标名 东胜身洲身形胜故。或身胜赡部故名胜身。梵云毗提河 西牛货洲以牛货易故名牛货。梵云瞿陀尼 北俱卢唐言胜处。于四洲中处最胜故。或云胜生。于四洲中生最胜故 余文可知。

此欲界上至八色究竟天者。此释色界十七天。正理二十一释诸天名云。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后没故。威德等胜。故名为大大梵所有所化所领故名梵众。于大梵前行列.侍卫故名梵辅。自地天内光明最少故名小光。光明转胜量难测故名无量光。净光遍照自地处故名极光净。意地受乐说名为净。于自地中此净最劣故名小净。此净转增量难测故名无量净。此净周普故名遍净。意显更无乐能过此。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云密合故说名云。此上诸天更无云地。在无云首故说无云。更有异生胜福。方所可往生故说名福生。居在方所。异生果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离欲诸圣。以圣道水濯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居。或住于此穷生死边。如还债尽故名为净。净者所住故名净居。或此天中无异生杂。纯圣所止故名净居。繁谓繁杂。或谓繁广。无繁杂中此最初故。繁广天中此最劣故说名无繁。或名无求。不求趣入无色界故。已善伏除杂修静虑上.中品障。意乐调柔离诸热恼故名无热。或令下生烦恼名热。此初远离得无热名。或复热者炽盛为义。谓上品修静虑.及果。此犹未证说名无热。已得上品杂修静虑。果德易彰故名善现。杂修定障余品至微见极清彻故名善见。更无有处于有色中能过于此名色究竟。或此已到众苦所依身最后边名色究竟。有言色者是积集色。至彼后边名色究竟。

迦湿弥罗国至四众围绕者。论主颂中述西方师义说有十七。故婆沙云西方师说色界十七。彼师意.说。以大梵王寿.量.处等异余二天故。于初定别立三天。故婆沙云。西方诸师作如是说。初静虑地处别有三。一梵天处。二梵辅天处。三大梵天处。此处即是静虑中间 彼师所以不立无想天者。寿.量.地等与广果天无差别故。又正理云。有余别说十七处名。初静虑中总立二处。第四静虑别说无想 解云彼师意说。别类修故立所招果。不立大梵初定说二。又正理云。上座色界立十八处 解云由二因别故立十八。今此国师二俱不立。由无别地故唯十六。故婆沙云。迦湿弥罗诸论师说初静虑地唯有二处。

无色界中至胜劣有殊者。此下明无色释上两句。显无色界定无方所。但由同分.命.异熟生有胜劣故差别有四 初修无色定。必先厌色思无边空故。作空无边解 次厌外空复思内识故。作识无边解 次识亦厌复思无所有故。作无所有解 次非下七定麁想故名非想。不同无心故名非非想 处是有情生长处故。前三从加行立名。第四当体受称。故定品云。空无边等三名从加行立。非想非非想昧劣故立名。如下广释。

复如何知彼无方所者。问。

谓于是处至中有起故者。答 言是处者。于欲.色界随其所应得彼定处。虽于此处得彼定者。亦得余处命终。此中且据此处命终者说 或是处者。随于何州等处。此显总处。以于是处得彼定者。亦于余处得命终故。故知处言据总非别。既言是处受生是处中有现前。明知无色无别方所 若有别处应往受生彼处中有现前。此大众部计。彼执无色界别有方所。若无方所如何可说此处之言 问既言是处生故。既言是处中有现前。此无色界应有方所 解云言是处者。谓得无色定处。非言无色别有方所。如眼识依眼根。根有方所识无方所。由斯理趣可言中有传识受生 又解言是处生者显无方所。非言是处别有方所。如言空处。故婆沙六十八云。欲界没生无色界者。无色界生有不在欲界死处起故(已上论文)复从彼没生欲.色时。即于应所生处中有起。故婆沙六十八云。问无色没生欲.色界者。彼二中有何处现在前。有作是说在第四静虑。评曰彼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若无色界有方处者可作是说。然无色界无有方处。何缘远至第四静虑。有余师说。若从彼没生无色界。即在彼方处中有现在前。彼亦不应作如是说。所以者何。若作是说。彼无色界没生无色者。云何可尔。应作是说。若欲.色界没生无色界。及无色没生无色者。彼无色界没生欲.色时。彼二中有。即当生处而现在前 问若如后解可顺婆沙评家。若如前解岂不相违 解云论主以理为宗。非以婆沙评家为量。何劳通释 问若如前解。可言中有传识受生。若如后解。当生处现何须中有 答婆沙六十九云。问无色界没生欲界.色界者。既随当生处中有现在前。彼无往来何用中有。答彼先已造感中有业。虽无往来亦受中有。业力所引必应起故 又解欲.色四生要由中有而生。方便随染受生。

如有色界至心等相续者。此下释后两句。论主问。欲.色二界俱有色故名有色。有色有情要依色身心等相续。无色有情以何为依心等相续。此即以下二界例问无色。

对法诸师至而得相续者。说一切有部答。无色心等虽无色身。依同分等而得相续。

若尔有色至此二相续者。论主难。有色心等。何不依此同分.命二。

有色界生此二劣故者。说一切有部释。有色二劣心等不依。

无色此二因何故强者。论主复难。

彼界二从至能伏色想者。说一切有部答。从胜定生故彼二强。由定伏色故说定胜 或定伏色故不依色但依此二。

若尔于彼至何用别依者。论主难杀。彼定既胜心等应依。何用别同分.命根。

又今应说至以何为依者。论主问。欲.色有情同分.命根必依色转。无色此二以何为依。以下例上。

此二更互相依而转者。说一切有部答。同分.命根更互相依。

有色此二何不相依者。论主难。

有色界生此二劣故者。说一切有部答。劣不相依。

无色此二因何故强者。论主复徵。

彼界此二种至能伏色想者。说一切有部答。由因胜故其果亦强。前说彼定能伏色想故说为胜。或伏色想彼不依色。

是则还同心相续难者。论主难杀。指同前破。若言由定胜故二强相依。是则还同前心相续难也。应言若尔于彼同分.命根相续转者。但依胜定何用相依。

或心心所唯互相依者。论主以理复难。若言无色同分.命根互相依者。或无色界心.心所法。唯互相依非须别依 又解彼因既胜。心.心所法应唯互相依。如是所难方便欲明同分.命根非实有体。

故经部师至不依色转者。引说同已。故经部说。无色界心.心所法相续但互相依。无别同分.命等为依。谓若有因未离色爱引起心等果。由因未离色爱故。所引心等果。与色俱生依色而转 若因于色已得离爱。厌背色故。由因离色故。所引心等果非色俱生。不依色转。显无色界心.心所法唯互相依。

何故名为欲等三界者。此下问答分别。问三界名。

能持自相至喻如前说者。答 言界者。或是持义。或种族义。两释如前 界名是总。欲等是别。别依于总名欲等界。具足应言欲所属界。略去所属但言欲界。欲是能属。界是所属。能.所合论故名欲界。以欲强故且别言欲。即以别标总界也。如人所属县。人是能属。县是所属 色所属界说名色界应知亦尔。饮中有胡椒名胡椒饮。环上有金刚宝名金刚环。具足应言胡椒所属饮。金刚所属环。略去中言故作是说。皆是以别属总 彼界无色故名无色 所言色者是变碍义。即十种色。或示现义即是色处。恐疑无色以色无为体。故今释言彼四无色体非是色立无色名。非彼无色但用色无之处无法为体 释无色界.及与二喻皆准前说。

又欲之界至应知亦然者。第二解约依主释。此界是欲之界故名欲界。即是欲之任持。以此界能任持欲故。界是能持。欲是所持。能.所合论故名欲界。余二界亦然。

此中欲言为说何法者。问。

略说段食至妙色故者。答。略说段食.淫所引贪名之为欲。下复引颂证欲是贪。大意可知。如法蕴足论第六云。然五妙欲非真欲体。真欲体者是缘彼贪。如世尊说。世诸妙境非真欲。真欲谓人分别贪。妙境如本住世间。智者于中已除欲。此颂意言。可爱妙色.声.香.味.触非真欲体。真欲体者谓缘彼生分别贪着。欲境如本。智者于中名离欲。故尊者舍利子。有时为人说如是颂。尔时有一邪命外道不远而住。以颂难诘舍利子说。若世妙境非真欲。真欲谓人分别贪。苾刍应名受欲人。起恶分别寻思故。时舍利子报外道言。起恶寻思实名受欲。非诸苾刍于世妙境皆起不善分别寻思。故汝不应作斯难诘。以颂反诘彼外道言。若世妙境是真欲。说欲非人分别贪。汝师应名受欲人。恒观可意妙色故 时彼外道默然不能答。彼师实观可爱色故。由此知欲是贪非境(已上论文) 问何故境名欲 解云是欲具故名欲。如乐具故名乐 问何故名妙 答如婆沙一百七十三。一解云。复次诸欲下贱而贪欲者分别增益取为净妙。故说为妙(广如彼释) 问何故但言五妙欲境不言法耶 答如婆沙云。意所识法。何故不立妙欲耶。答皆是爱所缘者立妙欲。意所识法。有非爱所缘。故不立妙欲(广如彼释)。

若法于彼至三界系不者。问。三界现行法即三界系不。

不尔者。答。

云何者。徵。

于中随增至是三界系者。答。于彼三界现行法中。随顺增长三界贪者是三界系。

此中何法名三界贪者。复问三界贪。

谓三界中各随增者者。答。谓三界中各别随顺增长有漏法者。名三界贪。

今此所言至皆不令解者。外难。西方解义不分明者。便相调言同缚马答。论主今此所言同缚马答 外道杀马祀天缚马着柱。有人问言缚马者谁。答言马主。马主是谁。答言缚者。

如是二答皆不令解。不知何人姓名何等故不令解。论主答问应知亦尔 我问论主三界系法。答言于中随增三界贪者。

复问何法名三界贪。复答我言谓三界中各随增者 如是二答皆不令解。不知何法是三界系。不知何法是三界贪。答不分明同缚马答。

今此所言至名无色界系者。论主答。今此所言不同汝引缚马答也。谓于前说欲界二十处。未离贪者贪名欲界贪。此贪所随顺.增长处。名欲界系法。

于前所说色界十七处。未离贪者贪名色界贪。此贪所随顺.增长处。名色界系法。

于前所说无色界四处。未离贪者贪名无色贪。此贪所随顺.增长处。名无色界系法。贪与系法宽.狭悬殊体性分明。岂同缚马 第二约不定等解。准前应知。

于欲化心上如何起欲贪者。问。得欲化心欲贪已断。若贪未断不得化心。于欲化心如何贪起。

从他所闻至生贪爱故者。答。或从他闻于未来化心生爱味故。或自退失于过去化心生爱味故。或观化者自在势力于现在化心生贪爱故。

若心能化至化作香味故者。义便兼明。

如是三界唯有一耶者。问数。

三界无边至犹若虚空者。答。三界无边。所以度生难尽。若依化地部即有始起有情。不从业.惑生。第二身已去方从惑.业生。由数生故佛度难尽。

世界当言云何安住者。问。为傍布。为重叠。

当言傍住至不说上下者。说一切有部答。说有八方世界傍住。经中既说四方不说上.下.明知傍布。经说四方摄四维也 复言雨滴无间无断。此喻世界无边无间无断或坏或成无暂时息。

有说亦有至应知亦尔者。有说亦有上.下二方。余法密部经中说十方故。于此十方欲界中。若有众生离一欲界贪时。于一切十方欲界贪皆得灭离。以相同故。离色.无色应知亦尔 一日.月所照名一世界。千世界中有一梵王。梵王通为千世界主 然依初静虑起通慧时。所发神通但能往至自所生千世界中。及能往自生梵世。非能往余世界.及余梵世。以处别故。若依所余第二静虑等起通慧时。随其所应应知亦尔 又解所余四通慧应知亦尔。此据异生。若据圣人此则不定。此据五通。若据漏尽亦能通证余界无为。

已说三界至有情非中有者。此下第二明五趣。上两句正答。下两句简法。

论曰至天趣一分者。地下有狱名为地狱。此乃义翻。梵名那落迦。若依正理二十二释五趣名云。那落名人。迦名为恶。人多造恶颠坠其中。由是故名那落迦趣 或近人故名那落迦。造重罪人速堕彼故 或复迦者是乐异名。那者言无。落是与义。无乐相与名那落迦 或复落迦是救济义。那名不可。不可救济名那落迦 或复落迦是爱乐义。不可爱乐名那落迦 婆沙有说名奈落迦。奈是短声。总谈彼趣。那是长声。是别所有。前总后别。别是总之所有。约兹异义故立别名 言傍生者。彼趣多分身横住故。或彼趣中容有少分傍行者故。又类多故。多愚痴故。名曰傍生 言饿鬼者。谓余生中喜盗他物习悭贪等。又复多是所祀祖宗。又多希求以自存济。又多怯劣其形疲悴。身心轻躁故名饿鬼 人。谓令天缘之起慢。我于此类善趣中尊。或彼自心多增上慢。或多思虑故名为人 天。谓光明威德炽盛。游戏谈论勇悍相凌。或复尊高神用自在。众所祈告故为天(已上论文) 婆沙亦解五趣名不能具述 婆沙一百七十二说阿素罗。有说是天趣摄。如是说者是鬼趣摄。若依正量部.大众部。阿素洛是第六趣 问五趣身形.语言如何 解云天其形上立。皆作圣言。人形现见。劫初皆作圣言。后随处别作种种语。鬼劫初皆作圣言。后随处别形.言不定。傍生身形现见。劫初皆作圣言。后随处别作种种语。地狱有情其形如人。初生皆作圣言。后受苦已出种种苦声。略以婆沙意解五趣形.言。

为有三界至说有五趣者。此下释第三句问起。

有谓善染至体非中有者。答。趣唯无记不通善染当婆沙评家义。若异此者言通善.染趣应相杂。于一趣中具成五趣业.烦恼故。五趣唯是有情数.摄不通外器。以此外器亦容五趣共受用故。还成杂乱故非趣体 五趣体非中有。趣是所往。中有非是所往趣故。趣方便故。故非趣摄。

施设足论至所谓中有者。以此故知中有非趣。

法蕴足论至修成中有者。复引证 是眼。简异耳等。二十二根中是眼根。十二处中是眼处。十八界中是眼界。及五趣眼。修成天眼。及中有眼。既离五趣别说中有。明知中有非五趣摄。

契经亦简中有异趣者。引经证。

是何契经者。问。

谓七有经至异诸趣故者。答。谓七有经。彼经离趣别说中有。是趣方便。故知中有非五趣摄 此即正证中有非趣乘此义便兼显趣体唯是无记。彼经离趣别说业有是五趣因。即知五趣是异熟果。故趣唯是无覆无记其理极成。经简业因异诸趣故。

迦湿弥罗国至无覆无记者。复引经证趣唯无记 诸漏。即显发业烦恼 地狱受业。正显彼因 曲者。谓謟 秽者。谓瞋 浊者。谓贪 彼身.语.意从謟.瞋.贪生故。名身语意曲秽浊业。此即正显顺地狱受业。由造此恶业故于捺落迦中受五蕴异熟果。异熟起已名那落迦。除五蕴法彼那落迦都不可得。由此经说故趣唯是无覆无记。以异熟果唯无记故。

若如是者至所随增故者。难。论说五趣一切随眠所随增故。明知亦通于染。若唯无记异熟果者。彼论应言五趣修所断。及遍行随眠随增。不应言一切。既言一切明知通染。

彼说五趣至总名村落者。通。五趣续生容起诸惑名趣入心。趣及入心总名为趣无相违失。喻况可知。

有说趣体至是故别说者。有大众部说趣体亦通善.染。然七有经离五趣外简业有者非别说业定非趣摄 五浊。谓劫浊.命浊.有情浊.烦恼浊.见浊 如五浊中烦恼与见别说为浊非由别说故彼见定非烦恼所摄。以十随眠皆烦恼故 业虽是趣显因别说。

若尔中有亦应是趣者。难。业有虽别说然说是趣摄。中有亦别说。亦应是趣摄。

不尔趣义至即死生故者。异说通难。趣是所往。中有是能往。不可说能往是所往趣。即死处生故。

若尔无色至而受生故者。难。中有死处生中有非趣摄。无色死处生亦应非趣摄。

既尔中有至说名中有者。更作好解。名中有故不应名趣。二趣中间而受生故名为中有。此若趣摄不应名中。

然彼尊者至故作是言者。大众部等复会前经。然彼尊者舍利子言异熟起已方名地狱。非唯异熟故通善.染。彼经复言除五蕴法彼那落伽不可得者。为遮异执实有能往诸趣补特伽罗真实我体故作是说。非遮善.染余蕴故作是言。

毗婆沙师至亦通长养者。结归本宗。此中两师前说为正。故婆沙一百七十二云。问已知趣体唯是无覆无记。于中为但是异熟。为通长养。若但是异熟者。品类足说当云何通。如说五趣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若通长养者则趣体杂乱。以人趣中亦引起色界长养诸根大种故。答应说趣体唯是异熟 问品类足说当云何通。答彼文应说五趣摄五蕴.十一处.十七界少分。而不作是说者。当知是诵者错谬。有说彼论通五趣眷属。感五趣业及能防护。非唯说趣是故无过。然由烦恼界有差别。由异熟蕴趣有差别。是故趣体唯是异熟。

即于三界至识住有七者。此下第三明七识住。即于三界及五趣中从下至上如其次第识住其有七。

其七者何者。问。

颂曰至余非有损坏者。初句明第一识住。第二句明第二识住。翻此第三识住。谓翻此第二句应身一想异。身想一是第四识住。第四句是后三识住无色下三。第五句结。第六句简法。

论曰至说名想异者。明初识住。谓彼有情成就色身。故名有色有情。身.想俱异如人趣全.及一分天是初识住。

一分天者。谓欲天全及初定中除劫初起取后余时 问如婆沙一百三十七云一分天谓欲界天不言初定。又婆沙云初识住唯欲界系故但依未至灭。第二识住初定系故依初静虑未至静虑中间。第二静虑近分灭。彼论既言初识住依未至定灭不言初定等灭。明知不通初定一分。又品类足第九云。初识住七智知。除类.灭.道智。若通初定应言类智知 解云一分天言理通初定。以初定天一分初识住摄。一分第二识住摄。以不定故是故不言。欲界六天全初识住以决定故故彼偏说。即彼论解第二识住。但取初定劫初起时不取后时。故不相违。又言初识住未至定灭者。据全分说。初定一分以与第二识住合断。非全分故故略不言。品类足文初识住亦应言类智知。还据全说不约少分 言身异者。谓彼色身一切皆异 彼由身异。约体以明 或有异身。据成就说。故彼有情说名身异 言想异者。三想不同 言苦想等约相应受分成三种。若在欲界具有三想若在初定除苦有二 彼由想异。约体以明 或有异想。据成就说。故彼有情说名想异。

有色有情至故名身异者。释第二句。梵众天言举初显后。总摄三天唯取劫初不取后时。以劫初起梵众起想。我等皆是大梵所生。大梵起想是诸梵众皆我所生。梵王梵众同执一因而生想故名想一。故正理二十云。岂不梵众言我从彼生。而大梵王言我能生彼。想即有异如何言一。此责非理。梵众.梵王同执一因而生想故。或缘所化想是一故 解云同执一因同缘所化。想无别故与此论意同 又正理云。何缘梵众同生此想。由见梵王处所.形色.及神通等皆殊胜故。又观大梵先时已有已.及余天后方生故。彼不能见从上地没。依初静虑发宿住通。不能了知上地境故。何缘大梵亦生此想。彼才发心众便生故谓己所化。非速没故。或愚业果感起理故。或见己身形状.势力.寿.威德等过余众故。梵众.梵王身虽有殊而生一想 言身异者。梵王.梵众其身各异故名身异。此文且以大梵对梵众明身异。梵辅.梵众当处相望身亦有异。故显宗十二云。言身异者。初静虑中有表.无表寻.伺。多识为因感身有差别故。

经说梵众至曾见梵王者。依经起问。

有余师言至来生此故者。答。有三说。此即初师。昔在二定曾见梵王。

云何今时至戒禁取者。论主破。生初定时非得二定。如何能忆彼地事耶。得二定时初惑已断。云何缘大梵犹起戒禁取。

有余师说住中有中者。第二师解。昔住中有曾见梵王。

彼住中有中至长寿久住者。论主破。欲界中有受胎生等。生缘未合容可经停。色界中有皆受化生受生无碍。既不阙缘无容久住。何得说言曾见梵王长寿久住。

是故梵众至起如是念者。第三论主正解。初生见已后重见时起如是念。我等曾见如是有情长寿久住。又正理第二十二云。有余师言。住极光净从彼天没来生此故。既从彼没来生此间。云何未得第二静虑。而能忆彼诸宿住事。谁言未得第二静虑。若得应离初静虑贪。如何彼尚生初定戒禁取。退已方生斯有何失。岂不色界无有退耶。有说初生无妨有退。有余师说住中有中曾见梵王。此不应理。经言见彼久住世故。彼天中有。于正所受生既不阙缘无容久住世故。应说梵众即住自天曾见梵王。极光净没初受生时曾见彼故。谓诸梵众初下生时。见大梵王威光赫烈。虽怀敬慕欲往亲承。威神所逼未早前诣。于兹荏苒还致多时。后励专诚预近瞻仰到已皆共作是念言。我等曾见。乃至广说。谓彼近见大梵王时。便能忆知先所见事。复能了达众下生前。独有梵王及心所愿。或彼先在极光净天。曾见梵王今见能忆。谓彼昔在极光净天。曾见梵王独居下地。亦知愿心与众同居。俯愍便兴初静虑化。令所化众偶侍梵王。起化须臾自便福尽。命终生下初静虑中。大梵王身心.及所化事。皆初静虑通慧所缘。今见便发宿住随念。故彼梵众作是念言。我等曾见乃至广说。有余师说二静虑中所起。能缘梵世眼识。是初静虑地法所收。故今亦能随念彼法(次前二师皆起宿住随念缘曾起法故言曾见)有作是说。彼梵众天不受处胎.断末磨苦。由斯得有念无忘失。故忆前生所见等事 上来正理总有六解。前三同此。后三不同 又婆沙九十八有五解。初三同此论。第四解云。有余师说。彼以本性念生智忆上曾见事。问岂不色界无本性念生智耶。答劫初成时。色界亦得有本性念生智。第五解云。或有说者梵王先入中间静虑住经多时。彼诸梵众从上地没生梵世中。见大梵王长寿久住威光赫奕不敢亲附。后出定已命诸梵众共相慰问。时诸梵众互相谓言我等曾见如是有情长寿久住 又婆沙云问大梵天王。经几时量独一而住。经几时量与众共住。复与众别。评曰应作是说。经于半劫独一而住。经于半劫与众共住。经于半劫复与众别。二十中劫是半劫量 有色有情至复受欲乐者。释翻此即第三识住 极光净言。举后摄初二天 言身一者。无异因感其身是同故言身一。若望同地三天上下相望其身亦异。而言身一当处相望。故正理二十二云。彼天中无有表业等为因所感差别身形。故言身一。即形显等同处诸天相无别义。然彼尊者阿奴律陀契经中言。光净天等。身有高.下胜.劣。可得此依别处故作是言。非一天中身有差别。

言相异者乐舍别故言想异 三受明义。喜.乐名乐 喻况可知。

岂不遍净想亦应然者。难。岂不遍净乐.舍二想亦交参故应名想异。

非遍净天至扰动心故者。答。三定中乐曾无厌时。喜则不然。扰动心故二差别。

经部师说至得想异名者。经部引经释第三识住名想异。如文可知。正理难意。第三定天见下水灾。新.旧生天有怖.不怖想。应名想异。若俱舍师救。第二定中喜扰动故。见下火灾怖.不怖想。第三定中乐凝静故。虽见水灾而不生怖。由不怖想言想一。

有色有情至故名想一者。释身想一第四识住。有色有情.及与身一竝如前释。此异熟乐曾无厌时故名想一。虽三定中亦起舍受。从多分故。据不厌故。故言想一。

初静虑中至故言想一者。总明三想差别不同。

下三无色至是名为七者。此释第四.第五句。四无色中取下三种。谓空无边处天是第五识住。识无边处天是第六识住。无所有处天是第七识住。是名为七。

此中何法名为识住者。问识住体。

谓彼所系至是名识住者。答。若欲.色所系五蕴为体。若无色所系四蕴为体。如其所应有情数.法。识于其中乐住着故。是名识住。

所余何故非识住耶者。释第六句问起。

于余处皆有损坏识法故者。举颂正答。

余处者何者。徵。

谓诸恶处至故非识住者。释。可知。

何等名为损坏识法者。问。

谓诸恶处至故非识住者。答中有二。此即初解。三恶趣中苦受损识第四.有顶。有灭识法故非识住。

复说若处至故非识住者。第二解。具二义者立为识住。余皆不具故非识住。求入无想天。或求入无想定。有顶昧劣故非识住。

如是分别至九有情居者。此下第四明九有情居。

其九者何者。问。

颂曰至余非不乐住者。答。上三句显体。下一句简法。

论曰至如识住中释者。有情是假。居谓所居五蕴实法。假居于实。有情之居名有情居。此中意明所居之法。总而言之。取自有情法不取他身.非情.中有。故正理二十二云。谓诸有情自乐安住所依色等。实物非余。以诸有情是假有故。然诸实物是假所居。故有情居唯有情法。以有情类于自依身爱住增强非于处所。又于处所立有情居。即有情居应成杂乱。居无杂乱唯有内身。故有情居唯有情法。既言生已名有情居。知有情居不摄中有。又诸中有非久所居故。诸有情不乐安住。又必应尔。由本论说为显生处立有情居 又正理简七识住有情居差别云。于生死中为显诸识由爱住着建立识住。显诸有情于自依止爱乐安住立有情居。故此二门差别建立(已上论文) 罗刹。具足应言罗刹婆。此云守护。又婆沙一百三十七云七识住。九有情居。为七摄九。九摄七耶。答九摄七非七摄九。何所不摄。谓无想天.及非想处。此中所以如前应知(准此相摄七识住亦唯有情数)。

前所引经至其四者何者。此下第五明四识住。依经起问。

颂曰至有漏四句摄者。上三句。及有漏。明体 四句摄。明宽狭。

论曰至是名四种者。列四识住名。

如是四种其体云何者。问。

谓随次第至依着于彼者。答 有漏。简无漏 四蕴。简识蕴。就有漏四蕴中唯取自地非余他地。就自地中取自身.情数。非取他身非情。故正理二十二云。又自地中唯有情数.唯自相续立为识住。非非情数.他相续中。识随乐住如自相续(已上论文)此自地.自身有漏四蕴是识所依。是识所着 所依。谓识俱生依。同时助伴令识起故。最极亲近故名为依。非要是识所依根故方名所依。此所依言显亲由藉义 所着。谓识所着境。通俱.不俱引识起故。诸有漏识随其爱力依着于彼。有斯二义故名识住。于地狱中亦爱自身或贪乐等故于地狱亦有识住。若于非情.他身四蕴虽是所缘可名所着。而非是依非亲俱故故非识住。若于异地.及无漏法二义俱阙。非识随爱力依彼.着彼。以爱不缘无漏.异地法。设起异地法。设起异地心。或无心时现在二蕴亦名识住。同识住相故。诸同分识余缘阙故不生。非此不能生也。

如何不说识为识住者。问。

由离能住至所说如是者。答。凡言识住。由离能住识别立所住四蕴。非能住识可名识住故。不可说识为识住。如非即王可名王座。或若有四蕴法。识所乘御说名识住。喻况如人乘船道理。非识御识故识非识住。

若尔何故至五蕴为体者。难。经言于识有喜.染故识住其中。识所乘御。又说识体为七识住。明知识体亦是所住。

虽有是说至于余可说者。答。于契经中虽有是说而于生处所摄五蕴中不别分拆总生喜.染。缘识义边名识食。缘五蕴义边名七识住。转之言起。故识起时不但四蕴名识住。识蕴亦名识住。非独说识别生喜.染名为所住。然色等四蕴一一能生种种喜.染。令识着故名识住。独识不然故非所住。是故于此四识住中识非识住。于余四食.及七识住中可言识住于识。

又佛意说至教意如是者。又引教证识非所住。

又法与识至故非识住者。四蕴与识可俱时生为识良田可立识住。无识与识俱时而生。故识望识非是识住。故婆沙一百三十七云。谓若有法识所乘御与识俱行亲近和合立四识住。识望于识无如是事。故不立在四识住中。若法与识为因为果。展转相资立七识住。识望于识有如是事。是故立在七识住中。

如是所说至谓除前相者。明七识住四识住。互有宽狭四句差别。七识住体宽处狭。四识住处宽体狭。四句如文可知。第三句中既言七中四蕴。正理又说四识住唯是有情。明知七识住亦唯有情。若以九有情居对四识住。互有宽狭还成四句 第一句有九非四。谓九中识 第二句有四非九。谓三恶趣.及第四定中无想天所不摄余天。色.受.想.行 第三句有九亦四谓九中四蕴 第四句有非九非四。谓除前相。

于前所说至略有四种者。此下第六明四生。于前所说三界.五趣中应知其生略有四种。

何等为四何处有何者。一问数。二别约处问。

颂曰至鬼通胎化二者。前两句答初问。后四句答后问。

论曰至而生类等者 生。谓四生种类。诸有情中虽有种种形貌不同余类相杂而由四生种类各等。又婆沙一百二十云。问如是四生以何为自性。答四蕴五蕴以为自性。谓欲.色界五蕴。无色界四蕴。此中有说唯异熟蕴以为自性。有说亦通长养。是名四生自性。

婆沙二说前说为正。以四生.五趣相摄中。云四生摄五趣非五趣摄四生。不摄者何所谓中有。若不尔者。应更说言不摄长养。若言五趣亦通长养无斯过者。此救不然。婆沙正义五趣体性唯是异熟。

云何卵生至故名为化者。此释四名。

人傍生趣各具四种者。释第三句。此即总举。

人卵生者至五百子等者。此明人卵生 世罗唐言山。邬波世罗唐言小山。大小不同故以小标别。兄弟二人皆阿罗汉。近山生故以山为名。故婆沙一百二十云。人卵生者。昔于此州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鹤。形色伟丽奇而悦之。遂生二卵。于后卵开生二童子端正聪慧年长出家。皆得阿罗汉。小者名邬波世罗。大者名世罗(已上论文) 鹿母者。是毗舍佉夫人。毗舍佉是二月星名从星为名。此云长养。即功德生长也。是弥伽罗长者儿。妇有子名鹿故名鹿母从子为名。生三十二卵。卵出一儿。故婆沙一百二十四云。毗舍佉鹿子母 般遮罗是地名。唐言执五。此王从地为名王妃生五百卵已羞愧恐为灾变。以小函盛弃殑伽河。随流而去。下有隣国王因观水遣人接取见卵。将归经数日间各出一子。养大骁勇所往皆伏无敢敌者。时彼隣国王与彼父王久来怨雠。欲遣征罚先作书告今欲决战。寻后兵至围绕其城即欲摧破。般遮罗王极生忙怖。王妃问委。慰喻王言。王不须愁。此五百子皆是我儿。具陈上事夫子见母恶心必息。妃自登城告五百子说上因缘。如何今者欲造逆罪。若不信者皆应张口。妃按两乳有五百道乳汁各注一口。应时信伏。因即和好各起慈心。两国交通永无征伐。

人胎生者至唯劫初人者。此明人胎.湿.化生。

曼驮多。是王名。唐云我养。从布杀陀王顶疱而生颜貌端正。王抱入宫告谁能养。诸宫各言我养也故以标名。旧云顶生王此义翻也。然非正目。此王长大为金轮王。

遮卢。唐言髀。邬波遮卢。唐言小髀。于我养王两髀上各生一疱。疱生一子。颜貌端正。从所生处为名。以小标别。亦为轮王。

鸽鬘者。昔有一王名跋罗哈摩达多。唐言静授。于王腋下有疱生一女子。名为鸽鬘。从腋下出如鸽出飞。王重如鬘故以名焉。或生已后鸽恒随逐。王重如鬘。故以名焉 菴罗卫者。有菴罗卫女。从菴罗卫树湿气而生。或从子生。或从枝生。余文可知。

正理云。此四生人皆可得圣。得圣无受卵湿二生。以圣皆欣殊胜智见。卵.湿生类性多愚痴。或诸卵生生皆开再。故飞禽等世号再生。圣怖多生故无受义。湿生多分众聚同生。圣怖杂居故亦不受。

傍生三种至揭路荼等者。明傍生具四。胎.卵.湿三世共现见。化生如龙.及揭路荼等 揭路荼此云顶瘿或名苏钵剌尼。此云妙翅。翅殊妙也。旧云金翅鸟非正所目。

一切地狱至皆唯化生者。释第四.第五句。可知。

鬼趣唯通至虽尽而无饱者。释第六句。鬼化生可知。胎生难知。故引颂证。卵.湿生类性多愚痴。鬼多黠慧。故非卵.湿。

一切生中何生最胜者。此下第二问答。

应言最胜唯是化生者。答。化生最胜。亦有地狱受劣化生据总相说。故正理云。应言最胜唯是化生。支分诸根圆具勐利。身形微妙故胜余生。

若尔何缘至而受胎生者。难。既化生胜。后身菩萨何不化生。

见受胎生至息诸疑谤者。就答中。一明现益。二明后益。此即现益。略有四种。或引释种。或引余类。或引同类。或复止谤。故受胎生(曹之言辈)。

有余师说至即无所见者。此明后益。若受化生死无遗形不能益后。若受胎生得留身界。益后有情故受胎生 身界。梵曰驮都。即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罗。唐言体佛身体也。旧云舍利讹也。

若人信佛至此不成释者。论主难。意佛有持愿通。谓发胜愿愿留身界。起通持愿令久留身不假胎生故不成释 通能持愿名持愿通。此即神境智证通。或即以愿持身令住。愿能持故。持愿即通名持愿通。正理二十二救曰。今谓此释其理必成。通所留身非佛功德力.无畏等所依熏故。不能广大饶益世间。所以然者。是可留法通愿能留。一切化生如刹那法必无留义。谓诸有为刹那定灭。诸佛神力亦不能留。设欲久留即须别化。此所别化非佛功德力.无畏等之所依熏。故于世间无大饶益 若作俱舍师破佛后身界非力等依如何益物。若言后身接前力等所依身起能益物者。此留化身亦接力等所依身起何不获益。若谓留化非情摄者供养非益。汝留身界言是岂是情耶。

因论生论至为充所食者。问。化死无遗。如何取食。

以不知故至暂食何咎者。答。或不知取食。或暂充饥 问何故化生死无遗形 答如正理论云。化生何故死无遗形。由彼顿生故应顿灭。如戏水者出没亦然。毗婆沙师说。化生者造色多故死无遗形。大种多者死非顿灭。即由此义可以证知一四大种生多造色。正理虽作此说非婆沙正义。故婆沙一百二十七云。问一四大种为但造一造色极微。为能造多。若但造一。如何不成因四果一。因多果小理不应然。若能造多。即一四大种所造造色有多极微。云何展转非俱有因。对法者说有对造色展转相望无俱有因。许则便违对法宗义。答应作是说一四大种但能造一造色极微。问如何不成因四果一。因多果小理不应然。答果小因多理亦无失。世现见有如是类故。因四果一于理无违。有说造多。问一四大种所造造色有多极微。云何展转非俱有因。答非一果故非俱有因。以俱有因法必同一果故。此不成因同犹预故。评云如前所说者好 婆沙评家既取前师一四大种但造一色。故知造色多者死无遗形是不正义。

于四生内何者最多者。问。

唯多化生者。答。

何以故者。徵。

三趣少分至皆化生故者。释。正理两说。一说同此论。又一说云有说湿生现见多故。设有肉等聚广无边。下越三轮上过五净。容遍其量顿变为虫。是故湿生多余三种。然无评家。

此中何法至非即名生者。此下第七明中有。就中。一明中有。二破外道 就明中有中。一正明中有。二证有中有。三诸门分别 此即正明中有。一问中有。二问非生。

颂曰至故中有非生者。上两句答初问。后两句答后问。

论曰至故名中有者。释上两句。可知。

此身已起何不名生者。问。

生谓当来至故不名生者。答。亦可知。

何谓当来所应至处者。问。

所引异熟至所应至处者。答。中有昧劣唯天眼见非肉眼观故不名生。生位分明肉天眼见故得生名。

有余部说至故无中有者。此下第二证有中有。将明先叙异部无中有计。准宗轮论大众部等说无中有。

此不应许至依理教故者。论主破。

理教者何者。问。

颂曰至及五七经故者。答。前六句理证。后两句教证。就前六句中。初两句正立理。次四句遣外疑。次四句中第三句释第一句 第四句释第二句。经之一字通显多经。于此颂中既破像实。明知论主以经部义破。虽复意破异部无中有。亦兼显说一切有部像色非实。

论曰至处必无间者。如春下种秋时收果中间必有芽等相续。有情死.生亦应相续中间必有中有刹那续生。立量言死.生中间必有连续。相续生故。喻如种果。

岂不现见至何妨续生者。无中有家救。从质像生中间虽间然得续生。从死至生中间虽间何妨续生。即显论主因不定过。为如种果。相续生故。死生中间必有连续。为如质像。相续生故。死生中间而无连续。

实有诸像至为喻不成者。论主破 就中。一标章。二略释。三广破。此即标章。一即像实不成。二即设成非等。

谓别色生至故不成喻者。此即略释二章。

言像不成至无二竝故者。此下广破。就中。一破实像。二显非等 就破实像中。一正破。二明所见。就正破中。一总破。二别破。此即总破。凡言实色于一处所无二竝生。像既竝生。知非实有。实有不成。所以非喻。此释颂文第三句.第五句.及第四句小分。

谓于一处至依异大故者。此下别破。就中有四。一约镜像同处破。二约二像同处破。三约影光同处破。四约近远别见破。即此第一约镜像同处破。镜色及像于一处所竝见现前。若像是实二色不应同处竝有。各别自依异大种故。既同处有。明像是假。

又狭水上至二色竝生者。此约二像同处破。于一狭水同处同时。现两岸像互见分明。曾无一处见二实色。不应谓此二像俱生。此既竝见。故知非实。

又影与光至谓二竝生者。此约影.光同处破。影.光相违未曾同处。然镜影中有光像现。不应于此一镜面上影与光像二色竝生。既二竝生。知像非实。

或言一处至于理实无者。此约近.远别见破。观镜.月像。见镜即近。见像即远。如观井水。若有实色竝生如何别见。既见不同明知像假。即总结言。故知诸像于理实无。

然诸因缘至难可思议者。此明所见。论主上来破无实像。今显经部所见镜.水等中实无像色然诸本质.镜等因缘和合势力。而有像现令如是见。非有似有。实见之时还见本质 尔时观像如何能见本质 以诸法性功能差别难可思议所以得见。

已辨不成所以非喻者。结。

言非等故至故不成喻者。此下第二显非等。此释颂文第四句.第六句。就中。一约非相续破。二约二生破。此即初门。论主言。设许像实非等于法为喻不成。谓质与像非是一物此灭彼生前后相续。唯依镜等有像现故非于本质。此显像.质体类各别非一相续 又像.本质俱时有故非一相续前灭后生如死.生有。是一相续前灭后生中无间隔。质.像不然故不成喻。

又所现像至为胜依性者。此约二生破。像由二缘胜者即现。生有唯一死有为缘无别胜依故喻非等法 亦不可说精血等缘为胜依性。胎生可尔。化复如何。

已依正理至决定非无者。结。

次依圣教至业有中有者。此下依教证有中有释后两句。此即第一引七有经。既言中有。明知别有。

若此契经至何现在前者。第二健达缚经 健达名香。缚名食。即中有名 谓具三缘方入母胎一母身调适。谓无乾.湿二疾。二交爱现前。谓俱起贪。三健达缚现前。谓中有起。意取第三证有中有。

若此契经至固唯中有者。第三掌马族经。父祖皆执掌马故名掌马族。此人彼族中生故以为名。佛为掌马族人说此经经言中有正现前者。四姓之中为是何姓。于四方面为何方来。前蕴已坏不可言来。此所言来定唯中有 婆罗门。此云静志 刹帝利。此云守田种 吠舍。此是兴事种 戍达罗。是营田种。

若复不诵至何名中般者。第四五不还经。既言中般明有中有。

有余师执至故名中般者。叙异执。可知。婆沙六十九称为分别论者。若依宗轮论。大众部等说无中有。

是则应许至故执非善者。破异执。闻言有中般即执有中天。既有生般等应许生天等。既不许然故执非善。

又经说有至定非应理者。第五七善士趣经。谓于前五不还内中般分三为七善士 言分三者。欲界没已受色界中有。往上受生由处.及时各有三种。谓近.中.远分成三人。未出欲界而般涅槃。处.时俱近是名初人。至二界中间而般涅槃。处.时俱中是第二人。至彼色界而般涅槃处.时俱远是第三人 言未堕者。喻未受生。非彼所执别有中天有此时.处近.中.远别。故彼所执定非应理。此即兼破异执。

有余复说至是名中般者。叙异执。婆沙六十九称为分别论者。就中有二。一总释。二别解。就总释中有二异解。一寿量中间。谓生色界未终彼寿。寿量中间断余烦恼。成阿罗汉是名中般。二近天中间。谓生色界近根本天中间。稍居边远。生已便来趣于天众。即于中路未至本天中间。即断惑成阿罗汉是名中般。此即总释。

田至界位至故有三品者。此下别解。此释寿量中间有其三种。一由至界位。界谓惑种。二由至想位。想谓染想。三由至寻位。寻谓寻求。而般涅槃故有三品。故正理二十四云。有说诸有寿量中间断余烦恼皆名中般。由至界位或想或寻而般涅槃故说三品。彼谓烦恼随眠位中修断加行名至界位。此中意显有种未行说名果位。即利根者。创起烦恼便能精勤修断加行名至想位。此中意显染想初行说名想位。即中根者。起烦恼久方能精勤修断加行名至寻位。此中意显由烦恼力令心于境种种寻求说名寻位。即钝根者 又解近天中间说有三种还约界.想.寻位分为三种。

或取色界至故名生般者。此别释近天中间三种差别 或取色界众同分已初至即般涅槃是名第一 从是次后受天乐已未入法会方般涅槃是名第二 复从此后初入法会未至本天乃般涅槃是名第三。已上三人中般分三。竝是近根本天中间般涅槃故 义便释生般言。入法会已复经多时方般涅槃是名生般 或减已下更解生般 又解此中三种亦通寿量中间 又解此中三种亦如其次第释前界.想.寻三。

如是所说至无差别故者。此下论主破。约时虽有近.中.远别。以彼色界约处辨行即无差别。谓欲界没受色中有。从此至彼近.中.远处。速往受生行不住故。由处行异可等火星近.中.远别。于彼处行皆无差别。设近天中分为三种。岂生彼已恒行不住如彼中有。故与火星喻近.中.远别皆不相应。

又无色界至皆是虚妄者。又破。若言寿量中间般涅槃故名为中般。无色亦有寿量中间般涅槃故应名中般。然不说彼无色界中有中般者。如嗢陀南伽陀中说 嗢陀南此云集施 伽陀此云颂。佛集要义为颂施诸有情故名集施颂 圣。谓圣人 贤。谓凡夫。谓如有一离欲恶不善法得初静虑。而于初定生爱乐心不求出世。或造上品因生大梵处。或造中品因生梵辅处。或造下品因生梵众处。即为三人。或有一人得初定已不以为足而于初定诸有漏法生心厌离。欣乐涅槃所有善根回求菩提。便能种殖解脱分善。足前为四。复有一人得彼定已证不还果。于欲界身能断诸漏名为现般。足前为五。复有五人得初定已或至中般。或至生般。或有行般。或无行般。或上流般。即五不还。足前为十。如是十种皆依初定如依初定有十。依二.三.四定准此皆十 问第四定中天数既多如何乃言同下唯十 解云五净居天唯是圣者。应知即是生般等收。无想必是外道所生。此明贤.圣唯佛弟子。是故不说。大梵由是无寻定果必应得故。佛弟子故。所以别说。故言四静虑各十。前三无色于前十中各除中般。得彼定者无中有故。又除二生。彼处一故各有七种。故言三无色各七。非想地中于前七内又除上流。得彼定已无上生故。若横望而言。非想地中亦有上流般。今据无上地可生言无上流。故言唯六谓非想 又解初定业为一人。得初定已种解脱分善为第二人得彼定已现般为第三。及七善士趣。即中般分三.并生般等四。足前为十。二.三.四定.及无色准除可知。以此证知。于无色界无有中般。故彼所执皆是虚妄。

若复不诵至实有极成者。论主伤叹无中有家结成 无上法王。所谓如来 诸大法将。舍利子等。已成多部执见不同 于今转盛。至今造论九百年时。问于何时代分成多部 答异部宗轮论意云。佛涅槃后百有余年。无忧王时。创分二部。一大众部。二上座部。次即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流出三部。一一说部。二说出世部。三鸡胤部。次复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复流出一部名多闻部。次复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复流出一部名说假部。至第二百年满复于大众部中分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如是诸部本.末别说总有九部。一大众部。二一说部。三说出世部。四鸡胤部。五多闻部。六说假部。七制多山部。八西山住部。九北山住部 其上座部经尔所时一味和合。至三百年初上座部中分为二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转名雪山部。复即于此第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中复流出一部名犊子部。次复于第三百年从犊子部中复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贤胄部。三正量部。四蜜林山部。次复于此第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中复流出一部名化地部。次复于此第三百年从化地部中流一部名法藏部。至三百年末从说一切有部中复流出一部名饮光部亦名善岁部。至第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中复流出一部名经量部亦名说转部。如是诸部本.末别说总有十一部。一说一切有部。二雪山部。三犊子部。四法上部。五贤胄部。六正量部。七蜜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饮光部。十一经量部。

若尔云何至无间地狱者。无中有家引经为难。若有中有。何故经言现身颠堕无间地狱 魔罗名度使。度使此言毁坏。魔罗此言杀者。故婆沙一百二十五云。羯落迦孙驮佛诃叱度使魔罗。应时彼魔陷入地狱。曾闻彼佛将一侍者名曰志远。入婆罗村次第乞食。时魔度使化作小年。掷石遥打。侍者头破血流被面。随佛后行。时佛右旋如象王顾。见如是事诃叱魔言。汝何非分造斯恶业。魔时业尽便堕地狱 解云释迦佛魔王名波旬。羯洛迦孙驮佛魔王名度使。

此经意说至后受生受者。论主通经。魔由恶业增上力故现受地狱勐焰绕身。苦相已至先受现前。约此前相故言现身颠堕。非即是彼无间地狱。

何故经说至生那落迦者。无中有家复引经难。造五逆已既言无间生那落迦明无中有。若有中有应成有间。

此经意说至即是生有者。论主通经。经言无间定堕地狱。无异趣间。及显顺生无余业间。若但执文即为定者。应要具五方生地狱非随阙一。造一.二.三.四应当不生。亦应唯此五无间业能生地狱非余业因能生地狱。若不生者便成大过 又言无间生那落迦应作业已第二刹那即生地狱不待身坏。然有造无间业已或经十年.二十年等方生无间。不应如文即执。我许中有亦得名生。生方便故。亦名那落迦。那落迦此名不可乐。地狱中有亦不可乐故。经言无间生那落迦。不言尔时即是生。何所相违。

若尔经颂至无有所止者。无中有家复引经难。此颂佛为婆罗门说。以彼学外道法。佛见年老说颂呵啧 婆罗门名再生。初生名一生。后受婆罗门法复名一生。故受法已名曰再生。如苾刍亦名再生。谓初生及受戒。如卵生亦名再生。谓胎生及卵生 胎外有五位。一婴孩。二童子。三小年。四盛年。五老年。佛告彼曰。再生汝今五位之中。已过四盛位至衰老位将近琰魔王 旧云阎罗者讹也。琰魔此云静息。谓犯罪人不自知过。于苦不忍违拒狱卒更造过非。由王示语便知己罪意分而受。息诤息罪皆由王故故名息诤。汝今欲往前善趣路无有施.戒.修等资粮。往生地狱求住中间复无止。若有中有如何世尊云彼中间无有所止。以此明知无有中有。

此颂意显至行无碍故者。论主通经。造恶业已速归磨灭无暂停义。故言中间无止 或据中有速往受生。故言中间无止。

宁知经意如此非余者。无中有家云。宁知经意如此说有中有非余说无中有。

汝复焉知如余非此者。论主反责。汝复焉知此经意趣如余说无中有。非此说有中有。

二责既等何乃偏徵者。无中有家云二责既等。何乃偏徵中有是无。

二释于经至为证不成者。论主云彼此二释理竝无违。如何偏证中有是无。凡引证言不通异趣。此有异趣为证不成。

俱舍论记卷第八

 

上篇:俱舍论记

下篇:律宗新学名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论疏部目录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成唯识论述记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一(本) 沙门基撰 窃以。六位精微。资...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上 大慈恩寺沙门大乘光撰 将欲造文...

观所缘缘论释直解

观所缘缘论释直解 陈那菩萨造论 三藏法师玄奘译 护法...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晋水 沙门...

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

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序 宋霅谿沙门仁岳撰 儒家流有终身...

佛说未生冤经

佛说未生冤经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佛...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佛说决定义经

佛说决定义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

西方合论

重刻西方合论序 儒以三纲五常,奠乾坤而正人类;至于...

佛说七佛经

佛说七佛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臣...

佛说妇人遇辜经

佛说妇人遇辜经 乞伏秦沙门圣坚译 闻如是: 一时,佛...

【注音版】佛说辟除贼害咒经

佛说辟除贼害咒经...

外道问圣大乘无我义经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

【推荐】古人往生特别容易,为何今人往生十有七难

我等念佛行人,应当考实今时净土法门,与古时净土法门...

本来面目

智闲禅师是百丈禅师的弟子,饱学经论,后来参学师兄灵...

嗜肉者不可不知的食肉十大危害

现在,人们对肉食的欲望日益增长,一日三餐天天顿顿不...

印光大师:念佛人为什么还要遭受横死

有一天,印光大师收到一位周颂尧居士的来信,信的内容...

极乐世界绝不是化城

化城是《法华经》里讲,为了引诱那些根机暗钝的众生,...

学会放松,是成功路上关键的一步

安南曾是一名普通律师。刚入行时,他发誓一定要出人头...

十条处世必读励志格言

一:为人们多多少少做了一点好事,自己失去了很多,也...

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

这几天我没有进堂讲话,请各位原谅,我不是躲懒偷安,...

节俭惜福,念恩报恩

修行的机缘不容易得到,大家共同聚会共同修行,所谓十...

如何学习唯识

问: 请开示学唯识的学习方法? 惟贤长老答: 一是把...

宝髻如来护生咒利益众生法

南无宝髻(j 音寄)如来 护生咒:唵om 缚wa 悉xi 波bo 罗...

宏海法师:三皈五戒开示法会

那各位我们现在大家先定定心。今天因为有十几到二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