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八识规矩通说

明 德清述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八识规矩通说

唐三藏法师 玄奘 集

明憨山沙门 德清 述

八识规矩者。初玄奘法师。糅成唯识论就。窥基法师。因见本论十卷。文广义幽。乃请法师集此要义。将八识分为四章。每章作颂一十二句。将五十一心所。各派本识位下。有多寡之不同。条然不紊。故称规矩。然论虽十卷。其义尽此四十八句。包括无遗。可谓最简最要。为一大藏教之关钥。不唯讲者不明难通教纲。即参禅之士。若不明此。亦不知自心起灭头数。所谓佛法之精髓也。但窥基旧解。以论释之。学者难明。故但执相。不能会归唯心之旨。予因居双径寂照。适澹居铠公。请益性相二宗之旨。予不揣固陋。先依起信会通百法。复据论义以此方文势消归于颂。使学者一览了然易见。而参禅之士不假广涉教义。即此可以印心。以证悟入之浅深。至于日用见闻觉知。亦能洞察生灭心数。但此颂近解已多。皆得其宗。但就机宜。或以此为一助。以随文难明。故先提大纲于前。使知纲要。则于颂文不劳细解。亦易会矣。

大纲者。谓一真法界圆明妙心。本无一物了无身。心世界之相。又何有根境对待。妄想分别之缘影乎。原此心境。皆因无明不觉。迷一心而为识。唯识变起见相二分。故见为心。相为境。故缘尘分别好丑取舍者。皆妄识耳。若了心境唯识。则分别不生。分别不生。则一心圆明。永离诸相矣。今以未悟一心。故须先了唯识心境。生灭心行则当下消亡。一心可入。故唯识必须先知大纲。方可安心入观耳。此颂大纲单举八识心王。缘境之时。境有好丑。故心所从之执取。起憎爱取舍。故作善作恶。善恶为因。故感苦乐二报。则业力牵引受苦受乐。众生生死之法。唯此而已。此中开列八识各具心所多寡之不同。造业有强弱之不一。分别皎然。使学者究心。了知起灭下落。易于调治。不致盲修瞎练。不是徒知名相而已。众生日用见闻觉知。不离心境。其能缘之心。具有三量。量者量度。拣非真智。今妄识对境。便有量度。故心有三量。谓现量。比量。非量以第一念现前明了。不起分别。不带名言。无筹度心。如镜现像名为现量。若同时率尔意识。随见随即分别。名为比量。比度不著名为非量。此三量。乃能缘之心也。而所缘之境。亦有三。谓性境。带质境。独影境。现量缘性境。性者。实也。谓根尘实法。本是真如妙性。无美无恶。以心无分别。故境无美恶。是为性境。带质境者。比量所缘。若比度不着。则为非量。其带质境。有真有似。以六七二识。各有所缘故。若六识外缘五尘比度长短方圆美恶等相。属第二念意识分别。故为比量。此长短等相。是带彼外境本质而起。名似带质。以是假故。其意识缘五尘过去落谢影子。亦名有质独影。乃意识所变。故云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谓单从能缘见分起故。若缘空华兔角等事。名无质独影。若散心所缘。又有梦中境界。及病中狂乱所见。皆是非量。并定中观鱼米肉山等事皆现量。明了意识虽通三量。现多比非少也。若七识缘八识见分为我。中间相分两头生。以能所同一见分所变。故名真带质境。此心境之辨也。以心境对待。境有逆顺好丑则能缘心。依之而起憎爱取舍等见。故起惑造业。染成善恶二性。故感将来受苦乐二报。故心王有苦受乐受。若不起善恶。属无记性。则平平受。因此受亦有三。所以三界众生上下升沉轮回苦乐不忘者。皆由唯识内习熏变。发起心境。故三量三境三性三受。由是不能出离生死。皆心意识之过也。故论云。众生依心意意识转。今唯识宗。因凡夫日用不知苦乐谁作谁受。外道妄立神我。二乘心外取法。故佛说万法唯识。使知唯识。则知不出自心。以心不见心。无相可得。故参禅做工夫。教人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正是要人直达自心本无此事耳。今八识颂而称规矩者。只是发明心境。其所作善作恶。皆是心所助成。以各具多寡之不一。故力有强弱之不等耳。此唯识之大纲也。其心所法。已见百法。今预列心境则临文不必繁解。恐碍观心耳。参禅若了妄心妄境皆唯识所现。则用功之时。内外根境一齐放下。不逐缘影。能所两忘。绝无对待。单提一念。摄归自心。则一切境量分别。皆剩法矣。

○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嗔痴

此颂前五识。首句言五识与八同体。缘境之时。单属现量。以前五识乃八识精明之体。映在五根门头了境之用。以初映境时。当第一念。未起分别。不带名言。无筹度心。故名为现量。境即性境。若起第二念分别。则是同时意识。相应而起则属比量。故云性境现量。言三性者。乃善恶无记三性。由此五识体非恒审。故三性皆通。问曰。五识现量本无善恶。何以通三性耶。答曰。此约同时意识。而引自类种子。同时而起。则三性皆通。此指意识任运而言。非专五识也。问曰。若前与八同体。然八识毕竟无善无恶。而五识何独通耶。答。八识毕竟不起分别。五识则有任运分别。约后分别位义说通耳。眼耳身三二地居者。此言三界五识行止之地也。二地者谓欲界五趣杂居地。色界初禅离生喜乐地。以欲界五识全具。初禅天人以禅悦为食。不食段食故离舌识。既不受食。则亦不闻香。故无鼻识。但有眼耳身三识而已。居者。止也。谓此三识亦止于初禅。若至二禅定生喜乐地。以入定中三识亦无。故云居止于此。遍行二句。颂相应心所也。其相应心所。通有五十一。而前五识。但具三十四心所法。余不具者。互相违故。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此颂初句言五识所依之根。次句言生识之缘。三句言了境之用。言依根者。谓八识精明之体。今映五根门头。各了自境。不能圆通者。以被五色根之所笼罩。故各别区分。然五根乃四大所造。有浮尘。有胜义。今净色根。乃清净四大所造。为胜义根。则浮尘根不足依也。且如盲者见暗。与有眼处暗无异。足知根坏而见不坏。则所依乃净色根耳。言净色者旧解但云四大初成之净色。此最难晓。唯天眼能见。愚谓净色。即无明壳也。何以明之。且妙明真心本来圆明广大。今变而为识。则被无明拘碍。及结色成根。而无明识体栖托其中。是为五蕴之众生。且此妙心。非无明力。谁能裹此而入躯壳之中耶。故中阴身。亦有形状。但轻薄耳。鬼神五通。乃净色之用。足可征矣。九缘等者。言生识之缘。谓八识生起共有九缘。但具缘多寡之不同耳。九缘者。谓空。明。根。境。作意。分别。染净。种子。根本。此九通为生识之缘。以有为之法。非无缘而生。偈曰。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谓眼识必仗九缘方生。耳识八缘。除明缘。以暗中能闻故。鼻舌身三识除明空二缘。故唯七耳。相邻次第也。应云八七。后意识五缘者。谓除分别与根。以根乃七识染净依故。七识三缘者。但有作意种子根本耳。八识四缘者。谓根。即末那。境。即种子根身器界。作意。即遍行一。种子。乃八识亲生种子。此通言生识之缘。意取前五识。因便及后三也。鼻舌身。乃合中取境。以合方知故。眼耳离根取境。以合则坏根故。此言了境之用也。愚者难分一句。言小乘人。唯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不知八识三分。以根乃相分色法。识乃见分心识。以不知此。只说根识相生。纵许五识依五根生。则六识依何为根耶。经云。根能照境。识能了别。二乘不知。故为愚者。此上八句颂有漏识。下四句颂无漏成智。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此四句颂转识成智也。变。谓变带。相。谓相分。以五识一向缘五尘相分境。以此识同八齐转。今托彼相。变带观空。而此方成智。其相虽空。亦未离空相。以不能亲缘真如无相理故。智有根本后得。根本智缘如。名真智。后得智缘俗。名为假智。果中不诠真者。正谓佛果位中尚名假智。此破异师计也。以安慧师宗言后得因中缘如。故此破之。圆明初发。谓八识转大圆镜智。初发之时。此前五识即成无漏。以同体故。所谓五八果上圆。若此五转成所作智在佛果中则能现三类身。谓大化。小化。随类化。以此三身。应机利物。以在因中有外作用。故果上亦成利生大用也。参禅无明一破。则五根门头。皆光明智照。如镜照物。不将不迎。终日应缘。了无一法当情矣。

○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此颂六识。初句言六识善恶无记三性。现量比量非量。性境带质独影。一一皆具。以诸识中唯此具足。故其力最强。三界生死善恶因果。唯此识造。故云三界轮时易可知。所以能取三界生死者。以五十一心所法法全具。故业力殊胜。但就善恶一念起时。则心所齐集。以类相从。故云分别配之。则易可知也。然意识有五种缘境不同。五种。谓明了意识。散位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梦中独头意识。散乱独头意识。此五种缘境。唯后梦中散乱位二种。单缘独影境。其前三种。皆能缘三境。以凡有影像皆落意识巢臼。故参禅工夫。必要离心意识者。要不堕光影门头。以非真实故耳。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此颂六识业力强胜也。受虽云三受。其实有五。内外粗细之不同。谓苦乐忧喜舍。逼悦心曰忧喜。逼悦身曰苦乐。忧喜苦乐不行时。名为舍受。以此六识于三性三界五受恒常转变改易也。正如善时忽生一恶念。喜时忽生一忧念。改易不定。次句承之云。若恶念起时。则根本与随烦恼连带而起。若善念起时。信等善法亦相连而起。以其善恶心所齐行。故助其强胜耳。于八识中。能动身发语。独此识最强。其造善恶之业。亦此识最强。引者。能引诸识作业。满者。能满异熟果报。故一业引一果。多业能圆满。其所造业力。招后报者。则牵引八识受生死苦。故八识颂云。界地从他业力生者此耳。故楞伽。不立七识。但言真识现识分别事识。足知此识过患最重也。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此颂六识转成妙观察智也。以第六识。顺生死流。具有分别俱生我法二执。若逆流还源。亦仗此识作我法二空观。今转识成智。从观行位。入生空观。至七信位。方破。分别我执。天台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从八信起。作法空观。历三贤位。至初地初心。方断分别法执。故云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二执方现。故云现缠眠。缠。目现行。眠。目种子。以俱生我法二执。乃七识所执者。七识无力断惑。亦仗六识入二空观。初则有相观多。无相观少。至第七远行地。六识恒在双空观。方破俱生我执。俱生法执永伏不起。至此六识方得纯净无漏。相应心所亦同转成妙观察智也。若此识成智。则日用现前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一切云为。皆大机大用矣。

○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此颂七识境量心所也。此识唯缘带质境以心缘心。名真带质。言通情本者。以拣六识缘外境为似带质也。以此七识缘内见分为我。中间相分。识与见分本质。交带变起。故名为真。三性之中。唯有覆无记。谓此识虽无善恶。而有四惑我见。相应而起。盖覆真性。故名有覆无记。随缘执我量为非。此句拣量也。若言带质境。则属比量所缘。今因执内见分为我。以非我计我。恒谬执故。故名非量。此识唯具十八心所。以虽无善恶。而为染污意。故具八大遍行并别境中慧。慧即我见。贪痴见慢。同一我见故。余不具者。以善是净法。此识染污。小随粗猛。此识微细。由见审决。故疑无容起。爱着我故。嗔不得生。故唯四惑。然无别境四者。以欲希望。此识任运无所希望。故无欲。解者。印持未定境。此识恒缘定事。故无胜解。念乃记忆曾所习事。此识恒缘现所受境。无所记忆。无不定四者。悔者。悔先所作。此识恒缘现境。故无恶作。睡眠必依身心重昧外众缘力此识一。类内执。不假外缘。故无睡眠。寻伺二法粗细发言。浅深推度。此识唯依内门而转。一类执我。故皆无之。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此颂七识力用也。此识恒常思察量度第八见分为我。故云恒审思量我相随。恒之与审。八识中四句分别。第八恒而非审。不执我。无间断故。第六审而非恒。以执我。有间断故。前五非恒非审。不执我故。唯第七识亦恒亦审。以执我无间断故。有情由此生死长夜。而不自觉者。以与四惑八大相应起故。第六依此为染净者。由此识念念执我。故令六识念念成染。此识念念恒思无我。令六识念念成净。故六识以此为染净依。是为意识之根。以此识乃生死根本。故参禅做工夫。先要志断四惑。内离我见。方有少分相应。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此颂七识转识成智也。分别俱生我法二执。乃六七识各有所执。分别二执。从初发心。六识修生空观。至七信位。断分别我执。随入法空观。历三贤位。至初地方断。此则七识当转平等性智。因有俱生二执未净。故此识未得纯净无漏。故曰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谓六识恒住双空观中。至第七远行地。方舍藏识。破俱生我执。至八地无功用行。则我执永伏。法执。间起。故云恒摧。若此七识转成无漏平等性智。在佛果位中。现十种他受用身。为十地菩萨说法。菩萨所被之机也。行人此识一转。则不动智念念现前。法界圆明。湛然常住矣。

○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诤

此颂八识行相也。此识唯一精明。本无善恶。故四性中唯无覆无记。诸心所中。唯与遍行五法相应。以有微细流注生灭故。三界九地。乃生死六道。此识为总报主。当体虽无善恶。而被他六识业力牵引而生。前六识颂引满能招业力牵者。此也。以此识深细。世尊寻常不说。故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向为二乘。但说六识建立染净根本。二乘一向未闻。故不了耳。又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习气种子成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故云因迷执。以小乘不知。故不信有此识。是故大乘论师。引大小乘三经四颂。五教十理。证有此识。故云由此能兴论主诤。十证之义。论中广明。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此颂八识体相力用也。浩浩者。广大无涯之貌。谓藏识性海。不思议熏变而为业海。故此识体广大无涯。以具三藏义故。名为藏识。三藏者。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以前七识。无量劫来善恶业行种子习气。唯此识能藏。前七识所作异熟果报。唯八识是所藏之处。由第七识执此为我。故云我爱执藏。论云。诸法于识藏。识于诸法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积劫因果不失不坏。故云不可穷。本是湛渊之心。为境风鼓动。故起七识波浪。造种种业。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故云渊深七浪境为风。前七现行。返熏此识。以其体有坚住可熏性。故云受熏。前七善恶种子唯此识能持。又能持根身器界。一期令不散坏者。以是此相分。乃所缘之境故。以为三界总报主。故死时后去。投胎先来。为众生之命根。故云作主公。其实不知不死不生法身常住也。故经云。识藏如来藏所谓如来藏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故如来藏有恒沙称性净妙功德。岂生死耶。今迷而为藏识。亦具恒沙染缘力用。能一念转变。则妙性功德。本自圆成。以真妄觌体。故颂四句叹其力用广大也。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此颂转成大圆镜智也。谓此识因七识执为我。故从无始时来相续长劫。沉沦生死。圆教菩萨从初发心修行。渐断习气。历过三贤登地以去。至第七地破俱生我执。此识方得舍藏识名。显过最重。故云不动地前才舍藏。以微细法执。及有漏善种间起。尚引后果。名异熟识。至金刚心后。证解脱道。异熟方空。故云尔也。异熟若空。则超因果。方才转成大圆镜智。言无垢同时。发者。以佛果位中。名无垢识。乃清净真如。谓镜智相应法身显现。圆明普照十方尘刹。故结云普照十方尘刹中。以理智一如。方证究竟一心之体。此唯识之极则。乃如来之极果也。谛观此识深潜难破。此识丝毫未透。终在生死岸头。古德诸祖未有不破此识而有超佛越祖之谈。今人生灭未忘。心地杂染种子。未净纤毫。便称悟道。岂非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可不惧哉。

此论古存一解。今人解者甚多。但委细分别名相。转见难入。而修行之士未亲教者。望崖而退。即久依讲席罢学参禅者。但勘话头一着。而心地生灭头数。亦没奈何。此论虽云相宗。但显唯心之相。若不知此。亦难究心。不免得少为足。故予此解虽未尽依论文。唯取其义而变其语。使学者一览便见。正要因此悟心。不是专为分别名相也。若责予杜撰荒邈之罪。固不敢辞。而为修行者未必无功。幸高明达士。得意遗言。是所望也。

○六祖大师识智颂解

 大圆镜智性清净

教中说转识成智。六祖所说识本是智。更不须转。只是悟得八识自性清净。当体便是大圆镜智矣。

 平等性智心无病

此言七识染污无知。乃心之病也。若无染污之病。则平等性智念念现前。

 妙观察智见非功

言六识本是妙观察智。于应境之时。若以功自居。则执我见。此则为识。若不居功。则日用应缘。纯一妙观察智矣。

 成所作智同圆镜

言前五识转成所作智。此亦不必转。但悟八识清净圆明。则于五根门头放光动地。一切作为。皆镜智之用矣。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转名言无实性

此言转识分位。虽说六七二识是因中转。五八二识乃果上转。其实转无所转。但转其名。不转其体。故云但转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此结前转而不转之义也。所言转识成智者。无别妙术。但于日用念念流转处。若留情念系着。即智成识。若念念转处。心无系着。不结情根。即识成智。则一切时中。常居那伽大定矣。岂是翻转之转耶。观六祖此偈。发挥识智之妙。如倾甘露于焦渴喉中。如此深观。有何相宗不是参禅向上一路耶。予昔居五台。梦升兜率。亲见弥勒为说唯识曰。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予因此悟唯识之旨。此虽梦语。不可向梦人说也。

八识规矩通说(终)


上篇:法苑珠林(100卷)

下篇:诸经要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唯识三十论直解

唯识三十论直解 世亲菩萨 造 三藏法师 玄奘 译 蕅...

八识规矩直解

八识规矩直解 三藏法师 玄奘 作 蕅益沙门 智旭 解...

成唯识宝生论

成唯识宝生论卷第一(一名二十唯识顺释论) 护法菩萨造...

憨山老人梦游集

憨山老人梦游集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一 憨山大师梦游全...

心铭

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 往返无端...

明觉禅师语录

明觉禅师语录卷第一 参学小师惟盖竺编 住苏州洞庭翠峯...

说罪要行法

说罪要行法 唐三藏法师义净撰 每于半月月尽忆所犯罪。...

莲邦诗选

莲邦诗选序 经云。清泰国土。宝树珠网。德水珍禽。常...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

广义法门经

广义法门经一卷(出中阿含经一品)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如...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毗...

【注音版】佛说业报差别经

佛说业报差别经...

止观辅行传弘决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宗虚无者名教之道废。遗文字者述作...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

马祖道一禅师广录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四家语录卷一) 江西道一禅师...

本事经

本事经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一法品第一之...

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

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 沙门善导集记  奉请四...

佛为什么不现身让众生看见

问: 众生不信佛法,阿弥陀佛为什么不大放光明,显示...

佛教寺院是否可以供养修炼成精的动物

问: 关于信佛,现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家里都有供仙位的...

窦禹钧大积阴德,五子登科享高寿

窦禹钧(即《三字经》里提到的窦燕山),五代后晋时期...

忍力不坚固,而欲度众生的尴尬下场

为什么要往生西方?因为从佛教的根本情怀来讲,是为了...

圣严法师《非干我事》

仰山慧寂禅师问沩山灵佑禅师:「百千万种现象一起来的...

阿赖耶识的可怕,很多人都忽略了

阿赖耶识的可怕,就是你平常不知道它存在。你平常就是...

邪淫乃以人身行畜生事

至于邪淫之事,无廉无耻,极秽极恶,乃以人身行畜生事...

「往生西方,是否需—心不乱」的争论

近来在净土同仁间, 酝酿着一场往生西方, 是否需心不乱...

善恶会影响寿命的长短

古语道:善恶一念间,境界全不同。善恶不仅属于道德范...

读诵佛经不可不知的三件事

应该怎么样读诵佛经才能更好的受益呢?愚见以为,读诵...

北周高僧静蔼大师

今天我们介绍给大家,净土宗的一位祖师,是特别的奇和...

如何看待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问: 如何看待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大安法师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