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祖统纪卷第四十四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佛祖统纪卷第四十四

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一

真宗(太宗第三子。母元德皇后李氏。十二月二日为承天节永定陵)

咸平元年。御製三藏圣教序。赐明教大师法贤等。令置先帝圣教序后。沙门可升注序进上○诏知制诰朱昂兼译经润文官○御製崇释论。其略云。奉乃十力(佛有十力)。辅兹五常。上法之以爱民。下遵之而迁善。诚可以庇黎庶而登仁寿也。又曰。释氏戒律之书兴周孔荀孟。迹异而道同。大指劝人之善禁人之恶。不杀则仁矣。不盗则廉矣。不惑则信矣。不妄则正矣。不醉则庄矣○中天竺沙门儞尾抳等来朝。进佛舍利梵经菩提树叶菩提子数珠。赐紫衣○西天竺沙门佛护来朝进梵经。赐紫衣○勅史馆编修赞宁充右街僧录。

二年礼部侍郎阵恕言。译经院久费供亿。乞罢之。上以先朝盛典不许○勅史馆编修赞宁迁左街僧录。三年八月。试光禄卿天息灾亡。諡慧辩法师。勅有司具礼送终○慈照聪禅师(见首山)住襄州石门。郡守以事笞之。暨归首座问讯曰。守无故屈辱和上。师以手指地曰。教他平地起骨堆。即见随指起一堆土。守全家以病死(大慧武库)。

四年五月。试鸿胪卿法贤亡。諡玄觉法师。勅送终如慧辩礼○史馆修撰左右街僧录赞宁亡。学士王禹偁序其文曰。师年八十二。视听不衰。历京师十四朝吴越四世。终能受洪范嚮用之福。处浮图具瞻之地。所谓必得其寿必得其位者乎。师所述内典录百五十卷。外学集四十九卷。览其文知其道矣。师尝着通论有驳董仲舒难王充斥颜师古。证蔡邕非史通等。禹偁见之大服其说。作书与师曰。辰借通论。日殆三复。使圣人之道无伤于明夷儒家者流不致于迷。复自周秦以降作者众矣。至于斥杨墨而尊姬孔。不无其人。如此历诋诸家丕显圣道者。吾未之见也。师胡为而来哉。得非天祚素王而假手于我师者与。不然天下冠章甫而衣逢掖者。岂遂无其人也(礼记孔子曰。予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逢犹大也。大袂禅衣。章甫殷冠。宋殷后。孔子祖于宋也。逢如宋。掖音亦。袂弥蔽反。袖也。禅单同)。僕虽不佞亦尝从事于斯矣。每欲厉墨兵而讨百氏俘于儒宫。且取其小道乱常之甚者。孥戮之。俾乎祖述宪章之道与天比崇。然后知夫子之尊也。区区此怀为日斯久。今兹覩师通论之作。所谓时雨降矣。日月出矣。溉灌爝火复何为哉(庄子日月出矣。爝火不息。爝音爵。火炬也。见王氏小畜集)师述僧史略三卷。凡法门事始因革莫不毕录。台阁之士。欲通练内外典故者。皆于此观之。

述曰。道法师序僧史略称。内翰王公觝排释氏。过于韩子。而独于宁通慧推服之不暇。盖其学行才识有可取也。今观小畜集。其修僧史则赠以七言。撰圣贤录则贺以五言。归葬钱唐则志其墓。所着内外集则冠以序。而于通论之作。赞之以书。且盛称其驳董难王斥颜非史历诋诸家自周秦已来未之见。是知王公之于通慧不敢排以佛。而独有取于学识之高。可谓能诚服矣。至于通慧道德之盛。则王公未学。不足以知。非如梁敬之之知荆溪柳子厚之知重巽也。

六年。知开封府陈恕言。僧徒往西天取经者。臣尝召问。皆罕习经业。而质状庸陋。或往诸藩必招轻慢。自今宜试经业察人材。择其可者令往。诏可○二月诏隋智者禅师科教类次刊牍。凡百五十四部。赐召天台总录。译馆请系开元东土集传。制曰可。

景德元年。日本国沙门寂照来。进无量寿佛像金字法华经水晶数珠。赐紫方袍○西天三藏法护来。进佛舍利贝叶梵经。赐紫衣束帛。馆于译经院○北天沙门戒贤来进梵经。赐紫服○七月亢旱。召西天梵僧于金明池水心立坛咒龙。有云雾自池中出。须臾雨至。自后岁旱必作咒法多验○东吴沙门道原进禅宗传灯录三十卷。诏翰林学士杨亿裁定颁行。

二年三月。迦湿弥罗国沙门目罗失稽来。进梵经菩提树叶○七月西天沙门达磨波来进梵经。赐紫服○九月上幸译经院。令三藏诸僧坐。赐香茶缯綵有差○上以诸寺住持先是僧职迁补或非其才。至是召见便殿阅试行业。三年诸王府侍读孙奭奏。请减损修寺度僧。上曰。释道二门有助世教。人或偏见往往毁訾。假使僧道时有不检。安可即废○诏释道岁度十人者。特放一人不试经业○婺州沙门志蒙徐氏。衣锦衣喜食猪头。言人灾祥无不验。呼人为小舅自号曰徐姊夫。一日坐化于三衢吉祥寺。遗言。吾是定光佛。至是奉真身。祈祷神应不歇。世目之猪头和上。

四年。诏京城鬻酒肉者。并去寺观百步之外。有以酒肉五辛酤市于僧道者。许人紏告。重论其罪。

述曰。真宗可谓仁圣之君矣。初践祚製圣教序(谓新译藏经为圣教也。为圣教製序。始于唐朝)造崇释论。陈恕论罢译经则不许。孙奭请减度僧则不听。而又能下诏。鬻酒肉于僧道者。论其罪意。此秽业不当渎圣境也。厥后沙门觉称自天竺来。谓学士杨亿曰。入此国见屠杀猪羊市肆悬肉。痛不忍观。天竺食肉五辛者驱出城。故无货者。是知东华郡邑习于食肉。故见之者无嫌心。独无愧于称乎。尝因同人揭搉此事。欲乞清明推广祖宗之法。不令在城中杀畜不许悬肉街市(凡屠家只在城外僻绝不通人处居止。贩者用竹器。庶覆入城。投税然后巡街而卖)庶几人居涓洁。目不习见。所以去杀气以养仁心。移恶习以趋善道。岂不有益于国家之政化者哉。

初诸暨县令潘华。依普贤忏法不令人捕江湖内鱼。是年十月。奉诏还阙。夜梦江湖中鱼为人形者数万。号哭沸天。皆云长者去矣。吾众不免烹矣。华异之作梦鱼记以嘱后来宰邑者(四明法智法师为跋。载教行录)○臣寮言。愚民无知佞佛过度。谓舍财可以邀福。修供可以灭罪。蠹害国政宜加禁止。上谓宰臣曰。佛教使人迁善。诚有其益。安可禁之。且佛法所至甚广。虽荒服诸国皆知信奉。唯道教中原有之。然不甚盛。王旦对曰。顷岁虏使登开宝塔。瞻礼甚虔。誓当戒杀。及至上清宫不复屈膝。是知四夷唯重佛而不敬道也。上曰然。

述曰。道事天。天事佛。故为国者必两存之。而于尊卑小大之分。较然久已自明。恭惟真宗皇帝圣心虚融并包法界。敬天命宗佛乘。发于性真不俟为学。既免梁武永弃道教之偏。且无唐宗上跻老聃之失(梁天监二年罢道教。唐正观十一年。升老子居佛上)深距臣僚佞佛邀福之说。肯顾陈恕译经费财之言。上法祖宗下垂成宪。非天下之至圣。其孰能之。

诏遣使送金襴袈裟。往惠州罗浮山中阁寺奉释迦瑞像。仍为国建祈福道场。感五色祥禽集于斋所。此像高八尺。来自西天。隋开皇中释慧喜安龙华寺。会昌废毁像灵不可坏。道士藏于都虚观。咸通中海南节度使韦宙。迎至中阁寺。

七月诏诸寺观殿阶上不许人民袒露坐卧。违者以不敬论○宰相王旦。率文武百官。五上表请封禅。十月在京民庶相继上表。诏许之。十一月车驾幸曲阜(兖州旧鲁国地)谒先圣庙。有司定仪肃揖。上特再拜。遂为定制。加諡玄圣文宣王。祝文进名。封其父叔梁纥为齐国公。母颜氏鲁国夫人。妻官氏郓国夫人。给十户奉茔域。赐田百顷及御製赞。封齐太公昭烈武成王。

述曰。自古尊先圣者。汉高始过鲁行祀封。其后平帝始封褒成公。梁武始令天下建庙。北魏孝文改諡文宣公。唐太宗用房元龄议。太学释奠。始尊为先圣。而以颜子陪享。明皇始进号文宣王南面坐。用王者宫县之乐。皇朝真宗加諡至圣文宣。而祝文进名定仪特拜。自古尊先圣莫若此日也。韩昌黎谓天下通得祀孔子。自天子而下北面拜跪。祀事之盛未有如孔子者。盖孔子以德。虽不得位而得常祀(见处州孔子庙碑)是知自明皇尊以王礼。故世世天子拜而祭之。今真宗特拜有合于古。不知当时礼官何为不知而定肃揖之仪。耻哉。

诏修饰泰山众像凡三十二身。御製重修佛像记○雁荡山自古图谍未尝言。山顶有大池。相传为雁荡。下二潭为龙湫。山南有芙蓉峯。下有芙蓉驿。前临大海。桉西竺书诺矩罗尊者居震旦东南大海际。山以鸟名。村以华名。唐贯休有赞云。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祥符中伐木者始见之。自是着名(山在温州乐清。诺矩罗十六住世罗汉之一。梵语震旦此云东方君子之国)○雁山瑞鹿本先禅师结印坐亡。弥月肉体不变常闻异香。诏取所着竹林集。藏之秘阁(嗣韶国师)。

二年正月。以封禅行庆诏天下寺观。各度一人朝觐泰山。陪位僧道各度弟子一人○诏昇州崇胜寺。赐名承天甘露戒坛○勅光梵大师惟净试光禄卿同预译经○九月吴国大长公主出家。法名清裕。赐号报慈正觉大师。即太宗第七女。幼不茹荤血。上幸延圣寺抱对佛。愿舍为尼。至是乞落发。诏建资圣院以居之。勅释门威仪(钟鼓铙钹幢幡之类)教坊乐部。以为迎导。时密王女。曹王女及后宫三十余人。皆随出家诏于是日普度天下童子十人度一人○诏于洛阳甲马营太祖诞圣之地。建应天寺以奉神御。

三年。诏京师太平兴国寺。立奉先甘露戒坛。天下诸路皆立戒坛。凡七十二所。京师慈孝寺别立大乘戒坛。

述曰。桉宁通慧僧史略云。甘露以喻涅槃。戒为入涅槃之初门。故从果以彰名也。今言别立大乘戒坛者。谓先于诸方受声闻具足戒。后至此地增受菩萨戒。以顺开显之后末代出家乘戒俱急之义也。

诏天下州郡。应僧道有犯公罪者。听用赎法。勅品官无故毁辱僧尼。口称秃字者。勒停见任。庶民流千里○诏知制语李维出经论题目。考试沙门以为迁补左右街之序。左街相国寺。右街开宝寺○诏吉州西峯云豁禅师馆于北御园。入定月余。求归故山。诏许之。师每入定或经岁方出。

○西天沙门众德来朝。进舍利梵经菩提印○中天竺沙门觉(称法)戒来朝。进舍利梵夹金刚座真容菩提树叶。召见便殿尉劳甚厚。馆于译经院。称进赞圣颂。诏惟净译之。称谓学士杨亿曰。入此国见屠杀猪羊市肆悬肉。痛不忍观。西竺食肉五辛者驱出城。故无货者。心不欲久居此。愿至五台礼文殊即还本土。晋公丁谓问之曰。数万里远来更何所为。称曰。并欲礼宣律师塔耳。及还诏赐金襴袈裟奉安金刚座。及赐装钱茶果○四明知礼法师。初与沙门异闻。于南湖保恩聚徒讲道。是年赐额延庆。乃作诫誓辞二篇。俾长为讲贯天台宗教之所。其言吾宗有五德者。吾将授以居之。后后之谋莫不咸然。五德者。一曰旧学天台勿事兼讲。二曰研精覃思远于浮伪。三曰戒德有闻正己待物。四曰克远荣誉不屈吾道。五曰辞辩兼美敏于将导。

四年三月。上幸洛阳龙门山广化寺瞻无畏三藏塔。製赞刻石置之塔所。复幸白马寺瞻摩腾三藏真身。上谓近臣曰。摩腾至今千年。而全身不坏。良可尊敬。宜严谕寺僧用心守护。因御製以褒之○诏赐黄金三千两。增修峨眉山普贤寺。设三万僧斋。岁度僧四人○诏涟水军守坚道者入见。令宫女皆出焚香。每一女至前。上绐之曰后也。师皆言非。如是数十人。师忽起曰。陛下好养此人他日必作家主。即章献太后也(真宗后刘氏。仁宗即位。以年幼尊刘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十一年)。

师乞归山。诏许之。在山常纸衣。闭户不见人。有置食庭前者。人退自取之。

五月。般尼国沙门寂贤来。进梵经菩提印。赐紫服○十一月。益州守臣李士衡。进大慈寺沙门仁赞编修释氏会要四十卷。

五年二月。诏嘉州峨眉山沙门茂贞入见。上赐以诗。馆于景德寺。舒王元偁梦青衣童持书以授中使。足蹈黄云隐隐而没。王以问师。答曰。将有储嗣降孕之庆。未几仁宗生○初乐史留守西京。梦天帝召谓曰。世主求嗣吾为择之。少选一人至。帝曰。中原求嗣汝往勿辞。遂唯而去。旁侍者曰。此南岳赤脚李仙也。明年仁宗生(张师正括异记)。

日本国遣使称贡言。国东有祥光。见旧传中原天子圣明则应此瑞。上喜。诏日本建寺。赐额神光。勅词臣为撰寺记。

六年二月。诏天下官吏试童行经业。方许剃度○五月开宝寺福胜塔有金色光见相轮上。又有圣僧绕塔。翌日得五色舍利。上亲幸敬观。见舍利于塔表。大如月。色同水晶。往来飞动于铃索之上。士庶同瞻于地甎上。获舍利五千余粒。诏赐号灵感之塔。时京师天清寺兴慈塔。亦有舍利见相轮上。上曰。像教嘉祥生民之福也○八月兵部侍郎译经润文官赵安仁。奉诏编修大藏经录成。凡二十一卷。赐名大中祥符法宝录。仍赐御製序云。自太平兴国以来凡译成经律论四百十三卷。秘书监杨亿光梵大师惟净等编次。又请以两朝御製佛乘文集编入大藏。下诏褒许○诏諡泗州僧伽大士普照明觉大师。公私不得指斥其名○九月西天竺沙门知贤等来进舍利梵经。赐紫服○十一月舍利见于玉清昭庆宫圣祖明庆殿。或以为道门无舍利事。上谓宰臣王旦。曰三教之设其旨一也。大抵皆劝人为善。唯识达之士能一贯之。滞情偏执于道益远。

述曰。法身舍利无乎不在。当大感通之际。虽顽空朽壤尚可得之。何有间于道家之宫馆哉。惟我真宗敬天奉佛德动幽显。间者塔寺屡获舍利。而今复见之圣祖之殿。诚所以彰圣君虔事二教之心。由精诚感格有以致之也。

西天波罗柰沙门满贤。进梵经无忧树叶○浮石崇矩法师(四明法智弟子)至京师。上闻其名。召入内殿。讲四十二章经。盛谈名理。上心大说。赐紫服金币香药。

八年正月。臣僚言。每岁上元车驾诣寺观三十余处百拜已上。望自今诸殿令近臣分拜。上谓王旦曰。朕祈福中外。虔恭拜起未尝懈怠。卿等欲申裁减非朕之意(国朝会要)。

述曰。桉归田录。大祖入寺问赞宁通慧。佛当拜否。答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宁于太宗朝随吴越王初归京师。未尝及见太祖。欧阳氏所录妄也。今观真宗百拜已上。不欲分任近臣。盖习熟于祖宗之家法也。其后如徽宗拜佛牙。南渡历朝拜大士。则知有国以来无不拜佛之理。欧阳慢佛。不欲人主致敬故特创此说。见在过去无义之谈。所以上诬君主下诬宁师也。甚矣。

诏于大内丙地建景灵宫。以奉圣祖○勅汀州南安岩名均庆院。赐太宗御书百二十轴。先是释自诚居岩上。神异不测。云是定光佛化身。见怀仁江有蛟害人。书偈投潭中。水拥沙涨塞潭为洲。其怪遂绝。过梅州黄杨峡。民乏水饮诚以杖指溪。移于近道。每岁有旱。书偈掷之。风雨随至。其偈后每书赠以之中四字。人世莫晓其旨○诏以太宗御製妙觉集五卷。付传法院编入大藏。

述曰。道家者流其所学则道德阴符。是为治心修身之本。至言内丹外丹火候口诀。则不传于非人。其余旁门如胎息之法草木之方。皆上圣下教用度人世。非可谓之虚无也。若夫置坛传籙起自天师。是又上天护国护人治鬼摄邪之法。俱可以助教化于天下者。是故此道列在国家。与儒释均为三教者以此。至于小大优劣内外之义。则较然可知。故阚泽对吴王曰。道事天。天事佛。李士谦论三教曰。儒五星也。道月也。佛日也。能达此意则三教之位定。世言儒道释。盖本乎此。儒生道士不别本末。欲轻陵于释氏。皆末学之过。若道流有辅成旧伪言。老子化胡以佛为侍者之言。谤老子渎世尊。其咎当如何邪。

南海注辇国遣使来贡。进天竺梵经。其使言。四十年以来海无风涛。意中国有圣人出世。九年二月。北天竺优填曩国沙门天觉。南天竺师子国沙门妙德。西天竺迦蹉国沙门等来。各进舍利梵经。各赐紫衣金币○四月中天竺萨缚罗国沙门童寿来进梵经。赐紫服○五月东天竺缚隣捺国沙门普积来进梵经。赐紫服。

述曰。西土梵僧绳绳而来者多矣。至于五竺沙门竞集阙下。则无若兹时之为盛。岂法运之兴隆亦帝德之感通也。五竺国名校以西域记。唯师子国可见。余不可考。盖今古事变。犹昔汉唐而今为宋。其实一区宇耳。

沙门继全自西天还得佛舍利。建塔于扬州○西京龙门山石龛佛。岁久废坏。上命沙门栖演给工修饰。凡一万七千三百三十九尊○九月不雨。诏泗州龟山沙门智悟入京止开宝寺祈雨。悟先在泗州祈雨有感。曾断一臂。至是又曰。若七日得雨更舍一臂。五日大雨。乃截一臂。上遣使赐药。悟曰。无害。人见所截臂无血。甚异之。泗守与郡人皆梦。僧伽谓之曰。悟是五百罗汉中一。来此救世。

天禧元年四月。诏曰。金仙垂教实利含生。贝叶誊文当资传译。苟师承之或异。必邪正以相参。既失精详寖成讹谬。而况荤血之祀甚渎于真乘。厌诅之辞尤乖于妙理。其新译频那夜迦经四卷不许入藏。自今后。似此经文不得翻译○七月诏赐台州东掖山智者教文印本四千六百二十卷。住山本如劝郡人建教藏阁。以奉之○九月宰相王旦薨。先一日嘱翰学杨亿曰。吾深厌劳生。愿来世为僧宴坐林间观心为乐。幸为我请大德施戒剃须发着三衣火葬。勿以金宝置棺内。亿与诸孤议曰。公三公也。敛赠公衮岂可加于僧体。但以三衣置柩中。不藏宝玉(湘山野录)○宰相王钦若兼译经润文使○十一月诏天下州郡复放生池。无池之处沿江淮州郡近城上下水五里并禁渔捕(唐肃宗立放生池。八十一所。颜真卿作碑纪德)○四明延庆礼法师结十僧修法华忏。期三年。焚身供法。秘书监杨亿素仰道风。贻书劝请住世。谓方当台教中兴之时。正赖传持为世良导。复修书郡守李夷庚及天竺慈云。俾同劝止。既而驸马李遵勗亦奉书交劝。师以公私意勤竟沮前志。乃复结十僧修大悲忏法三年。以酬至愿。二年勅江宁府(昇州)长干寺。改赐天禧。塔名圣感。即东土所藏阿育王舍利塔十九所之一也(塔在城外)。

三年八月。恭谢圣祖大赦天下。节文云。虚皇妙道西竺真乘。咸昉化源敢忘崇奉。应天下僧尼道士女冠係帐童行。并与普度。尚书右丞林。特提举祠部文牒。是岁度僧二十三万百二十七人。尼万五千六百四十三人。道士七千八十一人。女冠八十九人○诏于天安殿建道场答谢天地。大会沙门道士万三千八十六人。上亲以药银大钱面赐之(药银即水银。银世谓之乾汞也)○钱唐月轮山沙门道诚。以朝廷覃恩普度。撰释氏要览三卷。为出家者众法之须知行于世○译经三藏法护等。请以御注四十二章经御注遗教经。入藏颁行。诏可○宰相王钦若。出镇钱唐。率僚属诣天竺灵山谒慈云法师遵式。请讲法华。叹曰。此道所未闻。此人所未见也。即为奏锡天竺旧名。师奏请西湖为放生池。每岁四月八日。郡人会湖上纵鱼鸟。为主上祝寿○十一月东女真国入贡。乞赐大藏经。诏给与之。四年正月。右街讲经秘演等。请以御製释典法音集命僧笺注凡三十卷。乞附大藏。诏可。初是杨亿提举其事。集中有六种震动之语。一僧笺之。将三百字。暗碎不可观。亿削去自注云。地体本静动必有变。人服其简○西天沙门普善来进梵经。赐紫服○驸马都尉李遵勗奏。四明知礼法师高行遗身。上嘉叹不已。特赐法智之号。仍宣旨住世演教。不许遗身。时译经院证义简长等二十三人。各寄声诗赞美道德(诗见四明教行录。及刻石在南湖)○十二月翰林学士杨亿卒。亿留心禅观。自属疾即屏荤茹。临终之日为空门偈以见志。识者知其有得佛氏之学。

五年。诏遣内侍俞源清往四明延庆请法智法师。领众修法华忏。为国祈福。师为述修忏要旨上之○诏于并州建资圣禅院。为将士战亡者追福○门下侍郎平章事丁谓兼译经润文使。翰林学士晁逈李维兼润文官。

述曰。真庙之在御也并隆三教。而敬佛重法过于先朝。故其以天翰撰述。则有圣教序。崇释论。法音集。注四十二章遗教二经。皆深达于至理。一岁度僧至二十三万。而僧众有过者止从赎法。上元幸诸寺礼像百拜弗辞。复唐家天下放生池。以广好生。皆本于宿愿而发于圣性。非俟于劝也。至于继世译经大开梵学。五天三藏云会帝廷。而专用宰辅词臣兼润文之职。其笃重译事有若是者。当时儒贤如王旦王钦若杨亿晁逈辈。皆能上赞圣谟共致平世。君臣庆会允在兹时。稽之前古未有比对。

是岁天下僧数三十九万七千六百十五人。尼六万一千二百四十人。

乾兴元年。章懿太后(仁宗母李氏)遣使诣钱唐天竺。请遵式法师。为国行忏。师着金光明护国道场仪上之。因奏天台教卷乞入大藏○龟兹国僧华严来。进佛骨舍利梵经。赐紫服。

佛祖统纪卷第四十四(终)

○汀州方士王中立。遇道人姓赵。授以神术。中立至京师。具言灵应。勅授许州参军留上皇城廨舍。后每于市上见之。自称司命真君。是年五月降于中立所居之堂。戴冠佩釰。服皆青色。凡有瑞异。必先告之。中立每传其言。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三日。有天神降于寝殿。星冠绛袍。谓上曰。天书将降。宜斋戒建坛以受之。越月皇城司奏言。右承天门有黄帛书曳鸱吻上。上步至门望拜。内侍捧取而下奉安朝元殿。视其上文云。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某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启封宣文。其名大中祥符。凡三篇若洪范老子之书。是日司天监奏。有紫云如盖。下覆殿庭。百僚称贺。诏改元冯拯请以天书大中祥符为号。上喜曰美名也(国朝会要)。

述曰。周卜其祚得世三十。历年七百(其后传世三十七。历年八百故。曰周过其历)。汉之世以谶知故。赤伏符云。四七之际火为王(自汉高祖至光武初起之年为二百二十八。故云四七。汉以火王故云为主也)晋元渡江。筮之得百二(元帝使郭璞筮之云。享年二百后百二年而宋代晋。始寤郭氏以百二之期促故。婉辞以倒之也)。唐太宗时原州贡瑞石。成文有七佛八菩萨之记(石文云。太平天子李世民太子李治七佛八菩萨。其后至二十一世。如武宗之灭法及高祖之薄信。末年诸主当不在佛菩萨之数)。又万回谓明皇五十年太平天子。一行记社禝终吉(明皇以国祚问一行禅师。答曰。社稷终吉后至昭宗而亡。以曾封为吉王故耳)北朝陆居士谓齐文宣十年天子犹尚可。百日天子急如火(居士陆法和题壁云。十年天子犹尚可百日天子急如火。周年天子递代坐十年谓文宣也。百日废帝也。周年孝昭也。后皆验)。此皆天命人事互相参会默定于先时而不可诘也。我国家丕应休运。 太宗即位之初感 翊圣真君之降。谓国祚过于有唐。而嘉州石文志公石记。则有赵号二十一帝之文(太宗四年嘉州贡石。有丹文云。赵二十一帝。七年舒州贡石有志公记云。赵号二十一帝。既而志公亲降禁中。上亲闻训语)。真宗祥符初。天书降有云。赵受命世七百九九。今详翊圣国祚过唐。志公二十一帝。此两义固可解。唯天书七百九九未之能谕。假使果及此数当不止二十一帝。殊不知前十四朝已三百年。自 今皇帝以下凡七传各在位七十年。则可及五百之数也。恭惟 列圣相承德加四海。一视万区而以民为重。并隆三教而知佛为尊。当必有圣贤护国延长世祚。则周过其历之验。复见清朝便须实及七百九九之年。用以仰符上天之语。为可信也。佛天圣人以宿命智预鉴未来。虽亿千万劫莫不前知。矧此千百年之近事。以之能预告者非怪诞也。

十一月。幸泰山。奉玉币三牲。祀昊天上帝于山之圆台。太祖太宗陪位于东西。依南郊行礼法。

元丰间有司以合祭天地于圆丘。援周制不应古义。诏定亲祀北郊之礼。元祐初诏依前旨集官详议。苏轼奏议。其略曰。臣窃惟议者欲变祖宗之旧。圆丘祀天而不祀地。不过谓冬至天于南郊阳时阳位也。夏至祀地于北郊阴时阴位也。以类求神则阳时阳位不可以求阴也。是大不然。冬至南郊既祀上帝。则天地百神莫不从也。诗之序曰。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书曰。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祀。春秋书不郊犹三望。左氏传曰。望郊之细也。说者曰。三望泰山河海也。或曰。分野之星及山川也。以诗书春秋考之。则天地合祭久矣。汉魏唐皆用圆丘合祭之礼。载之于史。

本朝太祖初郊先享宗庙并祀天地。

真宗以来三岁一郊。必先有事景灵遍享太庙乃祀天地。今议者欲冬至祀天夏至祀地。盖以为用周礼也。古者一岁祀天者三。明堂享帝者一。四时迎气者五。祭地者二。享宗庙者者四。凡此十五者皆天子亲祭也。今三年一郊。先郊而祭大庙。郊而肆赦。优赏诸军文武官皆得荫补。亲属宰相百官皆有赐赉。凡此皆非周礼。此皆不改而独于地祇则曰。非周礼不当合祭者何也。本朝祖宗钦崇祭祀。儒臣礼官讲求损益。非不知圆丘方泽皆亲祭之为是。特以时不可行故参酌古今。上合典礼。下合时宜。若一岁再郊。则军国重有劳费之患也(东坡集)。

○东封毕。诏加司命真君为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勅两街道士修斋醮科仪。命知枢密院王钦若。定罗天醮仪十卷。选道士十人校道藏经。旧录三千三百三十七卷。钦若详定增六百二十卷。赐名宝文统录。御製序以冠之。初奉诏取释道藏经互相毁訾者。并删除之(今老君实录载王钦若言。老子化胡经乃古圣遗迹不可削。王公有识鉴未必自此语也)。

○九月。诏取舒州瑞石志公记以示近臣。宰相王旦曰。国家启运在梁陈隋唐四朝及五代之后。太宗即位岁在丙子。今天尊临降事。皆符合于五百年之前(志公石文云。吾观四五朝后次丙子年。赵号太平二十一年)。财知天命。我宋其来久矣。上说遣陈尧咨往昇州蒋山致告。

述曰。世书谓之预谶(验也)佛典谓之预记。谓能先事以告也在佛则言。声闻作佛。国劫名号(见法华经)凡夫祸福。休咎在俗前如图书蓍龟星占梦象。皆所以告先事也。桓谭非谶。非不知谶也。特恐光武当中兴多故之日一切以谶决之而于人事有不能尽。故不如不言谶之为愈也。然则圣人之兴未甞无谶。上世帝王之谶诚多矣。固不俟于枚数。近古如唐大宗鸿池瑞石预记之祥。肃宗上天赐宝镇国之瑞。皆载之唐史。验于后时无爽也。惟我太宗之朝两获瑞石。则有二十一帝之文。 真宗时翊圣临降。则有国祚过于有唐之言。 圣祖天书则有七百九九之谶。得非先事以告乎。人不知学而欲谓谶为非者诚未可也。佛圣人先事以告。固非世俗所能知。至于蓍龟星梦之兆与夫经史圣贤之能先知者可不言乎。倘蓍龟星梦之兆。经史圣贤之言。既有可信。而于佛圣人之先记反不欲信乎。然则我 朝石记天书。当时非无其实。特儒人不信谶记。竞指为非。而好事者得以和之也。借使石文可伪。则志公亲降禁中。大宗遣使致谢。谓之不实可乎。借使天书可疑。则 吴会中兴得数延永。谓之不实可乎。易曰。神以知来。此仲尼言谶之大旨也。可不信乎哉。

十月八日天神降于禁中延恩殿。冠服如元始天尊。即前祥符初天神也。命上坐谓曰。吾人皇九人之一。是赵姓之始祖。再降乃轩辕黄帝。吾以后唐时下降总治下方。生赵氏之族今已百年。皇帝善抚育群生。乃乘黄云而去。是月大赦。上尊号曰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圣祖母曰元天大圣母圣祖讳(上玄下朗)诏中外不得斥犯。改玄圣文宣王曰至圣文宣王。玄武曰真武。勅诸郡天庆观。增建圣祖殿○。

 

上篇:佛祖统纪

下篇:阿弥陀佛百颂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史传部目录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续清凉传

重凋清凉传序 白马东来。象教流行于中土。玄风始畅。...

观音经持验记

观世音持验纪上 晋始宁山沙门竺法义 精研众典。弟子受...

迦叶结经

迦叶结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世尊灭度未...

辩伪录

辩伪录序 元翰林直学士奉训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张伯淳...

金色童子因缘经

金色童子因缘经卷第一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

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

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 失译 佛在舍卫祇桓阿难邠坻阿蓝。...

佛说甚深大回向经

佛说甚深大回向经 僧祐录中失译人名今附宋录 如是我闻...

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

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卷第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

坐禅三昧经

坐禅三昧经卷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导师说难遇, ...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大般涅槃经后分

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 大唐南海波凌国沙门若那跋陀罗译...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自信是由实力而来,而不是整容

问: 医学发达,整形变得很普遍。有人觉得,整形像化...

永明延寿大师《戒杀俚言》

堪嗟人心如铁,终日杀生造业,他身滋养尔身,心上如何...

害者逼恼他故,正障于慈悲

随烦恼二十:害者,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

利用自己的缺陷,给缺陷插上腾飞的翅膀

他的妈妈一共生下过19个孩子,可是,只成活了9个。他...

杀佛杀祖

临济有一天去拜访达摩灵塔,守塔的和尚问:你是先拜佛...

拜访绍云长老:结缘乃是亲人,放下便是重生

坐落于安徽含山县褒禅山的千古名刹褒禅寺,云雾缭绕,...

念佛切勿起疑念

念佛全凭信心,若起疑念,则念佛就念不成功了。我们是...

家人不信佛,可以以他们的名义做功德回向吗

问: 家里人不信佛,也不学修,弟子经常以他们的名义...

为什么和尚也需要和时代同步

问: 和尚到底是什么身份?为什么和尚也需要和时代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倚天屠龙记》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张三丰向张无忌传授...

圆因法师《将心比心谈放生》

一 放生甚难 放生一事,在今天法弱魔强的混沌时代提倡...

求人天福报,只得来生痴福而已

况福峻临终正念昭彰,作问讯、顶礼等相。 就是福峻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