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土法门是一切法门归根结顶之法

大安法师  2019/08/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净土法门是一切法门归根结顶之法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处处宣说净土法门,处处劝勉大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从事相上来说,释迦牟尼佛希望我们阎浮提众生快速了生脱死、快速成佛,而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唯有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极乐世界是了生脱死、快速成佛的捷径。释迦牟尼佛了解这个事情才称性宣说,时时宣说,不失时机地宣说。

而从究竟意义上来说释迦牟尼佛是由本垂迹,他也是从极乐世界过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释迦牟尼佛也就是阿弥陀佛的一个化身。所以他要引导我们到极乐世界去,这是我们本有的故乡。

极乐世界是法界藏土,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一切诸佛都从极乐世界出来,一切众生都要到极乐世界去,所有八万四千法门的归宿也在极乐世界。这就是净土宗常常说的两句话,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出,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极乐净土阿弥陀佛是一真法界,一切法门都是从这个法界当中衍生出来的。

对于所有的佛弟子,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乃至于恒河沙的法门,但这些法门最终都要回到极乐净土这个法界。所以净土法门被称为是一切法门归根结顶之法,华严经就作了这个倡导和信息的传达。

在大乘佛法示现一生成佛的法门,就是善财童子入法界品当中所示现的,在文殊师利菩萨座下开根本智,然后文殊菩萨让他南询,向他开示南询访善友之事,五十三参,每一参就证到一个位次。善财童子在一生当中,从德云比丘,海门比丘,到最后的弥勒菩萨,普贤菩萨,到普贤菩萨会上,他证到的已经是等觉菩萨了,称为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与普贤等、与诸佛等这样的水平还要以十大愿王导归西方极乐世界。

这说明一生成佛的最后归宿是在极乐净土。这个信息的传达是惊心动魄的,要到极乐净土,佛中之王那里去,成为法王子。就是说要镀金也得要镀一层极乐世界的金。所以这个法门是非常奇妙、奇特的。我们不把华严经导归极乐世界这一点领悟清楚,我们总是觉得净土法门不怎么的,好像愚夫愚妇都能修。但是等觉菩萨也不能超出这个法门之外啊。

未来的众生,指佛灭度之后的众生,他怎么样才能见到十方诸佛?释迦佛就教诲,专念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即是见十方一切诸佛。

这就说明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这一点在对净土法门的理解当中是非常重要的理念。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于是你见阿弥陀佛就等于见十方一切诸佛。西方净土是法界藏土,你往生到极乐净土,就等于往生到十方无量无边的净土。

阿弥陀佛与诸佛的概念可以互用,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诸佛如来就可以理解是阿弥陀佛的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就可以具体理解阿弥陀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这两个概念可以互通。

由于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念阿弥陀佛就等于念十方一切诸佛,见阿弥陀佛就等于见十方一切诸佛。这个概念我们一定要清楚。

《龙舒净土文》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疑根致懈怠,懈怠致放逸

有的人念佛念得有气无力,念念念呢,觉得是不是真有阿...

印光大师法语摘录之信愿篇

其余法门,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能修。唯兹...

白居易《念佛偈》

白居易晚年虔心念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舍三万两...

生死无常,念佛之人自然得庇佑

前天中午,姐姐打来电话,我听她的声音有些异样,以为...

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执持名号跟禅是有密切关联的。经典当中有句话:若人但...

省庵大师谈做善事与念佛的关系

与茅静远居士书 前三月下旬返自四明,过访居士,适遇他...

念佛求往生不应怕死

有些念佛同修,平时也发愿求往生。一旦检查是癌症,便...

禅净二宗的区别

我佛说法,契理契机,因群机不等,故施设有殊,虽方便...

劝进行者的四种功德利益

你劝勉他人修净土,有个前提,你必须自己有坚定不移的...

三藏十二部可以不读吗

问: 有个修净土的法师说三藏十二部可以不读,《印光...

绝症或阳寿将尽的人是否更易得到加持

问: 请师父开示,是否得了绝症或阳寿将尽的人更易得...

修行之秘诀--一向专志

一向专志是有成就的菩萨之修行秘诀。大乘经典讲阿鞞跋...

【佛教词典】法宝所立五时教

(术语)唐法宝约于机解之浅深,谓一代诸教,有五等之...

【佛教词典】广教八篇次第列意

戒本疏·释戒经序:“初制广教,随犯便结;轻重前后,...

没有跟三宝结缘,你就失去了被救拔的机会

礼敬诸佛,广修供养修学皈依。 在菩萨戒,佛陀提醒所有...

【推荐】一信之后,永不再疑

一信之后,更不再疑。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 一信,在...

没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

怎么样能够战胜自己呢?当然佛陀是用智慧,不是强忍,...

主导我们的业力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生命中一直主导我们的业力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常...

圣严法师:行善的人快乐

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乐。时时处处助人利人,也就会在...

能够念佛的人,是人中芬陀利华

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就是你能够依《观经》来无论...

佛教的戒律在当今时代

何谓戒律?戒是有所不为,用来防非止恶:律是有所当为...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从积极地行善来看,我们要修五戒十善,六度万行,自利...

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古云:学道犹如守禁城,紧把城头战一场。不受一番寒彻...

佛教徒对风水地理,该存何种态度

身为佛教徒,对祸福吉凶,要抱著何著心态来正见它?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