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念佛的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

净界法师  2024/03/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念佛的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

感应道交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身为一个他力的法门,佛力加被的法门,这当中当然感应道交就非常重要了。感应道交的整个道理,佛陀在这当中分成二段,第一段先讲譬喻,第二段再讲合法。(譬喻)譬如有某甲跟某乙二个人,这二个人他们之间的互动,某甲是经常的忆念某乙,但是某乙已经把某甲给忘掉了,他心中已经没有某乙的存在了,他在想其他的事情。某家跟某乙这二个人当中,在未来的生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是「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也就说,他们二个即使是生长在同一个国家,在同一个地方出世,但是也不能产生彼此互动的作用,乃至于彼此都互相能够见面,也都是视若无睹当面错过。这意思就是说:人跟人的互动,单方面的忆念是不能产生作用的,一定是我忆念你,你也忆念我。这二个才能产生一定的感应。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假设某甲跟某乙二个人,偶尔会彼此相互忆念,乃至于时间久了以后,二个人因缘比较深了,「二忆念深」,从偶尔的忆念变成经常性的忆念,经常性的某甲忆念某乙,某乙也忆念某甲,这二个人在未来生命当中,「从生至生」,从一生乃至于多生,就等同于身形跟影子一样,彼此就不再分离了。所以我们在整个生命当中,二个生命体要相逢,我们讲相逢就是有缘。那这因缘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我们过去生彼此互相的忆念,二个人在生命当中会产生一定的作用,会做成母子,会做成朋友、兄弟…等等,那表示过去生有很深的互相的忆念,才能够有这样感应的力量,才能够彼此的相逢。这个道理是通十法界的,包括众生跟众生之间的相逢,也包括佛陀跟众生之间的彼此的相逢。

以下合法

(合法)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在十方如来一念涅槃清净的心中,佛陀的心情是怎么样呢?是「怜念众生」,经常去愍念一切的凡夫众生。那种情况,就像是母亲来忆念儿子一样的至诚恳切。但是这当中有一个问题,身为儿子,如果一心一意的想要离家出走,而忘失了母亲的存在,母亲单面的忆念是不能产生作用的。也就是说,母亲一直去思念儿子,儿子去攀缘其他的外境,那他们二个就没有再相逢的机会了。反过来,作为儿子,如果经常的去忆念母亲,就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的至诚恳切,那么这母子在未来的生命当可以说是,生生世世经常的相逢在一起,而不相分离。

这一段等于是说明,众生跟佛之间二个生命体的相互的作用。我们从现实的角度来观察一个现象,你看我们打一个佛七,二百、三百个人同样念那一句「佛号」,但是这「佛号」对每一个众生产生的救拔力是不同。你看打一个佛七,有些人没什么感觉,好像没打一样,有些人他打完佛七以后,业障消除法喜充满。这句「佛号」在他身心当中,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句佛号,无量光无量寿在生命当中产生强大的加持力。

我们讲事出必有因,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同样一句佛号散布在百千万人的心中,会有不同的效果呢?这地方就说明了,问题不在佛陀这一部分,因为佛陀是平等心忆念一切众生,问题在于我用什么心态来念佛?我们讲心态决定状态,你用怎么样的心情来忆念这佛号,这时佛号对你的加持就产生一定相应的力量。这个地方也说出一个道理,就是佛陀不能主动的救拔我们,这观念很重要,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你看这个钟,你把它做得很好,里面有黄金,有白银、有铜,但是这个钟它自己不能响,再好的钟具都不能响。你轻轻的撞它,它就出现小的声音,你要大力的撞它,就出现大的声音。这地方就说明了佛陀的救拔力,是完全看众生的心态,而产生不同的加持。

这一段是说明感应道交,整个决定权在我们众生的心态,以心力来带动佛力。当我们跟佛产生感应以后,这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功德利益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前面是讲念佛的因地,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来跟佛陀感应道交。这以下说明感应道交以后的功德利。假若众生的心能够依止忆佛(观想),观想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的广大功德;这一部分当然包括了信心也包括了愿力,都在忆佛里面(念佛偏重在持名)。这种有什么好处呢?在现前,在当下的今生,有些人在念佛当中,当下的确是看到阿弥陀佛;或者当来,就是临命终的时候能够见到佛陀。见到佛陀有什么好处呢?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我们见到佛陀以后,我们就能跟佛陀的功德,彼此互相的接触,而不相远离。所以我们在佛的无量光、无量寿的加持之下,就不必假借其他的方便,就能够证得无生法忍。「心开」就是破无明证法身。讲一个比喻: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

我们的身体是没有香气的,但是我们的身体在大殿当中,经常跟香接触,时间久了,我们身体也能够沾染香气。也就是说,我们众生在五蕴身当中,是没有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但是佛号是总持弥陀的万德庄严,我们的心经常去跟佛号接触,使令这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在我们的身口意不断的运转,慢慢慢慢的在我们的身口意当中,也能够沾染佛的功德。正如印光大师说的:「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以凡夫的这一念心,进入弥陀的功德海,这种情况就好像「香光庄严」,以佛陀的香气,以佛陀的光明,来成就我们自己的庄严,把佛的功德,转成我们自己的功德。

大乘法门它的修习是二个不同:第一个是你自己修功德,我们自己心中产生菩提心,修习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六波罗蜜来自我庄严,所有的庄严都是你自己要创造的。第二个是佛陀已经创造一个庄严,那你怎么能够转他为自?说:我自己创造不是庄严,但是我想办法把佛的庄严把它转成自己的庄严;我们自己不能发光,我们自己没有香气,但是我们经常接触光明、接触香气,我们能够沾染香光的庄严,这就是念佛法门的特色。就是阿弥陀佛创造了四十八愿,在宇宙当中已经存在的东西,但是你怎么去跟他接触、怎么去启动他的力量,转成你身心世界的一种功德?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说的感应以后的力量,有四十八种的加持力。

自行化他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大势至菩萨把自己的修学过程,跟他的利他的方便做一个说明……这地方有二段,第一段先讲势至菩萨自修的功德。我凡夫位的时候,我是怎么成就呢?我就是靠忆佛念佛,而悟入无生法忍。大势至菩萨还是靠他力法门,但是他本身的悟入无生法忍,他是在一个娑婆世界的秽土成就的,但是到了末法的娑婆世界,我是摄受念佛之人归于佛的净土。

古德说:「以念佛心入悟生忍」,这个是摄受利根人,他的理观强,他可以在今生当中直接悟无生法忍。「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是摄受我们末法时代的钝根菩萨,业障深重,智慧浅薄,所以我们偏重在事修,而事修的人就必须要往生净土而成就三不退,有这二种差别。你看有很多念佛人今生成就的,慧远大师他今生就成就了,一生当中三次见到弥陀,都是徧满虚空。我们一般人当然就是带业往生,我们念佛追求的目标就是归于净土,我们是到净土以后再成就无生法忍。这地方有理观跟事修的差别。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佛陀问我悟入圆通的法门,我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我最好的选择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一念忆佛念佛的心来统摄六根,使令我们的正念能够念念的相续下去。要按印光大师的说法是:「一句佛号,都摄六根,也是一句佛号,来净念相继」。依止这样的一种念佛法门,在整个成就三摩地的过程当中,是最为殊胜的。」我想我们一般人念佛的重点,应该都不是成就无生法忍,在末法时代,大概就成就往生多。当然这往生,重点就是要感应道交,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必须把你这一念心跟佛的心,你要能够念念的感应道交。感应道交的关键在哪里呢?天亲菩萨提出四个字,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上说:一个人念佛能够成就,偏重在「一心归命」。「一心归命」其实开展出来就是「信愿行」三资粮。「信愿行」三资粮,它的整个修行的主要根据,其实来自于弥陀的本愿,特别是第十八愿。

所谓的十念必生:「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地方的关键在「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信愿行三资粮。善导大师很强调「至心信乐」。善导大师在诠释《净土宗》的成败关键,他强调信心,以“信”来统摄三资粮。当然也不是说“愿”不重要,不是说“行”不重要。善导大师认为“信”是最重要。他讲出一个观念说:念佛人什么叫做有信心呢?你念佛的时候,你念念之间「顺从本愿」,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你说:我念佛,我是业障凡夫,我可不可以往生?你还在打妄想,你没有顺从本愿,你没有信心。以善导大师的标准,念佛人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你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你整个就是进入弥陀的功德,你不能有任何讲话的余地。说:我业障深重,我善根不够。这个表示你心中还在抗拒「本愿」,就是你抗拒本愿,你还有你的想法。所以善导大师诠释往生的关键的时候,他就是你念佛的时候,关键不在你这人是不是业障深重,只要你心中提起来的时候,你整个心是整个靠在佛的功德上,你心中没有任何想法,就是把自己空掉,心中只有『佛』,这个就是「顺从本愿」,善导大师解释是信心是这样讲。

蕅益大师在解释三资粮的时候,我们看《弥陀要解》,他是比较偏重在「欲生我国」,他认为发愿是最重要的,你要如实的、经常的去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去观想娑婆世界的过失,然后使令你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善导大师他比较偏重在对佛的皈依,佛本愿的皈依;蕅益大师比较偏重在对净土的好乐,产生厌离。当然这二个各有各的传承,诸位在实际操作当中,这二个当然都有它的好处。总而言之,我们从往生的角度,其实从历代祖师的开示,这念佛还不是关键,你念佛念得多念得少,跟往生并没有很直接的关系,这是决定你的品位。你能不能够往生,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跟往生净土的愿力,这二个是关键,这二个是一个主导性。念佛法门它的重点在感应道交,你不管用什么方法,你的心要能够跟弥陀的心,要能够「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这个关键在于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对净土的愿望而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这法门被古德判作「他力门,果地教」。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观无量寿佛经》第十二观:普观

【经文】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

如何对净土法门生起信心

念佛法门是难信之法,生真信极难。释尊说,我这次来娑...

净宗根本经典——五经一论的格局

净宗根本经典的选取,并非一蹴而就,经历一千余年的料...

净土法门是一切法门归根结顶之法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处处宣说净土法门,处处劝勉...

诵地藏经与念佛

你让我看看你的修学日记,我浏览了一下。从字里行间流...

只需要念一句佛号,就可以解脱吗

问: 请问,净土宗,只需要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

阿弥陀佛能加持临终者不贪恋娑婆吗

问: 请问大安法师!如果心里还留恋世间的财产事业,...

千万不要犯诽谤净土法门的罪业

现在有些凡夫说释迦牟尼佛讲净土法门、极乐世界,大概...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和求加持

什么叫加持?加持就是说,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

能悟法师:禅宗概论

一、绪 言 禅宗以传佛心印为宗,故名佛心宗,在佛教各...

为何日日须发今日必死之心

一 总说: 论云:第二思惟死无定期者,谓今日已后,百...

佛教对社会自杀行为的预防

一、前言 自杀就是自己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一般...

【佛教词典】说欲不障道违僧谏戒犯缘

亦名:恶见违谏戒犯缘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论犯五缘...

【佛教词典】拘那罗陀

(人名)Gu?arata,又作拘那罗他。真谛三藏之别名。译...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梵室偶谈 七则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然则参禅、念...

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人生的需求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二者必须兼顾...

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幼年时就聪慧好学,而且家学渊源,少年出家后...

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

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

【推荐】大安法师:我能够学佛的因缘也是由于生病

疾病由来是药方,深知生死是无常。 重刑受过悲牢狱,剧...

治疗面貌变丑的毛病

有一位雕刻家,小时候是个很好看的人,他一天天长大了...

观作瓶喻

有两个人来到陶匠的工作坊,他们对陶匠制作陶器的过程...

慈心不杀有好报,肾脏破裂能复原

大约是一九九三年,也就是我三十九岁那一年的某一天,...

张抡的奏折

宋代官员张抡。不清楚他的出身。官至浙西的副都总管。...

不可轻视外貌苦恼的修行人

云居山近代也有这种事例,在一九五五年有一位名叫宽定...

有了爱欲,就不能见道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

小富由勤,大富由命

普天之下,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都是为了一个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