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众生者,即是不生不灭义

大安法师  2023/04/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众生者,即是不生不灭义

次观众生世间清净。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阿弥陀如来庄严功德,二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观察如来庄严功德中有八种,至文当目。

问曰:有论师泛解众生名义,以其轮转三有,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今名佛菩萨为众生,是义云何?

答曰:经言:“一法有无量名,一名有无量义。”如以受众多生死故,名为众生者,此是小乘家释三界中众生名义,非大乘家众生名义也。大乘家所言众生者,如《不增不减经》言“言众生者,即是不生不灭”义。何以故?若有生,生已复生,有无穷过故,有不生而生过故,是故无生。若有生,可有灭;既无生,何得有灭?是故无生无灭是众生义。如经中言:“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是苦义。”斯其类也。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下面进入第二个结构段,就是正报的庄严,称为“众生世间清净”。观众生清净,这里又分出两个类别:第一类是观察阿弥陀佛,就是极乐世界教主的庄严功德,这有八种;第二类是观察极乐世界诸菩萨的庄严功德,这有四种。等到偈颂部分会一一涉及。

这里昙鸾大师施设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还是很有新意的。有人问,有论师——论师就是能了解教理,讨论法义的,都称为论师。论师一般理解“众生”的这个名相,是由于在三界轮回,生生世世受众多的生死,所以称为众生。现在天亲菩萨在这里竟然把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菩萨也称为众生,这个法义怎么理解?一般我们认为,佛菩萨称为众生好像就跟我们一样了。

你看这种回答,说明一个本质义,这需要了解的。佛经常常说:一法有无量名,一名有无量义。就是名和法的关系。名,就是名相、概念,它所指称的东西。这里面,名和义是有多样的,有一种名可以有无量义。比如“心”这个名相,它就有不同的含义。这个“众生”也是有多种含义。如果把众生理解为在轮回里面受众多生死为众生,这是属于小乘论师解释三界中众生的名相和法义,不是大乘论师对这个众生名义的理解。大乘佛法怎么理解这个众生?小乘法是从现象当中作了一个概述,不断地轮回就叫众生。大乘家他是要站在一个本质义去把握它的本质。

这里就引用了一部经《佛说不增不减经》,这部经也恰好是菩提流支翻译的。在这部经里面由尊者舍利弗来发问,说轮回过程当中,此众生聚、众生海,是有增减,还是无增减呢?“此义深隐,我未能解”。要谈众生界有没有增减的问题。佛回答:如果说见众生界增,见众生界减,这就是大邪见。由这个大邪见,他就在无明长夜当中造作种种的恶业——行邪道。

那正确的知见是什么呢?就是众生界和法身是不二的。不离众生界有法身,不离法身有众生界;法身即众生界,众生界即法身。所以这两法是同一种含义,不同的名相概念。因为法性就是不增不减的,常恒如是的,是不可思议的清净法界,以这个大乘的意思来说,众生就是不增不减的,就是那个法身。般若经典当中常常讲这一点,佛度无量众生,实无一众生可度。因为众生的本质就是不增不减的,就是法性,显现一个五蕴的幻相,只是我们妄想出来的产物。

“众生者,即是不生不灭义”。进一步解释,何以故?这些都是《中论》里面的意思。《中论》《十二门论》都讨论这个问题。就是对生和灭的理解,我们在现象界被它迷惑了。如果说有生,生了,生又有生,生又有生,它就有无穷过,就无有穷尽。正因为有无穷过,是故,本质上来说生是不生的——生即不生。那既然是不生的东西,它肯定就是不生,不可能不生的那种状态又出了一个生,那是不相应的。所以说它生,说它不生,都是有过失,是故就是无生。是故言无生,如果说有生,就有灭。谈生灭是对待法。说有一个东西生起来了,这个过程又坏灭了,但是本质上它是无生,无生当然就没有灭。所以“无生无灭是众生义”。

《华严经》常常有一句: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由这个不生不灭的自性清净心生起佛菩萨,生起一切众生,所以是心是众生,是心是佛菩萨。从本心,就是无生无灭的自性本心来说,众生跟佛是平等的。这样理解心佛众生就平等无差别。

进一步再援引《维摩诘经》。《维摩诘经》里面,这是谈维摩诘居士示疾,佛就派弟子们去探疾。这些弟子一一都说自己不堪去探疾,就是他们日常都被维摩诘居士所勘验得有点下不了台,智慧不够。这里就谈迦旃延尊者,他正在给新比丘说佛的法义。迦旃延是属于佛的弟子当中分别佛语中第一,他就为这些比丘讲什么是苦,什么是空,什么是无常之义,讲寂灭之义。苦、空、无常属于有为法的法义,寂灭属于无为法的法义,一般小乘教会界定得很清楚。

然而迦旃延正在讲的时候,维摩诘居士路过,听了之后就否定他说的,说:“你不要以生灭心说实相法。”你说的都是用生灭心来说实相法。于是维摩诘就说什么是无常义,“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什么是苦义呢?“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是苦义”。第三就是诸法毕竟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即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是寂灭义。维摩诘居士站在大乘圆顿的法义上去界定苦、空、无常、无我、寂灭这个意思。

这里昙鸾法师就选用了“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是苦义”。这怎么理解?五受阴,受阴就是我们的五阴——色受想行识。我们众生的五阴都是有烦恼的,叫有漏五阴。有漏五阴,肯定就有欲望,爱染生死。声闻教就认为这个五受阴起就是一切痛苦生起来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为苦义。

站在大乘佛法的角度,要通达五受阴空无所有,内外常空,五受阴也没有什么起,本来就没有生起,谁生苦呢?没有生苦的对象,这才叫真苦义。所以,这叫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既然空无所有,也没有什么苦不苦的意思,就离开了苦和不苦的这种对待。

《中论》直捷它的本源去表达它的真相,谈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断不常,都是表达一切法的空性——毕竟空,无所有,直达这个本源。《维摩诘经》里面所表述的,就跟《不增不减经》里面对众生的如实的、本质的界定是同一类别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把阿弥陀佛、菩萨都放在众生的这个概念当中来表述。

《往生论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文殊菩萨度众的善巧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

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

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

同样一个东西,每个人产生的想法不同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

是邪是正

渐源仲兴禅师在道吾禅师处任侍者时,有一次端茶给道吾...

佛陀是如何来统理大众的

处众能伏说,远离二杂染,无护无忘失,摄御众归礼。 这...

清净臭秽,寄此陶炼耳

【原文】 唐道积,蜀人,住益州福感寺。性慈仁,有疠疾...

不应把生灭流动的心识,当做常一主宰的我

这个无我观蕅益大师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一、离彼前...

何为「众生浊」

这个众生浊是由行阴引生的。什么叫行阴呢?就是我们内...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推荐】种种佛事,念佛功德最大

我们要做种种佛事,无非是消灾延寿、祈福、超度,要知...

为临终的病人指一条路

宋代有个荆王夫人也是站着走的,有人神游极乐世界,还...

如何顺利完成一昼夜经行念佛

大家到东林寺参加昼夜经行,首先要遵守经行的秩序。经...

行山愿海,以行填愿

修行人发的愿要广,不仅仅是度自己,不仅仅是度自己的...

【佛教词典】终归于空

(术语)言诸法之实相,终归趣于空也。空者非灰断之空...

【佛教词典】随年钱

依其人之年数而施予钱财。与“随年嚫”同义;嚫,系达...

圣严法师《谁惹谁生气》

有些人认为自己内心没有问题,却又常常生气,常常难过...

这个佛七改变了我

我叫净玉,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东林寺打佛七,这个佛七让...

修行人有五样助缘必须要注意

作为一位修行人,有五样助缘必须要注意: 第一,戒要持...

何谓学佛

学佛就是由解起行;就是把所学来的佛法、佛教、和研究...

不杀生的驱虫法

蚂蚁怕酸,蚊子怕辣,蟑螂怕香。夏天来了,小生命们到...

喝酒伤身更伤脑

喝酒伤身的道理众所周知,但酒精对大脑的损害却很少引...

向地藏菩萨求人天福报,还怕得不到吗

【欲修无上菩提者,乃至出离三界苦,是人既发大悲心,...

菩提心生起的四种因缘

大乘佛法对于生死业力,它不像小乘人只有调伏,它更重...

降伏无明妄想是念佛快还是念咒快

问: 在修行上降伏无明妄想,是念佛来的快,还是念咒...

心头无事一床宽

梦窗国师(1275-1351)是日本明代着名禅宗高僧。他开创...

食肉十过

法苑珠林卷九十二中,记载食肉有十种过失: 一、众生...

念佛人不能完全废掉兼修众善

印祖建议像我们这种程度的人念佛,也不能完全废掉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