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依止善知识的九大利益

济群法师  2015/10/2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依止善知识的九大利益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

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因为一切修行必须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完成,故《阿含经》视之为“全梵行”,如法依止,自然进步迅猛,为成佛捷径。

2、诸佛悦豫:十方诸佛都会欢喜赞叹。这不仅因为亲近善知识是诸佛菩萨的教导,更因为学人能由此止恶修善,解脱生死,这正是佛菩萨对众生最大的期望。

3、常遇善知识:恭敬、侍奉善知识并如法修行,能和善知识结下殊胜法缘,将使我们在未来生生世世有缘值遇善知识。

4、不堕恶趣:在善知识指导下修行,可能一生便解脱生死,即使未能成办,因为依法修行,也不至堕落恶道,而能获得继续修行的圆满有暇之身。

5、速断一切烦恼恶业:依法修行,可迅速断除一切贪嗔烦恼,断除种种不善恶业。

6、不背菩萨行:众生刚强难调,或好坏不辨,或以怨报德。因此,发菩提心而不退转,需有极大勇气和耐心。这就必须在善知识引导下反复熏陶,不断训练,否则是很容易中途退心的。

7、常具正念:我们有种种心理因素,其中的大多数都是依无明、烦恼而生起。这些妄念是无始以来的积累,根深蒂固且力量巨大。唯有在善知识引导下,由闻思修建立正念,才能彻底对治妄念,常具正念。

8、功德资粮渐渐增长:依善知识引导,修习五戒十善、六度四摄、三十七道品等,能积集功德法财。很多人自恃利根,无视善知识的作用,但往往修着修着就没了感觉,甚至修到凡夫心的轨道。因为我们对修行所经历的境界还不熟悉,无法判断每一步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时刻离不开善知识的指点。

9、成办现前究竟一切义利:依止善知识修行,能同时成办现前和究竟的双重利益。《道次第》的修行,正是建立在这两种利益之上。下士道的五戒十善,能为我们带来现生的幸福安乐及来生的人天福报。而中士道、上士道的修行,则能使我们开启智慧,成就解脱,最终证得佛果。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地藏经》的二十八种利益

【 佛告虚空藏菩萨。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说之。若未...

菩萨戒的四种广大殊胜

一、由种种无量学处广大故;二、由摄受无量福德广大故...

这个名号开显自性宝藏的力量太大了

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现。西方妙境,彻底圆...

学佛之人当具择法眼

学佛之人,当具择法眼。佛法,法法都好,然须知有自力...

持戒现世都会有趋吉避凶的效果

广化老和尚的《五戒相经笺要》讲到说,过去在湖南有一...

仗弥陀功德力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

大安法师:文化人学佛的通病

文化人学佛,大多好乐研究教理,总想从经卷中得大总持...

造佛像的缘起与功德利益

佛有二身,一者法身,二者色身。法身无相,体遍虚空法...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如何理解佛教的「无我」

问: 如何理解佛教所说的无我? 济群法师答: 我们每天...

众生心中本具般若之性

般若经典,总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典中最大...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处世态度。因为人生...

想要断烦恼解脱生死,就要放下悭贪

供养具有灭除悭贪的作用。悭贪,就是吝啬、小气。佛菩...

【佛教词典】十种依果

(名数)菩萨依菩萨乘而修行,其所得之功德有十种,谓...

【佛教词典】百一供身

亦名:百一诸长、百一物、随供具 子题:键[金*咨]]、屩...

修行人不要有诤讼胜负之心

有一天,目犍连的弟子和阿难的学僧在一起谈话,二人相...

不至心念圣号,是不是就没有功德

地藏菩萨是普遍加持的,但是在这个地球上的六十多亿人...

碰到不好的事,要怪自己

你碰到这些人,碰到不好的事,你不要怪别人,首先怪自...

修持药师法门得五种福报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追求着五福。所谓的五福是哪五种呢...

星云大师《人事与工作上的忏悔》

人与人相处,日久难免有不愉快的摩擦,有时在有意无意...

把佛号当做本命元辰

第一段讲 静中修 。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

无尽的财富来自哪里

经上说,大千世界七宝不足以为奇,遇到佛法是珍奇。 福...

抽烟的人可以往生吗

问: 抽烟的人可以往生吗 大安法师答: 抽烟是一种不...

临命终为什么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我们临命终为什么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呢? 第一个、...

放生前应注意以下几点

放生是佛教慈悲的体现,是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体现的...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六祖坛经》有一句话说: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意...

你造罪时心安理得吗

你因为忆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以你在造罪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