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想学《楞严经》,要先放下这些

梦参老和尚  2021/10/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想学《楞严经》,要先放下这些

你要想学《楞严经》,放下识心,放下一切执著。就像一张白纸,原来什么都没有,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如果你原来有些个形相,你画什么都画不成了。我们要学《楞严经》的时候,先把一些思虑、缘念——就是我们自己所有的一些想法——你都要放下,就像一张白纸似的无知。

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这样追起来,是让你不要用见解的识心来学《楞严》,把你那分别心、识心,一切你以前所认识的,你全部把它放下。放得愈干净,你学《楞严经》愈能进入得深。如果你把你以前的知见带来了,那是不行的!带个有色眼镜来看一切事物,那一切事物有什么变化?你认不到一切事物。

换句话说,就是你先有个成见,你有个见解、有个认识,然后你来学《楞严》,你就没法进入,你进入不了。因为你心里有个成见,一个有,一个空。“七处征心”的意思,就是要征什么?心无所在,心无不在;一切都不是心,一切皆是心。你在这个地方你要领悟到了,你就会明白,一切非心,一切即是心。一切非心讲这一切事物都不是心,但是它跟你生死非常关切。

咱们认为财富、金银财宝的财富,它跟心有什么关系?好像绝不相干吧?当一个人财富失掉了,生命就随着它死亡。你说这是心?不是心?你把这个关系懂了就行了。所以你放下、看破,放下什么?身和心。咱们现在的身是生灭的,咱们这个心也是个生灭的,但是你还有个不生灭的心,你要把这个生灭心放下,不生灭的心才能显现。

如果你从文字学《楞严》是学不进去的,离开心意识参,离开心,离开意,离开识。离开心意识参,就是离开心意识来学《楞严》,你才能进入《楞严》的,这就是定。你如果想修定的话,你把一切都放下,不能有一点的思虑,就是没有一点牵挂,清清净净地,像一张白纸一样,而后你才能画什么都可以。你想画什么,你想入极乐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你要画娑婆世界就是娑婆世界,就看你心怎么入。

七处征心,心都不在,七处都是心,就一个执著与不执著的问题,显空义,显真空的道理,一作意就失掉了。作意,所以为什么叫“照”?观照。智慧是照的,不是作计度分别的;计度分别不是智,是识。咱们的计度分别是识,不是智。

大家读《心经》的时候,《心经》第一个字就告诉你“观”,你观了之后你才能够自在,你不观你不自在。你尽在心意识、色法跟心法这个中间打交道——我们是离不开的,不是色就是心。色是一切形相,你在一切形相之中打转转,要把这些形相给你夺掉了,你没有着落了,没有执著。

所以我们历代的大德,他在修禅观的时候,就在那想入极点的时候,完全放下、看破。

人的生命在世间,一般的没有学佛的人,他要有七天不吃饭,他活不成了。人七日不吃,就上望乡台了,过去古语就是这样子——“三天不吃人间饭,七日上了望乡台”。

但是我们佛教可不是这样说,佛教怎么想的?修行人在山洞里头,不要说七天,七十天不吃饭也不会死的,不会饿,以识为食。识就是那个神识,他神识入定了,说他想,想到一顶点,但这个时候是禅定?还不是,必须得与佛知见的知见——就是佛现在启示阿难的——把这些个知见都破了。

大家看那个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他以识,没有世界,虚空就是他一个识,识念,还没成道业。三十三天的时候,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那些就是那种境界。那种境界还会堕落的,因为他不是这个智慧。所以你在思考学《楞严》的时候,一定把你过去的意识形态、你那种看问题的想法全部放下,不要计度心来分别。阿难就给我们示现了,七处的计度都不是。

我们每个讲《楞严经》中间都有一定时的距离,这几天你不上课时你不要把它放下。你就想,想想阿难怎么执著的,佛怎么破除的,我有没有这个想法——回想你自己,你是不是跟阿难一样看法。你不连续,你自己听它做什么?连续地自己这么学:我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执著?要有执著,佛怎么样破除这个知见?七处征心,这是开悟的开端。如果你在七处征心征得明白了,你会什么都放下了;放下的时候,什么都不执著了。放下的含义就是这样,就是不执著。

《楞严经》,在我们佛教讲的一切经论里头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开悟,明白,一般说明心见性,现在就是显性。因为我们对我们的性理性体、对我们的真性不认识,把我们这个六尘的境界、缘影的法尘当为我们的自性,这就是迷的表现。佛跟阿难说:来辨别这个问题,代我们众生受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梦参老和尚文章列表

出家乃大丈夫了生死事,非享安逸图自在

禅人生长休邑,少贾于江湖,因厌尘俗,至匡山礼续芳和...

何谓「大佛顶」

先了解何为大佛顶,古人都说这部《楞严经》是开悟的《...

净土门内的上上人

净土门内的上上人,就是老实念佛人。 老实念佛不容易啊...

世间的一切如梦幻泡影

我当时要出家的时候,我冷静了一星期,我就拿起笔写着...

第六意识的病根

我们的心─了别外境主要是前六识,这当中前五识是明了...

能把自身看轻事情看开,办道就容易了

办道这一法,说难也难,说易亦易,难与不难是对待法。...

缘聚则生,缘灭则散

过去,佛陀住在维耶罗国(或译堕舍罗国)一处称为乐音...

先找到根本,才有资格修学

我们看现瑞许说: 即时如来从胸卐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谛闲老法师生病时说「观是假的,疼是真的」是何含义

问: 《影尘回忆录》中提到,谛闲老法师生病时说观是假...

应当用这种心,才能远离一切魔障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

佛国之土本无秽无净,只因众生心分别故

问: 您曾于鼓山法界学苑依止慈舟老法师学习《华严经》...

要想修行,必须先清净你的心

大家天天念《金刚经》,你体会到佛怎么样来善护念、善...

【佛教词典】千子见父母处

【千子见父母处】 p0237 西域记七卷十三页云:告涅槃期...

【佛教词典】毗阿沙

梵名 Vyāsa。古代印度传说中之圣者。又称吠陀毗阿沙(...

如何放松身心念佛

问: 弟子经常将佛号提在心中,唯恐丢失;同时时常谨...

「吾」和「身」完全不一样

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文昌帝君阴骘文) 这个吾和身是...

慧律法师《追求涅槃的心》

佛教追求的最高原则就叫做涅槃,涅槃翻译成中文叫做不...

邪淫的可怕

人们都知道杀业非常可怕,却不知道邪淫更加可怕;人们...

傅大士《十劝颂》

傅大士(497569)是齐梁之际著名大居士,又称善慧大士,...

争取时间,活在当下

在竞争激烈、分秒必争的压力下,时间对现代人的重要性...

堕过4次胎,该如何忏悔

问: 曾经堕过4次胎,听说很损福报,现在身体特别不好...

孝顺的人,总是处处感召万物成全

一 我的公公有两个儿子,我老公是他的小儿子。我和我老...

血肉施蚁的乌龟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憍陈如等五比丘得到了罗汉果,八...

佛法是依靠智慧成就解脱,而不是福报

很多的佛教修行人,大部分是比较欢喜修福报的。因为修...

学佛人可以用丝织的棉被吗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 这以下有三个要断...

蕅益大师《见闻录》

(一) 【原文】 楚中有一生员,心迹正直,值冥府缺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