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何面对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2012/09/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在当今时代,改换工作、生活环境已很常见。如何面对新的环境,适应新的环境,在新的环境中提高自己,是许多人可能碰到的问题。

一、面对新的环境

人有一种惰性,习惯于安于现状,一旦掌握了某一范围内的应对能力,便基本上依照一种惯性工作、生活,不能根据情况的变化来适时地调整自己。

笔者做了七年的高校老师,最近不得已改调到校图书馆做图书借阅工作。一时心中难以转过弯来:把一个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安排做这样的工作,岂不是浪费人才,岂不是一种不公平!当习气发生作用时,身体变得沉滞,如受缠缚;心也开朗不起来,念头跟着生起,开始怨天尤人:以前作教师,课余时间多,可以自主安排,可以用来做喜欢做的事,现在得每天上八个小时的班,听说在班上管理很严,不可以看书,那我如何做学问?即使我于这种转变能看得开,又如何面对他人的看法?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贬谪吧!

以上诸多计较,内心也知道不合于道。我相信,这样的安排必有其合理性,我可以从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变中学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比如从局限于精神领域的玄思中走出来,学会与人交流,在与人交流中转化自己的习气,以正知正见影响他人等等。因此,我得从以上心态中超越出来,真正以一种合道的心态、平常的心态、无住的心态实现自心的转化。我在心里告诉自己:

1、佛菩萨以内在的提高为根本,以自利利他为己任,并不拣择自己所处的环境,所从事的工作。在任何时代,任何阶层,都有许多大乘菩萨“内秘菩萨行,外显凡夫身”,通过种种方式,与大众打成一片,随机教化他人。自己若把心挂在不同环境的高下比较上,挂在不同工作的优劣上,不要说利他,便是对自己都没有抓住修行的根本。所以一定要首先提醒自己把心放在自性的磨炼、提高上,对外在的变化视为无常幻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做到这一点,才能进一步谈得上与周围大众打成一片。通过自身的修行、反省,打破自身的幻想执着,也打破他人的幻想执着,与大家一起共上菩提路。

2、对于世俗的事业,应随顺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思想、行为,不能执着在自己习惯于作老师,习惯于作学问上,到新的环境中,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尽量把事情做好,不该做什么就放下。最重要的是任何时候都把自性的磨炼放在首位,对于世间的工作应以无住的心态去做,以欢喜心去做,以安祥的心态去做。

3、对于他人的看法与眼光,正确的则提醒自己改进,不正确的则应视为幻妄,提醒自己时时生起正知正见,发正言正行,以正知正见正行影响他人,而不是让他人的幻妄影响自己。

4、在新的环境中会接触到什么样的人,碰到什么样的事呢?对于未知,总是不由自主生起一种恐惧或者说一种忧虑,觉得还是过去熟悉的环境温暖,这实际上正是自己的住著心、习气,是轮回的根本,必须从中挣脱出来,不为外境的变化所牵转,心无挂碍,安于自性,安于当下。自性是恒常不变的,是所安心处;当下不用留恋过去,不用操心未来,是所立足处。

二、在新的环境中

真正投入到新的环境中,我们会发现,掌握工作技巧本身并不是一件难事;而与人交流却有很大的学问,也最能磨炼自性,转化习气,增强内在的张力与灵性。

1、进入工作环境,做好本分事,认真做事,是获得他人认同的基础。

2、进入新环境,一开始难以被该环境中的人接纳,彼此矜持着,礼貌相待,这是很正常的情况。要相信,时日一长,相处久了,便能相互认同。最关键的是你要主动努力,尽快记住同事的姓名,友善待人,不懂就问。给新的同事以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你以后朝好的形象方面发展。

3、在新的环境中,我们倾向于期待别人接纳自己。实际上积极争取他人接纳自己的同时,还应树立新观念,树立主人翁意识,要求自己接纳他人,善以待人,主动与人交流,而不是封闭自己,被动地等待他人的认同与接纳。

4、给他人关爱,是与人交流的最好方法。给他人关爱,最关键的是内在关爱他人的气氛,而不是表面上的礼貌。若局限于言行上的礼貌,并不能促进内在的交流,难以达到真正的融洽。

5、与人交流,要求建立在本性基础上,与内在本性的能量贯通,自立、自主、自信。表现在与人交往上为:随缘、不人为、不违心、不随便附和他人。

6、许多交往的障碍实际上源于自心,在许多时候,对人对事,我们顾忌太多,脑子里转弯太多,结果表现得拘谨。实际上对人对事的反应,只要于己于人有利,不妨表现出来。我们没有必要人为地要求自己热情,我们只要在与人交流过程中,随时解除自己思想上的束缚,自然能达到越来越与人和谐一体。

反省的作用也在于反省自己思想上的执着、障碍,及时解除。我们越解除思想上的束缚,我们就会越自然开朗。一旦我们解除了所有习气的束缚,便能通体透脱,充分发挥内在本性的能力,不仅能令自己解脱,同时也能在与人交流过程中令他人解脱。在与人交流过程中,我们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习气,因而我们应充分利用与人交往的机会,使自己及时从种种习气中解脱出来,同时也无形中帮助他人解除思想的束缚。

7、与人交流,不是光从他人那里获取信息,被动地认同他人,还必须把自己的认识、理解及时传递给他人。

8、与人交流,受他人负面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事,因而要求我们及时反省自己,多打坐,与内在本性的力量沟通,在人际交往中坚持戒定慧,实现戒定慧。

9、总而言之,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醒自己自主、自立、自信,另一方面要解除思想上的束缚,与大家和谐相处,自利利他。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拒绝眼前利益的智慧

上世纪80年代初,一位大学刚毕业的上海小伙子,经营起...

心中无「诚」,损失的是自己

侨萨罗国的国王有一种特别的兴趣──喜欢玩剑。 因为...

盲人的一门心思

那是去年秋天,在家乡同一位朋友散步。他是我小时候那...

人际交往的六不合七不交

一、六不合: 1、不与私欲太重的人合作,因为他们看不...

念佛不妨碍我们日常的工作

念佛一法可以渗透到我们的行、住、坐、卧里面,你走路...

做事不执著,并不是随随便便做

问: 师父教我们不执着,但如不执着,事情如何能办好...

少些打工心态,多点儿事业心

为了钱,这个班我总是要上。如果你有这种想法,就试着...

用自己的双手打拼未来

在非洲的戈壁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它的花期很短,...

如何才算有正知正见的布施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大觉世间的有缘,大家吉祥。今天想...

三伏天到了,我们该如何养生

从小暑到立秋,人称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

造佛像的缘起与功德利益

佛有二身,一者法身,二者色身。法身无相,体遍虚空法...

念佛时出现心魔该如何处理

问: 师父曾经碰过一个问题,可是后来在光碟里面没有...

【佛教词典】大树紧那罗王

梵名 Druma-kijnara-rāja。为音乐天之天子,四紧那罗...

【佛教词典】戒器

器,根机之意。即指堪受戒律之根机。又作戒机、戒根、...

菩萨为何不应住色布施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为什么讲忍辱,一...

晚上自己睡觉害怕怎么办

问: 师父,晚上自己睡觉害怕怎么办?念什么经,或者有...

圣严法师《学佛的基础》

(一)宗教常识 在世界上,属于全球性而且历史悠久的宗...

志公禅师:十四科颂

菩提烦恼不二 众生不解修道。便欲断除烦恼。烦恼本来空...

机心越深,以后的奇祸就越大

看看我们的饮食:我们每天都追求美味,这些所谓的美味...

嫌弃是损福报最快的方式

如果你去仔细观察,很会嫌弃和抱怨的,都没有多少福报...

流通佛法,须具内护外护

佛法者,心法也。此之心法,乃十法界之根本。不明此法...

不受戒,犯了错是否就不严重

有些人听说受戒后所犯的罪要比不受戒所犯的罪还要大,...

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云何临终十念即得往生

问: 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又...

圣严法师《勿把可敬的对手当做敌人》

对立不见得是坏事,有时候相反的两个立场,往往能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