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不知生,焉知死

2013/08/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不知生,焉知死

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生命的延续呢?如果有,是怎样延续的呢?如果没有,能否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呢?如今,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感到很迷茫,都希望得到一个确切的说法。曾经有一个人对我说:“万一人没有来世,我学佛不是白学了吗?善事不也白做了吗?如果有人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证明人死后生命确实是继续下去的,那我就死心塌地地去学佛行善。”

无独有偶,孔子的学生子路也曾向孔子请教过这个问题,他非常恭敬地问孔子说:“敢问死?”意思是说,能不能请教一下老师,人死后到底变成了什么呢?是变成了鬼之类的其它生命形式了呢?还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人死如灯灭”,死后人的生命就烟飞灰灭、归于虚无了呢?孔子并没有直接明确地将答案告诉子路,而是启发子路说“不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活着是怎么一回事,那么这个人怎么能够知道死后是怎么回事呢?

孔子不愧为圣人,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确实极其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在很多时候,帮助和启发别人去按照正确的思路寻找问题的答案,比直接告诉别人问题的答案要明智得多。孔子深知,对死的迷茫源于对生的无知,要明白死首先必须要知道生。因此,孔子并不急于告诉子路明确的答案,而是首先帮助子路消除认识答案的障碍——对生的无知。

确实,活着却不知道活着是怎么回事,是世间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写照。每天,在我们的心里有数不清的念头泛起,可是有几个人曾经看清楚过这里念头的来龙去脉呢?有几个人清楚地知道这些念头的“庐山真面目”呢?谁能说出,此时此刻自己心中的念头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在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呢?想来人真是很可悲!我们整天用念头去思考评判一切,却不知道念头是怎么回事!大哲学家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可见大多数人将能思惟的思想当作了真正的自我,但人们对这个所谓的自我却从来没有去观察过,以致于至今对这个自我尚处于一种愚昧无知的状态。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人的一生中,往往会遭遇不计其数的酸甜苦辣,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够清楚地知道这些酸甜苦辣的感受是从何而来的呢?每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看着形形色色的事物,可是到底是谁在看呢?当我们的耳朵在听着声音时,能听声音的是谁呢?当我们用鼻子去嗅、用舌头去尝、乃至用身体去接触时,能够感受外在“色、声、香、味、触”的到底是什么呢?

有些人说,是“我”在活着,是“我”在看、在听、在见闻觉知,是“我”在思考,这个问题还用问吗?当我们仔细审视凡夫人心中所谓的“我”,其本质只不过是自心在自己的身心五蕴之上添加的一个妄想执著而已,这个“我”是意识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而在我们的身心之上根本不可能存在我们心里所执著的那个“我”。所以,谁在活着?谁在见闻觉知?这个问题怎一个“我”字了得?“我”只是对这个问题的一种自我欺骗式的搪塞而已。

有人说,我们的见闻觉知能力来源于自己的肉体,所以当我们的肉体死亡时,人的见闻觉知的能力也就完全消失了,生命就彻底断灭了。持这种观点的人,其智力水平简直如同没有任何思考和观察能力的笨猪一般。试想,无论在什么时候,肉体的本质只是一堆无知无觉的原子而已,从无知无觉的原子中怎能产生灵性的知觉呢?这无论如何也说不通!为什么呢?首先,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

“因”就是产生“果”的直接的原因,而“缘”是产生“果”的间接原因。例如,“昨天的我”依赖空气和食物成为“今天的我”,那么“昨天的我”就是“今天的我”的“因”,空气和食物只是“缘”;又如,植物种子和空气、温度以及水聚合就会变成植物的苗芽,此时种子是苗芽的“因”,空气、温度和水是苗芽的“缘”;再如,我们的心对外境产生一个态度就会进一步产生心灵的苦乐或不苦不乐,此时心对外境的态度是心灵苦乐及不苦不乐感受的“因”,而外境则是“缘”。

观察上面这些例子就会发现,“因”和“果”必定是“同类”存在,并且“果”是“因”的等流——也即直接演化和相续,而“缘”和“果”则不是同类,并且“果”不是“缘”的等流。例如,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同类等流,种子和苗芽是同类等流,心的态度和心的苦乐觉受是同类等流;而空气与食物和今天的我不是同类等流,空气、温度、水和苗芽不是同类等流,外境和心的苦乐觉受也不是同类等流。

因缘聚合而生果是世间一切现象产生的普适规律,人的知觉这个现象也概莫能外。观察和分析一下知觉和无知觉的物质性肉体,这两者根本就不是同类,所以肉体不可能是知觉的等流“因”,而只能是知觉的“缘”。

那么什么是产生知觉的等流“因”呢?佛经里说,是存在于人的肉体之内的心!心是一切见闻觉知的真正原因,肉质的身体只不过是心这个主人翁所居住的房屋而已,身体只能是见闻觉知的助缘而已。当心从肉体中分离出去之后,肉体只是一堆没有任何知觉的尸体而已。而凡夫却不了解生命的真相,错将没有任何知觉能力的物质性的肉体当作生命的主体。凡夫之人如果不将存在于心相续中的这个错误认知消除,则很难知道死之后生命到底何去何从。所以,孔子建议大家先从了解生命的真相开始。

《楞严经》中记载,年迈的波斯匿王受外道思想的影响,也错误地认为人的见闻觉知能力源于肉体,所以自然就认为人的肉体死亡之后自己的生命将归于断灭,每每想到不久的将来,自己将彻底消失,波斯匿王的内心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波斯匿王将他的苦恼告诉佛陀,佛陀启发他说:“你幼年时看恒河水的那个能力和你现在看恒河水的那个能力,有变化吗?”波斯匿王说:“虽然我的肉体在衰老,但是能见恒河水的能力从我的幼年到现在并无变化。”佛陀说:“变化的自然会不断变化,不变的将永远不会变化;肉体既然在变化着,说明肉体终将死亡,而觉性既然从幼年到现在都没有变过,说明觉性将永远不会变化。”听了佛陀的开导之后,波斯匿王顿时明白了自己身体内存在着一个能知能觉的心灵,这个心灵的觉知能力不会随肉体的衰老而衰老、死亡而死亡,所以心灵在肉体死亡之后将会一直地持续存在下去。

“不知生,焉知死?”确实,当我们对生命的真相进行不断观察和思考,并断除种种错误的认识之后,我们自然就会渐渐明白生命的来处和去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当我们看到呱呱坠地的初生婴儿,可曾想到这个小生命从...

六道轮回里,每个人都在进行这种比赛

某居士世代笃信佛法,早年常亲近虚云老和尚,这次来台...

倘欲即生了脱,当专主净土一门

阁下欲了生死大事,况复年临知命,来日无多,又无知识...

投生到施主家

宗门下常常有些公案。比如宋代的草堂青禅师。草堂青禅...

净土法门为什么殊胜

问: 净土法门为什么殊胜? 大安法师答: 要了脱分段...

要出生死,必以此为第一义

道学人,往参老人于曹溪,特为发明金刚般若宗旨。 以吾...

寄于残生,旅泊三界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

【推荐】拖尸人的惭愧与忏悔

本是骷髅骨,曾将诳惑人。昔时看是假,今日睹方真。省...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出家人还要写自己的延生牌位,那实在是舍本逐末的事

以前我什么书都喜欢看,医学、天文、地理、兵学等等,...

念佛摄心方便法

都摄六根 一句弥陀念诵听 专注力 净念相继 十句成片三...

秋季的「四大名补」

真正的养生高手,不见得依靠保健品,有时候,吃对了,...

戒淫念的五个方法

1、呵斥法: 用尽全身的力气,对着淫念大呼一声呸!(...

【佛教词典】语菩萨

(杂名)维摩为西方之语菩萨。以无语即语之故也。...

【佛教词典】一只眼

(术语)与所谓顶门眼同。真正见物之一个眼也。碧岩八...

慧律法师:勿在道场说是说非

说是说非是极不可取的行为。你如何知道事情的始末、对...

【推荐】如果常做某一类的事,就会变成某一类的人

冈波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说: 如果一个人前生喜欢...

学佛的失独老人很痛苦,应该如何面对

问: 弟子跟您学佛十年,并皈依,已60岁。最近独子不幸...

人生如果是场梦,那么它又有何意义

人生如梦,通常是经历了大半人生的人,从内心发出的感...

砍树取果

在一座宫庭中,有一棵非常高大且茂盛的树,结出的果实...

圣严法师《坐禅的功能》

坐禅即财富 近世以来,由于科学的长足进步,为人类解...

70%以上的疾病与情绪有关

恐惧、焦虑、内疚、压抑、愤怒、沮丧每个人的身体里,...

八种不利于修行的逆境

第一种不利于修行的逆境是五毒炽盛。 在此种情况下,...

佛弟子需要学《周易》来免过吗

问: 请问法师,孔子晚年尚学《易》以免大过,作为一...

佛经中的「吉祥」含义

吉祥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实不鲜见:如书信里、贺年片...

你是要面对太阳还是面对黑暗

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

如何得到阿弥陀佛无量光的护佑

阿弥陀佛的光明遍一切处,阿弥陀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