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心为万行之本

2013/08/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心为万行之本

《禅林宝训》是一本教内禅净合流,教外三道同研之书。

本书由北宋妙喜禅师和士圭禅师,在江西古云门旧址结茅隐居时,二人共同编集而成的。后由祖庵禅师所赠,净善禅师修茸。共汇录南岳下十一世黄龙惠南至十六世佛照出庵等宋代著名禅师之遗训,共计三百篇。

书中各禅师对于处世之心得及自身修行之体悟,真可谓是和盘托出;其中禅师们对于学道修行的关键点更是加以详细阐明。今天学僧结合自身的体会来谈谈本书对于修行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先明白什么是修行?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就是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谈到修行,难免会有人把它和参禅打坐、念经念佛、布施供养等事联想在一起,其实那只是修行的方式,不是它的内涵。

修行是一种心性的历练,一种内透观照的工夫,去防非止恶,开发一切善法,达到圆满、究竟的境界。不论你如何称呼修行的名相,亦不论用何种善法去修行,但要得到的结果相同就可以了。正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那么修行的关键在哪里呢? 《禅林宝训》中,远公谓演首座曰:“心为一身之主,万行之本。”法远禅师对五祖法演禅师说:“心为一身的主宰,也是修行一切善法的根本。”《顿悟入道要门论》云:“问:从何而修?答:从根本修。云何从根本修?答:心为根本。云何知心为根本?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修行的关键在于治心!

我们凡夫因自心不清净,所以不知不觉造了很多恶业,就像眼睛受到外界物体的遮蔽,而看不清事物的真相。人的心如被烦恼遮盖,就如天上的月亮被乌云遮住一样,光亮无法照耀人间。

我们修习佛法就是要得到智慧。智慧由定而生,心若能专,念不散乱,从事人理,则能开发智慧。比如说,在念佛的时候,即要念得佛心即我心;念经亦要念得文从眼入,言从口出,声往耳入,理从心得,如在佛前闻佛说法,这才是真智慧。

人心很难定,常听到有人说:“我有要虔诚拜佛,也有心虔诚念经,可是当我拜佛时,心就想到别的地方去了;当我念经时,明明眼看经文,口也念经文,但心却不知飞到哪里去了。”因为心无法专一,心不能专一就会乱,心一旦乱了,内心的思想及所看到的事物就无法分别得透彻清楚,智慧当然不能开通了。

《涅槃经》云:“但治心一处,无事不办。”所以必须先摄心于定,在定中使身心清净,将放散在外的心收摄在一处,从而明了世间的生灭法相。

人常会懈怠,也因为懈怠而迷失了真心。正因为这样,我们就要时时刻刻保持心不散乱。平常为人做事、待人接物,都要做得无有过失,更能观机逗教,引导人向善的路上走,使众生的身心如同月光一般地明净。

《禅林宝训》中,圆通谓大觉曰:“古圣治心于未萌,防情于未乱。”圆通居衲禅师对大觉怀琏禅师说: “历代圣贤修养心性的功夫,总是在妄念未生之前摄伏其心,令其不生;又须在识情未乱之前加以防止,令其不乱。”又云:“古之贤哲,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

所谓的忧虑是说贤哲之人非常谨慎,不敢稍微放松自己,时时刻刻地防护自己的心念、反观自性。能这样,邪妄的念头自然不会侵入。邪妄的念头就是欲念、妄念以及人我是非之念。我们若能于心反观,自然会心无杂念;无杂念就不会分别人我,就不会生出是非。所以说,古之贤哲有终身之忧。但这个“忧”是忧道不忧得,只忧虑是否终身能行于道上,而不烦忧今日是否得到或是拥有。

人如果忧虑自己失去正道,行为自然小心谨慎,而能避免发生错误。由此可知,修行之人应专心护道,时时观照,不令邪妄得人,使之坚固,以先贤治心之道,于恶念未生之前令其不生;对于情绪,也是在未乱之前加以防范,时刻保持警惕,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

《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

现时逢末法。修行成就相当不容易,往往许多外缘就让我们自己找不到南北,不知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此,我们初学者在“手脚未稳”前,应一心向道,于内观照,反闻闻自性,不能在外缘上花冤枉功夫。只有这样,修行才能够上路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智谕法师:开智慧

清净心是智慧种,一般人误会,认为多读诵可以生智慧,...

佛教的十法界观

法界,是世界的别称;所不同的世界是有限的称呼,法界...

圣严法师:心里不安的原因

很多人的紧张不安,多半是庸人自扰、自寻烦恼。凡是心...

正物须正心,修行即在平常中

正物须正心,修行即在平常中。 若离世间证菩提,怎见如...

证严法师《净因三要》

净因第一要 一.孝养父母 孝养父母为百行之先 世间之孝...

无形的三千亿财产

世间最富有的人生,就是心中有佛:人人心中常忆念佛陀...

不是境缘困住了你,而是心被迷了

不一定用很多佛教本身的名词,我们用通俗的话来说,首...

只转心,而不精进做功课有用吗

【原文】 宋 智印 智印。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浙江川...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曾国藩的人生五箴

少不自立,荏苒遂洎。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碌碌尚...

学佛有什么好呢

不少信众和我说起,他们在现实中遇到不少的误解。有的...

十种忏悔法门

人除了人事上的忏悔之外,更要有工作上的忏悔。譬如盖...

照见五蕴自性本空

能观的菩萨在观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得到什么效...

【佛教词典】三化

三种教化。(一)梵语 trīninirmānāni。就众生利益之...

【佛教词典】圣谛

【圣谛】 p1225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十三页云:复言:...

您越在乎什么,邪淫的果报就在那上面体现

一、未来的某一天,有一位温柔贤惠,端庄秀美的女性本...

六斋日的渊源

佛陀之所以制定每月的六斋日受八关斋戒,我们在前面已...

可否理解极乐只是一个化城,并未真正到家

问: 《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

弥陀名号声声唤醒梦中人

《观经》告诉我们: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

了解17种素食「真相」

我们都知道经常吃素可以少疾病多健康,吃素也是有讲究...

念佛生不起信心该怎么办

问: 以前也知道念佛,但却不知道这句名号的来龙去脉...

因小失大的商人

从前有一个生意人,借给人家半个铜钱,那个人好久都没...

拜佛礼忏之要诀

无论那一宗都讲拜佛,禅教律密净都讲拜佛,拜佛是最基...

念佛时间被占用了,利生事业是否要往生后再来做

问: 每天念佛的时间被发心做事占用了,而且有空念佛时...

人生,请适当低配一点

最近流传着一个段子: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都是没用...

道歉的五种语言

表达歉意时说对不起! 道歉的第一种语言是最直接地表...

把修行融入到居家生活中

一、起床 作为佛教的居士,我们应该怎么起床呢?起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