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弥陀要解

宏海法师  2018/07/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宏海法师:弥陀要解

第一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当家师父慈悲,各位常住师父慈悲,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是农历的四月十六,《弥陀要解》的第三讲。在前面的两讲中,我们已经给大家做了一个算是索引,今天的第三讲,就是要从《要解》开始讲起。这次首度开始讲法,为什么要讲《弥陀要解》?因为基于一切佛法的受用,这个是绕不开的路,也是要必须面对的这个妙庄严路,就是从解行并进而来。一切佛法的受用离不开解行并进。

那么从解而言,前面为什么铺垫了两讲,给大家贯穿一下。我们知道法门的同异,自力他力的差别,横超和竖出的这个殊胜,难行和易行的这个选择,这些大背景,那我们先要把它厘清。有时候,我们不一定常能够厘得清,甚至就在目前的事情,我们也盯不准。所以这是学修净土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这个横超法和竖出法,一定要把它厘清。

我们虽然讲净土一门是易行之道,可是我们也要确定它的功德毫不逊色,反而念佛一门可以说是更具优势,这就是我们要明白的深邃的一个道理。《弥陀要解》里面,蕅益大师把这个理极深极广发挥到极致。特别是像里边有一句其他地方听不到的话,他说:“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你像这样的话,一般你不敢说这样独大的话,但是他就具足这个超格见地,能把我们平时不到之处给拔出来。就是要拔高我们对于净土法门的认识,领悟阿弥陀佛的分量。这样来的话,就避免我们,哎呀,凑合着念念佛吧,反正也不管不顾,不走心,不明教,甚至自甘这样地来轻视净土。所以祖师爷说,有时候我们把黄金换了一块糖吃,有可能就是把净土给小看轻视。所以从教理上从解门来认识净土法门,我们要如理思惟,阿弥陀佛到底具足什么功德?其次就是往生西方的核心诀窍在哪里?往生之后意味着什么?到了极乐世界有什么功德?具足什么待遇?应该了然。什么境界,如何表法,都在《弥陀经》里面有讲。这是从解门上而言。

其次,另一个从行门上来讲。这个我想起来呀,我也非常地随喜大众。因为我们得天独厚,就是天天在道场行佛事,这个我本人也看在眼里了。基本上其他的不说,就我们普济禅寺来讲,已经充满了这个共修的因缘。你看一天到晚,你说哪一场佛事能够离得开净土,离得开弥陀?

我有在网上也正在线上讲《净土或问》。《净土或问》里面就讲到了说,汉传佛教丛林制度——“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立的清规里面核心的共修仪轨里面,不管你是有僧人病了,大家来做佛事给回向,说要是大限已到了,径生安养;世缘未了,快得轻安;就念阿弥陀佛。荼毗僧人,也是大众举腔,十念阿弥陀佛,然后回向,愿促成他生西方净土中。除了这个主要的佛事没有别的佛事。

大家想想,马祖、百丈这样的人物,天下的丛林都是由他们起的,谁敢说他的不是?我们每天的这个丛林仪轨道场,谁敢说有违他的这个法旨,所以从中可见一斑。我们现在在常住上,功课、拜忏、焰口、水陆、蒙山,都没有离得开阿弥陀佛。所以说,我们已经每天都在这个上面,都在执持名号。那我们给大家讲到说,在这个得天独厚的生活旋律里面,我们的行门要从哪里着手?就是修这个法,从哪儿着手啊?一切行履不需要更改,只需要重重地增加真信和切愿,在这上面着手。就把这个真信,不是要说念佛,要怎么苦修。就在家的同修们,今天他们也同步线上在听。因为生活的这个节奏呀、生活的这个压力呀,很难得到庙里边去参加共修,非常地奇缺。

有时候趁五一、十一,能够打个佛七,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我们每天都在口念弥陀,所以一切行履不需更改,只需要从这个《弥陀要解》里面来吸取,行门上深入,增加信愿的功德。就是要引发这个信愿,要加固这个信愿。以防初心久了以后忘掉了,所以要清洗这个信愿,一直新鲜的,血淋淋的,每天都受用。这样的话,所有每天的普济禅寺的这个共修法会,全部都是往生的正业资粮,不能让它白白流走。所以,每次我从公积堂上下来,都是在回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回向。所以这是这次为什么要讲这个《弥陀要解》。

我们学习这部《弥陀要解》,也要从几个明确的着眼点再说一下。从几个功德:一个是法功德,《弥陀要解》可以把小本《弥陀经》能够点铁成金;第二个是人功德,蕅益大师大开圆解的人;第三点就是受用功德。我们怎么学习,学到这个酣畅淋漓处要拍案叫绝说,真的是讲得太绝了。那你要找准点。

第一个从法功德而言。各位法师,我们都是五堂功课,这都滚瓜烂熟了。《佛说阿弥陀经》晚课之一,倒背如流了。再加上现在我们这个时代,观想、实相念佛属于参究,不如持名念佛大行其道。虽然说有《五经一论》,基本上还是《阿弥陀经》最为亲切。

但是,说来也是不可思议,这本《弥陀经》是姚秦时期的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大家想想,姚秦时代翻译经典,我们现在读起来还能够如此的上口、简洁、明快。你不要说那个时代了,后来的唐朝,唐朝这些祖师们写的注释,我们现在基本上读起来就太涩了,根本看不懂、很繁、很大,感觉到咬不动一样。但是善导大师所著的《观经四贴疏》,就真跟白话文一样,到现在一直还历久弥新,还能看得进去,《弥陀经》同样如此。你说姚秦时代的,我们如果不从教法来讲的话,文学体裁,为什么现在读起来,还这么轻描淡写就念过去了。这里面就有传承的加持,和这种佛菩萨再来翻译经典的功德在里面。

所以,我记得我那会儿刚刚来这出家,什么也不懂。道老给了我件海青,然后说,那会儿叫我小宋。说,“小宋呀,出家不容易呀!”我来了连个头都不会磕,见了老和尚就下意识地点了一下头,示意一下,就对他很讲礼貌了。跟着,他把我打量了一下,那会还是戒忍法师当家,去问了一下,说同意了,住在庙里。说出家不容易呀,五堂功课要背会。我心里想,虽然我参加工作也几年了,但是读书也记忆犹新,五堂功课就五篇课文差不多嘛。结果他把《佛教念诵集》给我拿来,我一看五堂功课,这《楞严咒》怎么背呀,一个字都认不得,前后任何意思也不搭嘎。我当时就退了心了,说这和尚估计也当不了了。第二天穿着他给的海青去圆通宝殿上殿,一进去,诸位法师们都倒背如流,跟着那个鱼子,实在是把我的这个好胜心又给激起来了。

果不其然,后来一个半月拿下。我记得那会儿背的中途,要我回家里去取家里的证明,单位的证明、公安局的证明,在普陀山出家很严格嘛。我去开证明的时候,又到单位去,因为单位要办手续,说你现在还没走,还得上几天班。我就拿着这个小本躲在会议室里面背。所有单位小孩都以为我神经了,说口里念念有词,其实就在背“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不断地背、不断地背,一直背到《阿弥陀经》了,诶,才发现终于又回到了人间了,有个意思能够读懂点了。所以你看,我们一般都觉得它简单。

可是《阿弥陀经》呀,大家知道《无量寿经》被称之为小本《华严》,《阿弥陀经》又被称之为小本的《无量寿经》,说明《弥陀经》的境界,是直通《华严》所行境界。所以千万不可以因为上口,背得久了,这么通俗易懂,天天都念,就把这个圆满究竟法给散失了。有时候我们真的是,天天最重要的东西,就像空气一样,一口一出,一口一吸,一口都离不开它,往往就不知道它的存在,觉得饭呀、水呀的要比空气重要得多。所以说,要借《弥陀要解》来领略这个净土风光,还是真的要把这部经典,作我今见闻要得受持的殷重想。那么,蕅益大师对于《弥陀经》的要解,就有这个点铁成金的手段。让你学了以后,绝对生不起一念对小本《弥陀经》的随心感、轻视感。

大家翻开手上的《净土十要》,第十一页,一开门就讲到:“佛法之妙,莫过于净土,净土之妙,莫过于持名,持名之妙,莫过于小本阿弥陀经。小本之妙,莫过于灵峰要解。”因为蕅益大师当时住在灵峰,现在的天目山灵峰寺。那么“倘未读要解,或读未精详,或精详未贯彻”,这是一卯扣一环的,如果我们学习《要解》,没有读过,这是其一;你读了以后没有认真学进去,这是其二;第三个你学完以后,还是丁是丁卯是卯,不能把它融会贯通,那么这个心法你得不到。为什么得不到呢?“便谓于小本无不知,无不信,无不悟入,可乎。”你看说对于《佛说阿弥陀经》,要么你根本就不知道,没入门;要么以为自己相信了“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结果有可能是自欺欺人;要不就是说“无不悟入”,信愿行的核心脉络,你抓不住。

所以我们学习《要解》,第一个就是认识到对《弥陀经》有点铁成金的手法,这是法的功德。

第二点,为什么我们上一讲说了要把《弥陀要解》当做佛经来学。这是从人的角度,后面我会讲到蕅益大师大概的行履。莲宗的祖师,净土宗的都叫大师,从慧远大师到永明延寿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虽然莲宗祖师把蕅益大师列进去,这是他比较突出的面貌。从本质上讲,大家要知道,蕅益大师于禅、于戒律、于天台宗、于唯识宗都可以当之无愧的称之为本宗的祖师爷。《灵峰宗论》里面全是直指人心的禅宗里的用功的心地上的开示。戒律上,不管是行持也罢,著作也罢,都是响当当的。天台宗一书《教观纲宗》就是出自他的笔下。现在我们佛学院里必须要学,必读科目,成了教科书了。所以大家知道这样的人必然是佛菩萨大权示现。不说乘愿再来,就是他这一生的片段行履而言,也是开悟了的大祖师。

就是从本门和应现上都是值得信赖的。每一位大祖师走的时候,这些门人们都会祈请,请问,您老人家证到什么境界了,给我们留个话,大家好依着您修,产生起信心。他走的时候说了一句什么话呢,他说:“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

名字就是天台宗的六即佛,后面有时间跟大家讲一下,名字位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开了圆解。于禅宗叫做大彻大悟,到了这个地步,正法眼已经开了,绝不会盲修瞎练,已经上道,步入真修。当然他为了弘扬净土,他又示现说,名字中真佛眼,不要说烦恼断了,就是烦恼伏都没有伏住,只是明心见性了,这么一个水平。所以他一生弘扬净土,但是他讲法来讲绝不会讲错,不会误导众生。

那我们想想说,什么证不证,圆不圆的,这是大局左右的事。我们嘛就吃吃饭,过过日子就好了。确实有时候佛门这样的话,也还真是,如果你不关注正法久住,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那么有时候真的会伤害法宝的流通。《弥陀要解》途中就出现过流通的问题。蕅益大师有一个徒弟,这里也讲到了,后面有一篇序就是他写的,叫做成时,成功的成,时间的时。他呢就是好心弄成个祸害,为什么呢?他整理蕅益大师的著作时候,都是师父在讲,下面的徒众在听,他在整理。蕅益大师五十五岁演讲的《弥陀要解,他在整理的时候,他一方面自己也进行了点评,点评的说实在还挺到位的,还增色不少。但是另一方面他也进行了随心所欲随性地删减,动刀子。

结果由于他又没有开悟,那自以为是,就一定会影响这个效果。所以后来印光法师就批评他说了,他导致《弥陀要解》,文多隐晦,兼有口气错乱,词不达意之处。这就是对《要解》造成的伤害。途中就有这个违缘了,所以他自己也忏悔说,说他受蕅益大师,受恩最深,他受他的法乳之恩受得最多,像阿难一样。但是负恩最重,他也反省,因为自己没有这个本事,《要解》也跟成萧何败也萧何一样,成也是成时法师,败也是败在这个法师。那我们也随喜他的功德,今天批判他妄自在上面增删。

怎么办呢?你看我们拜到佛顶山,常有的说:“我是世尊侠,护持其法藏。”法宝流通真的有护法,一直到了民国年间,有祖师爷像虚云老和尚、印祖这两大不可逾越的高山,那么当时还有好多的大居士发心,像在《印祖文钞》里面常能看到一个名字叫做徐蔚如,他当时挑头想重新刊印《弥陀要解》,其实当时是一部大部头叫《净土十要》,重新刊印,他们祈请印光法师给过一遍,等于说我们现在今天要开讲的这个版本是经过印光法师的手眼才重新面世的。他也非常重视,中肯地说,说他在重新看的时候,凡成时法师所做的点评,他一一都把它也给继续留下来了,但弥补了成时法师当时的欠缺,所不到之处。所以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个版本,虽然是东林寺流通的版本,但是它是经过印光法师过了一遍的,所以可以尽可放心地来学,绝不会有错谬。

为什么呢,因为印祖也是大开圆解的人。我们看《印光法师文钞》里有一篇叫《复海曙师书》,复海曙法师的一篇文钞,这个法师给他提了七个问题,全部是《楞严经》里面最艰涩最难解的。结果印祖说,你让我写我也写不出来,让我作一篇论文还要大家拟作楷模,你真的是认错人了,但是既然你问,我也就当真说,说把这七个问题一串穿起来给你做一个解答。诸位法师你们回去看一下,最深奥的七个问题,他一串穿起来,一气呵成。直接就全部给他解答清楚了,最后他说了一句,“如上一番说话,乃光二十年前偶尔梦著者”。后来传印长老说到这个事,他说,其实这就是印光法师开悟,自己表达开悟佐证,确实是开悟之人。不但开悟,而且是亲证念佛三昧。

在《文钞》里面有一次,印光法师讲到说,我去年冬天跟大家一起打佛七,想忏悔些宿业,再打个妄想,想亲证念佛三昧。结果后面加了一句,谁知道,他说,我自己发现,宿业和法性同一不生不灭。最后感慨地说:“佛光普照法界,谁能与我分忧尔。”所以我们有时候看祖师爷,他都是密说的,佛光普照法界,谁能跟我分忧,就是说看看谁跟我已经同步到了这个境界,业障跟法性同一不生不灭。

有时候我们自己对照一下内心,我们要用智慧断烦恼,要用清净洗染污。我有一次在五台山的时候,走着走着,突然说,好像这个烦恼就是烦恼,清净就是清净。谁也把谁没法子,烦恼本来就是这样的,所谓的清净本来也是这样的,互不干涉,你怎么断呢。所以说讲这些不是说在这儿给大家揭示一下印祖,就是我们要对他老人家生起信心,再加上他确实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种身份,所以我们学习《弥陀要解》,虽然中途有曲折,但最后还是正本清源,没有问题。确实没有问题,放开来学就可以。

特别是印光法师对《要解》的盛赞,不止说过一次,我们也不妨听一听。为什么说要当佛经一样来学《弥陀要解》,他说《净土十要》里的《弥陀要解》,自打佛说此经以来,为西天东土绝无仅有之注释,就是再找不出来第二本,他说自佛说此经以来之注,当推第一,为什么呢?令古佛再出世,现广长舌,重注此经,就是再给《佛说阿弥陀经》做释,当不能超出其上。所以大家想想,这样祖师爷的印证,那我们确实相信它跟佛经正等无异。所以你看,蕅益大师在编辑《净土十要》的时候,他把《弥陀要解》放在首位,一般按照中国人的常法来讲,肯定你要谦卑啊,要往后退啊,为什么他把自己的著作放在首位了,而且还说学习《净土十要》要以《要解》为主,其他的为伴。要主要学习《弥陀要解》,其他的等于说就补一补就行。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希望大家能够生起殷重心,殷重心太难生了。

我们来看第三点,就是讲到受用功德了,这就叫殷重心。学习《要解》啊,我这里可以给诸位法师打保票,一定能够让我们更加的开明心要,增进信愿。这个《弥陀要解》最出彩的地方在哪里呢?就是它能够把事和理结在一起,发挥到无余的地步,就把理性和感性结合起来,结合得非常完美。我们要知道,我们自己,或者看,或者讲,或者有时候表达一下,讲事和讲理融在一起是极不容易的事。你看好多大德讲法,他要么谈理性的居多,禅宗的这些大德,你像虚云老和尚,他的那个开示就叫应无所住,法法头头都会向第一义谛,会向这个向上一路的。就说理,现前一念,本有的这个觉性,一切现成,都往这儿会。理谈的多了,往往就会事相上说的少。

那么有的大德呢,又是从事修为本,宗教情怀,你看印祖就是这样,但是印祖结合得完美。像上个世纪圆寂了的老和尚们,像宣化上人,那他就是也苦修,也劝大家要苦行。现在我们东林寺的大安大和尚,他讲起法来也是宗教情怀极浓,要三宝摄受,苦口婆心地劝修持,从事相上着手。但是蕅益大师啊,他有一个什么妙啊,《弥陀要解》里面,他讲理能够把你的宗教情怀给你激荡出来;他讲事,他能让你在心地上若有所悟。就正好对了个个,有这么个妙。所以你看这里,成时法师在评价的时候也讲到了,他说蕅益大师写的《要解》的文义,我们再翻一下,大家翻到十二页,这里边有几句话,我们体认一下。他说《要解》里边的文义,你看,第二页的第五行,“灵峰大师述成要解”,有几句话很重要:

“如灯照色,而非光华,以义定名,而非拟议。不过道屋里事,而聆者若惊。不外布帛菽粟之谈,而未曾有。”

大家想,这个评价真的是非常到位的。我们来体悟一下,什么叫做“如灯照色,而非光华”呢?就是说读《要解》的文义,就是这些圣言量、这个法义,就好像灯把你的所有屋子里的东西都照亮了,一览无遗。但是呢,他还不让你关注到说这个灯的光明有多亮,他马上就直指让你关注到所照亮的这个东西有多么好,不会把你引入到这个光芒有多亮的误区。就比如说蕅益大师虽然文采出众,那从世间来讲特别的干净利落,真的是可以说妙笔生花。那么这样的文采呢,他不是从事上让你被这个文采给追过去,揪走了,舍本逐末了。他可以让你就锁定了它而不断地显明心性。这就叫做“如灯照色,而非光华”,不是说让把你的注意力给吸到文字上去了。

什么叫做“以义定名,而非拟议”呢?就是确实用的这个文字如神来之笔,但是他已经说尽了。这个语感也罢,这个语境也罢,就把净土的最佳的优势和事事无碍这法界的表达就已经非常到位了,你就不要在上面再摆弄了,不要在上面再思辨了,讲义理再往下讲你已经没门了。就讲绝了,你只要直下承担就可以了。这就叫做“以义定名,而非拟议”,说你再不要说了,不要在上面再议论纷纷了。所以说“不过道屋里事,而聆者若惊”,就是说的这些话这个道理其实一直如此,人人都会讲,都认得。就像我们有时候世间说,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千古绝唱,李白写一句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你说这四七二十八个字,谁都认得,可是你就把它组合不到一块儿,出不来这个境界。

这个《弥陀要解》也是如此,讲的是稀松平常的话,但是你听来说,呀!怎么能说到这种地步,真的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你看,“不外布帛菽粟之谈”,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吃的平常的粗茶淡饭一样的,穿的一般的衣服,吃的一般的饭,家常便饭,但是呢,“而未曾有”,从来没有讲到,没地儿去听去,就这么妙。

我们现在提几条,蕅益大师把净土法门说了三种形容,第一个他说:无上了义,第一方便,最极圆顿,而且一一有明文所证。他讲净土,一心具足四种国土,但是如果我们生到极乐世界,就等于横具上三土,你只要生到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就具足了。常寂光土这不是佛的境界嘛,实报庄严是菩萨才能去,就具足了这些国土里面的功德。特别是讲到,有时候我们为什么说问来问去,特别是在家的居士们喜欢问,问什么呢?都是千篇一律的问题,戏论多。你看他里边就讲到说,解这个“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他就说,有的人要问说为什么极乐世界在西方?他提前就给你截断众流,他说你不要问,这就不是个好问题,你的心术就不正。

为什么呢?佛说极乐世界在东方,你又说为什么在东方?说它就在西方呀,从娑婆世界看是在西方,从十万亿佛土,它又在东方啊!直接就把这个妄想给息灭了。所以他讲到说,这个净土法门呀,十方国土里边,为什么极乐世界如此优越,他说其他国土里面说到净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就是连说横超的这个名相都听不到,想不到说修行路上有这么个胜义方便。“无此阶位”,大家读过《无量寿经》,里面讲到有一个弥陀发的愿力说,“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这些话非常妙,为什么呢?这是什么意思?说“无此阶位”,就是在咱们国土里边,你修菩萨道得从从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这样慢慢一地一地修,最后才等觉妙觉。

但是在极乐世界可能不是这样子的,就是咱们这的教法在人家那行不通。这就是为什么净土法门以凡夫带业往生而入实报庄严土,人就信不了。因为他往往容易把横超法作竖出解嘛,横超法作竖出用不是净土的正因。所以说无此阶位、无此法门,说就在娑婆世界就根本没有这样好的事,这些一一皆是发前人所未发。最寻常的话,粗茶淡饭,但是听起来说,呀!怎么没想到这么好吃呢!这是什么做的呀?说就是豆腐白菜做的。那个朱元璋不是吃过珍珠翡翠白玉汤吗?最后当了皇帝,到处去找,结果找到那个说怎么做的呢?说就是白菜豆腐还是刷锅水熬了一锅珍珠翡翠白玉汤。因为他那会儿饿,饿饭好吃。那么这个《弥陀要解》也解我们的饿,解众生的法饿。不是肚子饿,法饥,法上的饥渴,有这样的一种效果,所以这是我们给大家讲的叫做受用功德。这是先说这么几点。

那今天我们开始讲呢,具体的内容可能涉及不到,先要提纲挈领地从经题讲起。从经题、翻译者、解经者,这个主线来看《弥陀要解》。当然《弥陀要解》是简称,因为我们一般都把《佛说阿弥陀经》的全称简称为《弥陀经》,所以说《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这个全称也被简化成《弥陀要解》。但是因为第一次回到普陀山跟大家结法缘,其实这个内容讲得很多很多了,那我们先今天还是从头来过,讲一下《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的头两个字,“佛”和“佛说”。

“佛”,说实在话,你说为什么头一讲开始,我们说我们中国现在的佛教徒没有办法定这个多和少,因为一说“佛”这个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都知道有佛教。那么了解“佛”是个什么意思,恐怕也没有多少。甚至有的虽然说也知道佛嘛,觉悟嘛,觉者嘛!觉也。但是你能不能把觉悟跟进在心中呢?觉即菩提,一念觉就一念佛,这是真的事。但是为什么我们跟进不上来,因为这是一件太专业的事情。咱们山上这么多的,我说佛之骄子、僧中丈夫,去闭关修行,为什么?不就为了能够跟进上这个觉吗。所有的生命价值就想在这个上面体现,但是真的是一件太专业的事情了。而且这个诀窍非常微妙,虽然我们知道是觉,觉是什么感觉,可能也没感觉过。

每天早上维那师父读文疏说:“大圆满觉,应迹西乾,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大圆满觉,佛就是佛陀的简称。当然中国人好简嘛,把他简称为佛,汉语中确实就是觉悟的意思。那我们通常依照教条地来背诵一下的话,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但是通常我们从教法中讲这个自觉,真正训练中可难了。自觉,首先你要从烦恼妄想中开始做这个训练,你比如说通途法门从五停心观修起,就得真的这么干。观这个慈悲、不净,心乱要数息啊。如果从顿悟上讲,什么叫做自觉,就是《金刚经》里面讲的无我相。什么叫做觉他,就是《金刚经》里面讲的无人相。什么叫做觉行圆满,就是《金刚经》里讲的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其实也很直白,你与空性相应入道,就没有我相。如果你以慈悲相应度人,就没有众生相。大家可能觉得度人怎么会没有众生相呢?《金刚经》讲的,度一切无量众生,实无一众生得度,这才是真度。

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菩提心发起来,不要说自了,我们就光说了他吧,你说为什么说发个度化众生、利益众生的心这么难呢?有时候凡夫的这种心一念起来了,可是又坚持不了多久。或者说在度化众生的时候,跟自己亲的熟的,还能为他一点。那不搭嘎的,毫无关系,就发不了心。可能以人为本还行,我有时候会放个生,他说你为什么不救人?有这么多人生了病了,得了绝症,濒死之间,你为什么要放这些鱼呀、黄鳝呀、蛤蟆的,弄这些?为什么?就因为我们现在这个觉他心,有时候不是平等,不是普门,他基于爱见觉他心,带有浓浓的感情色彩,所以就近的可以,远的就不行;人可以,畜生就不行;自己养的宠物可以,别人的就是流浪狗。这一样的道理。所以说你虽然说自觉觉他,可是真正到觉行圆满,不是那么容易的。觉可以,但是行不圆满,行圆满很难。所以这一点倒是我们在说的时候容易,实践的时候太难了。不要说其他的,在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里边,都很难照顾得到,觉行圆满。

但是大家要知道,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在因地做菩萨时,他确实是觉行圆满。大家常说修六度万行六度万行,他老人家是六件事情做为标志性的,从宿世的因地直接转到兜率内院,成为一生补处,叫护明菩萨,他是有资历的。我们今天也可以在这儿听一下,促发一下自己。在菩萨地修六度万行的时候,像《大智度论》里面讲到,一件事一件事是圆满过关的。我们都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就这六样。六样不是说光说出来的,是练出来的。

这个布施是怎么修圆满的呢?舍身喂鸽子,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某一世当安稳王的时候,为了救一只鸽子,骗这个鹰,这个鹰说你救鸽子,我也得死,饿死了,你也得救我呀!最后说那我就身上割一块跟鸽子同分量的肉,秤一秤,喂你吧,算救它。结果一块一块的肉割了放在秤上,这个秤就是平不了。最后浑身的肉割尽了,连骨架一把铺上去,无怨无悔舍身上秤,就在那一念,没有难倒他,布施圆满了。财施、法施、无畏施全部圆满了。最后发现原来是帝释天化现的来考验他,就在这一件事上,把六度万行的一度给修圆满了。一度修圆满就意味着能够登一地了,经考验都是这么来的。

持戒持到什么程度?害怕犯妄语戒,释迦牟尼佛某一世做普明王的时候,出城去玩儿,城门口有沙门化缘,要供养嘛,供养沙门。普明王答应说我回来的时候再供养,结果一去的时候,被当时山里修的飞行鬼王鹿足给抓走了,要吃他。他没有想到自己会死,只想到我答应了人家的事不能兑现,等于打了妄语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把这个鬼王都给感动了,说好啊,放你回去七天,把这事圆满了再来。结果真的去了七天,把这个沙门供养了以后,自己到期了去赴死,说再给你吃,再给你杀。由于不打妄语,所以把持戒度给圆满了,挑不出刺。

忍辱这件事情我们基本上都知道,《金刚经》里面也讲到,到这个歌利王的时候,他是修行的忍辱仙人,在山里边。歌利王带了一堆女眷来,在那跳呀唱呀,王疲极歇息小睡,忍辱仙人给她们正在讲法。结果歌利王睡醒了,以为说他对他的这些女眷们有这个色心。就问说你是修什么法门的,说修忍辱,好你个忍辱,你怎么对我的这些女人你敢动非分之想,一刀一刀地就剐他,一边剐还问说你还嗔恨我吧,忍辱仙人说不嗔恨。再剐一刀说嗔恨不嗔恨?说不嗔恨。说假如我嗔恨了,那算我瞎说,如果我不嗔恨的话,让我的身体立马恢复如初,就这么一个愿力发出来,身体马上就恢复如初。就这一件事情又把忍辱这一件事给修过去了。这就是你光有觉行不满,行满是关键。我在讲《金刚经》的时候也觉得,虽然人说有好入,说空难解。我现在发现,空法好修,这个善法难圆满。

那到精进的时候呀,这个就相关联到弥勒菩萨,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比这个弥勒佛早了九劫成佛,就是因为精进。那会儿两个人同为这个弗沙佛的弟子,有一天去见弗沙佛,弗沙佛入在这个宝窟里面打坐,入了火光定。结果兄弟两个进去一看,哎呀,佛法相太庄严了,当时释迦牟尼佛一只脚翘起来,七天七夜都忘了往下放。就盯着佛相庄严,心生欢喜,不断地在那儿赞佛,不间断地这样盯了七天,忘了放下这一足。就这么一件事情把精进度给跨过去了,比弥勒菩萨早了九劫成佛,就因为这件事。

那么修禅定的话,有时候我们会见到,螺髻菩萨,就是头上有个像那个海里的海螺一样,这么一个发型。那释迦牟尼佛过去因地也有一世是这么个形象。后来他坐禅坐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膝盖下面的这个树丫子长上来,透过膝盖他也不知道,头上的这个鸟筑了巢,生了蛋,孵出来小鸟了他才出的定,一直等等等,等到这样的一种禅定才把禅定修圆满。

后来有一世作为在家人,当时七个太子争天下,他在这个婆罗门各个国家里面游说,于是他把这个斗争给它平息掉,这叫般若波罗蜜修圆满,这个是指的后得智,方便的权巧上而言的。

这六件事一件都没有落,最后才有资格在菩提树下成佛,这才叫觉行圆满,因为行也透过去了。这我们讲到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成佛就是这么玩命来的,没有入门不算发足,还差一步不叫到家。

所以,为什么给大家讲呢,就是说我们身为佛弟子呀,不敢说这样能够舍生忘死,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愿力。但是我们现在自身呀,其他不说,就这个布施,比如说舍吧,舍不是说光在钱上边论。如果说舍的究竟圆满,佛这不是舍得舍得最后连舍都舍去了,要多少肉就给你多少,想怎么任人宰割就任人宰割,都是这么随缘到头的。我想我们用功的话也应该至少这样去努力前行,这才是用功的路子。所以我观察到大众师父们,有时候说不一定真的要苦起来或者关起来,就在这个现前天地道场中,就是这样随缘到头,就能入道见道。

那这个舍也不是好舍的,一个人一个人贪的还不一样,有的贪色,有的贪财,有的想当官,有的好名。我自己反思一下,我在这几堆里面就好名,好清高名,所以这个菩萨加持呀,就从这个伤口上给你撒盐,为什么呢?因为你能做到的这已经差不多了嘛,也难不倒你了,难他就难在你做不到的这个上面,迎面而上。如果大家有这个心思你自己体悟一下,真的如此,就是这样。你看蕅益大师以前在《灵峰宗论》讲,他说贪财的呀属于这个最烦恼重的,其次是好色的,然后呀好在世间就是左右逢源比较能的这种人,还受大家的尊重。或者有的呢又喜欢这个吟诗作对,写个字呀,题个词呀,最后纵情山水游山玩水等等这一切,从本质上来讲平等的,都是烦恼,这个烦恼的质量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在我们这个人的平行中,哪个发挥的最重,那么说明这个最粗重。所以说从这点上来讲,就是你好哪一口他就让你放哪一口,木桶原理。你这个木桶能盛多少水,你最低的那一块木头,我们的修行功夫能到哪里,你最难舍的这个行法,这才叫做觉行圆满。这是从这个角度而言。

今天我们来讲这个觉,细细地说一说这个觉。再说一头,在《大乘起信论》里边提到觉悟的这个概念,提到本觉、始觉和究竟觉的这三个概念,这是换一个立场。本觉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这个如来藏佛性。其实大家知道常不轻菩萨,他演的这个法就是本觉法,他说你是未来佛我不敢轻慢汝,就磕嘛,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就叫本觉,本来就是觉悟的。那么观音菩萨在这个《楞严经》里面他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是开始启动修行体制,这叫做始觉,开始觉悟了。

那如果通俗泛泛地讲的话,你像现在我们很多在家的,特别是在家人,你不管他是有一天接触佛法了,家里有点事冷不防刺激一下想不开了,就想到了佛门了。或者看到一本经书,乃至跟哪个法师有缘这样给他一开示,反正各种佛教的题材刺激到他了,开始学修佛法,这就是一种始觉的态度。慢慢他随着修修修,修得这个始觉的修的功夫不断深入,本觉的这个功德就渐渐显了,这样本始合一了,就叫究竟觉,佛称之为究竟觉。

诸位法师,您说这个本觉始觉有时候光干讲也不行,要体悟一下,我们现场就可以做实验。你说到这个本觉说本来就是觉悟的,是真实不虚的。大家想想你看我们现在都有活着的感觉嘛,诸位也都在听我讲,或者说听得还可以,或者说,哎呀,还不到点。反正总归你是这个念头是在的,就是我们这个灵知灵觉的这个念头啊,虽然是妄想虽然是分别,是凡夫的这个有为相的这个知觉,但是他跟佛的这个觉,不管是本觉、始觉、究竟觉的这个觉,一样不一样啊?是不是一个呢?我们有没有想过,就是我们现在啊,就是我活着的感觉,活灵活动的这个自我存在感的这个感,跟佛的大圆满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觉,是一个质量还是两个质量?大家想过这个念没有,现前一念。

所以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能够从始觉开始修起能够显本觉呢,因为我们它本来就是一个,其实一直是这个本觉的作用,就是本来我们就是觉悟的,是现成的,你说修行的时候已经落到第二山头了,为时已晚了。本觉就是一切都是现成的呀,云在青天水在瓶,就是这个样子的呀,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就是这个样子的。为什么永嘉禅师说不断妄想不求真呢,因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你说断妄想是一个妄想,说求真也是一个妄想,这个是本来的。你看紫柏禅师有一个很好的开示,他说所有的青山无古今白云有去来,说我们一切的这个什么人情冷暖呀,人情世故呀,佛法的兴衰呀,都是循业发现。你在这个现前一切法上不能够有心期,不能够无心待,这叫如如不动。你只要有一念兴风作浪,一念无明就滑到这了,就滑到什么呢,就滑到你需要利用始觉的地步才开始能显本觉。

所以我们给大家讲禅宗的时候还记得说,他是以究竟作为方便。禅宗的手法就是把本觉用来当始觉用,所以为什么提醒大家说,其实它是本始能够合在一起呢?因为其实它是一个作用。我们现在以为说开始学修佛法,反观的能力,以为自己有能力启这个觉悟观照来还原到本觉的本有的这个智慧状态,其实不是的。我们以为启动的修行还没有离开本来的觉悟这个功能,一直是它在作用,只不过落到凡夫地步的时候就以为说,我开始启动我要修行了,然后慢慢往成佛路上修,直至到成佛了以后才发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家方知无一物,才知道浪费了草鞋的钱,都是表的这个法,所以这就叫本觉、始觉、究竟觉。但是虽然理上这么讲。可是问题是你事实上行不到,你还不能吹这个牛,就是要圆融的。你知道天天念着究竟觉究竟觉,问题是你现在不觉啊,这怎么办?这就要听经闻法。

我们现在利用一点呢,把这个套路讲一讲,就是天台宗有一个特别好的教法,叫六即佛。这个六即佛的施设呀,它把这个成佛之道讲得非常的圆满和完美。就是一方面让有一些人觉得自己是凡夫永远成不了佛,那它告诉你本来就是佛,所以叫六即佛,“即”字。但是有些人一听说本来就是佛,什么也不干了。为什么人家说,上智听空进德,下智闻空废善,妄谈般若,什么行淫行盗皆是法身,吃肉喝酒不碍般若,废善。这一号人就容易知见上犯错误,妄自狂大。所以说必须有六个次第,你在一地不能到二地,三地就比二地要强,一直到六地了这才算圆满了,才算究竟觉了。

这个典故是在《大般涅槃经》中,《涅槃经》的卷七里边有一个如来性品讲到的贫女宝藏的故事,说穷得叮当响的一个女儿家,她不知道她家里后院埋了一堆的经藏,宝藏,自己不知道。结果后来遇到个高人就给她指点说,你家后院有宝藏,你不要天天这儿借那儿贷。她一听有人指点了这个,她就开始跑到后院去挖去了。大家听明白,一个是她本来有宝藏,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有人告诉她了;第三个她开始挖了;第四个挖着挖着会越来越近,这是第四个步骤;第五个挖得越来越近,突然间这个宝藏露出来了,她见到这个宝藏;第六个取出来受用这个宝藏。其实一个很直白的故事,但是这里边的密意就被智者大师给发现了,他就依照着这个套路贯穿下来,创造了一个修行的这个体系,叫六即佛。

第一个“理即佛”,就是我们这里讲的本觉,从道理上来讲,一切众生现前的佛性、法性、如来藏都是本具的,道理的理,理即佛。可是问题是这个理即佛,道理在那,佛性在那,有成佛的可能性。可是不可能呀,成不了怎么办呢,就得有人指你。

理即佛就像知道你们家有宝藏,是对的,但是有人指点你才能挖掘出宝藏,第二个就叫做“名字即佛”。什么意思呢?现成的理,你不知道。有善知识这里给你指点,突然间你开发了圆解了,这里的要求比较高。“理即佛”是本有的佛性,“名字即佛”的时候就属于你要开心了,就是要明心见性,开圆解了,开悟了。这个层面叫做名字即佛。

所以好多禅宗的这个大行者,就以为说,只要一开悟,就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大错特错了,只到了名字即佛的地步,与了生死完全不搭嘎,遥遥无期。为什么?因为第三个开始才慢慢修,就挖宝藏的步骤,叫做“观行即佛”。观行,修观,有解有行,并进。开发了圆解以后,解行相应了,就是《楞严经》里面讲到的,叫修证了义。不开悟之前,我们的修法都是不了义的,叫盲修瞎练,有时候还害事。当然除了净土念佛求生,这个不会错。

所以他这个解行相应,进入真修了以后,就像眼睛开了光明,见了一切,才会修了。可是,到了观行即佛的地步,大家要知道,只能把烦恼,五住烦恼圆伏在那里,一点儿都没有断,还是凡夫。蕅益大师说的“名字位中真佛眼”,就是刚刚开悟而已。观行即佛的时候呢,还伏在这而已,还没有断,只能伏。蕅益大师连伏都没有伏住,他们都是示现的这个层面。为什么要讲净土。智者大师走的时候呀,给他的弟子说。问他老人家证到什么,说“我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登五品”,弟子位,就是指的观行即佛这个水平。《法华经》里面不是有法师功德品嘛,随喜呀、读诵呀、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五品弟子位就是指的观行即佛这个水平,修到这儿。

那么修到这儿以后,宝藏越来越近,开始到“相似即佛”,第四个层面。相似即佛,观行的功夫转增,越来越增明了,就像射箭一样,虽然射不到靶心上,但是离靶心越来越近了。这就等于说黎明前的曙光来了,到了这个地步才看到,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到了这步,才开始断见思烦恼,才开始断烦恼了。六根不染六尘了,六根能够互用了,就圆通了,到了相似即佛的这个地步。可是大家要知道,纵然到此地步,还没有破无明,还没有见中道佛性。

到了第五个“分证即佛”的时候,才开始入初住,入初住位。入一品位,破一品无明。开始见佛性,开宝藏,才把这堆金子挖出来,黄灿灿的呈在你眼前了。前面就跟我们说西湖一样的,先从字上了解、再看明信片、再看照片、再看视频、最后这会儿才站到西子湖畔,才一目了然了,但是你还不知道西湖水是个什么滋味。

最后“究竟即佛”,就是把这个金子取出来,自己可以花了。随心所欲地用,想花多少花多少。这个时候才叫究竟即佛,最后一品无明破尽了,究竟涅槃了。

所以大家看,从理即佛、名字、观行、相似、分证、一直到究竟即佛,一切都没有离开这个本觉。为什么?每一条都是即佛、即佛、即佛,本来就是佛。但是一定要有始觉,从名字即佛才开始觉悟,反观功夫,一直修到究竟即佛,这是一条漫漫的菩提路。一点儿都绕不过去,一步都不能逾越。纵然你有顿的功夫,就像切纸一样,一刀切下去虽然快,但是它也是一张一张过。这是天台的六即佛义,最能够表达我们本觉、始觉和究竟觉的这个道理。

所以大家知道,如果按照示现的表相来讲,我们现在基本上都在理即佛的层面,想开个名字即佛。但是如果你信愿往生西方,理即佛,理不理都不管,往生到西方,就直奔究竟即佛而去,这叫横超法。所以这是本觉、始觉、究竟觉的这个概念,大家了解一下。

你看为什么禅宗讲到说,只是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才佛阶决定可期。这个佛阶,每一生每一世就像这样,开了圆解了以后,观行、相似、分证,不断地增进,那么一定能成佛。但是生生若能不退,我们天天都在退,不是那么好进的。这是第二个层面。

第三个,我们讲佛,再从正觉、遍觉和无上觉的角度说一说,再来细细说觉。什么叫做正觉呢?正,你看前面讲到的中道佛性,为什么禅宗讲到的说: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就看你对于佛法西来意,能不能够看得正,不偏不倚的。我们现在都是错觉、妄觉,《心经》里讲的颠倒梦想。如果你入到正觉位,那么就与世间法不共,是真佛法,正觉。

好了,我们再继续刚才的实验,我觉得这个实验比较有意义。就是虽然我们现在再回到这个妄想分别意识的觉知心,大家说我们这个觉知心到底跟佛是一个还是两个?就是成了佛了以后,一定是把这个全部抹杀了、去除掉了呢?还是所谓的转识成智?其实就是这个灵知灵觉的感觉的觉,没有变。为什么跟佛的觉是一个呢?因为它只有一个。为什么只有一个呢?因为它无处不在,周遍的,再容不下第二个。所以大家观照一下,自己就现前的介尔一念,它是周遍法界,想去哪儿去哪儿,想打什么妄想打什么妄想,一念三千就这么来的。所以它周遍的,容不下第二个,占满了、占全了、清净了,就叫做遍觉,周遍了。

那我们再用常不轻菩萨这个例子给大家讲,什么叫做正觉、遍觉呢?常不轻菩萨说,一切众生皆是佛,我不敢轻慢汝,汝是佛。那说明他的觉照始终是正的,究竟圆满的,因为他直缘的是佛境。但是,他虽然是正觉,他还得一个人一个人地,历缘对境地说,你是佛。咱们这儿也大德法师,也是一见了,你是佛你是佛。这就是正觉、遍觉在执持这个觉。这不是轻易的功夫,所以说只有正觉、遍觉,一直执持不断,打成一片,在时间上能够相续。我们现在相续不了,散心杂话,信施难消嘛。在空间上我们能够超越,我们现在一经前生后世就隔了呀,所以不能够遍。只要你一直正,能够遍,那就是无上觉。什么叫做无上觉?就没有觉和不觉了,就不可思议了。你不要在一切境界上,落入差别对待等等这些。所以佛叫做无上士,就法而言,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叫做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这个意思。真正的无上觉,那真的就是无所得,那是真的无所不得。彻底的无所知,所以无所不知。你永远都在你知上,你永远都够不着他,摸不着,没有执着,这就叫无上士,无上觉。

我们说这细细说觉,就是所谓的佛者觉也,就有这些内涵。三藏十二部说的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说来说去就感觉到,哎呀,就真的是:觉嘛,就跟梦醒了一样。佛度化众生,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不是也代表这个觉嘛。一念觉即是佛,一念不觉即是凡夫。那这个觉往哪儿觉呢?怎么个手法?这个很妙啊,诸位大德法师。就是因为我们习惯性,一听法,随言而生执。那么释迦牟尼教法说,同登彼岸。那我们就马上说,这个就跟梦里明明有六趣。梦里的佛是说,那我们都在此岸,大家都上法宝的宝筏,大船,然后赶紧往岸的那边走,要渡过生死苦海,是不是真的就是这个样子?大家想想,我们如果真正的正解来讲,是怎么觉呢?这边是烦恼,那边是解脱,渡过了这条河,就得度,是这样的吗?你有这边和到那边的时候,两边都是烦恼。所以有祖师打了个比喻,非常妙。这个觉呀是这么觉的,我们现在在梦里边做这个佛事呀,那么教法里面提的说要了生死,脱苦海,要到彼岸。但是大家要知道,梦里边的此岸、彼岸是对的,要到彼岸。真正觉的落脚点在哪里呢?是为了度梦,不是为了渡岸。一切都在梦里边,不是为了渡河,渡岸,是为了度梦。只要一梦初醒,无明大梦一醒,觉就现前,当即就是佛。所以我记得那会儿,我们读书的时候亲近过佛源老和尚,他老人家后来圆寂了以后,下面的门人就给他灵堂那儿挂了个对联,叫什么呢?“生死涅槃浑如大梦,狂心歇处遍地慈云。”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正觉、遍觉、无上觉和本觉、始觉、究竟觉,全在这一念间,本来就是佛。你怎么启动这个本来就是佛的修法呢?你就坚信本来就是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暗合这个道妙,就是念念佛、相应佛、念念本来就是佛。我们修的时候,完全就在这个套路里边,但是自己浑然不知。所以叫做易行难信。

好,今天我们就讲这个佛说的“佛”,讲到这里。下一讲再来讲“佛说”。

好,诸位请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好,阿弥陀佛。

0:00 / 0:00
弥陀要解1
弥陀要解2
弥陀要解3
弥陀要解4
弥陀要解5
弥陀要解6
弥陀要解7
弥陀要解8
弥陀要解9
弥陀要解10
弥陀要解11
弥陀要解12
弥陀要解13
弥陀要解14
弥陀要解15
弥陀要解16
弥陀要解17
弥陀要解18
弥陀要解19
弥陀要解20
弥陀要解21
弥陀要解22
弥陀要解23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修净土宗的人至少要明白三个道理

1、第一个,你要能够了解弥陀 阿弥陀佛的功德有哪些?...

如果你想拼往生,就要把你的后路切断

人道难生,佛乘难遇。失此不求度脱,千生万劫何期? 暇...

这是否与一门深入的原则相抵触

问: 平时念《阿弥陀经》及佛号,有时帮莲友临终助念...

北魏高僧昙鸾大师

在佛教史上,有一位号称菩萨皇帝的这么一位君主,就是...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佛说阿弥陀经》 为...

大安法师:念佛就是醒梦

大家来东林寺,如果从法的精神来看,东林寺传达了一个...

遇到横祸突然去世,能不能往生

再介绍另一位潘谢映梅老太太,本来末学不认识她,是除...

念佛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我们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啊?诸位可以想一个问题:如果你...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你不发愿的话,修行就会进进退退

问: 请问一下:师父提到第七意识对过去没有兴趣,对未...

道证法师:临时助念也可往生

还有人有疑问,说如果这个临终的人他一生都不信佛也不...

国际十大流行的健康行为

少食肉 俄罗斯眼下流行素食风。他们认为大量食用各类...

地藏法门里面一个重要的内容

地藏法门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教我们(认识)...

【佛教词典】违他顺自

(术语)对于违自顺他而言。谓违背他性而随顺自家之本...

【佛教词典】六群比丘

梵语 sad-vargīka-bhiksu,巴利语 cha-bbaggiyā bhi...

打猎的果报

隔壁的刘某吆三喝四,呼朋唤友,赌牌下馆子,拉帮结派...

偷安一世,累劫难出

用修行和懈怠的苦乐来比较,来警策我们要精进办道。修...

觉悟不能代替

临济禅师将圆寂时,曾开示弟子道:我入灭后,你们不可...

三乘

佛教所说的三乘: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

只要这个业还没有成熟,你就有机会

业当然它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它只是在酝酿当中,它还...

【佛学漫画】打篮球还是踢足球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

以三心不可得而行布施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的化世因缘》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由这简单的两句话,就可...

用功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放下

禅堂的禅字,又名静虑,又名思维修,总的一句话,就是...

【推荐】信仰佛教的好处

宗教对于人生的重要,其中的道理是明显易见的,它是人...

【推荐】为奶奶「回家」保驾护航

时光流逝,转眼奶奶已经去世几年了,在我回去照顾她老...

这一刻急需的,下一刻也许成了累赘

淼镇虽然是个小地方,但是附近的山水景色都不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