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禅与心理健康

大愿法师  2013/09/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禅与心理健康

有禅的大智慧,就能心灵健康无烦恼,保持良好的心态,拥有四种快乐。即助人为乐、知足常乐、逆境之中自得其乐、修行上禅悦法乐。在物质上我们要知足常乐,做人知足,做事知不足,学习不知足。

佛文化认为,人的心灵成长分为三个时期:任性期、率性期和见性期。

第一个时期任性期。任性期的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的需要,不顾他人的感受,情绪易波动,生活和工作都很混乱,家庭和事业都一团糟,是没有什么本事,但脾气很大又失败的人。

任性期的人又可分为三种:首先是不辨是非型的任性期,好像小孩一样。还有是能分辨是非,但自制能力很弱的任性期。第三种就是明知故犯的任性期。这种人私欲膨胀,故意去钻法律的空子,闯生命的红灯。一个人其实不管他年龄多大,如果他心理不成熟,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都是处在任性期。

第二个时期是率性期。正如《四书》之一的《中庸》所说:“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率性期的人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如何为人父母,为人子女,如何做老师,做学生,如何做领导,做下属等等,做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并能兼顾自他的感受,心态稳健,能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建树和造诣,但心中还是有烦恼,是有本事也有烦恼的人。

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更上一层楼就是要进入到第三个时期——见性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做一个本事很大没有烦恼的人。

真正开悟的人是什么状态?不见一物,名为见道。色受想行识,当体即空。任何时候都无所住。《信心铭》说:“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不要厌恶和排斥外在的世界,事实上在此中就能当下即道,能够开悟。在我们内心之中点灯,外在的一切都可使我们开示悟入。我们看到花、听到某一种声音也能开悟,故说“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其实金钱不是问题,问题是你贪著金钱的心;感情也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执著感情的心。所以万法都没有过失,过失是在我们这颗颠倒迷乱的心,逢缘对境时妄执假象为实有,而起种种贪瞋痴的念头。禅的智慧就是开示我们要从自己所有的念头之中解脱出来,练习不被它们困住,而不是试着去排除它们。

《信心铭》是三祖僧璨禅师说的,里面所讲的方法都是很实用的。

我们生而为人,遇到外来的刺激,内心有反应,一定会有情绪生起,念头生起的时候怎么办?一种方法是放纵它,这是彻头彻尾的凡夫。还一个是有修养的人会压抑它,我很生气,但我有修养,所以要压住。这也没有用,就像一颗刺刺在手里,你压住它,当时不痛了,但刺得更深。第三种是转移它,我太烦恼了,干脆不去想,而是去上网,去喝酒,这都没有用。

事实上只要不被自己的念头困住,不用排除它,练习从所有的念头之中解脱出来,当下就是禅的智慧。不要认为禅很神秘,讲了半天不晓得是什么,很简单,当下即是。

因此《信心铭》上说:“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愚人往往作茧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迷的时候你有种种分别:有成就相、解脱相、涅槃、生死、烦恼相。“迷生寂乱,悟无好恶”:指开悟时其实是万法平等,绝对的平等,没有好恶。“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信心铭》很短,但非常精辟,我们会不断地通过它去领悟禅的智慧。

六祖惠能大师也说:“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有取舍就有轮回,所以外境本身并无过错,因为执著才成为障碍。不取不舍不是说外在的行为上没有取舍,而是指心上没有取舍分别。

可见,领悟禅的智慧真的能够为我们的心情打开一扇欢喜的门窗。有位哲人说:“宗教的主要目的,不是让人进入天堂,而是让天堂进入人们的心里,让天堂进入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很欢喜、很快乐、很自由、很自在,这样一种快乐无忧的状态即是天堂。

那么,禅的智慧如何帮助我们缓解心理压力呢?

我们只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就没有压力了,就能化解所有的心理压力,即人与自心的关系、人与家庭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切都可以归纳到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之中来。

如何处理好人与自心的关系呢?

佛说:当一个人开始懂得过心灵的生活,这个人离道就很近了;当一个人还是贪著于物质生活沉醉于其中时,这个人离道尚远。所以要从纷扰的世界之中转过身来觉照自己的心。我们看觉悟两个字:觉是学习的学,下面是看见的见;悟是竖心边和吾——我的心,学习看见我的心就是觉悟。

《大日经》中说:“唐密的一切理论基础就是如实知自心。”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内心的量子物理学家,把自己内心这颗包容宇宙实相的、无限的心打开,这就是开悟。故此处理好人与自心的关系就是要时时保持觉照、醒悟,任何时候用一种觉醒的观点,就能真正醒悟:不是生活的苦难、压力使我们不快乐,也不是配偶、老板使我们不快乐,更不是儿女使我们不快乐,而是我们自己的成见、恐惧和对生活的贪瞋习性反应使我们不快乐。

我们总是落入到那些惯性运动之中,落入到所习惯的那种固有、狭窄、有局限的思维模式之中,于是就产生了障碍,就不快乐生烦恼了。所以并非外在之物使我们不快乐,而是凡夫心的成见使我们不快乐。故此不用求真,惟须息见。

快乐一生的三步法是:一、接受现实。二、观照自身。三、做出与以往不同的反应,心怀慈悲。

做出与以往不同的反应。比如人家骂我,我心里有怒气,再如这食物很好吃,我生起了贪念,该如何作出不同的反应,怎样来心怀慈悲呢?实践的方法就是四个字:有一些同修可能知道茶道,茶道里千家。即茶道的和、敬、清、寂。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愿法师文章列表

为什么中医提倡五点钟早起

早睡早起占人体健康的百分之七十,心态、饮食、及时调...

修行要抓住这三个要点

第一点,修行一定要依照佛祖的言教。 以佛祖的言教作为...

三伏天到了,我们该如何养生

从小暑到立秋,人称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

各个器官最爱的十种食物

吃饭时,还在遵照自己的口味选择食物吗?其实,你应该...

星云大师《从风趣洒脱谈禅宗的人物》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晚安! 这次佛学讲座三...

人生的自在,就在于去留自便

历史上的中国禅者,僧,我特钦佩慧能;俗,则是傅翕。...

忏云法师《四念处的观法》

天台宗藏教的析空观,用四念处、五停心析空。把物质分...

星云大师《从六祖坛经说到禅宗教学的特质》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承蒙佛陀的光明,佛...

佛教中的美容和去体味的方法

美貌也是一种福报。任何福报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象财...

很少吃的几种好食物

人的探险精神如果用在饮食上,一定能获得更多的健康。...

【推荐】平常没什么感觉,临终时你就知道怕了

如果一个人,他对过去的业都没有处理没有处理的意思,...

煮菜时放一点料酒吃了犯酒戒吗

问: 请问第五条戒,酤酒戒当中提到药酒不犯,但生活中...

【佛教词典】应善恳到

【应善恳到】 p1399 瑜伽八十三卷十三页云:应善恳到者...

【佛教词典】欲定其心不求教授戒

【欲定其心不求教授戒】 p0990 瑜伽四十一卷十一页云:...

「小年」的佛教意义

忽尔一年,小年又来了。曾经记得,年少时的故乡风俗,...

【推荐】圣严法师《心的五四运动》

一、四安:安身、安心、安家、安业 我们要把佛法落实...

印光大师对祭祖焚烧纸钱的开示

佛弟子祭祖先,固当以诵经、持咒、念佛为主。焚化箔锭...

家里供奉的佛像一定要开光吗

很多人问我,家中供奉的佛像是否一定要举行开光仪式,...

犯戒堕鹦鹉身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夏安居竟,便带领比丘们前往...

宣化上人:修行莫贪快

修道人无论用什么功,念佛、念咒、学教、持律、参禅,...

夜夜好眠

北风飒飒,寒冷的冬天已经到来,树木凋零,大地一片死...

学佛虔诚为何多病

问: 学佛虔诚何以多病? 知义法师答: 所谓病,可分...

【推荐】我们之所以造业,就是认为身体是真实的

法藏比丘他知道他方世界的这样一个造恶业的原因,是由...

为何在佛的世界里没有女众

问: 为何在佛的世界里没有女众?就是说没有男女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