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禅宗参话头法门疑情解析

惠空法师  2022/02/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禅宗参话头法门疑情解析

参话头是千年来禅宗门下最重要法门,但随着禅宗的没落,法门传承也一丝如缕。民国至今,仅能高举高旻寺来果禅师、云居山虚云和尚做为法门标帜。而仔细检索古代祖师语录,实有许多珍贵之参禅指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高峰禅师之《高峰禅要》。

《高峰禅要》是指导初学用功之参禅宝典,除文字简洁明白,内容精要之外,还有几个优点:一、对疑情本质有深刻解析;二、对修证过程有次第描述;三、对下手方法有清晰说明,四、对修行障难与魔事有所提醒;五、对参禅基本态度有正见确立。

参话头以疑情直捣无明源底,故对疑情本质的掌握,是功夫转进之重要关键。在此对疑情做如下解析:

壹、参禅的过程

参禅法门在整个修行过程中,用“疑情”贯穿。随着疑情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细到密、由密到无间,最后澄澄湛湛、卓卓巍巍,乃至到无心,如木头、石头般之悟境的开展,疑情逐渐转成觉性。这个起疑情、参究、开悟过程的心念特质,就是“疑以信为体,悟以疑为用”的分析。

贰、疑情心体的解析

“疑”,深入分析,是内心一种无知的状态。“是谁?”、“归何处?”、“无?”等疑问,转成了“不知道”,“不知道”就是无知。

所有禅法都具有惺惺照了的共通特性。参话头里用“参”、“究”、“疑”、“看”,指的就是此惺惺照了的特性。照什么?惺惺什么?就是这个“不知”的疑情。观照到自心无知的心体上,起觉观的力量,起照了、追究的力量,看住自己心里无知、无明、黑闇的心。这就是参话头止观的结构。

参、疑情经论的说法

疑情用教下理论来说,是一所缘境,为修止观时所观的对象。经典里怎样分析这个问题?

《放光般若经》云:“为舍痴际,为应无所入。菩萨作是观十二缘起法者,则为得坐道场。”

《大智度论》:“如三世十方诸佛,身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破诸黑闇;心出智慧光明,破众生无明闇冥。”

所谓佛度众生,就是现光明照破众生的愚痴黑闇。凡夫的生死轮回就是无明,无明就是黑闇,也是我们的心体。心体,是一个无明、无知的状态,由无明、无知变成了愚痴黑闇。黑闇再转化成具体生命境界,形成种种我执、贪嗔痴烦恼,乃至造业,现出五蕴身心。

参话头时,参究进去就是抓住了这个无知。所有身心世界、天宫、地狱、山河大地,都是由我们的心而显现,故华严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一直追究到心的深处,去看起心动念,就看住整个身心世界、山河大地的源头。这个源头一般人毫无所知,就是无知。

无知,所以什么东西都看不到、不知道,就形成所谓的黑闇。禅宗里临济宗称为“黑漆桶”,曹洞宗十牛图管他叫“黑牛”。从“在心曰知,在眼曰见”的知见角度,“黑漆桶”、“黑牛”,是从“眼见”立场论,参话头的“疑情”、“无知”,是从“心知”立场说。实则“黑闇”与“无知”体性是一,只要打破这个疑情的黑漆桶,就能够开悟。

肆、禅宗对疑情的解析

千山剩人禅师云:“蒙懂真蒙懂,我心黑漆桶。何物堪比伦?好似海州接引寺路东角头,盛恶水底缺口大瓦瓮。”

千山禅师形容心里懵懵懂懂的漆黑桶像什么东西呢?像在海州这个地方,接引寺院路边,有一个倒残渣饭屑用的,破了口的瓦瓮馊水桶。用馊水桶来形容心头的无知、无明、污秽、黑闇,说明我们内心里有很多肮脏的垃圾。

庐山天然禅师有一弟子问他说,参禅参了很久,心里还是黑漆漆的,怎么办?他就说:正要你抓住这漆黑桶,“但行住坐卧祇恁么按住看,看来看去,自然一日迸断。”就是要弟子把漆黑桶照破,照破以后,就开悟了。

话头只是一个工具,帮我们把心的无知抓住。抓住这个所缘境,就抓住心中的无明,而心中这个无知、无明,是所有山河大地、生死轮回、天宫地狱的根源。杀贼要先知道贼的处所。不知道贼是谁?贼在哪里?怎么杀贼!一般人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心中的黑闇,更不知道此心中的黑闇,就是所有生死轮回、山河大地、五蕴身心的根源。

在疑、在参、在看的时候,是把心中的无知转成知,黑闇转成光明。参就是一种惺惺、照了的功能。不断的“参”,不断的“疑”,不断的“看”,烦恼、无知、黑闇、愚痴,慢慢转成了觉性。没有抓到漆黑桶,表示方法还没上路。找到漆黑桶,表示路头对了,方法对了,继续用功就好。所以庐山天然禅师要弟子行住坐卧就只是这么按住看,按住看,就是把这漆黑桶、黑牛牢牢抓住。疑也好,参也好,究也好,提也好,看也好,都是同一个惺惺照了的功能。

伍、参疑功夫增进得悟

清楚了这个道理,再来看“水涨船高,泥多佛大”、“疑得十分、悟得十分”,就很清楚。初抓到疑情时,只是初碰触到愚痴黑闇而已。在不断的参看当中,疑情慢慢消融,功夫也在慢慢前进。疑情消融得愈多,就表示由疑情转化来的觉性、由黑闇愚痴转化来的光明智慧愈大。所以才讲“疑有十分,悟有十分”、“水涨船高,泥多佛大”,此与禅宗“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的说法一致,都在说明,疑情大小跟开悟大小是成正比的。

为什么疑的大小跟悟的大小成正比?因为悟就是觉性、智慧、光明的成份,这是由无知黑闇转化来的。经典里处处讲到“烦恼即菩提”,《般若经》讲“色相无边,般若无际”,都指出所对、所观境界有多少,般若的智慧就有多大。

《摩诃止观》智者大师说:“无明痴惑本是法性”所以现前的境界有多大,清净的觉性就有多大,道理是一样的。所照了无知愈多,无知痴闇转成光明觉性就愈大。开悟,是因为将无明、无知、愚痴、黑闇所变出来的五蕴身心、山河大地、天宫地狱,整个大千世界消融掉了。无知、无明、愚痴、黑闇没有了,五蕴身心、山河大地、天宫地狱,大千世界也没有了。

所以永嘉大师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不是另外找一个觉性,是将觉性从无明、愚痴、黑闇、无知中转变过来。要开悟,让觉性开展,就要从自心的无明、无知、愚痴、黑闇里转。所以要开悟得愈大,就要用愈多的材料来煮这个开悟的佳味美食。

陆、参话头与永嘉禅法对比

这一理论,跟永嘉大师“薪多火旺”理论,完全可以结合。永嘉禅法第一阶段,奢摩他的理论是“惺惺寂寂”,第二阶段毗婆舍那的理论叫“薪多火旺”。“泥多佛大”跟“薪多火旺”两个理论完全一样。

虽然开始时,参话头跟永嘉禅法对于如何捕捉无知境界的方法不一样:参话头是用疑情抓住心中的黑闇,永嘉惺惺寂寂,是直接观察内心刹那生灭念头的黑闇。但基本上本质一样。

一切法的本质都是空性,也就是灵知之性、觉性,这是所有禅法的本质。《摩诃止观》说:“无明痴惑本是法性”,般若经说:“色相无边,般若无际”,祖师云:“凡所见色,即是见心”。一切法唯心所现,一切法当下就是般若,所以才会有永嘉的“薪多火旺”,高峰禅师的“泥多佛大”,以及禅师们所讲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的理论。这说明,觉性开显的理路是殊途同归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念佛和参禅如何下手

修行人想知道念佛和参禅如何下手,如何成功,那首先必...

净慧法师: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唐朝蕲州双峰山道信禅师,承璨禅师后。其信禅师,再敞...

现代学佛人犯的一个严重错误

现在太多学佛的,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包括年轻的比丘...

《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时间过得很快,七天的生活禅夏令营,今天就要结束了。...

依这个标准来看,你还是属于颠倒众生

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其实你修学什么样的法门对...

星云禅话(一)石头路滑

1 风动?幡动? 禅宗惠能大师得到衣钵之后,在猎人群...

在尽责中求满足 在义务中求心安

净慧老和尚提出的生活禅四个要点发菩提心、树般若见、...

慧律法师《佛心禅话》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永嘉证道歌

君不见。绝学无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净界法师:八识规矩颂

前面的《百法明门论》,它是广泛地探讨一切法的别相跟...

供灯的四种清净功德

灯是佛教中的六种供养具之一。灯在佛教中代表智慧,因...

念佛可以忏除我们的三障

宿障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三障,障碍着我们让我们...

吃亏是一种智慧

吃亏是福是郑板桥流传下来的一句至理名言,经过漫长时...

【佛教词典】释宫

指释迦氏之宫殿。法华经卷五踊出品(大九·四一下):...

【佛教词典】清凉寺缘起

凡六卷。藏于日本清凉寺中。为描绘栴檀佛像由来之图绘...

这4种食物多吃对眼睛好

眼睛干涩吃荠菜 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诗经》里有甘之如...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解释

只有长寿而没有富贵,日子也是很难挨过的。为什么有人...

省庵大师:念佛著魔辩

或问省庵曰:参禅一门,全仗已力,故每多魔事;念佛则...

你一生中最后悔的是什么

比利时有一本杂志,把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作为调查对象...

想让佛菩萨加持,自己也要积极努力

大磬一响,苦空无常,思惟人生,积极向上。 大家来参加...

木鱼之眼昼夜常醒

谈到警醒,在大雄宝殿、大智殿、大悲殿都有巨大的木鱼...

念佛打妄想是什么原因

问: 我阿弥陀佛念到今天,还是打妄想,这是什么原因...

破灶堕和尚

有一个灵性附在一个破灶上,以灶为身,使灶显灵。于...

受果报的时候,会因造业的人多而减轻吗

问:在琉璃王灭释迦族的时候,世尊的头痛了三天。这是...

【推荐】这样的考验荒诞且不道德

丹麦著名医学家、诺贝尔得主芬森晚年想培养一个接班人...

替母亲打扫心房

小雅的父亲去世一年多了,母亲还是没有从悲伤的情绪中...

生为一个人,先求认命再求开创

佛法对生命的观察,是一种无量生命的观念。我们在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