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风动?幡动?
禅宗惠能大师得到衣钵之后,在猎人群中隐居了十几年,后因机缘成熟,开始行化于世间。有一天,途经法性寺,看到两位出家人对着一面幡子,面红耳赤争论不休,六祖上前一听,才知道他们在争论旗幡所以会飘动的原因,一个说:“如果没有风,幡子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就说:“没有幡子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说是幡子在动。”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惠能大师听了,就对他们说:
“二位请别吵,我愿意为你们做个公正的裁判,其实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子在动,而是二位仁者的心在动啊!”
从这则公案可以看出禅师们对外境的观点,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滞留在事物的表象上面,现象的存在是片面的,其所以有分别,完全因为我们的起心动念。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象差别现前,因此要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其关键就在吾人的心是否已经去除差别妄想,是否能够证得涅槃寂静。
2 不肯承担
利踪禅师有一次在深夜里,站在僧堂前大叫道:“有贼!有贼!”
叫声惊动了堂内的大众,这时,刚好有一位学僧从堂内跑出来,利踪禅师就一把抓住他道:“纠察师父!我抓住贼了。”
学僧推拒道:“禅师!你弄错了,不是贼,是我!”
利踪不放手,大声道:“是就是,为什么不肯承担?”
学僧惊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利踪禅师说偈道:“三十年来西子湖,二时斋粥气力粗;无事上山行一转,借问时人会也无?”
有道是“擒山中之贼易,捉心内之贼难”,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向外执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欲乐,引生种种烦恼痛苦。三十年的修行,每日的二时粥饭,都只为了降伏心中的盗贼,能够如此领会,上山一转,心贼一捉,佛法就此当下了!
利踪禅师对禅者的一番考验,实在是禅师的大机大用。
六根门头尽是贼,昼夜六时外徘徊,无事上街逛一趟,惹出是非却问谁?
昼夜二十四小时,如何守护我们六根的门户,不使它蠢动妄为,是修禅不可忽视的功课。
3 凡圣两忘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不放松再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则不甘示弱地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仰山大为惊叹,说道:“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之中,再也无人优胜于你,你好好保重。”
事后仰山禅师一见到人就赞叹说:“光涌为肉身佛也。”
这则公案究竟有何含意呢?譬如有人问人像什么?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假如有所像,就有所不像。如果回答说人像鬼,鬼中也有人;如果说鬼像人,人中也有鬼。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虚空像什么?虚空无相无所不相,正因为虚空无相,才能包容万有;虚空无相,所以像一切的样子。仰山禅师和光涌禅师议论不像驴,不像佛,那么究竟像什么?像自己。唯有见到自己的自性,才能与虚空一个鼻孔出气,像什么?像虚空无相之相。能够凡圣两忘,体用一如,那就是见到无相的真理了。
4 破布裹真珠
相国裴休有一次到大安寺,请示大安的寺僧道:“佛陀的十大弟子,各有第一,请问罗睺罗以何为第一?”
寺僧大众认为这么简单的佛教常识,所以就异口同声的回答道:“以密行为第一。”
裴休对大家的回答并不满意,随口问道:“此处有禅师吗?”
碰巧龙牙居遁禅师正在后园种菜,寺僧请他出来,寺僧请他出来,裴休以同样的问题问道:“罗睺罗以何为第一?”
龙牙禅师毫不犹豫的说道:“不知道!”
裴休听后,大喜,随即礼拜并赞叹道:“破布裹真珠。”
大家都知道,十大弟子中罗睺罗是密行第一的阿罗汉,因为既是密行,怎可说知道?因此龙牙的一句“不知道”,裴休宰相认为他才是真知道。而其它的大众师答称“密行”,从禅者来看,知道的反而不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与不知,实在是虚假不来的呀!智能与道德不一样,道德四两,可以冒充半斤,而智能四两就是四两,半斤就是半斤,丝毫虚假不得。龙牙禅师虽然修苦行种菜,衣不蔽体,但破布裹真珠,无怪乎要愧煞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禅知子了!
5 滴水和尚
仪山禅师有一天在洗澡的时候,因为水太热,就呼叫弟子提桶冷水来加,有一个弟子奉命提了水来,将热水加凉了,便顺手把剩下的水倒掉。
禅师不悦的说道:“你怎么如此浪费?世间上不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处,只是大小价值不同而已。你那么轻易的将剩下的水倒掉,就是一滴水,如果把它浇到花草树木上,不仅花草树木喜欢,水本身也不失去它的价值,为什么要白白的浪费呢?虽然是一滴水,但是价值无限的大。”
弟子听后若有所悟,于是将自己的法名改为“滴水”,这就是后来非常受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滴水和尚后来弘法传道,有人问他:“请问世间上什么功德最大?”
“滴水!”滴水和尚回答。
“虚空包容万物,什么可包容虚空?”
“滴水!”
滴水和尚从此把心和滴水融在一起,心包太虚,一滴水中也有无尽的时空了。
人在世间,福报有多少?这是有数量的,莫以为自己万贯家财,若福报享尽,仍会一无所有。一个人该有多少金钱、多少爱情、多少福寿、多少享用,等于银行存款,浪费开支,终有尽时,故节用惜福,虽是滴水,皆不废弃,滴水虽微,大海亦是由滴水所成。
6 往尿臭去参
宋朝的江西从悦禅师参访云盖守智禅师的时候,对谈不到几句,云盖守智禅师就批评他道:“看你虽然是长沙道吾山的首座,但是谈吐竟如醉人一样!”
从悦面红耳热的答道:“请和尚慈悲,不吝开示!”
守智禅师问道:“你曾参访过法昌禅师吗?”
“学人看过他的语录,已经融会在心,因此没有去参访。”
守智禅师再问:“你曾参访过洞山克文禅师吗?”
从悦不屑的回答道:“洞山克文吗?终日疯疯傻傻的,拖一条布裙,作尿臭气,算不上大德禅者!”
守智禅师庄严的开示道:“禅在哪里!你就往尿臭气去参!”
从悦看守智禅师说得很认真,就依守智禅师的指示,去参访洞山克文禅师,因而深领奥旨,便回来感谢守智禅师。
守智禅师问道:“你去参访克文禅师如何?”
从悦诚恳恭敬的禀告道:“若不得禅师你指示,此生就蹉跎了,故特来礼谢!”
守智禅师道:“礼谢什么?礼谢尿臭气好了。”
以貌取人,这是人间的通病,以穿着取人,更是肉眼常见的事例。禅在哪里呢?禅不一定在庄严相好的上面,不一定在美好穿着上面,“一条布裙,作尿臭气”,这是慧眼看到的禅境,因此莲花出于污泥,金玉藏于土石也。
7 途中珍重
灵训禅师在庐山归宗寺参学时,有一天动念想下山,因此向归宗禅师辞行,禅师问道:“你要到哪里去?”
灵训照实回答:“回岭中去。”
归宗禅师慈悲关怀道:“你在此参学十三年,今天要走,我应该为你说些佛法心要,等你行李整理好,再来找我一下。”
灵训禅师将整理好的行李先放在门外,就持具去见归宗禅师。
归宗禅师招呼道:“到我前面来!”
灵训依言前近。
归宗轻轻说道:“天气严寒,途中善自珍重。”
灵训禅师语下,顿然彻悟。
归宗禅师的“佛法心要”是什么?慈悲心,菩提心,般若心,总之一句,就是禅心。
修学佛法未成而退,这是对自己本份事放弃责任。一句“天气严寒”的关怀,别人都这么关心自己,而自己却不关心自己。一句“途中善自珍重”的勉励,终于使灵训回到家门,认识自我!
禅,有时说尽了千经万论,禅的边还没有摸到;有时只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却彻骨彻髓的认识自家本来面目。归宗禅师的慈悲关怀,那也是由于十三年的照拂;灵训的彻悟,那也是因为机缘成熟。“饭未煮熟,不要妄自一开;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实不虚假。
8 糖饼
有学僧到睦州道明禅师那儿去参访,禅师问道:“你平常都看哪一方面的佛学?”
学僧没有隐瞒,回答:“曾经读过唯藏法相。”
禅师再问:“能够讲说唯识论吗?”
学僧谦虚的答道:“不敢。”
禅师拈起一块糖饼,分作两片,问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你怎么说法?”
学僧无语为对。
禅师追问:“这个东西叫糖饼对呢?还是不叫糖饼才对呢?”
学僧紧张,汗流浃背的回答道:“不可不叫作糖饼。”
禅师看看,随即轻松的问一个侍立在旁的沙弥道:“一块糖饼分作两片,你怎么说法?”
沙弥毫不犹豫,说道:“两片留在一心。”
禅师再问道:“你称它作什么?”
沙弥回道:“糖饼。”
睦州道明禅师哈哈大笑,“你也会讲唯识论。”
学唯识和学禅,方法和方向都不一样,唯识重知识,重分析,而禅不重知解,不重分析。禅者是直接本心,见性成佛。禅师们的言句幽默,态度亲切,他们不喜欢板起面孔说教,他们有时说东,实在指西;有时打你骂你,实在是爱你护你。唯识家横说竖说,要明唯识义,而禅者一句唤它作什么?曰:“糖饼!”已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表达无遗了。
9 佛今在何处
唐顺宗有一次问佛光如满禅师道:“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顺宗皇帝不以为然再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如满禅师进一步解释道:“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顺宗皇帝听后非常欣悦,对禅师益加尊重。
有人常常问道:阿弥陀佛在西方净土,药师佛在东方世界,那么释迦牟尼佛现在又在哪里儿呢?其实释迦牟尼佛正在常寂光土,而常寂光土又在哪里呢?
这种问题,经禅者答来,就非常活泼,因为有心,看到的是生灭的世界,那是佛的应身;无心,看到的是不生不灭的世界,那才是佛的法身。无心就是禅心,唯有用禅心,才知道佛陀真正在哪里。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灭不是生灭的灭,灭是涅槃境界。在常寂光土则灭除一切烦恼、差别、对待,是绝对解脱快乐的寂灭世界。
10 慈悲
有兄弟三人,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喜好打坐参禅,因此就跟随佛光禅师学禅,时日一久,为了求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约出外行脚云游。有一天,在日落时借宿于一个村庄,恰巧这户人家的妇人刚死去丈夫,带了七个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时候,最小的弟弟就对两位哥哥道:
“你们两位前往参学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
两位哥哥对于弟弟的变节非常不满,认为太没有志气,出外参学,才见到一个寡妇就动心想留下来,气愤地拂袖而去。这位寡妇人一个妇道人家要独自抚育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容易,幸好有这位师弟自愿帮助她。
她看到三师弟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许。三师弟说:“你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就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为丈夫守孝三年,再谈婚事。”
三年以后,女方提出结婚的要求,三师弟再拒绝道:“如果我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
三年后,女方又提出要结婚,三师弟再度婉拒道:“为了彼此将来的幸福美满,无愧于心,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结婚吧!”
三年、三年、再三年,经过九年,这一户人家的小儿小女都长大了,三师弟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妇人道别,独自步上求道的路。
这位三师弟,喜好参禅,他虽然不入山打坐,反而为一家孤儿寡母服务,不为世间的五尘六欲所转,反而转变秽土为净域,可以说这位师弟才是真正懂得禅机的。所谓禅者,如果能活用,好比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灯,更是救世的良方。
11 慧可安心
神光慧可禅师翻山越岭来到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祖师,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西壁静坐,不理不睬,神光于是在门外伫候,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膝。达摩看他确实求法虔诚,才开口问他:“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神光道:“惟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摩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尚不能至,汝公以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神光听此诲励,即以刀断臂在达摩座前。
达摩说:“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今断臂,求又何在?”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请祖师为我安心!”
达摩喝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心!”
神光愕然地说:“我找不到心呀!”
达摩微笑说道:“我已经为你将心安好了。”
神光慧可于找不到处,而有一个转身入处,终于豁然大悟,我们的烦恼本空,罪业本无自性,识心寂灭,没有妄想动念处,就是正觉,就是佛道。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
12 八折诵经
有一个儿子,因为父亲去世,所以就去寺里请佛光禅师为他的父亲诵经超度,禅师于是为他筹备香花素果之类的供品,普为亡者诵经。
这位孝子顾虑诵经费用,不停的问佛光禅师诵一卷阿弥陀经要多少钱?佛光禅师看不惯这位孝子悭吝不舍的态度,就不客气地答道;“诵一卷阿弥陀经需要十两银子。”
孝子不以为然,就讨价还价说:“禅师,十两银子太贵了吧!能不能打八折,八两如何?”
禅师点头道:“好吧!”
诵经佛事如法地进行当中,孝子听到禅师念念有词的道:“十方诸佛菩萨,请将今天诵经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亡者,让他能往生东方世界。”
这位孝子听了就向禅师抗议道:“不对呀!禅师,我只听说过人过世以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听说往生到东方世界呀?”
禅师就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十两银子,你坚持要八折计算,只好到东方世界去啦!”
孝子不得已说道:“我再加二两好了,你还是让我父亲往生西方世界吧!”
这时在棺木中的亡者,忍不住大声的骂儿子道:“你这个不肖子,为了省二两银子,害你的老子一下子到东方,一下子到西方,让我东奔西跑,跑得好辛苦啊!”
佛法不是商品,不应该以商业行为讨价还价。佛经上说:“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同样十块钱(事)的施舍,因为受者(田)的价值不同,甚至发意(心)大小,结果就千差万别了。佛法无价,不能以金钱多少来决定功德的大小;只有依发心的真妄、大小,才能分出功德的胜劣!
13 禅师的眼泪
空也禅师有一次出外弘法时,经过一条山路,突然窜出很多土匪,拿着刀剑向他索取“买路钱”。空也禅师看了以后,不觉掉下眼泪,土匪一看空也禅师落泪,哈哈大笑说道:“这么一个胆小的出家人。”
空也禅师说道:“你们不要以为我流泪是怕你们,生死我早就置之度外了。我只是想到你们这些年轻力壮的人,有力气而不为社会工作,为人服务,却每天在此打家劫舍,我想到你们所犯的罪过,固然为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道德所不容,将来还要堕入地狱去受三涂之苦,因此为你们着急而流下了眼泪!”
强盗们听了,终于抛弃贪欲瞋恨的心,而皈依在空也禅师的座下。
眼泪,有悲伤的眼泪,有欢喜的眼泪,有感动的眼泪,更有慈悲的眼泪。空也禅师的眼泪,就是慈悲的眼泪。慈悲的眼泪从慈悲的禅心中流出,就是强盗土匪,在慈悲的眼泪之前,也会息下瞋恨的邪念,有禅心的人们,不用心灰意懒,以慈悲的心、慈悲的眼泪,来洗尽心间的罪业吧!
14 一休晒藏经
一休禅师在比叡山乡下时,有一天看到一群群的信徒都朝山上走去,原来比叡山上的寺院在晒藏经。传说晒藏经的时候,如果风从经上吹拂而过,人承继这种风,能够消除灾厄,增长智能,因此闻风而来的人不断地涌向山上去。一休禅师知道了也就说道:“我也要晒藏经!”
说完一休就袒胞露肚的躺在草坪上晒太阳,很多要上山的信徒看到了很不以为然,实在太不雅观了。山上寺院的法院就跑下来劝一休不要如此没有威仪。
一休非常认真的解释道:“你们晒的藏经是死的,会生虫,不会活动。我晒的藏经是活的,会说法,会作务,会吃饭,有智能者应该知道哪里一种藏经才珍贵!”
“一休晒经”,一休这种乍似玩世不恭的作风,实在有其至理。在一休眼里,宇宙真理,无非要从自心中显露,修行最怕舍本逐末。经只是纸印的,真心才是法,为什么不照顾自己而只知照顾经书?祈福增慧要知门径,参禅入佛要知道机要,一切应从用心下手。珍贵的藏经,才是印在纸上,而是印在心上。心上的藏经才能生万法。
15 不愧为侍者
石梯禅师有一次看到侍者拿着钵,往斋堂方向走去,就唤住道:“你到什么地方去呀?”
侍者回答道:“到斋堂去!”
石梯禅师不以为然,申斥道:“看你手拿钵,我怎么不知道你要到斋堂去。”
侍者反问道:“禅师既然知道,那么又为什么要我回答呢?”
石梯说出主题是:“我是问你的本份事。”
侍者庄严的回答道:“禅师若问我的本份事,那么我实在是要到斋堂去。”
石梯拍掌赞叹道:“你实在不愧为我的侍者!”
什么是“本份事”?是明心见性的事,是了脱生死的事,是回到本家的事。本份事,是认清本性、安住身心、慈悲忍耐、发心作务的禅风。禅者的生活中,无处不是禅,吃饭是禅,睡觉是禅,行住坐卧,搬柴运水,无事不禅。禅,不仅包含了生活,更包含了宇宙所有。所以,我们能将做人的本份做好,将事做好,是自己的不去推辞,不是自己的不去妄求,那就是本份事,也就是禅心了。
16 瞬目视伊
仰山禅师带着试探的语气问智闲禅师道:“师弟!你最近参禅的心得如何?”
香严智闲就用偈语回答道:“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立锥之地也无。”
仰山听了说:“师弟!我承认你深契如来禅,至于祖师禅,你还没有入门呢!”
于是,香严又作了一首偈语道:“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听了这首偈语后,仰山非常高兴,便去报告老师沩山禅师道:“真令人兴奋,师弟已悟入祖师禅了。”
智闲禅师和仰山禅师同为百丈禅师的弟子。唐代,自六祖惠能以后,禅宗起了很大的变化。先是有马祖道一禅师创建丛林,接待十方禅者,倡导集体修行;继有百丈怀海禅师设立清规,以新的立法安住大众。门人弟子互相发扬,排除知解的分别,主张不立文字,探究心源,提倡即心即佛,以平常心为道,棒喝的机用,接化的简速,遂成为中国祖师禅的特质,而印度静态的如来禅,经过中国禅师的阐扬,更加活跃而成为动态的祖师禅了。
智闲禅师的偈语,“贫无立锥之地”,这就是不着一物的如来禅,即至说到“瞬目视伊”,这就是活泼的扬眉瞬目无非是禅的祖师禅了。
17 谁的罪过
有一位居士,在江边散步,看到一个船佚将沙滩上的渡舟推向江里,准备载客渡江。此时刚好有一位禅师路过,这个居士于是一个箭步向前,作礼请示道:“请问禅师,刚才船佚将舟推入江时,将江滩上的螃蟹、虾、螺等压死不少,请问这是乘客的罪过?还是船佚的罪过?”
禅师没有考虑,就回答道:“既不是乘客的罪过,也不是船佚的罪过!”
居士非常不解,怀疑地问道:“两者都没有罪过,那么是谁的罪过呢?”
禅师两眼圆睁,大声道:“是你的罪过!”
佛教虽然讲六道众生,但是以人为本,站在人本的立场,真理不能说破,事相有时也不能说破。船佚为了生活赚钱,乘客为了事务搭船,虾蟹为了藏身被压,这是谁的罪过?这不但是两者的罪过,而且这是船佚、乘客、虾蟹三者的罪过,但也不是三者的罪过,因为这三者都是无心,“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无”。无心,怎能造罪?纵有罪,也是无心之罪。而这位居士无中生有,妄自分别,难怪禅师要毫不客气的喝斥他:“这是你的罪过!”了。
18 卖油翁
有一天赵州禅师到桐城县,与安徽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相遇于途中,赵州便问道:“你是投子山主吗?”
大同将手摊开道:“盐、茶、油,请随意买一些。”
赵州不睬他,先快步走到寺庵,大同禅师随后也提着一油瓶到了庵中,赵州一见,不以为然的指斥道:“久闻投子山大同禅师之名,但是我看到的,却是一个卖油翁。”
大同也不甘示弱地回答道:“我也久闻赵州是禅师,却原来是个俗人!”
“你只认识卖油翁,却不认识投子!”
“我何以是一个俗人?”
赵州问:“如何是投子?”
大同禅师提起油瓶道:“油!油!”
投子山胜因禅院的开山投子大同,圆寂前曾说:“吾塔若红时,可以再来”一百余年后,信徒修塔,果然发现玛瑙色的舍利塔,恰巧义青禅师来挂单,大家于是称他为“开山再来”。义青并作有开山塔颂:“白云锁不住,青峰以何收?月色笼寒塔,松声半夜。”投子义青,其实就是大同禅师的再来人。舒州太守杨杰曾赞大同禅师说:“一只履,两片皮,金乌啼处木鸦飞,半夜卖油翁发笑,白头生得黑头儿。”如何是投子?油!油!柴米油盐日常生活的亲切处,就是投子禅师的法脉渊流!
19 我不是佛
有一秀才,住在寺中读书,自觉听明,常以禅机和赵州禅师论辩,有一天问禅师道:“佛陀慈悲,普度众生时总是恒顺他的心愿,不违众生所求,不知是不是如此?”
赵州禅师回答说:“是的!”
秀才又说:“我很想要禅师您手中那根柱杖,不知是否可以满愿得到?”
赵州一口拒绝说:“君子不夺人所好的道理,你懂吗?”
秀才机辩道:“我不是君子。”
赵州当头大喝说:“我也不是佛。”
秀才虽然无以为对,却不认输。有一天,秀才坐禅时,赵州禅师从他身旁经过,他看看禅师,并不理睬,赵州禅师责问道:“青年人见到长者怎么不站起来行礼迎接!”
秀才学着禅师说道:“我坐着迎接你,就如同站起来迎接你!”
赵州禅师听后,忽然上前打了青年一个巴掌!
青年大怒,责问赵州禅师道:“你为什么打我?”
赵州禅师温和的说道:“我打你就如不打你!”
秀才是知识份子,禅师是体悟真理的圣者,知识份子不是体悟真理的圣者的对手,尤其是赵州禅师,他的禅风活泼捷巧,干净俐落,随便一言,让你无法招架。赵州不是悭吝不给柱杖,只是赵州不喜欢秀才强词夺理讨杖的方法罢了。尤其给秀才一掌:“我打你就如不打你!”这就是给只学禅而不悟禅者的训诫了。
20 我也有舌头
广慧元琏禅师初学道的时候,依止在真觉禅师的座下参禅,白天负责厨房典座的工作,晚上则以诵经作为修行的功课,一日,真觉禅师问他道:“你看什么经?”
元琏回答道:“维摩经。”
真觉再进一步问道:“经在这里,维摩居士在哪里?”
元琏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深愧自己所知有限,反问真觉禅师:“维摩在哪里?”
真觉回答道:“我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就是不能告诉你!”
元琏觉得非常惭愧,就辞别真觉禅师到处云游行脚,亲近的善知识多达五十人以上,但是仍然不能契悟,一日去参访河南首山省念禅师:“学人亲到宝山,空手回去之时如何?”
首山禅师道:“拾取自家宝藏!”
元琏当下大悟,说道:“我不怀疑禅师们的舌头。”
首山问:“为什么呢?”
元琏回答:“我也有舌头。”
首山很高兴地说:“你已经了悟惮的心要了。”
舌头人人都有,但真正懂得舌头的妙用不多。舌头会说话,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这就是看会不会运用舌头。有人以舌头做功德,有人以舌头造罪业;有人舌璨莲花,有人嚼舌根子,禅师的舌头,大众能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