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圣严法师《禅--人类意识》

圣严法师  2010/10/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一、佛教对人类意识的分析

佛教把意识分为‘心’、‘意’、‘识’,三个彼此相关的名词。

‘心’,有真、妄。妄心是指烦恼,真心是讲的智慧。所谓妄心,即是人类的意识作用。而所有人类的意识作用都是主观的,有利害、得失的判断或观念,都不是真的,所以叫烦恼。唯有离开意识的作用,外在的环境和现象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加上自己主观的、判断的,那才是真的,才是智慧。也就是说,离开自我中心及主观判断之后,存在于纯客观的状态,才叫智慧,亦即是真心。真与妄,两者的心理活动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在于有我和无我。

妄心,又分成含有分别执着的意念作用的‘意’,和没有分别作用的、生命的主体或本体的‘识’。也就是‘意’识和‘本’识。

一般常识或心理学,只承认人类及高等动物如象、马、牛、猴、狗等有意识的作用,而否定低等动物如毛虫、蚯蚓等也有意识的作用。但是,由佛教的立场来看,则承认它们都有意识的作用或识的本能。高等动物,有分别的意识作用以及生命持续的本识,具备两个层次的识;低等动物虽然没有分别的意识作用,但它们确具备基础的本识,否则便不可能成为流转生死的生命。

佛教的主要目的在度人,要帮忙人类去妄识而存真心,去烦恼而证菩提,以修行而使意识的作用变成智慧,也就是去意识和本识而仅仅存下了智慧的真心,不受业力影响而得自由、得解脱。能够体验到真心即是智慧的作用,那就叫作‘开悟’。

佛教既然把识分成本识和意识,本识是一切的人,一切的动物,甚至最低等动物都有的,而意识则是由本识而产生的,所以由本识基本的立场来看,众生是平等的。因此,佛教的慈悲,除了要救济人类,还要帮助所有有识的众生。

二、禅宗对意识的看法

禅宗通常不用意识这个名词,经常所用的是‘心’字。他们讲的佛心,是指的真心,是智慧;而他们讲的众生心,是指的妄心,是烦恼。

禅宗的目的是明心见性。明什么心?见什么性?明真心,见佛性。众生的心,由于有自我的意识、自我的立场和自我的观点,便不能客观,所以是黑暗的。明心,就是脱离自我中心以后所显露的智慧,即是真心。真心显现后,才能见到人人本具、众生皆有的佛性。

由禅宗的立场来看。通常不管是真、是妄,都叫作‘心’,不叫‘识’,也不叫‘意’。因此,禅宗的语录等文献,都是在讨论‘心’的问题。对于一个还没开始修行的人,他心里是不安定的,心里的不安定则表示有烦恼,发现有烦恼时就希望能够从修行的方法上得到帮助。这个修行的方法叫作安心、息心、澄心、观心,这些都是从妄心着眼的。在这次你们为我的演讲而作宣传的广告上有‘初心’二字,是指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菩提心的意思就是智慧光明的真心。

因此,只有理解禅宗的人才能知道禅师们在不同场合所讲的同一个‘心’字,是指的智慧心呢?还是妄念心。在修行的过程中是属于妄心,而修行的目的则是真心。所以,不论是基础、过程、目的,都可用一个‘心’字来表达。

但是,西方的心理学仅仅用 consciousness(意识)一个名词,就没有办法说明佛教整个过程里边的那个‘心’字了。西方的心理学以及一般人所了解的意识,对佛教的所谓真心和本识就很难说明。有智慧者的心理活动,是不是也叫作意识?已经得到解脱的人,在以无私的、无我的智慧如实地反映之时,如果还是叫它意识活动,那意识的定义就可能变成很含糊了。如果一定要把解脱者的智慧和一般人的烦恼都叫它是意识作用的话,那就应说成清净的意识和不清净的意识才好。

三、如何处理意识的问题?

西方人处理自己的问题时,大概是从了解和分析自己的问题做起。禅的方法,则是教我们摆下自己的问题,才是真正地处理了问题。如何能摆下自己的问题?初步的方法,就是多为他人而少想自己。助人解决问题就是慈悲,慈悲从哪儿来?从菩提心来。发菩提心的第一步,就是放下自我的私欲,解救众生的苦难。当你努力去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的时候,你自己的问题也会同时消失。自我中心的渐轻渐弱,就是去妄心而明真心的过程,也就是转烦恼而成智慧的过程。

心理医生对待他们的病人,可能要问很多问题,病人在和心理医生谈过一次话之后,可能觉得已把问题解决了。但是,过了几天,他们还会再来。严重的病人可能看了几十年病,还是需要看心理医生。但是,对禅者来讲,不需要知道人家那么多,如果了解他们主要问题在那里时,根本不需要知道他们问题的背景是什么,只要告诉他们一、两句话,他们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所以比较省力。

用禅的原则处理问题,只要是观念正确,原则清楚,便能多多少少的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所谓原则,便是不一定要正面的来给他解答问题,最好是让有问题的人自己来面对它,或者是干脆让有问题的人不管那问题。

如何面对问题?即是告诉自己:任何事物、现象的发生,都有它一定的原因。我们不须追究原因,也无暇追究原因,唯有面对它、改善它,才是最直接、最要紧的。如果面对它亦无法解决,或不可能设法解决的话,则干脆不去管它。那就会不了了之,不了即了。

因此,禅宗的祖师们,对弟子们的接引和问答,往往都是答非所问,或者是根本不答,或者以动作来协助他们。

曾经有位禅师,见到一位求法的僧人推门求见,他便把门立刻关上,一连三次都是这样。到第四次时,那位僧人用快动作把门推开,禅师亦以快动作把门关上,正好把那僧人的腿给压断了。本来他是要去问开悟的方法,当腿子被压断时,他已经什么也不需要问了。

另外一则,是关于马祖和他弟子之间发生的故事:有一天,有位僧人请示马祖:‘能不能请您把菩提达摩从西天(印度)带来的是什么告诉我?’马祖说:‘我今天没有这个心情,你去问智藏师兄吧!’僧问智藏,智藏说:‘我今天头痛,你可问怀海师兄去!’僧问怀海,怀海则说:‘这我倒也不会了,你还是去问马大师吧!’僧人又回到马祖面前。马祖骂道:‘你真是个笨蛋!智藏的头发是白的,怀海的头发是黑的。’就这样已经把问题解决了。

从修行的方法来说,禅宗为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离念的方法,另外一种叫观想的方法。以上所举的两个例子,是属于离念法,又叫不立文字的顿悟法,也就是不必通过经验、知识、思考、学问的过程和努力,只要当下把自己放到时间与空间之外,把自我意识的屏障全部抖落,赤裸裸的,一丝不挂的,那就叫作‘心无挂碍’。那也就是‘不立文字’的‘直指人心’。

第二种是所谓观想的方法,是用转移意识的焦点,或把意识专注于某一句话、一桩事、一个点、某一个念头。例如用数息观,是注意呼吸的出入,以及呼吸的数目,或者注意小腹蠕动;有的是注意念佛时所念的佛号或菩萨圣号;或者是观想人的身体,从死亡、经腐烂、而到只剩一副白骨,到最后,骨头也没有,只剩下白光。用这种观想法,也可以使人的烦恼和意识渐渐沉淀、澄净,而渐渐产生智慧。

所以禅的方法,跟心理医生或精神病医生的治疗方法不一样。但是,有严重精神病和心理问题的人,可以用打坐的方法作为辅助治疗;却不可希望从治病而要求达到开悟的目的,否则会引发更严重的精神病或心理的问题。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胜利之道

从前,有一个青年在家人的帮助下开了一家客栈。由于青...

慧律法师《观照无常、放下执着、感悟佛性》

初学佛的人,观照的力量不够,自己的悟性也不足,自然...

参禅的入门方便

很多学佛的人,想通过参禅的方法冲破凡圣关,了脱生死...

慧律和尚顿悟自性偈颂

著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 若能万法尽舍却,...

只转心,而不精进做功课有用吗

【原文】 宋 智印 智印。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浙江川...

佛陀会做这7件你我都难做到的小事

华严经行愿品末卷所列十种广大行愿中,第八曰常随佛学...

透过声音使心灵稳定下来

观世音菩萨由于修习《楞严经》的耳根圆通法门,证入诸...

什么是心地法门,该如何去修

问: 请尊敬的上宏下海法师开示,什么是心地法门,怎...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序 后秦释道朗撰 大般涅槃经者,盖是法身之...

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

圣严法师《父母是家里的佛》

问:当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时,常会在兄弟姐妹间造成紧...

圣严法师:远离两面人

所谓的两面人,就是在别人面前是一种样子,在背后又是...

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通...

圣严法师《工作与心安》

有些人在平常时候,心还可以比较安定,但是只要到了工...

【佛教词典】利益种类自利利他

【利益种类自利利他】 p0704   瑜伽三十五卷十八页云...

【佛教词典】东南亚佛教(Buddhism in South East Asia)

以南传上座部为主的佛教。主要传播于老挝、柬埔寨、泰...

修行人如何激励自己

接触到几位同参道友,大家谈的话题,都是说无常迅速,...

黄泉路上无老少,能有几人活到老

原文: 问曰,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得生,又无退转...

天然排毒的六种水果

不少女性朋友们都喜欢吃水果,因为水果中含丰富的维生...

世间人临终的三种执着

一般人到临终时有什么样的执著呢?一般有三种爱,爱就...

一位疯婆婆念佛痊愈的故事

佛号光明不可思议,功德亦不可思议。通过念佛真的能治...

如此才不负出家一场

在佛陀的众多弟子中,难陀尊者容貌端严,仪表堂堂,具...

药王菩萨以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

《圆觉经》云: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

为何要去除骄傲我慢

问: 为什么不要骄傲我慢,我慢是很难远离的。请开示...

多吃红薯有6个好处

甘薯(红薯)的营养价值超乎想象。根据美国农业部国家营...

从点滴处注意节俭惜福

我们一定要学会爱惜五谷粮食,浪费粮食是暴殄天物,是...

末法时代菩萨示现主要有两种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

有三种障碍,会破坏菩提心

有三障能败戒德,使信心退没:一、瞋恚,横于自他,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