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星云禅话(一)石头路滑

星云大师  2011/03/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41 成见不空

有位学者,特至南隐禅师处请示什么叫做“禅”?

禅师以茶水招待,并在茶倒满杯子时,并未停止,仍又继续的注入。眼看茶水不停的一直往外溢,学者实在忍不住,就说道:“禅师!茶已经满出来了,请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禅师说道:“你心中满是学者的看法与想法,如不事先将自己心中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自满、傲慢,一直怀着成见的人,就算天降甘露,也无法流入他的心中。器皿要装入真理的法水,一要空而无物,二要清洁无染,否则即使再好的饮料,也会变质。

42 洗面革心

良宽禅师,毕生修行参禅,从未稍懈一天,当他老年时候,从家乡传来一个消息,说他的外甥,不务正业,吃喝玩乐,快要倾家荡产,家乡父老,希望这位禅师舅舅,能大发慈悲,救救外甥,劝他回头是岸,从新做人。

良宽禅师终于为乡情所感,就不辞辛苦,走了三天的路程,回到童年的家乡。良宽禅师终于和多年没见过的外甥见面了。这位外甥非常高兴与他的和尚舅父相聚,并且特地留舅父过夜。

良宽禅师在俗家床上坐禅坐了一夜,次晨离去的时候,就对他的外甥说道:“我想我真是老了,两手直是发抖,可否请你帮忙把我草鞋带子系上?”

他的外甥非常高兴的助了他一臂之力。良宽禅师慈祥的说道:“谢谢你了,你看,人老的时候,就一天衰似一天。你要好好保重自己,乘年轻的时候,要把人做好,要把事业基础打好。”

禅师说完话后,掉头就走,对于外甥的任何非法行为,一句不提,但就从那天以后,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去浪荡了。

禅宗的教学法,有时当头棒喝,有时反诘追问,有时有无不定,有时暗示含蓄。总之禅的教育,就是不说破,不说破的才是自己的全部。

天下爱护儿女的父母们,你们能懂得这种禅心吗?

43 老僧何似驴

传承仰山禅师禅风的光涌禅师,有一天,从他乡弘法回到仰山禅师处来,仰山问他道:“回来作什么?”

光涌先合十,再顶礼,并说道:“礼拜和尚亲教师之义!”

仰山禅师用指指自己,问道:“还见老僧不见?”

光涌肯定的答道:“见!”

仰山禅师非常严肃的再问道:“老僧何似驴?”

光涌毫不犹豫:“和尚也不像佛!”

仰山禅师再用一指指自己说:“像什么?”

光涌不以为然的道:“如果有所像,那跟驴有什么分别呢?”

仰山禅师听了弟子光涌的回答,哈哈大笑,乃赞叹道:“这句话,我已经用了二十年,用它来考验人,没有一个人能彻悟了的。我也等了二十年,没有一个说得出的,今天你所回答我的,真是凡圣尽情,不从分别上去认识世间,乃从无分别上去体悟世间,真是太好了,善护持之!善护持之!”

像什么?用一句真实话说,其实像什么的,已经不像什么,不像什么的其实像什么。还见着么?其实见着的都没有见着,没有见着的都已见着了。

这个世间所有,都是生灭变异之法,一切无常,能像什么呢?而真理法身,如同虚空,虚空虽说无相,其实无所不像,你有见到虚空吗?虚空像什么?

44 行恶与修善

有学僧请示峻极禅师道:“如何才是修行行善的人?”

峻极:“担枷带锁者。”

学僧:“如何是邪恶为非的人?”

峻极:“修禅入定者。”

学僧:“学僧根机愚昧,禅师的开示,颠倒难明,恳求禅师还是用简明易晓的言辞开示吧!”

峻极:“所谓恶者,恶不从善。善者,善不从恶。”

学僧如堕五里雾中,仍然茫然。良久,峻极禅师问学僧道:“懂了吗?”

学僧:“不懂。”

峻极:“行恶者无善念,行善者无恶心,所以说善恶如浮云,无所生也无所灭。”

学僧于言下有悟。

善恶,在世间法讲,做好事名曰善,做坏事名曰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三世因果,历然俱在,在事相说,一点不虚。但在本性上讲,善恶之名都不立,若能不思善不思恶,即名见性(见到自己本来面目)。所谓”罪恶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空“。行善是枷锁,作恶名禅定,这不怪禅师颠倒,在真理上讲,作福行善,一味执着人天福报,岂非为枷锁所囚?作恶为非,虽要恶道流转,但本性仍是如此。故峻极禅师兴大慈悲,发此高论,乃要吾人莫为善恶所迷。应该知道,为善上生时,就一味执着有为法,以为是究竟解脱,这就错了;作恶下堕时,就心灰意冷,以为人生无望,这也是错的。实则“善恶是法,法非善恶”也。

45 谁是后人

天皇禅师参访石头禅师,一见面就问道:“如果超脱定慧以外,请问你还想告诉别人什么?”

石头:“我这里根本没有人束缚,谈什么超脱?”

天皇:“你这样说话,叫人如何了解呢?”

石头:“你知道‘空’吗?”

天皇:“我对‘空’早有心得啦。”

石头:“唉!不料你还是从那边(指迷的世间)来的人。”

天皇:“我不是那边的人。”

石头:“我早知道你的来处了。”

天皇:“你怎么毫无证据就诬赖我呢?”

石头:“你的身体就是证据。”

天皇:“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可是究竟应以什么去启导后人呢?”

石头终于大喝一声,斥责道:“请问谁是我们的后人?”

在这一喝之下,天皇豁然大悟!

在真理实相中,本来一切如空,没有相对的是非好坏。例如束缚与解脱,空与有,前与后,这些相对法,与禅是不相应的。禅,离四句绝百非,无论什么,甚至都不许有此一概念的,学者若能空诸所有,不悟而何?

46 嫌什么?

龙牙山的居遁禅师,为求大彻大悟,就诚诚恳恳的到终南山翠微禅师处参禅,一住多月,均未蒙翠微禅召见开示,有一天鼓起勇气,走进法堂问道:“学僧自到禅师座下参学以来,殿堂随众,进进出出,不蒙开示一法,不知为什么?”

翠微禅师不在意的反问道:“嫌什么?”

居遁因得不到要领,只好告别翠微禅师,就前往德山亲近宣监禅师,又经多日,请示宣监禅师道:“学人早就心仪德山的一句佛法,但我已来了多日,事实上身在此处却得不到禅师一句佛法。”

德山禅师好像和翠微禅师约好的一样,回答道:“嫌什么?”

此二位宗师所答均不谋而合,居遁不得已又转往洞山良价禅师处参学。一日问道:“佛法紧要处,乞师一言!”

洞山禅师就直截了当的告诉他道:“等洞水逆流的时候,再向你说。”

龙牙居遁禅师于此言下大悟。

用疑心参禅,用体会参禅,用问道参禅,其实终不及用平常心参禅。吾人在世间生活,其实均在颠倒矛盾妄想之中,所谓随生死之流而不息也,如能明白洞水逆流,那即是平常心显现,千疑万问,终不及一颗平常心耳。

47 佛心是什么?

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

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学悟之义。”

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

紫璘不以为然,忍耐着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

“既然不迷,觉悟作什么呢?”

慧忠禅师的反诘,紫璘供奉无语可对。

又有一次,供奉在批注《思益梵天所问经》,慧忠禅师就说道:“批注经典者,必须要能契会佛心,所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才能胜任。”

紫璘不悦的答道:“你说的不错,否则我怎么会下笔呢?”

慧忠禅师听后,就要侍者盛一碗水,水中放七粒米,碗面放一双筷子。问紫璘供奉这是什么意思?

紫璘茫然不知,无语可对。

慧忠禅师终于不客气的训诫道:“你连我的意思都不懂,怎说已烃契会佛心呢?”

慧忠禅师的水米碗筷,已经说明,佛法者不离生活也,离开生活,则要佛法何用?紫璘供奉远离生活批注佛经,则离佛心远矣。

六祖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希望参禅论道者,莫离“世间、人生、生活、本心”之外,另有所谈论也。

48 一橛柴

住在湖南的石头希迁禅师有一次问一位新来参学的学僧道:“你从什么地方来?”

学僧:“从江西来。”

希迁:“那你见过马大师(马祖道一禅师)吗?”

学僧:“见过。”

希迁随意用手指着一堆木柴问道:“马祖禅师像一堆木柴吗?”

学僧无言以对,因为在石头禅师处,无法契入,就又回到江西见马祖禅师,并述其事,马祖道一禅师听完后,安详的一笑,问学僧道:“你看那一堆木柴大约有多少重?”

学僧:“我没仔细量过。”

马祖:“你的力量实在太大了。”

学僧:“为什么呢?”

马祖:“你从南岳那么远的地方,负了一堆柴来,岂不有力?”

在唐代,青年学者,不是到江西马祖大师处参学,就是到湖南石头禅师处参学。从江南到湖南,从湖南到江西,此即走“江湖”一语之来源。过去江湖一语,乃指参学忙碌之意,后来江湖一语演变为老练世故之意,甚至卖膏药杂耍不实之意。

此学僧两边来去,搬是说非,而两大师之道不为动也,反吃当头一棒。观乎今日佛门信徒,从甲寺到乙寺,从乙寺到丙寺,负了一堆木柴来去,不知重也不重?

49 摩尼珠

佛陀在灵山会上时,手中拿了一颗随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道:“你们看一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看后,互说道是青、黄、赤、白等不同的色泽。佛陀就将摩尼珠收回,舒开手掌又问道:“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天王不解佛陀心中所指,都不约而同的回答道:“佛陀!您现在手中根本就没有东西,哪里有什么摩尼宝珠呢?”

佛陀真实的告诉四方天王道:“我将一般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呀!”

四方天王们听后皆有感悟。

所谓摩尼宝珠者,乃喻吾人真心佛性也。世间所有人等,营求忙碌,总是希求荣华富贵。其实世间财宝,虚而不实,“富贵如同三更梦,荣华好比九月霜”,真珠玛瑙,金银钻石,人为财死,比比皆是。人若能以追求世间虚而不实财富的精神,而用来开采内心的实藏,则光华不变的摩尼宝珠,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财富。

50 母亲的信

惠心禅师,当初还只是个十五岁的沙弥时,因其聪明伶俐,就受到朝廷皇帝的召见,得到不少赏赐。他就将皇上的赏赐送给故乡的母亲,以表孝思,但母亲回给他一封信,表示不同的看法,母亲的信上说:“你赠送给我的东西,又是皇上的赏赐,我当然十分欢喜。但我当初送你学道为僧,是希望你做一个有修有证的禅人,并不希望你一生都在名利场中生活。如果只好世间上的虚荣,这是违背我的心愿,希望你收到母亲这封信的时候,要记住什么叫做‘真参实学’,什么叫做‘人天师范’!”

惠心沙弥,收到这封意想不到的信后,从此立志要做一个真正弘法度众的宗教家,效法《华严经》中的指示,“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而不再汲汲名利上的追求。

惠心受母亲的感动,托人告诉母亲,明年暑假拟向师父请假,返乡探望母亲一次,不久,母亲又来信告诫道:“我既已送你出家入道,你就已经是佛门所有,一切众生所有,你已不是母亲一个人的。儿子,你从今以后,应该是如来的‘佛子’,孝顺师长,亲近三宝,不可只以母亲一人为念!明年暑假返乡探亲之举,应该打消!”

惠心经过母亲这两次的教训,精勘学道,发心立愿,终于能成一个真正的僧宝禅者!

51 卖生姜

宝寿禅师在五祖寺库房担任司库,那时的住持和尚戒公,偶而因病服药,需用生姜为引,侍者就到库房取用,宝寿便叱之使去,戒公知道以后,令拿钱去买些生姜,宝寿才付给他。

后来洞山寺院缺人住持,郡守来信,托戒公介绍住持,戒公便说:“那个卖生姜的汉子可以去得。”

宝寿便去做洞山的住持,所以禅门有“宝寿生姜辣万年”的佳话。

宝寿爱护公家物品,不拿公物作私人感情;住持戒公推介宝寿,不以私利作名器取舍,一个公事公办不徇私,一个维护贤能,重视公德。千载而下,吾人实三公多之也。

52 着境见地

有学僧问西山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西山禅师举“拂子”(拂尘)表示回答,但是学僧不以为然,就去亲近雪峰禅师。

雪峰:“从什么地方来?”

学僧:“此夏从苏州西山来。”

雪峰:“西山禅师好吗?”

学僧:“我来的时候一切安好。”

雪峰:“为什么你不随侍亲近他呢?”

学僧:“他是个不明祖师禅的人。”

雪峰:“何以见得?”

学僧:“我请示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他只举拂子示意,一句话也回答不出。”

雪峰:“你见过苏州的男女吗?”

学僧:“见过!”

雪峰:“你在路上见过花草树木吗?”

学僧:“见过!”

雪峰:“那就对了!你所见男女,你就知道男女有别,你所见花草树木,你就知道各有名称,各有功用,山河大地,树木花草都未对你说法,而你能明其意,对吗?”

学僧:“对!”

雪峰:“那么,西山禅师举拂示答,其中佛法,你为什么不懂呢?”

学僧闻言,顿有所悟,连忙礼谢,并愧然的说:“学人发言不慎,乞求禅师慈悲,我要回西山忏悔。”

雪峰:“尽乾坤是个眼,汝向什么地方蹲着!”

学僧到了此时,没有地方蹲着,但拥有了宇宙;肉眼不识拂子,但有慧眼认识了乾坤。一心所悟,一念忏悔,尽乾坤大地都是佛法,所谓拂子举示,终于解也。

53 真假妄语

道光禅师有一次问大珠慧海禅师道:“禅师!您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

大珠:“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

道光:“既然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为什么每天要聚众劝人参禅修道?”

大珠:“老僧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哪里有什么地方可以聚众?”

道光:“事实上你每天聚众论道,难道这不是说法度众?”

大珠:“请你不要冤枉我,我连话都不会说,如何论道?我连一个人也没有看到,你怎可说我度众呢?”

道光:“禅师,您这可打妄语了。”

大珠:“老僧连舌头都没有,如何妄语?”

道光:“难道器世间,有情世间,你和我的存在,还有参禅说法的事实,都是假的吗?”

大珠:“都是真的!“

道光:”既是真的,你为什么都要否定呢?“

大珠:”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

道光终于言下大悟。

说到道理,有时要从肯定上去认识的,但有时也可从否定上去认识的。如《般若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是从肯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的;《般若心经》又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从否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的。大珠慧海禅师否定一切名句文身,不是妄语,因为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

54 心与性

有一学僧至南阳慧忠国师处参学,请示道:“禅,是心的别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禅宗祖师们将此‘心’易名为‘性’,请问禅师,心与性之差别如何?”

慧忠毫不隐藏的回答道:“迷时则有差别,悟时则无差别。”

学僧又再进一步的问道:“经上说: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为什么你会说无差别呢?”

慧忠国师耐烦的举喻说明道:“你只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时结水成冰,暖时融冰成水;迷时结性成心,悟时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所差别。”

学僧终于契会于心。

在佛教里,心性的别名很多,如“本来面目”,“如来藏”、“法身”、“实相”、“自性”、“真如”、“本体”、“真心”、“般若”、“禅”等等。这无非是用种种方法要吾人认识自己。迷悟虽有差,本性则无异。如黄金是一,但可制耳环、戒指、手镯等各种不同之金器,故金器虽异,实一黄金耳。明乎此,心与性名虽不同,实则皆吾人之本体也。

55 是什么?

云居禅师在洞山良介禅师处结一草庵,独自专修,有一次连着十天都没有至斋堂用餐,洞山禅师非常关心,也非常奇怪,就特地召见他问道:“这些天你怎么没有赴斋?”

云居禅师非常喜悦自得的说道:“每天都有天神为我送食!”

洞山听后,很不以为然的说道:“我以为你是个修行的禅人,原来只是个执着世间福德的庸俗之辈!明天再见吧!”

到了第二天,云居禅师依言拜见洞天禅师,洞山大声的呼唤云居的名字,他恭谨地回应。洞山突然问道:“福德为最呢?证悟福德性为最呢?”

云居听后,哑然无语,他知道福德是有修有证的,福德性是无修无证的,原来他的修行已堕入到有法中去了,他怀着满腹的疑团返回草庵。

在庵中寂静地思惟着,他沈浸于寂静时,一连三天,天神再也不到庵中为他送食,但他获得了“禅悦为食”的无为法的境界。

修行的人,报感人天,虽然是可羡慕的,但福报一完,五衰相现(天人福尽有五衰:一、头上花委、二、腋下出汗、三、身上有臭、四、不乐本座、五、衣裳垢腻),仍不免生死轮回,故禅者不以世间荣辱为准,不以世间善恶为是,在荣辱善恶之外,能会禅心吗?

56 无一法可得

有一次仰山慧寂禅师问双峰禅师道:“师弟近日可有什么见地?”

双峰:“据我所知,实无一法可得!”

慧寂:“你这样仍然停滞在尘境之上啊!”

双峰:“我无一法可得,怎可又说我停滞在尘境上呢?”

慧寂:“以为无法可得,其实就已有一法可得。”

双峰:“我只能做到这样!根不随尘,心不在境,师兄你认为应该怎么样?”

慧寂:“你为什么不去追究那无一法可得的?”

做老师的沩山灵佑禅师在旁边听了这句话,不禁欢喜地赞叹道:“慧寂呀!你这一句话,可要疑煞天下人啦!”

双峰仍然不解,他以为既然无一法可得,又怎么去追究呢?

灵佑禅师知道双峰的心意,故对他说:“你就是一个天下人啊!”

禅者的修行,就是要修那无修的行门,就是要证那无证的果位,因为无修才是真修,无证才是真证,故所谓无一法可得,才得真得。因为“行到山穷水尽处,自然得个转身时”,就是此意。《维摩经》云:“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华佛事,降伏镜里魔军,证悟梦中佛果。”真正的禅者,即应作如是观。

58 佛的烦恼

有信者问赵州从谂禅师:“佛陀有烦恼吗?”

赵州:“有!”

信者:“那怎么会呢?佛陀是解脱的人,怎么会有烦恼呢?”

赵州:“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得度。”

信者:“假如我修行得度了以后,佛陀有烦恼吗?”

赵州:“有!”

信者:“我既已得度了,佛陀为什么还有烦恼呢?”

赵州:“因为还有一切众生!”

信者:“一切众生,当然无法度尽,那么佛陀永远都在烦恼之中而无法超越了?”

赵州:“已经超越,已无烦恼。”

信者:“众生既未度尽,佛陀为什么又不烦恼呢?”

赵州:“佛陀自性中的众生都已度尽。”

信者于言下似有所悟。

凡夫众生的烦恼,是从无明妄想生起,而佛陀有烦恼,是从慈悲心生的;佛陀无烦恼,是从般若上说的。各位读者!你有烦恼吗?你的烦恼是从慈悲生呢?抑是从般若生呢?

怕只怕就是从烦恼生烦恼啊!

59 骨裹皮

有一学僧在庵侧旁看见一只乌鸦,就向大随禅师请示道:“众生都是皮裹骨,为什么乌龟却是骨裹皮呢?”

大随禅师听后,并不作答,仅将自己的草鞋脱下,覆盖在乌龟背上。

守端禅师曾为大随的举止,做了一首偈颂,颂云:

“分明皮上骨团团,卦画重重更可观,拈起草鞋都盖了,这僧却被大随瞒!”

佛灯禅师也跟着做了一首偈颂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乌龟不解上壁,草鞋随人脚行。”

宝峰禅师更明显的指出:“明明言外传,信何有古今?”颂云:“掷金钟,辊铁骨,水东流,日西去!”

吾人生在这世界上,到处都有好奇心,即此好奇心,求知则可,悟道则远。悟道者乃由平常心也。学僧见龟骨裹肉,即起好奇心,大随以草鞋盖覆,即盖覆此一虚妄之根源的好奇心。佛灯禅师的“乌龟不解上壁,草鞋随人脚行”,这是多么平常的事!宝峰禅师的“水东流,日西去”,这又是多么平常的事!可是在平常里,有一个世间上不平常的原则:缘起性空!明乎此,则佛道也,禅心也,解脱也,均在此中心!

60 棒与喝

古代的禅师大德们,喜欢手持禅杖,作为领众的威信象征。禅师们的棒,不是用来时常打人的,只在研讨问的时候,有时轻轻表示一番,作为赏罚的象征。后世的宗门,以及学禅的人,若是在老师那里碰了钉子,受了批驳都叫它做“吃棒”。而“喝”便是大声的一叱,表示责罚的意思,和“棒”的作用是一样的。

有师兄弟二人一起至无德禅师处学禅,但于每次小参请示时,总例行似的老是吃棒,不管他们两人躲得多快,棒棒都落实的打在身上,无德禅师举棒之快与准,实在是百发百中。有一天,师弟就对师兄说道:“我们来此参学多时,却老是吃棒,仍不能开悟,真想他去,可是要找一位比无德禅师有道行的禅师实在不容易。”

师兄也无可奈何,不过他建议道:“这样好了,以后我们小参问法时,我们就站在法堂外,不要进去,任凭禅师的棒再怎么快,也不至于打得到我们。”

于是,第二天师兄弟二人,就在法堂外恭谨的问道:“请问如何是西来意?”

无德禅师大喝一声:“你两个慢法者!”

师兄弟二人一听到此喝,如雷灌耳,吓得屈膝下跪,不约而同的说道:“想不到禅师的‘喝’比‘棒’更来得迅速而有威力!”

参禅求道,不可存侥幸的心理,亦不可求速成,看起来禅师一语能使学者开悟,但学者若无穷年累月的积聚功行,不说禅师一语不能给你开悟,即千言万语,甚至棒喝亦无功也。当然,积聚功行,棒喝亦能助其悟道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星云大师文章列表

电脑程序员的十条禅法

程序员是一份特别辛苦的职业,也是一个承受各种压力的...

居士无病,您的妙药还您

有一年寒冬将至,药山惟俨禅师依照常住往例,请寺里的...

无禅有净土往生的人太多了

在这个世间上,这些无禅有净土往生的人那是太多了。大...

如野马一样的妄想心怎样调伏

祖师们确确实实了不起,想了很多办法,写了很多文章,...

静坐的好处

静坐(冥想、禅思、内观)提供人类一贴清凉剂,无论闲...

如何防治禅病

人身四大所成,生老病死人人难免。人的一生就是被老病...

以金刚慧断烦恼

今天接着讲《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四祖道信大师说:...

打坐念佛气一直在头上鼓,应该如何解决

问: 我打坐念佛好几年了,近三年打坐气一直在头上鼓,...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q)树给(jǐ)孤独园。与...

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推荐】娑婆世界有多苦,肿瘤医生亲历患病众生相

出家前在医院工作的时候,常常有病人会问我:医师你几...

获取他人对自己的善待

无论人得意时还是失意时,只有选择善待他人,才能获取...

至诚称念观音圣号化解冲突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有云:若三千大千国...

为法忘躯的玄奘大师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四位著名的佛经翻译家。西行求法的...

【佛教词典】嫉

【嫉】 p1245 瑜伽八十九卷七页云:心怀染污,不喜他荣...

【佛教词典】骆驼坐

(杂语)两膝并立而蹲踞也。行事钞下三之四曰:僧祇不...

一念自私的心,就偏离了道

我们来出家,就是要做大丈夫的事。大丈夫的内涵,是要...

有些行为不能让它辗转相续

那么你后面发心一正以后,你还要注意你的行为,因为行...

学佛人的十八项过失

(一) 为了成就世间法而息隐住山,乃学佛人之过失。 ...

出现恐惧的时候,千万要紧抓这句佛号

我们闭关念佛,很多人就谈到,他一入关就觉得很害怕。...

净土往生者的宿命通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 第五愿】 生者皆得宿命愿: 【设...

这个色身是念念迁谢,新新不住的

我们看第一段的说明。身有迁变是说,这个色身是迁流变...

女人临产的禁忌

女人临产,每有苦痛不堪,数日不生,或致殒命者。又有...

比宝石还贵重的东西

有一个云游四方的修道人,途中,捡到一颗珍奇的宝石,...

「有了富贵,失去欢乐」的故事

老子说过少则得,多则惑的名言。有这样一个故事,清末...

学佛后有病还要不要看

一些学佛的人听到别人有病就会劝人专心念佛,不要在意...

【推荐】我们之所以造业,就是认为身体是真实的

法藏比丘他知道他方世界的这样一个造恶业的原因,是由...

偷安一世,累劫难出

用修行和懈怠的苦乐来比较,来警策我们要精进办道。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