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念佛人的生活「主心骨」

2014/04/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念佛人的生活「主心骨」

念佛人很多,却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活得心满意足、欢喜快乐。为什么天天念佛,却不能知足、欢喜地生活在世间,做一个弥陀的孩子——“欢喜菩萨”呢?

如果一个念佛人,生活没有“极乐主心骨”,不知道一个念佛人生活的重心放在何处?究竟应该关注些什么?又该释怀些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样的念佛人,虽然也念佛,却很难得到念佛的回报法喜充满。

如果您是一个念佛人,每天也念佛,却不能够活得知足、欢喜、自在,还是和普通不学佛、不念佛的人一样,生活处处都很烦恼、很矛盾的话,就要好好检讨自己:我想要的,我所期望的,究竟是什么?

作为一个念佛人,生活的“主心骨”有以下几点:

1.尽人事,听天命

每天都该关注的是自己有没有尽到为人子女、为人夫妇、为人父母、为人下属、为人上司所应尽的职责?念佛人的欢喜,应该来自于——“我有没有尽责”?如果自己已经尽责,那就没有遗憾,理当欢喜;如果没有尽责,那就要好好地检讨、反省、忏悔己过。

如果能把心用在“我有没有尽责”这个问题的检讨、忏悔上,可能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计较自己的“得失”,去计算自以为的“回报率”,去考量值得或不值得了。一个念佛人,但求尽责,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及回报率,那他怎么可能有烦恼呢?

2.求现在事事顺意?还是求临命终自在往生?

阿弥陀佛要帮助一个念佛人自在往生极乐世界,也不可能打破因果规律,把不属于这个念佛人的福德凭空“度”给他。所以阿弥陀佛的加持,肯定是帮助一个人念佛消除罪障、保留福德。

作为一个念佛人,如果不能深信因果,不愿接受自己本应有的恶报,妄想转恶报皆为善报的话,岂不是与阿弥陀佛的初衷与加持背道而驰了吗?你愿意现在消耗福德、为临命终保留罪障?还是愿意现在消耗罪障、为临命终保留福德呢?

如果念佛人能体解佛心,一心求往生的话,罪障现前,他怎么可能还会生烦恼?他怎么还会一心求逆转顺?他怎么可能不愿消罪障,而愿消福德,把罪障积累起来在临命终起障碍呢?

真念佛人,求的果真是往生,一定不会排斥罪障现前。反过来,排斥罪障,一心求现世安乐的,就是心口不一的念佛人。

3.谁都比我有资格拥有更多

普通人看到别人得一点好处,总是心里嫉妒,觉得别人不该得,觉得该得的是自己,为自己不平。所以普通人的生活,处处是烦恼、是不平。心不平,怎么能活得欢喜、自在呢?

念佛人,与此正好相反。因为懂得忏悔己过,所以明白自己罪孽深重,所以谁比我好,那都是应该。所以看到别人好,不会嫉妒,不会心生不平,反而很随喜,更加忏悔自己的罪业。

因为念佛人心里没有不平,不会嫉妒别人的好,不会觉得自己就该事事都强于人,所以活得轻松、快活、知足。

4.不算计

念佛人有的是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

日常生活中,普通人表现出来的“小聪明”是处处会算计。算计我得多少,你得多少,他得多少?算计货品是便宜还是贵,是物有所值,还是物超所值?算计付一样的钱,我得挑好的!算计我能占多少便宜,我占了多少便宜?算房子、票子、车子;算我的父母、我的先生太太、我的儿子女儿应该要怎样、不要怎样;算计工资多少、银行存款的数字多少……所以普通人活得又累又不痛快!

念佛人应当与此截然相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是“大智若愚”,不懂算计,不会算计。别人算计“得”多少,念佛人算计“付出”多少;物品是便宜是贵,念佛人心里没概念;物品好坏,念佛人没想过要挑;哪里有促销、减价,念佛人不关心,所以一概不知道;房子、票子、车子,有无皆不执著;我的父母、我的先生太太、我的儿子女儿种种“应该”、“不应该”,都在生死大事前化为乌有,念佛人没空去思虑、去算计、去打算、去安排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工资多也知足,工资少也知足,多少都没概念;银行存款多少,从来不记得……

念佛人,因为不懂算计、不会算计,因为一切不记挂,反而自在。

5.只求往生,不求“人往高处”走

普通人都喜欢农村进城市,中国去海外,念佛人因为心满意足,所以安身立命,哪里都是极乐。普通人喜欢做领导,不愿做下属,喜欢拿高薪,少了不开心。念佛人无论是领导还是下属,拿得多还是拿得少,皆无所谓,唯一计较的是——我尽责了吗?

尽责了,做底层、拿低薪,很好!没尽责,做高层,拿高薪,更要忏悔己过!

6.了的是自己的生死,旁人一切与我无关

自个生死自个了,念佛人只知道了自己的生死,不知道去管别人闲事。别人是善、是恶、是是、是非、是好、是坏,在念佛人的心里,都是佛菩萨示现来度化自己的,关键是——我能不能从中学到什么,改正什么,因此能了我自己的生死?

人人都关心、挂碍自己的家亲眷属,身陷家庭一堆是是非非、亲亲爱爱中不能自拔。念佛人知道这是最大的障碍,“了生死”就从此处着手。只问我自己对家亲眷属应尽的责任是否尽到?其余一切与我无关。

该怎么生死,还怎么生死,谁能管得了谁?念佛人以自己的“生死大事”为最重,以“尽责”为次重。因为不控制,所以自在;因为不挂碍,所以潇洒。

7.听从阿弥陀佛的安排做“老实人”,没有“选择”,从不做“选择题”

念佛人基于顺利往生净土所发的意愿,必定与一个贪生怕死、贪婪善报、不愿受恶报的生死凡夫所发的意愿有大不同。没有智慧,怎么知道何为最好的安排?所以念佛人很老实,一切听从阿弥陀佛的安排,没有自己的喜好。怎么样安排,都好,都是为了让我尽快往生极乐。这样,人生路就简单多了!

普通人总是面对一大堆的“选择”,很喜欢做“选择题”,可选择完了注定的结局是反悔。而念佛人则不然,任由阿弥陀佛安排,因为不善于衡量利弊、得失、多少,所以从来没觉得自己有面临选择,往往在眼前的都只是一条道直通下去。无所谓做什么选择,也就无所谓有得失、有利弊,也就从不反悔、后悔,所以活得义无反顾,所以活得踏实!

经常面临选择的人,肯定不老实、不安分!真正老实、安分的念佛人,从来没有遇见过“选择题”!为什么普通人活得不知足、烦恼、矛盾、不自在,而念佛人却能活得知足、欢喜、自在?很简单:反一反,就对了!

念佛,却活得不知足、不欢喜、不自在的念佛人,以上七点,自我反省:我的生活,像一个念佛人吗?常欢喜,常自在吗?唯有找到自己的不足,积极面对,认真改过,才能得到念佛本该有的种种“好处”,才能真正当下就体验到极乐世界的快乐无有极。

人家碰面就诉苦、就埋怨、就指责他人,天天分享生活中的不满足、生活中的烦恼、生活中的不平、生活中的矛盾。而诸上善人聚在一处所做的分享,只有生活中的知足、生活中的欢喜、生活中的自在、生活中的忏悔、生活中的感恩。区别就在此处。

有句话说得好:平日修持好伪装,生死面前难掩饰。

其实又何必要等到临命终、生死面前,才知道一个念佛人信愿心是否真切。日常生活里头,一个念佛人,是活得烦恼,还是活得欢喜?是活得憋屈,还是活得心满意足?是活得处处束缚、挂碍,还是活得自由自在?这些哪里是能伪装得了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今生是流浪的最后一生

凡夫众生要住在五浊恶世度化众生是不可以的,这就好像...

净土行人持净土宗外的经咒是杂修吗

问: 弟子每天的早、晚定课是诵《阿弥陀经》一卷,念...

佛陀会做这7件你我都难做到的小事

华严经行愿品末卷所列十种广大行愿中,第八曰常随佛学...

心念一转,极乐就在您眼前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

这样的罪恶凡夫,还在弥陀救度范围中吗

问: 末法时期众生的根基很低劣,尤其是我们这些上班...

李炳南老居士《正是用功时节》

每年的元旦都要说几句佛法,本人在台中每星期都有讲经...

苦行大师 端坐化去

今彩大师:俗姓方,江西雩都县人。宿有善根,少即戒杀...

怎样对待历劫的冤亲债主

有冤亲债主乃至无量的冤亲债主,这都是正常的。那么我...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佛说月光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

防癌数字

近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死因预测报告,在未来1...

儒家对中国传统孝道的解释

孝顺父母,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从佛家的观点来说,孝顺...

凡夫到底能不能看见佛

问: 虽然我信佛多年,但是佛门的知识还是懂得很少,...

堕入鬼道的四种因缘

我们把堕入鬼道的四种因缘简单地说明一下。 第一种,是...

【佛教词典】我空真如

(术语)谓无我之真理。真如者以名常住之真理,今此真...

【佛教词典】法师十德

据澄观之华严经疏卷四十三载,华严经十地品中之第九善...

念佛是消业障的最好办法

有的众生,杀父杀母,出佛身血,五逆十恶,做尽坏事,...

为什么有时会突然闪现非常恶的念头

问: 有时非常恶的念头会突然闪现,这是为什么? 大安...

【推荐】我们之所以造业,就是认为身体是真实的

法藏比丘他知道他方世界的这样一个造恶业的原因,是由...

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因为有此三件觉悟

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由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华严经》讲了什么内容

整个华严经(八十华严)共有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华严...

佛驮跋陀罗尊者画传

一、初露神异 觉贤,梵语佛驮跋陀罗,古印度迦维罗卫国...

为什么一梦见保家仙,身体就生病

问: 我妈妈信仰佛教几十年了,现在除了住在家里之外,...

检视自我,清楚专注地活在当下

午后的阳光穿透深色窗帘,投射在云来寺的会客桌上,照...

这两个念头,让你最快速增长福慧

佛法有两个目的,第一是修福,第二是修慧,即福慧双修...

学佛可以不求生极乐世界吗

我们经常说我们的业障重,其实我们的业障还不重,原因...

人一生所要读的书

有人说,人生要读三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

以祖师正确的知见做后盾

蕅益大师会特别强调往生的条件: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