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为什么要忍

玄洪法师  2014/04/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为什么要忍

生活难免遭遇各种各样逆境,面对这些人事,人多半会无法安忍。讲理行不通,就干脆以牙还牙、以暴制暴。忍无可忍,便投身于嗔怒的火海。但愤怒,真能解决问题吗?忍不住,发泄,通常便成了世人的第一选择。性情耿直、脾气火爆的人,更会反问:为什么要忍?

佛在《罗云忍辱经》中这样开示:一个能安忍恶行的人,他所生之处,常得安宁,众祸消灭,心想事成。能忍恶的人,他颜貌炜晔有神彩,身体强壮少病,能得财富、尊贵的果报。这一切都得益于他忍辱、慈心恩惠、救济众人。忍之为福,能使修忍的人身体平安,亲人安宁,宗室家族和顺兴旺,无有不欢之事。有智者深谋远虑,能降伏己心,勿令嗔怒作恶。一颗没有智慧的心,往往会耽误人,使人犯错,破坏家庭,危害自身。乃至犯法,被判死刑,死后堕入地狱为火烧煮。或投生饿鬼,再投为畜生。这一切苦果,都是内心嗔怒所致。

世尊叮嘱:宁以利剑贯腹截肌,自投火中,也要留神,慎勿行恶。宁头顶戴须弥山毁失其命,投于巨海为鱼鳖所吞,也当慎勿造恶。不知其义,慎无妄言。佛法是光明之法,与俗世的知见往往相背。世俗所珍惜的,以道法来看多半是没有价值的。水有清浊,必异道而流。人有智愚,异趣自不同。忠厚与奸佞之人,必势不两立。邪恶之人,常嫉妒正直。故世间嗜欲之人,不会敬重了无世欲的修行人。要记住,宁愿吞下燃烧的火炭,也不可开口毁谤三尊。忍之为明,它的光明超逾于日月。龙象的力量堪称威猛,但比起“安忍”,也万万不如一。七宝的光耀,虽为世所珍贵,但也会有招人贪嫉的隐忧,以致遭遇灾难祸患。

忍之为宝,它能自始至终使人获得安宁。布施十方,虽有大福,但此福却不如“安忍”的福德。心中怀“忍”,身行‘慈善’的人,会世世无怨。他内心恬然,终无毒害他人之心。世无所怙,唯忍可恃。忍为安宅,灾怪不生。忍为神铠,众兵不加。忍为大舟,可以渡难。忍为良药,能济众命。能忍之人,又有什么心愿不能达成呢!若有人向往成为飞行皇帝——转轮圣王,主管四天下;或成为欲界第二天(忉利天)的帝释天尊,乃至上生到第六天界,享受无极之寿命,身体香洁,所愿自然得成,犹如在自家中取物,如愿自在。若求学清净的沙门四道(即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别人恨我,我不恨;别人揭我短处,我不揭他人短处),同样易可得成。我今能成佛,被诸天尊奉,独步于三界,都是“忍”力所致啊!

世尊以甚深的因果正见,告诉我们,能忍是福,忍是光明,能忍是宝,忍是安宅,忍为神铠,忍为大舟,忍为良药,能忍之人,心想事成。“忍”的好处这么多,又岂能说“忍”是懦弱无能。佛希望弟子们不要忘了“忍”的利益,须臾怀之识之诵之宣之,当宣扬忍德以济度众生。

忍的道理,佛已说尽,在此娑婆修学,大家且行且忍吧。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起嗔怒心会引起的三种过患

第一是心远离安乐。一个经常生起嗔恨心的人,他的意识...

能忍之人有大力量大能力

人者,忍也 忍字从刀从心,心字上面一把刀啊!心是很敏...

慈心龙王消伏怨害

菩萨在久远劫前的过去生,曾因为瞋心的缘故而堕为龙身...

安忍不是懦弱的表现

安忍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一环。要达到面对、遇上任何人、...

忍恶无嗔现大威德力

过去,佛陀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舍利弗和目连两位尊...

这个人重不重要

我有一个朋友,因为与同事交恶,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

不生气,你就赢了

不生气,就赢了。这是金庸先生的至理名言,也是金庸先...

道秀法师嗔心堕为蟒蛇

在《高僧传》上说:南北朝有一个道秀法师。这个道秀法...

造佛像的功德利益

自从优陀延王造像以后,佛教造像一直延续到现在 ,可见...

没有功夫的人,在缘上要注意

我们现在有的人,你不要认为你家里的条件有多好,又有...

邪知邪见造的业最重最可怕

最严重的是第三种,邪执故重。所有业里心力强,没有对...

为什么会有生死轮回

为什么有生死轮回?其实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们本来是...

【佛教词典】劫

(术语)梵语劫簸Kalpa之略。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

【佛教词典】七种忏悔心

(名数)欲为忏悔时,当起之七种心也:一、生大惭愧心...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十方诸佛是在果地上圆满了菩提心,我们业力凡夫是在烦...

耀智大和尚自述与观音菩萨的殊胜缘分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观音菩萨,关键的时候都会祈祷...

这七种情况下千万别杀生

世人吃肉,认为理所当然,就任意杀生,积集恶业,世代...

有些行为不能让它辗转相续

那么你后面发心一正以后,你还要注意你的行为,因为行...

圣凯法师:佛法谈做人

现代的心理学研究指出,当一个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遇...

末法修行魔障多

末法时期修行对我们来说,具有着种种的魔障,如果在修...

传喜法师:用念佛来控制情绪

我们念佛形成一个功夫,能让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

临终一念在净土,则必定往生净土

【原文】 净土传云: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

学佛的目的与任务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个目的。做事如果不预定一个目的...

梦参老法师略传

梦参老和尚生于公元一九一五年,中国黑龙江省开通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