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僧人中不肖者不少,皈依僧是否有风险

学诚法师  2016/04/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僧人中不肖者不少,皈依僧是否有风险

问:师父,一事不明,恳请开示:僧人中不肖者不少,皈依僧是否有风险?若不遇明师,岂不误入歧途?是否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善僧为好?

学诚法师答:僧团是根据佛法来组织的,就是僧宝的象征,修行必须要皈依三宝,佛法二宝要依靠僧团来弘扬、传持,首先这个认识要建立起来,然后才能正确对待僧团中个别人的过失。出家人还不是佛,也会有烦恼习气,但正因为要修正这些毛病,我们才要修行乃至出家。

僧团的特点就是受行正法,法为行径,根据佛法来实践、修行的,某一个人的过失不能代表僧团。出家人修到什么程度是另一回事,但是他都是根据佛陀的正法来教授我们的,无论是教正法,还是证正法,都是正法,我们在佛法上的进步,都要靠僧来教授。

对于单独的出家人,如何对待其过失?如果是极其重大的破戒恶行,应报告给僧团处理;其他过失,要想到法师本身就在修行,他也会改,如果我们自己一味执取这个过失,形成常见,可能对方已经改过了,但自己还在观过、挣扎,那就是对自己的伤害了。

反过来说,在世间要找一个完全没有过失的法师,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学习佛法是要取长补短,应多去观察法师的功德,而不是求全责备,一味去观察过失。要对僧宝有这样的恭敬和认识,才能够学得好佛法。

问:代一同学请教师父:「师父,有人说:"佛法固然是应皈敬处,僧宝中持戒修行者亦应皈敬,但犯戒无行者,何必敬之?!"大家听了都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每当见到出家人,就会寻查其过失。弟子总觉得哪里有问题,但又模糊不清,特请教师父,到底应该怎样看待这个人的说法?怎样对待他话里形容的事情呢?」

学诚法师答:一个僧团中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出家人也是凡夫,也会有犯错的时候,法师自己会改、会成长,我们不能去执取这个过失,可能法师早已改过,自己却因为观过而失去了恭敬心和求学的心。如果是重大的破戒作恶,应当汇报僧团来规范、管理,僧事僧断,我们自己不要随意轻毁甚至口出恶言。

处处寻求出家人的过失,其实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看到法师一个过失,就耿耿于怀,从此不再信敬,即使他讲佛法正理,自己也认为是说教、言行不一等等,不愿听受。有人认为这是依法不依人,其实是倒执经义,因为“依法不依人”重点是自己要全心求法、依法,不是求全责备别人依法。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僧人用斋时的观想和祝愿

为了修行自律和传教度人,佛陀根据当时的环境和修行的...

开车做饭的时候,是提起佛号还是观照好

问: 师父慈悲!请问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当...

如何理解「自性」的正确内涵

问: 什么叫自性?该如何把握自性一词的正确的内涵?...

什么是皈依

问: 什么叫做皈依? 慧律法师答: 皈依分两个角度:...

官民关系、上下级关系怎么处理较好

民众就是老百姓,官员常常被称为父母、父母官,这个称...

不要用高僧大德的话,去否定另一位高僧大德的话

问: 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拿着一位高僧大德的话去否认...

如果人人出家人类会灭绝吗

如果人人都无欲无求,依佛教去修行,人类岂不要灭绝了...

吃素和吃斋有什么不同呢

问: 师父,吃素和吃斋有什么不同呢? 慧广法师答:...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十件事会吓跑快乐之神

快乐之神为什么总是擦身而过?因为有十件事会吓跑它。...

岁月年华,不与人期

为何不能栖心道业呢? 我们有种种执着,虽修学佛法亦不...

太虚大师的志行和悲愿

太虚大师精通三藏,学贯古今,智慧圆融,悲心广大。不...

【推荐】无情物也有佛性吗

有情众生有佛性,但草木石头等属无情,是否具有佛性,...

【佛教词典】岳峰

(1860~1926)祖籍江西,俗姓邝。字圣顶,号素子。自...

【佛教词典】生死相续

问: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答:生死...

一念妄想创造出轮回

显妄果本空 首先佛陀先显示:这六道的果报其实是不真实...

惜福

我的外祖母活到八十岁,她过世的时候我还年幼,有许多...

我们为什么总会遇到各种不顺

我们为什么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利?遇到这样问题的...

吵闹着炫耀一番

寺院里接纳了一个年方16岁的流浪儿。这个流浪儿头脑非...

普劝为人必修净土

天如《净土或问》云:今禅者见修净土,鄙之为愚夫愚妇...

什么叫做「一心」呢

一心,就是全心全意。我们现在很难做到一心一意。告诉...

何必在意小过

做人一定要学会承担,也一定要学会处之淡然。世间许多...

何为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四大,是梵文(aturman...

丛林中出坡的意义

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开启中国禅宗僧团制度的恢弘气...

妙莲老和尚念佛亲见的不思议境界

1997年,我和一诚老和尚等八个师父到台湾去传戒,妙莲...

生起观照力,减少遍计执

有人说你去读《大般若经》六百卷,你把它读过几次,你...

【推荐】印光大师对持咒的六点开示

一、持咒不需知道咒语的意思,只需至诚恳切 持咒以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