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能够偷走的虚名并不可贵

学诚法师  2016/06/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能够偷走的虚名并不可贵

物质世界存在而不实在,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指物质世界,空是描述世界存在的状态,即万事万物都是由许许多多因缘组合而成的,随着因缘而生灭,并无独立不变的事物。

人生的价值,名利地位绝不是唯一衡量标准;人生的幸福,更不是金钱荣誉就能够赋予的。

我们通常的“分别”是“妒高竞相等,傲卑赞复骄”,内心时时刻刻与人攀比高低;或者时时计算琢磨如何能够得到名利、凸显自己,有利时唯恐落后,麻烦时唯恐沾染;或为人处事分亲疏远近,世俗心态……这些“分别”是不应该的。但善恶是非、如法非法,这些分别是应该要的。

不与人争,是因为知道名利不久住,还有很多负面作用,内心并不以此为追求。有时候我们这样做了一半却没有力量坚持下去,尤其是看到一些品行不如自己的人得到名利之后,内心常常气愤难平,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这说明我们还不确切知道自己为什么“不争”,心底里还是觉得名利是好的。

追名逐利者,不一定能得到名利,反而被名利所缚;在自身福慧上努力进取,不求名利,福报自得。内心所求的是什么,取决于自己的认识与信心。

名利财富是带不走的身外之物,但业力、心念、习惯是可以跟随我们的,所以我们要找到生命的主要方向,在根本上着力,即自己的业和心,勤修善业、开启心性。

一切世间成就都是业力的副产品,而心是业力的主导。

一泓湖水,当有风吹过时,湖面就会摇晃而看不清;等到外在风停了,湖面才慢慢恢复平静。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外在的境界都在内心引起劲风,就看不清楚;要静下心来,让这些风慢慢停止,才能看得清内心。

名利、喜怒哀乐都是虚妄的,人生真正的意义就在于穿透这些迷雾。好好珍惜当下的时光,不要把生命浪费在烦恼上,因为时间终会偷走外在的一切。

能够“偷”走的虚名并不可贵,创意和灵感是别人偷不走的,业力更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为了不实的虚荣,起真实的烦恼,才真是亏了。

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人生的总预测

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它的吉凶祸福都是在做梦:...

百千万劫难遭遇——人身难得

那么有没有的来的话,我们这里再给大家点及一下。首先...

人与人之间的道路有哪些

人生为了到达目的地,必须起程上路。路,是通往目标的...

却到莲池更回首,世间蝼蚁尽纷纷

贵人虽贵未为欣,死后还他一个坟。 三谢园亭空燕子,五...

做个打不倒的人

有一只小蜗牛,总是嫌自己背上的壳既笨重又不好看。它...

曾国藩的人生五箴

少不自立,荏苒遂洎。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碌碌尚...

满地泥泞与繁星璀璨

瀑布的壮观是在没有退路的时候形成的,繁星的璀璨是在...

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

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善于处理的人,举重若轻;不善...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财布施也可得相貌庄严的果报

救济贫苦离不开钱财送贫者,买米油粮食以及各种食品施...

妙莲老和尚:念佛就是消业障

念佛就是消业障。大智度论上有记载:一位菩萨深惧自己...

怎么才是清净的布施

云何菩萨其施清净?若诸菩萨殟波陀悭。 前面是讲广大,...

佛法的大要--因果

今天承刘典狱长之邀,来和各位讲讲佛法。佛法的大要,...

【佛教词典】陀罗经被

(物名)清制。王大臣薨。赐陀罗经被。被以白绫为之。...

【佛教词典】古典

指佛经或祖师先德之著作。佛教具有远非其他宗教所能比...

每个人的终极归宿,你了解多少呢

(一) 思维死决定会到来,我决定要死的,无有能退却者...

欲修净土佛国者,当发大愿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讲《西方合论》第九修持门中...

切莫贪图享乐而浪费光阴

生命短促,切莫贪图一时享乐而浪费光阴。修行因缘难起...

天台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祖师了。隋是他生活的年代,实际...

玄琬和尚的故事

贞观年间的某一天,在长安城的皇宫内,正要举行一个盛...

布施、智慧与解脱

一、施舍与菩萨道 布施、智慧与解脱布施通常分为财施、...

虚空眨眼

在一次法会上,唐肃宗向南阳慧宗国师请示了很多问题,...

印祖告诉我们家里怎么恒吉祥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初...

出家为什么要剃发

剃发:又作祝发、薙发、削发、落剃、落饰、落发、净发...

五点计数念佛法的实际操作

有一个老和尚说,他讲一个譬喻很好,他说,出声念就是...

「二时临斋仪」的内涵

我们佛教信徒都知道,出家人在早、中饭前都要唱念二时...

十法界

一、前言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