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儒释道10种修行,走好人生路

2017/09/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儒释道10种修行,走好人生路

儒释道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学说,三家各有所长,各有各的境界。为了达到每一家的最高境界,先哲们又提出了可贵的修行方法,这些修行方法是我们学习的经典,成就人生大境界的必由之路。

儒家

存仁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孔颖达说: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仁义,本意为仁爱与正义。战国时的孟轲曾着重提出,汉儒董仲舒继承其说,将“仁义”作为传统道德的最高原则。宋代以后,由于理学家的阐发、推崇,“仁义”成为传统道德的别名。常与道德并称为仁义道德,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修慎独

所谓的“慎独”,就是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也能慎重行事;在别人听不见的时候,还依旧保持清醒。

独处时最能显现出一个人的本性,一些不经意的小动作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一些最微小的细节常常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的灵魂。

最隐蔽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同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

致中庸

儒家把“中庸”看成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中庸之道亦被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

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做一个有用的人才,要在其位谋其职。

道家

守虚

《道德经》第十一章中 告诉我们虚和无的大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虚首先是处世第一要诀。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虚”的态度,就意味着有了博大宽广的胸怀。

虚也是修行的第一要诀。《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要达到这种与天地万物并生为一的状态,就需要在虚上下功夫。而这种状态其实就是体悟大道。

修行人如何体悟大道?庄子给出了两个很重要的方法:“心斋”和“坐忘”。本质上说,这两个词其实是一种方法那就是——虚的方法。所以庄子说“唯道集虚”。

只有虚能去除贪欲与智巧,扬弃它们,才能使心灵从纠结桎梏中解放出来,而臻至大通的境界。放下一切,故没有分别、烦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守静

《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虚和静是儒释道的大智慧,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人生大智慧。

静,这是中国古人推崇的大智慧。《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静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气。静不仅是一种智慧,静还是产生智慧的土壤。所谓静生百慧。道家言:"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

一个人内心不静,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也一定会骄矜、浮躁。安静的人会仔细观察中审时度势,更容易深入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

只有守静的人,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和美。浮躁的人、脚步匆忙的人总是会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或许会经历人生岁月的蹉跎或道路的泥泞坎坷,但保持淡泊的处世态度,泰然处之,就能在纷繁中找寻自己的心的超然和安宁,不受世俗的干扰和冲击,人生也更豁然开朗。

守柔

话说老子八十岁寿诞的时候,大家都来庆贺。在古代,活到八十岁可以说非常少见了,有人向他请教长寿的秘诀,老子没说话,只是张开嘴让大家看,人们大惑不解,老子解释说:坚硬的牙齿都没了,而柔软的舌头却完好无损。”众人释然。

柔,这是老子最重要的处世哲学、养生妙法。柔,可以说是老子的第一法宝。老子赞美水、婴儿、女人(雌性),主要就是因为他看到了阴柔的力量。

柔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老子说,世界上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水却最能克制刚强。老子用了一个词非常形象:驰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的力量驰骋天下!

佛家

戒、定、慧,浅有浅的层次、深有深的层次,但是次第都是由浅入深,这代表了我们拓展生命以及提升命运免疫力的方向。佛法是无漏法,称之为无漏,就代表了它是一种生命的模式。

修戒

“戒”就是守法、守规矩、守世尊在一切经典里面的教训,我们遵守着去做。

戒的精神,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断恶修善,是戒的第一个层次;找到生命的自性和方向,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利益一切众生。这实际上就是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的“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修定

定,是我们生命达到稳定的一种状态。它引导我们顺从自然的轨则,使身心每日都能得到滋养和成长,这是在世俗的“定”;而真正的“定”,它是对生命势能的有效管理。大家看我们百年的人生要吃多少东西、喝多少东西,实际上这都是对这种势能新陈代谢的沟通和管理。所以,定是统筹宇宙生命力的一门科学,它落于佛法上所说的缘起的部分;更重要的,定的秘密层面是对于精神的管理。精神是一切物质的统帅,人之所以矛盾,是由于精神层面出现了问题。而物质层面的矛盾相比而言不是很强烈,它们能在自然的法则之下,有秩序地流转。

修行最重要的枢纽就是“定”,“定”就是清净心。能在一切顺逆境界中修自己的清净心,不为人事环境所干扰、所污染,那你的道业就成功了。

修慧

慧是能够彻底了知和悟解万物本质的修行和技巧。一般说来,我们完全无法明了任何事物的本质。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若不是坚持己见,就是人云亦云;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完全不是真理。所以,佛教修行就包含了慧,其目的是为了彻底了解和洞见事物的本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曾国藩的人生五箴

少不自立,荏苒遂洎。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碌碌尚...

你的眼光决定你的高度

十年来,我看尽人间悲欢离合,目睹世事沧桑盛衰,一件...

把握当下,做时光的主人

我们的人生总是向往着更高、更新的境界,所以,新年意...

我们来到世间,无非是个过客而已

我们来世间,不过是个过客,小住数十载就要回到老家。...

人生如果是场梦,那么它又有何意义

人生如梦,通常是经历了大半人生的人,从内心发出的感...

圣贤处事,惟宽惟厚

弘一律师他老人家在晚年曾经讲过一篇《改过实验谈》,...

曾国藩的日课四条

原文: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

世间苦事无量,佛法能使人离苦得乐

要说佛法能使人离苦得乐,先来说明苦,迫恼身心,使人...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楞严咒注音版

楞严咒注音版...

【注音版】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别被命运拖着走,要把命运牵着走

中国人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

鬼道众生是怎么来的

己二、示恶鬼趣 今天讲到七趣当中的第二趣。鬼是怯懦怖...

食物中的补钙冠军

大家都知道从食物中补钙是最自然的方法。然而,很多饮...

念佛能改变因果规律吗

问: 请师父慈悲开示。比如一个人癌症本来该受报的,诚...

【佛教词典】底哩三昧耶

(术语)Trisamaya,底哩者,三之义。佛部金刚部莲华部...

【佛教词典】与不恭敬人说法戒开缘

亦名:不恭敬说法戒开缘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不恭敬...

修行千万不能懒

又是一天了,今天是十二月初一,第三个七现在开始了。...

当众生得益的助手

他人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伸出援手给予帮助,使...

大乘佛法为什么叫「大」呢

先看大乘,先解释乘这个字,乘是指车乘,车乘有运载的...

12种帮助排出湿气的食物

出现这些状况,小心湿气上身: 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

《阿弥陀经》与《金刚经》是否矛盾

弟子业障深重,赋质愚蒙,幸闻净土法门,而得皈依座下...

河边的苹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

一个人的成败就是看你离心性有多近

我们一般的因果的修证是向外,从因缘所生法去修因证果...

大安法师:念佛为何能对身心起作用

问: 念佛对身心确实能起作用,这如何从理体上解释呢...

三类冤业

冤业一般讲三类。第一个是你有命债,叫杀冤。你今生为...

唐代高僧法照大师

今天给大家说一说,净土宗的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凡...

弃儿的故事

从前有户人家,十分贫穷,生了个小男孩,实在养不起,...

念佛感受有深有浅是什么原因

问: 念佛的感受有深有浅,是什么原因呢? 常敏法师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