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坐禅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

明海法师  2018/12/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坐禅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

坐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不断地放下,而不是不断地提起。当然彻底地放下,也是彻底地提起。通常我们讲提起,就是心容易住著在一些现象上。

《六祖坛经》里六祖大师说:“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不住法”的法,包括了世间法,世间的恶、善;也包括出世间法。

出世间法为什么也不住著呢?因为你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你的心经常惦记它,或者把你已经得到的境界放在心上,这些其实都是障碍,所以无所住本身就是法,就是道。

有的同修对于坐禅之中或之后很多的感觉、幻相、幻觉很在意,说看见什么影像了,看见什么情景了,听到什么声音了,或者是梦见什么了。有的同修甚至心里暗暗得意,沾沾自喜,也跟别的人交流。

所有在静坐中所发生的由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感触到的异常现象,都是幻相,都得放下。可能这样讲让很多人很伤心,因为费了老大劲,就有这么点感觉,现在你说都是幻觉,要放下,那他们怎么能乐意呢!

坐禅的人沉溺在由坐禅带来的各种奇异的现象和幻觉中,乃至于沉溺在由静坐带来的那种身心的混混沌沌、没有什么太多念头这种舒服的感觉中,这后面是有一些心理机制、心理背景的。

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坐禅的人有一些被压抑的东西没有舒展开,比如,受到别人的尊重、自信、自我肯定,这些没有完全舒展和实现,于是就有人把坐禅中得到的那些东西作为一种满足、一种补偿。

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这样的修行人容易与现实生活脱节,厌离现实生活,跟周围的人不合作,自我封闭。我们知道在修行人中,也有远离人世的头陀行,也有深山老林的闭关苦行,也有出离心生起的厌离行。

但是,前面说的这种坐禅的偏差,和刚才讲的不一样,它们是两种,不要搞错。前面我所说的沉溺在坐禅的各种奇异幻觉里,作为对现实生活、心灵世界一些漏洞的补偿,这种情况是一个修行的错误,应该要避免。

有的同修可能还会说,我的感觉不是幻觉,很真实。不要说你坐禅的感觉是幻觉,就是你现在摸你的身体,够真实的吧,这也是幻。

可能还有一些人坐禅的时候,得到一种特异感知能力,比如预见一件事情的能力等等,后来都得到了印证,难道不是真的吗?这个也一样,应该说更可怕,因为你更容易沉溺在这种能力中。

一旦你沉溺在这种能力中,你的修行也就停下来了,甚至可以说划句号了。就像你从石家庄坐车到北京,离北京还远着,在定州那儿有个花园很漂亮,你进去歇会儿,一进去就不出来了,你以为那个花园是北京,这就被耽误了。

那么你们就要问一个问题:你说要我们坐禅,究竟要干什么?其实前面已经跟大家讲过了,我们之所以轮回,我们跟佛之间根本的差异在于一个见地——佛是佛见,我们是众生见。佛的见是如实见,我们是颠倒见。

这个见,当然可以用语言文字去表达,但是,根本上是在起心动念处,心和境相对的时候发生作用的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会整个改变你的世界观、人生观,改变你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意想六根运作的方式。虽然你还是听,还是见,但是不一样了,主客观颠倒了。

在古代禅师们讨论修行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公案。有个禅师觉得修行很到家,点一柱香,把腿一盘,在香点完之前,能坐脱立亡。坐化,这个厉害啊!坐化之后把身体一烧,烧出很多舍利。但是,另外一位禅师就说,你就是坐脱立亡,烧出再多的舍利,不如下得一句转语。

下得一句转语是个禅宗术语,它指的是禅师在对答之间,表现自己跟佛一样见地的那一句话。因为跟佛一样的见地,不是以一种特异能力来表现的,也不是以五眼六通来表现的,那个见地就在禅师们的机锋往返之中,你和盘托出的、流露的真正的那个东西。你有了这个,就见与佛齐。

跟有些宗派和传承比,这可以说是禅宗不共的地方。我们知道,现在汉传佛教之外,有的传承的修行不是这种思路。禅宗的思路,如我刚才讲的,重视见地,“只贵子见地”,甚至有的禅师说“不贵子行履,只贵子见地”,不重视你的行,只重视你的见地。

“行履”是什么意思啊?比如,我一晚上没睡觉,彻夜打坐,我如何地苦行,这个不重视,重视的是见地。当然没有得到那个见地之前,我们还得用功,还得有行履。这是它的不共的地方。

我们现在打禅七,没有让你们所有的人都必须参话头,但是如果你们能树立我刚才所讲的这种修行的正见,你坐在那儿具体操作怎么用功,并不是第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是关于你修行的正见,究竟想干什么,为了什么,要什么,这个重要。以这种正见去统摄和指导你的修行,那就是禅。

也有的同修在坐禅之后做一些梦,梦境就更不真实。梦境有时是我们现实生活的思想、愿望、欲望心中情结的流露,也有的是我们在坐禅深入以后,内心深处潜伏的意识种子、业的种子表现在梦中,以图像显现,就像一些故事。

再打个比喻,就像一个作家,他写电影剧本,肯定最早是有一个基本的想法。不管这个电影剧本演出来有多么地生动,它的来源是一些基本的理念、想法和素材。

我们心里也有这些剧本的原型,平时显现不出来,静坐深入,白天的意识活动趋于平静,在梦中,这些深处的东西就翻出来了。所以,也不可依梦境生出很多的见解、想法来,也要让它过去,还是那一句“心不住法”。

有的人做有预见性的梦,你也不要以为奇怪,也不要沾沾自喜。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心并不了解,它有很深层次的心意识,它本身就是超越时间的,超越过去、现在、未来,它有过去的信息,也有未来的信息。所谓过去、现在、未来是时间,而时间是依分别建立的。

有的同修坐禅以后意识活动很敏锐,作诗、作偈,这也是一个禅病。如同刚才我所讲的,从石家庄到北京,走到定州停下来了,有个花园进去转不出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在静坐中,由于内心的平静,造成你的心智敏锐、才情横溢、下笔万言、滔滔不绝,这个没有什么,你要是执著它,就是病了。

有时候看看写的偈子,好像也蛮有点味道。古代开悟的人不是写偈子吗?我也能写,是不是也到家了呢?这不一样,这是一种病,是你的意识现象。

你的意识就像猴子一样,很聪明,可以变出各种花样来,它在搞鬼。古代的禅师开悟以后写的偈子是怎么来的呢?他是得到了根本的正见,在根本正见的指导下流露出来,它不是意识的花样。

以敏锐的心智这种力量玩点意识的花样,比如写这些偈子,并不难。所有的凡夫都能做到,没有什么奇特,不要以为是什么,也不要被你写的东西陶醉了——这个又是泼冷水了,意思是你得放下。

事实上,古代大德的开示中说,你就是明心见性,真正见到了那个,你还得放下;你已经体悟了自己跟佛平等无二的心性,你还要把你体悟的那个境界放下,那才是真正的体悟。最后是什么呢?《楞严经》里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这个让我们听着有点沮丧,其实无所得一定就无所不得。就像我们用一个杯子装水装得很少,用碗装更大,用更大的容器更大,不管多么大都是有限;你只有把容器打碎掉,同虚空一样,那才是无边的。你也不要执著虚空的相状,执著又是有边。最终到达的是这个方向。

 

因此,赵州和尚在他的师父南泉普愿禅师跟前问:如何是道?南泉禅师说:平常心是道。现在的人可能经常讲“平常心是道”,但是这句话分量相当重。

这个平常心可不是一般的,而是经过了修道的各种历程,得到、放下,再得到、再放下……层层地超越,层层地放下,最后归于平常心。“饥来吃饭困来眠”,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这个有什么,我们都会!不然,你这个会,跟祖师的会有天壤之别。

有这样一个方向以后,我们就不会被坐禅中自己丝丝点点的这些感觉所迷惑。古人也有讲,坐禅中,你贪著于这些幻相的幻觉,叫“鬼窟里做活计”,这是个比喻。

“鬼窟里做活计”是说的阴境,都在五蕴之中,没有超出五蕴,心只要有执著,就是阴境。虚云老和尚有时候又比喻是“闹鬼”。这样一执著就是阴境,不执著就是坦荡的光明相,差异就在这里。希望有上面说的这些情况的同修们,自己警策、观照和调整。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明海法师文章列表

修行人每天有几件事不能忘记

做为一个修行人,每天有几件事不能忘记,就是佛教讲的...

学会取舍

要想当一名考古学家,就得舍弃城市里的舒适;要想做一...

大安法师:发菩提心过程当中八个「勿」

【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

【推荐】不眷恋,也不逃避

佛法虽然谈到人生有种种苦,但这并不代表修行佛法的人...

星云大师《如何消除烦恼》

人生在世界上烦恼的事情很多,譬如我们身体上有老病死...

【推荐】如何对治诵经中的有口无心

前面讲了受持《普贤行愿品》的障碍熟溜病(念熟了就随...

佛陀开示居家八法

居家八法出自《杂阿含卷四九一经》,是佛陀教导在家人...

本焕老和尚:禅七开示

(2007年1月9日至2月5日,深圳弘法寺举行禅七法会,本...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人生旅途要随缘

生命是一个缘生的历程。有过去的因,还得有现在的缘才...

对于初学佛者,应该怎么安排较好

问: 请法师开示:对于初学佛者,应该怎么安排较好?...

105岁「佛门泰斗」谈养生与修心

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本焕老和尚,是当今硕果仅存的绝...

对自己这么残忍,恐怕会失去大好机会

以为五逆十恶,临终回心,念十声佛,就可往生,因此可...

【佛教词典】镇将夜叉法

(修法)镇护国家之金刚夜叉秘法也,日本传教大师自唐...

【佛教词典】大寒林

(杂名)西国谓墓所为尸陀。译为寒林。使人怖而寒之义...

生命不止,布施不断

因果法则是宇宙人生的客观规律。无论是否学佛,每个人...

一发心诵经口就臭,是诵还是不诵

问: 弟子一发心诵《华严经》口就臭,不诵的时候,口就...

十件事会吓跑快乐之神

快乐之神为什么总是擦身而过?因为有十件事会吓跑它。...

控制住散乱心,做自己心的主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奥秘常常被人忽略,那就是如...

好姻缘如何求

我学佛的因缘是源于算命,在我学算命的几年里,我渐渐...

钱财乃五家所有

过去,有一位仁慈的国王,以平等心爱护人民,却不曾出...

释迦牟尼佛管送,阿弥陀佛管接

在《悲华经》里,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在一尊佛面前...

愚妇诈死

从前有一位青年,娶了一位很美貌的妻子。这位青年对妻...

学吃亏的好处实在太多了

忏公师父常常讲一个观念,他说:我们修行人有三个重点...

妒火杀死亲生子

白泰官,清朝雍正年间有名的江南八大剑侠之一。 有一...

何谓「六即佛」

【六即】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

谦恭价值观箴言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 君子不自大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