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皈依的意义与方法

净界法师  2021/11/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净界法师:皈依的意义与方法

我们今天跟大家讨论的主题是关于“皈依的意义与方法”。在讲主题之前,我们先简单地说明:“皈依”在我们佛法修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我们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当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我们希望能“离苦得乐”,基于这样的心情,就会开始去累积一些善业。但是善业的性质有两种差别:

(一)外道的善业:就是我们在布施、持戒、忍辱时,我们的心是“向外”追求,那么这样的善业只是一种“福报”,所以这种福报可以给我们产生暂时的安乐,但是对于我们内心的烦恼跟罪业,却没有对治的力量,也就是说不能产生“解脱”的功德,这就是所谓“外道的善业”。

(二)圣道的善业:就是你在修习布施、持戒、忍辱时,你是从内心的“道”所发动出来的,这种善业不但带给你快乐,还会从你内心当中,产生一种解脱的功德、调伏你的烦恼跟罪业,产生解脱,这就是“圣道的善业”。

所以说:佛弟子跟一般外道修习善业的最大差别,就是我们佛弟子内心当中有“三皈依”的基础,我们是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基础之下来修习善业,所以这个善业具有解脱的殊胜功德,所以佛弟子的善业叫做“波罗蜜多”,能够到彼岸。关于这两种“善业”的差别,我们可以举经典上的譬喻,来让大家了解:

在经典上佛陀说:在一个广大的草原上,有两个牧牛人,他们各自领了很多头牛在吃草,后来这个草慢慢被吃光了,他们就必须渡过恒河,到另外一边去吃草,否则这些牛就要饿死了。

那么这时候,第一个牧牛人,他没有用正确方法来引导这些牛,他就看到恒河宽广,水流又非常湍急,他就用强迫的方式,使令牛群往河流里面冲,结果有三分之二的牛都死在恒河当中,这个人没有方法。

另一个牧牛人,他非常聪明,就在恒河当中,找一个最窄(两岸最近)的地方、水流最平和的地方,而且把牛分成三类,第一种牛是强壮的牛,他让这三分之一强壮的牛,先往前冲;当这些牛冲过去,到达彼岸时,就非常满意地在那边叫着;这时候中等的牛得到信心得到鼓舞,一鼓作气,也跟了过去;等到三分之二的牛都到彼岸之后,剩下最后三分之一羸弱的牛,看到大部分的牛都过去了,输人不输阵,也就提起勇气冲了过去。结果全部的牛都到达彼岸的大草原,得到丰富的草水。

佛陀说:佛弟子们!我们今天要离苦得乐,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叫“善巧方便”。外道也想要离苦得乐,但是苦于没有正确的方法,也就是没有三皈依的引导,所以他做的事情,往往是事倍功半。我们经常批评外道是盲修瞎练,其实这是正确的,因为他想离苦得乐,但是却不知道方法。

佛弟子在“离苦得乐”的过程当中,他有一个正确的方法来引导修学,这个方法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可以这样说:“皈依”是所有修行的一个根本。你不管是修习五戒十善,修习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都要以三皈依做基础。

宗喀巴大师说:“一个佛弟子假设所修的善业,不跟‘三皈依’相应,这个就是外道法”。

所以“皈依”在我们佛教的修行当中,是非常重要,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你失去这个“道”,想要离苦得乐就变成不可能,因为你没有善巧方便。所以,我们的确需要花两堂课的时间,将皈依的意义跟方法,作比较深入的探讨,好我们看讲义:

净界法师:皈依的意义与方法

我们佛弟子为什么要修皈依?假设我们修皈依我们有什么样的功德?假设我们今天不修习皈依,直接去修习善法,会有什么过失?就是把皈依的意义先做说明。

第二个,当我们知道皈依的重要性之后,应该如何正确的修皈依?这个是讲方法,前面是讲意义。

第三段,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偈颂,把前面的内涵作一个总结。

甲一、总标皈依的意义  分二:乙一、解释名义。乙二、三宝内涵。

乙一、解释名义

净界法师:皈依的意义与方法

“总标皈依的意义”这当中有二段:第一段是解释名义,第二段是三宝内涵。首先,我们把“皈依”的意义作个说明,它的一个代表内涵是什么?什么叫“皈依”这两个字?

我们讲“皈依”,当然是指“皈依三宝”。什么是“三宝”?“皈依”是约着我们“能皈依的心”来说;“三宝”是约着我们“所皈依”的境界来说。所以,这地方分成“能”跟“所”。我们先看皈依的意义,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先作一个简单的说明,第二段再作一个详细的说明。

“三皈依”:“三”是指“佛、法、僧”三宝。

“佛、法、僧”为什么用“宝”来作譬喻呢?

“宝”:是指世间的无价珍宝。“珍”:就是它很珍贵、非常稀有,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这个珍宝。也就是说,三宝的出世,不是经常出现的;一个人能遇到三宝,是很不容易的,有“稀有”的意思。而且“宝”也是宝物的意思,好比黄金、钻石、玛瑙……这些东西戴在我们身上,都能趋吉避凶、离苦得乐的作用。

也就是说我们在没有皈依三宝之前,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的烦恼跟罪业,我们对于自己的烦恼跟罪业,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们必须要仰仗“三宝”的加持,才能够使令我们趋吉避凶、离苦得乐。

说一个贫穷人,他想要离开痛苦、想要得到安乐,他必须要有这些宝物的加持。所以在佛法当中用这个世间的宝物来比喻“佛、法、僧”,因为它们三个东西,我们内心跟“佛、法、僧”接触的时候,的确可以产生离苦得乐、趋吉避凶的效果。

“皈”有两层意思,就是“归顺、趋向”的意思。

一、“归顺”:是我们心中的一个希望,当我们看到三宝,对三宝产生希望,我们希望能够跟三宝相应,能够成就三宝的功德。

二、“趋向”:它不但是一种希望、一种目标,还必须产生行动,它开始去修皈依,已经慢慢地跟三宝不断的接近,所以叫做“趋向”。

所以这个归呢,归顺趋向。“归顺”是我们把三宝的功德,当做我们生命的目标;“趋向”是我们有一定的修行内涵,慢慢地趋向于三宝的功德。

这个“依”就是依止、不要忘失。

当你内心有三宝的功德之后,就要不断地去忆念,不要把三宝忘失掉;已经得到的东西,不要让它失掉,所以叫做“依止”。

简单讲,“三皈依”,就是“佛、法、僧”三宝,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所归顺、所趋向的一个目标,而且我们对于这个目标,要经常地忆念、不忘失,这叫“三皈依”。

以上是简单的说明,我们看第二段道宣律祖的开示:

《业疏》云:“多论云:以三宝为所归,所归以救护为义。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彼王敕言,汝求无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

这段文对于“三皈依”就讲得更清楚了。我们看第三面,第三面呢,我们可以把这段论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是引用《萨婆多论》的说法:“以三宝为所归”。

当我们在修皈依的时候,我们要清楚,我们所皈依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呢?这当中的一个目的:“所归以救护”。

“皈依”的意思,就是我们在生命当中,我们祈求三宝的救拔跟保护。

我们每一个人在还没有学佛之前,我们的内心也有一个皈依处,我们皈依我们的欲望——心中想要做什么的时候,这个欲望就带动我们行为去做事情,我们没有办法控制这些欲望。当我们起贪念时,我们就随顺贪念去造业;当我们起嗔心时,我们就随顺嗔心去造业,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虽然我们想要离苦得乐,但我们是做不到的,所以它皈依的境就是说,诸位要知道,什么叫“皈依”:就是:这件事我做不到,只有他能够帮助我,所以我对他皈依!

如果说,我本身可以做得到,对方对我来说可有可无,那就不叫“皈依”了。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对于内心的欲望,没有控制的力量,因此祈求佛、法、僧三宝的加持、三宝的救护,这个叫做“皈依”。简单讲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段,道宣律祖讲一个譬喻说:“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

一个人,他本来在一个恶势力大国王所控制的国家里生存,而且他已经得罪了这个国王。我们要知道,国王是有大威德力,所以这个人长时间被这个恶国王所主宰,内心当中有很多的伤害跟逼迫;就好比我们在三界流转,虽然我们不愿意,但是一定会受生死魔王的控制,每一次的生命,都要遭受生老病死的折磨。

这时候,我们希望能够改变——“投向他国”,我们希望改变我们的环境,到一个善良的国家去;“以求救护”,我们希望能够得到善良国王的救拔跟保护,以远离逼迫和伤害。

这时候,“彼王敕言,汝求无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这个善良的国王说:“你想要远离痛苦,所以才来投靠我,我提出两个条件:第一个‘莫出我境’。第二个‘莫违我教’。这样子,我一定可以救拔你。”

我们每一个佛弟子都曾经受过“三皈依”,但是我相信每个人所得到的加持力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掌控正确的皈依的方法。说,唉,他受三皈依,我也受三皈依,我们会觉得三宝的加持力,好像“不平等”,对某些人而言,是特别的有力量,对某些人而言,却没有加持的力量。其实这是错误的,三宝对众生的加持力是平等的,重点是:我们皈依的方法是不是正确?因为三宝要救护你,他提出两个条件:

第一个:“莫出我境”。这是约着“人”来说的。

其实我们可以把三宝的内涵,分成“人”跟“法”;“佛”跟“僧”都是有明了性的,这叫“人”;“法”是真理,是没有明了性的。皈依三宝,其实就是皈依“人”和皈依“法”。

“莫出我境”是约着人来说的—就是你不能离开佛、不能离开僧宝善知识;你长时间没有善知识的开导,你的内心就容易随顺欲望活动。

第二个:“莫违我教”。你要经常听闻佛法的教诲,佛陀告诉你: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你要经常听闻佛法,你长时间没有亲近佛法,你就会亲近自己心中的欲望。

所以,我们希望祈求三宝的救护,必须做到两个条件:“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后文的修皈依,就是紧扣着这两个主题:第一个、如何皈依“人”。第二个、如何皈依“法”。这一段是譬喻,看第三段的合法:

“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

我们一个非常苦恼的众生,始终被心中的欲望魔王所控制;有欲望就容易去造恶业,有恶业就会召感痛苦的果报,这是一定的。虽然我们不想堕到三恶道去,但是我们却不断地创造三恶道的业力,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怎么办呢?“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我们唯有仰仗三宝的加持力,才能调伏心中的欲望之魔,才能得到解脱,到这个地方,等于是把皈依的意义一个简单说明。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复习,皈依呀,就是我们本来在痛苦当中,诸位要知道,如果我们的生命本来就很圆满,其实不需要皈依的。“皈依”的意思就是说:“我希望对生命有所改造,我对目前的生命不满意;我希望有更好的生命,但是我做不到,所以我祈求三宝的救护!”是这种心情。当一个人生命不想进步,他是不可能皈依的;他一天过一天,我皈依什么呢,他不想对生命有所改造的时候,他自然不会皈依三宝,不可能。

皈依就是:他出自内心想要改变自己,可是他自己又做不到!

善导大师对“皈依”提出两个重点:

第一个、你相信你是生死凡夫,你自己没有出离的力量。

我很想要离开三界火宅,我自己觉得在三界当中,每一次都是这样的“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实在不是办法,我迟早要把这个生死给结束,到达涅槃安乐的地方,那才是真实的皈依处,但是我自己没有出离的方法,所以你相信你是生死凡夫,你没有出离的力量。

第二个、你相信三宝有足够的力量来救拔你,这个时候才构成皈依。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忉利天天王“释提桓因”,佛在世时,有很多很多释提桓因,其中一个释提桓因他的生命要结束了……天人跟人类不同,我们自己要死自己还不知道,但是天人濒临死亡,会有很多征兆,譬如:头上的花掉下来,枯萎了;天人身体本来是香气的,他却释放出臭秽的味道来,很多天人闻到他就纷纷远离……这时候他就知道他的天福即将结束。

更可怕的是,天人有神通,他可以预知来生的去处。他用神通观察他这个天王做完以后他来生要到一个农村里面,有一只母猪怀了六胎,他是其中的一胎,做一个猪。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一个人长时间当天王,他来生将变成一只卑贱的猪,他心里上非常不平衡,所以他这个时候,所以一个人要皈依,他想要去抗拒命运,他不想接受这个事实,他希望有所突破……他就拜访很多的善知识,最后找到了三界之王—大梵天王。大家都知道,大梵天王是三界中最高的主宰者。他就跪在大梵天王的座下说:“天王,我即将要死亡,而且我知道我死了之后,将要投生做猪,我知道您老人家有大威德,请您告诉我一个方法,我一定会好好奉行,只要能够让我脱离猪胎,继续做天王,我什么都愿意做。”大梵天王想了一下,说:“仁者,你问的问题超过我的能力,虽然我有方法让你做天王,但不是短时间的。你的死亡时间已近了,我没有那种快速的方法,可以让你继续做天王,这是我做不到的!”这个时候释提桓因听了,感到很失望……天王接着说:“在人世间有‘释迦牟尼佛’出世,他是一位大智慧者,你去向他祈求,可能会有帮助。”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都知道,天王一般来说,只要他不是佛弟子,一般的天王都是很高慢的,他看到是人类是看不起的,这个时候他有求于佛,佛陀现人身,所以他就化作一个人来到佛陀的面前。这个时候,他化做一个人的时候,其实他的果报体已经就像蜡烛快烧完了,寿命快结束了……这时候他赶紧用神通力,把他最后的生命冲到佛陀的精舍;看到佛陀,至诚地念“南无佛”,就至诚地“皈依佛”,很虔诚。

因为那个时候,死亡已经到来,他心中的恐惧非常地强烈,那种强烈皈依的心,透过他身体的礼拜,拜下去的时候,倒在地上就死掉爬不起来。他的业力瞬间牵引他到猪的地方投胎。但是,他在死亡之前,因为他礼拜、皈依大福田的佛陀,而且礼拜时他有强烈的愿望——想要恢复当天王的意愿,由于“善业力”和“誓愿力”,结果他投胎的时候……猪在生产之前,本来很安静地在草堆里等待生产,突然间,由于他善业力的发动,母猪像发疯一样,从窝里跑出来,到处乱撞,就把主人的玻璃瓶给撞破了;主人一气,拿棒子打这个猪,结果猪就流产了。流产之后,释提桓因所投胎的猪死掉了,因为他的善业力强,又让他转世作天王。这就是为什么要皈依,因为我们没有这种功德力。

虽然我自己没有光明,但是我愿意经常去亲近光明,我自己也会有光明!这就是说明:“皈依”就是我们心中想要离苦得乐,但是我们做不到,所以我们必须要内心随顺、趋向于三宝的加持,能够达到离苦得乐的效果,这个是我们皈依的意义。我们在看第二段:

乙二、三宝内涵

我们想要“皈依”,到底要皈依什么呢?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去皈依呢?这一科,将三宝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三宝”的种类,一般来说,可以分成两种:

第一个是“住持三宝”:住持三宝,是属于外相的三宝,它是一种有相状,是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能够感觉存在的,这个叫作“住持三宝”。

第二个是“理体三宝”。理体三宝,是一种内心的功德,虽然不能够感觉它的存在,但事实上它是存在的,这是一种心地法门。

首先我们看“住持三宝”有三种:

(一)佛宝:是形像、塔庙。“形像”是指佛陀的形像,譬如用纸画的佛像,或是用铜塑造成立体的佛像,这些都是形像三宝。

“塔庙”:是佛所住的处所,大雄宝殿也代表佛宝。换句话说,虽然佛陀灭度了,但是我们对着佛像礼拜,能够“拜佛如佛在”;依照宗喀巴大师说的:你看到佛像,你把它当作真佛一样地礼拜,它的功德就跟拜真佛一样大,因为它能够使令佛宝住世。关于佛像的传承,其实佛在世的时候就有佛像。

有一次,佛陀为了度化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升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人间的弟子们,因为很久没有看到佛陀,非常思慕佛陀,就派一个阿罗汉用神通来到天上,请佛陀赶快回到人间,向佛陀说:“弟子们很久没有看到佛陀,很想念佛陀!”佛陀说:“这个弘法还没有结束,就请一位画家,画下我的形像,你们恭敬礼拜我的形像,功德也是一样。”从那个时候,就有所谓的「佛像」。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陀可以用任何的形象出现。我们凡夫身叫“业报身”,我们受着业力的系缚,我的灵魂不能跑到你的身体内,不可以,被这个业力所系。佛陀没有业力的束缚,可以变现任何的形像。

事实上“佛宝”,除了佛像也包括佛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们中国佛教很重视持名。你说:我一心归命阿弥陀佛。谁代表“阿弥陀佛”?当然有人说是佛像,但是你用眼睛看佛像会很辛苦。所以,中国佛教从二祖善导大师之后,强调“持名”,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诵、听”。你创造一个声音——“南无阿弥陀佛”,然后这个声音你再听回去,这时候你就皈依了佛陀。所以在净土宗当中,是以佛号声、以他的名号来代表阿弥陀佛。

所谓的“住持三宝”,当佛陀灭度之后,借着外在的佛像,使令佛陀的功德能够不流失,这个“住持”就是相续而不流失的意思。

(二)法宝:是纸素所传。“纸素”就是白纸所记载的这些文字经典。其实法宝是一种“真理”;真理本来是存在佛陀心中的一个“道”,是不能言说的,但是为了把圣道的观念流传于后世,就必须要假借文字了。譬如佛陀要形容我们生命的现象,佛陀说:“生命就像是无止尽的水流。”我们从这样的文字就知道—生命就像水流,是变化无常,但又相续不断。所以这个“法宝”是指文字、经典,从文字当中,文以载道,可以让我们知道真理。

(三)僧宝:是戒法仪相。“戒法”从内心来说,有受持出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外表上现出剃除须发,身披袈裟的“仪相”,叫做僧宝。

这些都是我们能够看得到、听得到的,叫作“住持三宝”。

其次,“理体三宝”也有三种:

(一)佛宝:是五分法身。这里的佛是指“法身”,是一种清净功德所成就的法身。法身可分为五种: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

(二)法宝:是灭理无为。“灭理”就是寂灭的真理。这个寂灭的真理是无为法。生命的现象是变化的,你今天跟昨天不一样,今天跟明天也会不一样,但是在涅槃当中,它是没有变化的,它没有这种变化、不安稳性,所以这个法宝事实上是指“涅槃”。

(三)僧宝:是声闻学、无学功德。“学”是指初果、二果、三果圣者;“无学”是四果阿罗汉,他所作已办—生死已尽,所以不用学了。也就是说,只要你是“圣人”,一切的圣人都有资格称为僧宝,不一定是出家行者。从僧宝的实义来说,它是约心地,具足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功德,这个叫“僧宝”,这个就是我们所皈依的三宝。

从次第上来说,我们刚开始所皈依的是住持三宝,先从“有相的三宝”,才能够趋向于“无相的三宝”,是这个意思。所以你刚开始一定要对佛像礼拜、赞叹、作愿,然后你内心产生一种善业力,然后再契入理体三宝。我们一定是先成就善业力,然后才产生正念力,从“住持三宝”而产生“理体三宝”。

如果我们只是在“住持三宝”上用功,这个叫“执事昧理”;只有事相上的皈依,内心当中没有正确的观照,这样只能够成就人天福报。因为:

住持三宝是成就——善业力;

理体三宝是成就——正念力。

如果我们只是修“理体三宝”,没有修“住持三宝”,这叫做“执理废事”,只知道理而不知道事相。

我知道有一个学者,是一位在家居士,他研究佛教理论很多年,也作了很多关于佛教的著作。有一次病倒了;人在生病的时候,意志会比较薄弱,到了晚上,就有鬼神去伤害他、压迫他。他是佛教界的有名人物,平常只重视理论,只知道佛法的道理,平常对于“住持三宝”事相上的修行,太过忽略,所以面对鬼神一点办法都没有;赶紧去翻阅藏经找大悲咒,看看藏经大悲咒怎么念……但是太慢了,因为不熟练,比一个阿公、阿婆还差,阿公阿婆遇到鬼神——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佛号念下去,鬼神就跑掉了。但是,如果你只有“事相三宝”,没有“理体三宝”,这个叫“人天福报”,也是不能解脱。所以“住持三宝”跟“理体三宝”,二者缺一不可。

“住持三宝”是一个基础,“理体三宝”是一个目标!

甲二、别明皈依的方法  分二:初、事相皈依。二、理体皈依。

前面一科讲到“皈依的意义”——“能皈依的心”跟“所皈依的境”。

“能皈依的心”就是我们有一种祈求救护的心情;“所皈依的境”有二种:一种是“住持三宝”,或者讲外相三宝;一种是“理体三宝”,是内心的三宝,这个就是我们所皈依的境。

那么,可以说是前面的内涵是一种理论的说明,先在皈依之前,先建立一些基本的概念:你是用什么心情来皈依什么东西,做一一的说明。这一科就是正式的修行的方法,前面是偏重理论,这一科是正式的方法。修皈依的方法,佛教中有两种:一种是“事相的皈依”,第二个是“理体的皈依”。

乙一、事相皈依

净界法师:皈依的意义与方法

事相皈依:事实上是一种业力的修学,就是身、口、意的造作。理体皈依:完全是一种心念的观照。这二者有所不同。从修学的次第来说,我们是先成就事相的皈依:

一、身业的礼拜

“菩萨戒”上说,你要是受了菩萨戒,至少要常拜佛,就是修皈依。你再怎么忙碌,都要记得拜佛;重点是你心中有没有三宝的存在,如果你心中经常存念三宝,你就会拨时间去拜佛,因为他在你心中是重要的地位。换句话说,我们刚开始一定要以礼拜,来表达我们皈依的心情。

二、口业的称叹

这个称名、赞叹,就像我们早晚课诵,有很多的偈颂:“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或者:“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等等。但是最简单的称叹的方式,就是称念佛菩萨的名号。因为佛菩萨的名号,就是代表佛菩萨的功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药师佛”、“南无地藏王菩萨”……都是一种皈依——口业的归依。

三、意业的作愿

这是指意业的归依,你内心的作愿。这个“愿”就是希望,你希望能够成就三宝的功德,希望能够仰仗三宝离苦得乐,这是一种作愿,心中有这样的一种祈望。

透过了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叹、意业的作愿,我们的身口意就跟三宝产生相应,或者我们叫做“感应道交”。当我们的心跟三宝的功德感应之后,就能够产生忏除罪障、积集资粮的效果,所谓“破恶生善”的效果。

有些人他可能会拜佛,但是他口业的称叹做得不够,就像有些人念佛也不出声、早晚课也不出声,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它每一个“业”都有它的效果。我们以前在造业的时候,不是用心念在造业,心念是一个推动者,我们以前是用身业来造业、用口业来造业—身业造了杀、盗、淫;口业造了两舌、绮语、妄言、恶口。我们以前用很大的力气来跟人家吵架、用很大的力气来打妄语……但是我们今天修皈依的时候,没有力气了,那你这些业怎么转得过来呢?怎么能够灭除罪障呢?

事实上,身业的礼拜能够忏除身业的罪过,口业的称叹能够灭除口业的罪过,所以我们说过,事相的皈依就是一种业力的修学——以善业来破恶业!如果你这个善业没有做到,你这一部分的恶业就很难消除,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身、口”二业缺一不可,当然最重要的是“意业”,你内心当中那种皈依、希望的心。

所以我们说:佛教不可以当学术来研究,当学术研究无法建立信心!

我曾经听过一位学者演讲,他可以把佛法的道理讲得很清楚,当课程快结束时,竟然说:“这些道理我完全不相信!”他只是把佛法的真理,拿来当作其中一门学问来研究。其实,佛法本身是一种宗教信仰,必须要有信心,所谓:“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你一定要有真实的信心,才能够进入三宝的大功德海中,否则你永远站在岸边,你没有办法进入功德海。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身业、口业固然重要,但是推动身业、口业的意业——那一份的信心,还有你心中的愿望,更是重要!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汉武帝”,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是一个很有成就的皇帝,汉朝从汉高祖之后,都是被匈奴追着打,汉武帝觉得我们不应该受这样的屈辱,开始积极地整顿军队,他有一位大将军叫做“李广”——飞将军李广,最后才平定了匈奴。

李广有一天的清晨,天还没有完全亮时去巡军营。到了营区,他远远地看到一只老虎,心想老虎会伤人,就赶紧拿箭把这只老虎射中了。等天亮之后,就带着很多的士兵去看这只老虎怎么样了,结果到现场一看……不是老虎,是一块石头,他的箭竟然可以把石头穿射进去。

这时候,旁边的军官说:“将军,不太可能!你恐怕是打妄语,石头这么坚硬,你的箭怎么可能射进去呢?要不然再试一次看看……”结果,李广走到原来的地方发射箭矢,再也射不进石头了。因为第一次他在射箭的时候,充满了信心,他相信它真的是一只老虎,血肉之躯,当然可以射进去的。事后,当他丧失信心时,虽然有射箭的技术,但是那种能力却发挥不出来了。

我们也曾经听过一则公案:

有一个上师说:有很多老修行者,书读得不多,但是很用功在修行,每天念“唵嘛呢叭弥吽”。有一天……上师要到拉萨去朝圣,路途中经过一间茅篷,远远地看到一间茅篷放大光明,他心想这里面有大修行者,就去拜访这个人家。原来是一位老太太,拿着念珠在念“唵嘛呢叭弥吽”,结果她念错了,念成“唵嘛呢叭弥牛。”这位上师就很慈悲告诉她:“老太太,你念错了,不是‘唵嘛呢叭弥牛’,是‘唵嘛呢叭弥吽’!”老太太表示感谢,就改过来念:“唵嘛呢叭弥吽”。

结果,上师把她教会之后(牛改吽),就离开了,回头往后一看,哇!那个光芒消失掉了!因为她内心当中产生疑惑、分别心了;这时候,这位上师很紧张,赶快回去跟老太太说:“我跟你讲错了,其实你念的是对的,‘唵嘛呢叭弥牛’是对的,你已经念那么久了,照这样念就好了。”当她改回原来之后,茅篷又照样放光了。所以重点不在于我们如何表达,重点在内心。

所以我们很多人都念:“南无阿弥陀佛”,到底是念“台语”比较正确,还是念“国语”比较正确?其实这只是一种工具,我们跟佛的感应,绝对不单只是靠声音,声音只是一个桥梁,是那念心——是我们那份归依的心跟佛陀的大悲心,感应道交难思议!

所以,诸位要知道:当我们在作定课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至诚恳切,你不一定要求数目很多,但是你内心一定要相信三宝能够救拔你,而且你很希望能够成就三宝的功德!

我前几年到山下商店去买东西,商店的老板是外道的点传师(很高的职位),问我说:“你们寺庙是不是有打佛七?”我说:“有啊,欢迎你来参加啊。”我就问说:“你怎么也喜欢念佛呢?”他说:“不是啦!我一天啊,很忙碌的,但是晚上静下来的时候,我念‘阿弥陀佛’,可以把心静下来,我是靠佛号来培养我的专注力。”我就问他说:“你对阿弥陀佛这个佛号——无量光、无量寿,能够让你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能够带着你往生到净土,这声佛号有这么大的功德,你相信吗?”结果,他完全不相信。

那我问诸位:他这样子念佛,他能够往生吗?不可能往生的!因为佛号的功德,你必须要具足信心才可以相应的,就好像你没有密码你进不去的。所以印光大师说:你念佛没有信心、没有愿望,就是把摩尼宝珠换成糖果吃掉!它让你的心安住下来为止。

所以我们在修皈依的时候,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叹、意业的作愿,缺一不可。当然“皈依”的意思是说,在《念佛圆通章》有讲到一个观念说:“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事相”的皈依是:我们身体没有香气,但是我们经常接近香,我们的身体就有香气,这个叫相互作用,佛法中叫做“相互的熏习”——你一个人经常到大殿,你的身体就有香气;你到臭秽的地方,你的身体就薰染上臭秽的味道。

诸位你看一看,你看一个家庭,刚开始是夫妇两人,后来有很多子女。刚开始两个人认识,因为没有住在一起,彼此互相仰慕;两个人住在一起之后,两个不同的内心世界,刚开始所释放出来的讯息是互相抵触的,但是慢慢相处下来……你注意观察,一般的夫妇,或是同一家人,他们的个性,都会有一些共同点,甚至于严重一点看:你看看你所拜的佛像,跟你都有一点点类似,这就是一种“熏习”。

换句话说:你不断跟什么东西接触,你就会受它影响;你一天到晚跟坏朋友在一起,你就很容易、很自然养成坏习惯,耳濡目染;如果你经常忆念佛陀,当然就能得到、分享到佛陀所有的功德。你不要小看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力量!我们每念一次佛号,心中就忆念一次阿弥陀佛……古德讲一个譬喻说: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意思是说:当这个清水珠投到污浊的水里,污水就会慢慢变得干净了;佛号跑到你的心中,它就能够产生灭除罪障、增长功德的力量。所以,我们每天不断地拜佛、称念佛的名号、心中作愿皈依,就能慢慢忏除罪障、积集资粮,这是学佛修法的一个基础。

乙二、理体皈依  分三:初、皈依业果。二、皈依空性。三、皈依实相。

“理体皈依”这个才是皈依的重点,所谓生死的解脱、临终的正念,都要靠“理体皈依”,但是前面“事相皈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当我们从一种“事相”的功课,要转成一种“智慧”的观照,这时候就要开始修“理体皈依”。

理体皈依我们有三种皈依:第一个皈依业果,第二个皈依空性,第三个皈依中道实相。所谓的“理体皈依”就是对于真理的皈依,我们看第一个:

丙一、归依业果

深信业果,断恶修善——成就增上心。

我们在修习“理体皈依”,第一个就是对于“因果道理”的皈依。由这个皈依,使令我们产生行动力,勉强自己去断除恶法、修习善法,成就一种增上心——人天安乐的果报。

这个因果的道理,我们作一个说明,佛陀还没有出世之前,这世间有两种理论:

第一个、邪因缘论: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外道”。外道认为生命的轮回有一个主宰者,是“大梵天王”、或是“上帝”在主宰我们。所以我们想离苦得乐,必须对大梵天王礼拜、赞叹、供养,因为我们的快乐、痛苦是他给我们的。这样的“因缘观”是错误的,所以称为“邪因缘论”。

第二个、无因缘论:这个无因缘论更是可怕,因为“邪因缘论”他心中还有所畏惧。“无因缘论”认为生命是没有理由的,你造善不会得安乐的果报,造恶也不会得痛苦的果报;换句话说,生命只是一个“偶然”,就像树叶掉落下来,没有任何理由。你会快乐、会痛苦,是因为你运气比较好,或运气比较差;果报的背后完全没有任何轨则。所以,你想获得快乐,可以不择手段及时行乐;因为当你死了,人死如灯灭,反正只活一次,也不必在乎来世,这种思想叫“无因缘论”,就非常可怕了。

佛陀出世之后,把“邪因缘论”跟“无因缘论”都否定了,佛陀说:“生命是有理由,但这个理由不是外在的理由,而是有因果的支持。”

什么叫“因果”呢?佛法的因果是三世因果——过去、现在、未来。

从“过去”跟“今生”的相互作用来说:

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我们很想知道我们前生种什么因?到底是善良,或者是邪恶呢?其实,你仔细观察你今生所承受的果报:你的正报身心、你会跟谁在一起、你会遇到什么事情……就知道你前生种什么因了。果从因来——我们从“果报”就能够推论出“业因”。

二、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们也很想知道我们来生到底会去哪里?去三恶道、或者是人天、或者往生到净土?你不用去算命,也不用去问别人——“今生作者是”,你今生所作的业力,哪一个最强,它就会主导你来世的果报。

所以说:从佛法的因果论来说,我们是“自作自受”!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我父母亲对我不好,把我身体生得怎么、怎么的…我对我的身体状况不满意。总觉得好像是父母把我们生成这样,其实您错了!从因果的观察,父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不是父母选择儿子,是儿子选择父母。

其实你今生所有的遭遇,都是你自己选择的!

因为:你过去选择要这样做,所以你有今生的结果;你今生的结果,是你前生的选择,你愿意这样做,你今生就有这样的结果!所以,诸位要知道:来生的果报,是你今生的抉择。我们面对果报,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这个果报你一定是要承受的。

以“因果论”来说:

当“果报”出现的时候,你只有认命,你没有选择权,因为你前生已经选择过了。

但是你的“因地”,你就有选择权,当你面对果报时,同时又会创造一个新的业力,这时候你就有选择权了。你会知道你来生是什么情况;因为我们今生的果报是前生抉择的,今生你又作了抉择取舍,就会影响到来生。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个事实:

一个人如果没有学佛,他的生命大部分是重覆的,他前生是什么遭遇,他今生就是什么遭遇;他今生是什么遭遇,来生就是什么遭遇;无尽的生命中,几乎是千篇一律;因为他的因地没有改变、观念没有改变、行为没有改变、果报就不可能改变……你看他前生怎么样,今生还怎么样,前生长的什么相貌,今生也差不多。前生遇到哪些人,今天也遇到哪些人。因为:

“果报”是由“因地”所召感的,能召感的“因”没有改变,你的果报怎么改变呢?

所以一般人的生命,基本上都是重覆的,来生重新再过一次,差不多是这样子。只有佛弟子最有智慧,能够把来生创造得跟今生完全不一样,真的是很殊胜,因为他明白“因果道理”。外道可以修习善业,但是他的生命要有改变,也不太可能。我们前面说过,外道修习善业,他是没有“道”的力量——没有三皈依;当然主要是没有「法」的力量—没有真理的引导。

诸位我们要明白一个观念:我们今生的生命已经走过一段时间了,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就是“自我反省”。你要从果报当中去反省你自己!比如说果报是因地所招感来的,我们说:“富贵从布施中来,庄严从忍辱中来,尊贵从持戒中来……”每一种因地,都会召感一种果报,不会有任何差错的。而你对于你今生所得的果报,有哪些是你不满意的?譬如说:我很有钱,但是我身体病痛很多。那你就知道,自己可能前生有布施,却也造了不少杀业。

换句话说:我们从果报当中,来反省自己的因地,然后从这里去改进,这样来生才有希望!

否则你一天过一天,我跟你保证,你来生就跟今生一样,重新再走一次,就是这样。因为我们养成习惯之后,想要改变是不容易的。我们很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对于自己的坏习气,已经习惯成自然了。我们举一个简单的公案:

佛在世的时候,波斯匿王有两个女儿,一位是善光公主,一位是金刚公主。善光公主长得又聪明又漂亮,金刚公主长得非常丑陋,经典上说金刚公主,远远看她几乎不像是人的样子,丑陋到令人感到害怕。长大之后,没办法,国王把她嫁给一个贫穷的年轻人:“公主嫁给你,不要什么条件,我给你官做,好好地照顾公主就好。”这个贫穷的年轻人,就把金刚娶回去,把她关在屋里,不敢让她出门。

但是因为他经常出入贵族的聚会,大家看他都没有把太太请出来,就呵责他对太太过于刻薄。他很伤心,进退两难,带出去也不是,不带出去也不是。就把这件事情告诉金刚公主。金刚公主听了之后深感惭愧:我长得这么丑陋,让我的丈夫蒙羞!这时候她面对墙壁真诚地生起忏悔心;因为这一念真诚的忏悔,再加上心中忆念佛陀,释迦牟尼佛就出现了,这时候她的罪障就慢慢消除,从丑陋而转成庄严。

当然,古时候的人,心力强,所以能够很快转变业力。当相貌转变之后,这个年轻人看了很欢喜,就带着漂亮的金刚公主回去找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就带着金刚公主去请问佛陀:“金刚为什么福报这么大可以做公主,相貌却是那么丑陋呢?”佛陀说:“以前有一位大富长者的女儿,很喜欢布施,任何一个修行人经过她家,她一定虔诚地布施,但是这个女孩行布施时,脾气很大,只要出家众稍微不满意,就呵责这个出家众;甚至于出家众威仪不好,她也呵责——布施的善业,加上瞋心的挑剔,两种业力合起来,使令她今生的果报,拥有富贵,但是相貌却不庄严。”

“因、果”是不能相抵销的!

很多人说:“我造了罪业,我用金钱来赎罪。”这个观念是错误的。金钱的布施,有布施的等流因果;你造了罪业,有罪业的等流因果,最后结果……清清楚楚,因果有其一定的规律,绝对不会有误失的!

我们要努力的是:如何从果报当中来反省自己的因地,这叫做“观果知因”。从你现世的果报,哪些是“你满意的”,就可以知道,你曾经有习惯性的善业;哪些是“你不满意的”,也可以看出你内心当中,有一些你习惯性的罪业,这是你要处理的。所以我们讲“修行”,不是每个人的修行内涵,都是一样。佛陀讲那么多的经典,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去做,而是说,这一部分是你比较弱的,你要补强。他以前这个做的很好,不用加强。

所以你要知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前生所造的因,今生就会表现出来;“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知道你来生的果报,你今生已然开始在栽培了,这就是佛法讲的:“三世因果”,这是我们在皈依的时候的第一个,深信业果、断恶修善。再看第二个:

丙二、皈依空性

思惟无常,通达空性——成就出离心。

第二种皈依是更深一层的“空性的皈依”。前面的皈依是一个有相的、因果的事相皈依,这个空性的皈依。是怎么皈依呢?“思惟无常,通达空性,成就出离心”。

所谓生命的无常,这个“无常”的观察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生灭性”:它有出现、有消失。

第二个、“变化性”:生灭变化,就是它生起来以后,在消失之前,它的过程也是不断变化。

所以“无常”,就是“生灭跟变化”。从无常当中,我们知道一切法的体性是毕竟空,因为它是变化的,这样而成就了“出离心”。我们怎么观察“无常”呢?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诸行”这个“行”是指一切的有为法,有为法是“行”,是活动的。

“有为法”它的本质是无常变化的,所以它是一种不安稳的生灭法,它的体性是变化的生灭法。当这个生灭法消失之后,成就一种寂灭的境界,才是最究竟的安乐处。

[无常观]有“外空”跟“内空”两种修行的差别:

第一个“外空”。

在修行的次第上,我们先成就“外空”,就是先空掉外境的人事。我们在生命当中,有时候造了善业,但是有时候我们心中还是觉得不安,因为我们的得失心太重。所以你要思惟,其实外境是无常的;最简单的思惟,就是思惟——死亡的到来。

我们往往忽略了死亡的到来,总觉得我昨天还在、今天还在……所以我是不会死的。你没有思惟死亡,你就会对今生很多的人事产生执着,其实外在的人事是由业力所召感来的,你是做不了主的!

我们应该思惟“人生只是一个过客”,短短的几十年,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吗?不可能。所以来到这个世间,要知道你的目的在哪里?对一切人事,要思惟:你即将要死亡,当死亡的时候,你什么也带不走!所以“无常观”刚开始是先空掉“外境”,因为死亡的时候,这些外境、眷属、人事……根本就带不走。

第二个、“内空”。是空掉内心。

我们的内心是比较难“空”的,虽然说我们内心的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但是我们在内心当中产生一种妄想,叫做“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在佛法的修学当中,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我们习惯被自我意识所系缚,诸位如果有一天去受菩萨戒,菩萨道有很多的难行,都是必须要突破自我意识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叫“自我意识”:

科学家做一个实验,拿了一只跳蚤放在桌上,跳蚤大家都知道会跳来跳去,他可以从一只狗的身上,跳到另外一只狗的身上。你往桌子一拍,它就会往上跳。科学家就拿一块玻璃放在跳蚤的上面(有一个适当的高度),一拍桌子,跳蚤跳起来碰到玻璃。跳蚤很厉害,当它碰到玻璃之后,它就调整高度了;第二次你再拍桌子,它就碰不到玻璃了,它会往下调低一点。然后,你把玻璃的高度,再往下降一点,你再拍,它又碰到玻璃;你再拍一次的时候,它又往下调低一点,它碰不到玻璃的。最后,你把玻璃再往下降,降到底点,几乎是跟跳蚤相接触,你一拍,它就碰到玻璃;你第二次再拍,跳蚤不再跳了,因为它从经验的累积当中,产生一种「习惯」。这只跳蚤这一生,再也不会跳了,这叫「自我意识」,它前生的经验,它认为他做不到!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有一只大象,如果这只大象,从小就被抓到马戏团关起来,它的手脚,从早到晚都被铁链锁起来;当然这只小象刚开始还会想跑,但是,它跑一次,被铁链拴住;再跑一次,又被拴住了,从此以后它不再跑了。所以当马戏团失火的时候,很多动物都往外跑,那些大多都是比较大才被抓来关的动物;那些从小就被抓来的动物,就跑不动了,因为它不相信它可以跑掉。

这表示什么呢?为什么禅宗说:“觅心了不可得”?

我们这一念心,经历过很多很多的生命,而每一个生命,都会带给我们一些错误的讯息,所以我们的心是很复杂的,我们不相信别人,也不相信佛法。我们内心有很多负面的情绪,虽然佛法告诉你:你可以……怎么、怎么……事实上,这些戒条你都可以做到;不杀生,你可以做到;不偷盗,你也可以做到;但是,当我们尝试去做的时候,只要有一次失败的经验,我们的内心就会开始“自我设限”——我们认为自己做不到,所以我们要成就功德就变成很困难。

譬如说:你不相信你可以往生,你不相信你可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你不相信临终的时候,靠这一句佛号,就能够往生净土,这个叫“自我设限”。

所以:为什么“内空”要空掉你的内心?

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错误的经验、错误的讯息。所以一个人想要在佛法当中产生强大的突破,你要相信:“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的本来面目是清净的,所有的经验、所有的感受都是生灭的,都是可以改变的;否则,你修学佛法想要突破就很困难。

这里为什么讲:“思惟空性”?因为前面的业果,你可以断恶修善;但是你的自我意识—内心的执取,是没办法改变的。所以“空性”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要从生命当中,产生扭转性的突破,就必须要相信:“觅心了不可得”!

“外空”——思惟死亡,你什么都带不走,你的眷属带不走、财富带不走。其次,“内空”,你要相信过去不代表未来,你过去做不到,未来可以做到。所以一个人不能老是活在过去。“活在过去”是下等根基的人——你过去怎么做,你现在还怎么做,那你没办法突破的!

我们要思惟内心的状态,是变化无常的,你的本性是清净的;其实所有的恶法都可以断除的,诸佛菩萨的功德,你都可以成就的。为什么?因为你的心是清净的,这些因缘都是后来才有的,所以它是可以改变的。这是第二个观念,你要建立“外空、内空”的思想。

丙三、皈依实相

空有双照,悲智双运——成就菩提心。

前面的“业果”叫做“有相行”,它是一种有相的行为;“空性”叫做“无相行”。我们要把前面“有相的业果造作”,跟第二个“空性的观察”结合起来,叫做“空有双照”,这时候就是——悲智双运,成就菩提心。

我们看“菩提心”是怎么修的呢?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个菩提心的修学,它就是在凡夫的惑业中……“惑”就是烦恼,“业”就是业力;我们是在很多的烦恼、很多的生死业力,还有在生老病死、冤亲债主种种魔境的果报当中,去追求一种解脱。所以大乘佛法不是逃避,它是在杂染的因缘当中去追求解脱。怎么解脱呢?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莲花不着水”是讲他的“空观”;莲花的叶子是不沾染污水的,表示他对果报是不执取的。但是他又像日月在虚空当中活动,而不执着空,这是讲“因地”。

这个“中道”是讲:“真空妙有”。

到底我们想要“空”,是空掉什么呢?我们的“有”,又是要保存什么呢?

我们所要“空”的,是空掉“对果报的执取”;所谓的“有”是“注意你的因地”。如果你空掉“因地”就错了!应该是要:“空掉果报,保存因地!”古人说:“万法皆空,善恶不空。”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中道”的思想,就是“有相行”跟“无相行”中间的第三条路——“中”就是中间,不偏于任何一方。

什么叫:“万法皆空,善恶不空”?

在菩萨道中我们经常说,“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成败就是果报,你要行菩萨道,就不能对眼前的果报、得失看得太重;但是你在因地的时候,你要努力“凡事尽心尽力”,这就是“万法皆空,善恶不空”。

从“中道”实相来说:生命的重点是在“过程”,不在结果!

就是在你的过程当中,你是不是能掌握你的因地。当然,你的过程,你要设定一个目标,到底你今生你要什么?生命很短暂,你没有目标,生命一下子就这么过去了。你来生的目标,到底在哪里?是要成就人天果报,还是要成就往生净土?你从果报当中,去规划你的生命,做你该做的事情,对于过程中的一切得与失,不要看得太重。所谓的“中道”就是把“空观”跟“有观”两者融合起来。我们看最后一段:

甲三、结示劝修

乙一、功德利益

《归敬仪》云:“经云:‘有人受三皈依,弥勒初会解脱生死。’此乃出苦海之良津,入佛法之阶位。但以罪多恶重,轻而慢者,虽曾受归,随缘还失。是故智人初受归时,专心缘此,得名归依,故感善神随逐护助。”

这地方讲到“皈依的功德”。

第一段:如果我们今天在释迦牟尼佛的法中皈依,最迟你的善根,在弥勒佛初会的时候,就能够解脱生死。不管你是“事相的皈依”,对三宝礼拜、称赞、作愿;或者是“理体的皈依”,思惟佛法的真理,这些都是出离苦海的一个良津,都是一种殊胜的途径,也是成就佛法功德最重要的基础。这是讲正面的勉励。

但是它也有负面的警诫。什么叫“负面”呢?如果,我们今天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罪业,对三宝“轻而慢者,虽曾受归,随缘还失。”诸位要知道,你曾经在三宝当中皈依,但是回去之后,你也不拜佛、也不念佛,也不听闻佛法,时间久了以后,三宝在你的心中,便不会留下痕迹。

古人讲一句话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我们一个人不皈依三宝,你就是皈依你的欲望,没有第二种情况。你不是随顺三宝而行,就是随顺你的烦恼欲望而行。我们很多人有一种观念——好像我皈依之后,就一劳永逸了。世间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我们的心是变化的,你不是进步,就是退步。所以为什么会说你不再熏习三宝--“虽曾受归,随缘还失”。这一点要注意啊!一个有智慧的人受皈依之后,要经常缘念三宝,这才是真正的皈依,才能召感三十六种善神的护助。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乙二、举颂劝修

诸佛正法众中尊,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善,

为利有情愿成佛。

“诸佛”是指佛陀,三界导师,四生之父;“正法”是真理;“众中尊”是僧宝。

我们对三宝的境界,“直至菩提我皈依”,只要还没有成佛,乃至于成就等觉菩萨,都必须要祈求三宝救护。诸位要知道,不要以为生死凡夫才祈求皈依三宝,弥勒菩萨、文殊菩萨都要皈依三宝,所以才说“直至菩提我皈依”。

那么我们必须把我们所修学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善法,回向给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成就佛道。这就是修皈依的方法。

我们讲到皈依有两个主题:一个是“事相的皈依”,一个是“理体的皈依”。事相的皈依,它是一种身、口、意的造作,你有造作才有皈依,没有造作就没有皈依。

但是你的智慧不一定会开展出来,所以“事相的皈依”,它的是依止“信心”跟“愿望”,就是一种信愿。“理体的皈依”完全是靠智慧,对于生命真相的观察,叫理体的皈依。一个是“信愿”,一个是“智慧”。这两个大家都要好好地去体会。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念阿弥陀佛后,还念八十八佛,这是杂修吗

问: 感恩师父远道而来为我们讲经开示。我的问题是:善...

中国人口头心头的阿弥陀佛

我们中国有眼口鼻心思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阿弥陀佛的...

学佛的三个首要问题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佛体会。第一,佛是什么...

哪些念佛方式是不如法的呢

我们要念好这句佛,就要知道哪些是不如法的方面,以便...

惟贤长老《学习唯识对净土宗念佛之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唯识的中心是改造心地 唯识是讲什么的?唯识的中...

佛学常见辞汇(十九画-卅三画)

十九画 【劝门】 劝诫二门之一。见劝诫条。 【劝诫】...

【推荐】不学佛的人对佛法存在怎样的误解呢

不学佛的人对佛法存在怎样的误解呢?有一次,一位不信...

哪十种行为是犯了盗戒

什么叫偷盗,先把偷盗解释清楚了,我们对这种行为产生...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福德薄厚,入胎时显现的境象不同

若薄福者,当生下贱种,彼于死时及入胎时闻纷乱声,及...

念佛人为什么会着魔

问: 念佛人诸佛护念、菩萨拥护,但是为什么现实当中...

紫竹林中观自在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刚才在观音跳,讲了半天的观音菩...

少吃肉的10个益处

美国《健康》杂志刊文,总结了少吃肉的10个益处。 1.减...

【佛教词典】断盐

(杂语)于神咒之法不食盐也。五部律二十六曰:有诸比...

【佛教词典】一如无二如

不二不异,称为一如,即真如之理。所谓真如界内,绝生...

在家供佛,何业不消何福不生

供养佛菩萨像。或西方三圣佛像(阿弥陀佛、观音菩萨、...

莫把「师父」称「师傅」

有人说,现在很多词语都被糟蹋了。 比如说,小姐一词...

闻信弥陀名号的人,当下就得十方诸佛护念

得到佛的护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通途佛法得佛的护念的...

十念法费时短,而所得功德却无尽大

【原文】 净土之说,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见于日用之间...

广发菩提心,成就佛功德

佛功德不可量。究竟佛功德在何处呢?在我们心中,佛即...

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

以身作桥结善缘

《大智度论》谈到,释迦牟尼佛因地用种种身份来跟众生...

圣严法师《禅修的历程》

中国的禅宗,是不落阶次的顿悟法门,若涉及禅观或禅教...

你这样去想,心惊胆战啊

用功的人,你晚上做梦是不是还知道用功,梦中有七八分...

汝宜自造安全洲,不复重来生与老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为智者。 拂除尘垢无烦恼,不...

女儿念佛后不可思议的起死回生感应

我有个女儿俗名陈云姗,今年二十八岁。在她八岁那年,...

如何参究「念佛是谁」这个话头

念佛审实公案者,单提一声阿弥陀佛作话头!就于提处,...